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06章 为何不迁都?崇祯之用人【求追订】

回过神来,朱元璋问:“你可知那崇祯为何最终没有迁都南京,舍弃北方?”

对朱元璋追问此事刘宽并不意外,他道:“微臣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崇祯没想到顺军会那么快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正月初一在西安称帝,二月初二才发兵出陕西,随后一路势如破竹,三月十七便打到了北京城下。”

“可以说,从崇祯皇帝到朝臣,都没有想到顺军来的如此快。至于为什么这么快,自是因为一路上除了屈指可数几部明军拼死阻敌,大多数明军都直接投降了顺军。”

“甚至就连派出去督师的内阁大学士、督军太监等,也降了顺军,还帮着李自成过来劝降崇祯。”

虽然刘宽没讲明详细过程,但朱元璋听了却只是微微皱眉,并不觉得意外。

一个王朝如果到了末世,确实很容易产生垮塌式的军事失败,军队成建制投降敌人也是有的——大明在北伐蒙元时,便有一些这样的例子。

为何历朝历代总喜欢歌颂那些为王朝尽忠守节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太少了,那样的品德也太难得了。

多数人哪怕世受皇恩,在改朝换代的大势明朗之际,也会选择投降新朝,比如说那个成国公朱纯臣。

刘宽继续道,“一个多月的时间,崇祯朝的君臣大部分时候都在考虑如何派兵抵挡顺军,而等顺军打到河北,他们实际已经错过了迁都的最佳时候。”

“然后便到了第二个原因,朝中有部份出身江南的大臣,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反对崇祯前往南京,甚至反对崇祯派太子前往南京。”

“当然,他们不会说这么做有碍于自身利益,而是用大义来影响崇祯的决定。”

“譬如,大明当时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当年也先带领瓦剌大军攻打到北京城下,君臣们也差点迁都,结果于谦力主不迁都,决心死守,顶住了瓦剌的进攻,也等来了勤王之师,便让大明转危为安。”

“若崇祯都没抵抗顺军,就带着满朝文武抛弃北京,逃到南京去,谁敢说不是等于将北方拱手送给顺军?这个锅谁来背?”

听到这里,朱棣略有不解。

他问:“妹婿说部分江南出身的官员不愿崇祯迁都南京,这是为何?”

没等刘宽回答,朱元璋便道:“老四,亏你建立藩国数年,竟然还没领悟都城的真正作用?”

“咱为何要将都城定在金陵,并且将直隶范围划的如此之大,几乎囊括了江南精华之地?”

“因为都城在哪里,朝廷对哪里的掌控力便最强。与之相对的,朝廷对一个地方掌控力强了,当地地主、士绅就得老实很多,不仅不好欺压良善、违反律法,甚至各种税赋也得老老实实上交。”

“原历史上,你小子舍弃京师,迁都到北平,固然有防御草原诸胡、繁荣北方的考量,但也等于自行削弱了对江南的控制。”

“倘若都城仍在京师(南京),掌控着江南膏腴之地,朝廷财政再差也不会差到崇祯需要向朝臣借钱的地步!”

“哼哼,只是不知道那时迁都北平是你小子自己的主意,还是被哪几个出身江南的大臣给忽悠了。”

听了朱元璋这番话,朱棣先是恍然大悟,随即想到自己在原历史迁都北平可能是受人蛊惑的,他又不禁一阵羞愧。

但他却忍不住嘴硬道:“父皇,儿臣也未必就是受人蛊惑——说不定那时候迁都北平更有益处呢?”

朱元璋道:“怎么,你还想迁都北平?”

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朱棣愣了下,随即打了个激灵,忙跪了下来,喊道:“儿臣不敢!儿臣冤枉!”

朱元璋道,“行了,起来吧,你如今也是一国之君了,何至于被咱一句话就吓得跪下?刘宽,你继续讲。”

刘宽在旁看得清楚,朱元璋貌似随后一说,实际就想借机敲打一下朱棣——谁让目前海外诸蕃中朱棣离大明直辖地域最近呢?

不过这种事他是不可能掺和的。

闻言,他便接着道:“崇祯没能及时迁都的第三个原因其实跟第二个原因相关联,那就是后世总结的崇祯性格一大缺点——没有担当。”

“他之前在应对农民军及后金的战事上,就总喜欢甩锅给任事的大臣,推卸自身责任。”

“用人初时,他往往考察不深,便给予过分的信任;而一旦所委派差事之进展稍稍不如人意,他对该大臣的信任立马直线下降;若是该大臣最后功亏一篑,他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不顾念该大臣丝毫的过往功绩,对其进行近乎报复式的惩罚。”

“这里面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如崇祯即位之初,袁崇焕为谋督师之位,向他承诺‘倘皇上假臣便宜,计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崇祯在对袁崇焕了解不足、对辽事了解亦不足的情况下就相信了,给予了袁崇焕很大权力。”

“然而等到崇祯二年,他便因为清虏入寇打到了北京城下,将袁崇焕治罪并处以凌迟极刑。”

“虽然袁崇焕在辽事上确实有过错,比如说私自斩杀了毛文龙;且当时皇太极还用了反间计,让崇祯误以为袁崇焕有反意。”

“但崇祯对袁崇焕处以极刑的做法,仍是令不少大臣寒心——在袁崇焕之前,已经有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因兵败及党争被斩首且传首九边。”

“且后面,崇祯皇帝对诸如卢象升、孙传庭等文臣巡抚、督师,都是类似的做法——一旦战事失利,轻则丢官下狱,重则直接被斩首。”

“甚至到了后期,作为督师的杨嗣昌更是因为围剿农民军的战略彻底失败,想到可能到来的下场,活生生被吓死。”

“对于武将,那些奋力拼杀以至于折损了兵马的将领,他弃之如敝履,乃至加以怪罪惩罚;而对那些遇战逃跑保留了兵马的将领,他则宽容有加,最初只是轻罚,到最后不仅不罚反而加官进爵。”

“如此用人,自是让满朝文武逐渐看透了他没有担当,欺软怕硬,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脾性。”

“所以,那些有意阻拦迁都的朝臣,很容易就是利用其性格,拖延了迁都之事。”

讲到这里,刘宽停下来了。

因为关于崇祯的事太多,他怕自己忍不住牵扯出更多的事件,然后讲也讲不完。

朱元璋、朱标、朱棣此时则面面相觑——他们这才明白,崇祯作为一个皇帝,性格中的缺陷对其治国影响有多么恶劣的影响。

想想崇祯对文武大臣的用法,只怕他们到了崇祯手下,也不愿再为朝廷效力。

甚至这么一看,崇祯这么用人,大明竟然还能坚持十七年,已经算是底子过硬了。

回过神后,朱元璋问:“没了?”

刘宽无奈道,“陛下,微臣不是说了么,崇祯年间的事太多了,要是一一细讲,几天几夜都未必讲得完。”

“而且那些事对您和太子殿下、燕王殿下都没什么参考意义,实在没有一一讲来的必要。”

这时朱标也提醒道:“父皇,之前钟鸣报时,到用午膳的时间了。”

朱元璋发现听刘宽讲了一上午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事,在此期间对朱棣一顿嘲讽加批评,他心情莫名好了很多。

心里属实想再听刘宽多讲一讲明末之事——叫上朱棣一起听的那种。

他于是道:“刘宽,咱准你一日假,可否多讲一讲?”

刘宽彻底无语了。

见老朱期待的样子,他忽然心中一动,道:“陛下,不如这样,微臣那里有一部讲述崇祯年间之事的电影,因涉及靖难,不好放给其他人看,不如趁着燕王殿下在,便放来给陛下看看?”

“至于崇祯年间的其他事,微臣就不细讲了。”

听到有电影看,还是明末背景的,朱元璋立马来了兴趣,道:“也行——标儿,安排可靠之人去刘府拿平板电脑来。顺便告诉蕙兰,刘宽中午在宫中陪咱一起用膳。”

“是!”

朱标立马去安排了。

对于看明末背景的电影他也是颇为期待的。

唯有朱棣既期待又忐忑——他担心看电影的时候又挨骂,甚至挨揍。

刘宽此时感觉很肚饿,便道:“陛下,不如咱们先吃饭,吃完了再看电影?”

从奉先殿到刘府一来一去要花不少时间,如果考虑到护送平板需谨慎,那花的时间必然更多。

念及此处,朱元璋点头,“行。”

随即便带着朱标、朱棣、刘宽移步大善殿。

膳房早就准备好了,等几人到大善殿落座,各色膳食便一一送了上来。

说不上丰盛,但味道还不错,最主要的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或许是因为没马皇后在,四个男人都是默默的吃饭,竟然才一刻多钟就吃完了。

这时平板电脑也被送了过来。

平板电脑装在一个带锁的合金盒子里面,并且附带了八位数的密码锁,足以确保运送过程中不会被什么人直接触碰到。

刘宽拿出平板,很快从里面找到了一部电影。

随即就将平板放在准备好的桌子上,触屏播放。

朱元璋、朱标、朱棣呈三角形坐着,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只见片头过去,屏幕上先在黑色背景下显示出一段说明文字——

“1642年,距离明朝覆灭还有两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开封,明朝大厦将倾。”

接着就出现三个遒劲的白色大字——大明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