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78章 卫武学与军校,红薯大丰收!【求追订】

刘宽道:“可以仿照铁路运输公司,创办与将士们相关的公司,由朝廷派专人负责经营、管理,给予将官股份。”

“比如说,为了鼓励在海外的将士勇敢作战、积极开拓土地,便可以组建一个以海外屯田、采矿、伐木为主的公司。”

“这样一来,大明在海外的领土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将官能获得的利益便越多,自然会与朝廷一条心。”

听了这话,朱元璋眼睛一亮。

他觉得刘宽所提的这条建议,除了能给予将官田地之外的利益,还可加强朝廷对将官的控制,也即是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

可谓一举多得!

随即朱元璋就想到另一个关键问题。

“既是开办公司,那么有可能盈利,也有可能亏本吧?若是公司连年经营不善,将官能从中得到的利益逐年减少,甚至没有,只怕会因此对朝廷产生怨言。”

刘宽点头,“陛下圣明,确实如此。所以,想做好这件事,就要求朝廷重视培养管理、商贸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壮大和维持相关公司的利益。”

“其实在后世看来,古代历朝历代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管理不够严密、高效所致。”

“当然,历朝历代对军队、地方较为粗疏的官吏,主要是受限于钱粮,毕竟管理是需要成本的。”

“但如今大明正在大步跨入工业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朝廷钱粮充足,自然可以逐步加强对军队、地方的管理。”

朱元璋听得点头,“你这番话虽不够精辟,却也直指治理天下的本质啊——归根结底,就是钱粮。只要能有充足的钱粮,不仅可以放开手脚招人、用人、养人,亦可保证天下人不离心。”

聊到这里,朱元璋觉得收获匪浅,同时也醒悟跟之前的话题偏离太远了。

他于是道:“你还是说说建立卫武学的事吧,咱要是将来按你方才给的几条建议革新卫所制度,这武学又该怎么办?”

刘宽想了想,道:“微臣觉得没必要在各卫所建立专门的武学。”

朱元璋讶异,“此话怎讲?”

刘宽道,“卫所本就是军事单位,军户子弟从小有长辈教导、耳濡目染,若其对军事感兴趣、也有天赋,有的是机会学习相关军事知识。”

“另外,朝廷之前在卫所建立了卫学,而今教育改革,也将涉及卫所,在卫所建立学校。”

“若是建立武学的话,卫所孩童、少年究竟是去上武学还是学校?”

“微臣认为,开始应该都让他们去学校上学,学习文化知识,待到一定年纪后再上武学。”

朱元璋不解道,“你不是不建议办武学么,怎么让卫所的孩子到一定年纪后再上武学?”

刘宽微笑道,“微臣是不建议在卫所办,没说不让朝廷办。”

“在微臣看来,若卫所办武学,不仅会让孩子们因过早进入武学学习,耽误了文化课,也容易让卫所军队阶层进一步固化。”

“所以,不如由朝廷来办几所较为典型的武学,或者说军校,来负责培养预备将官。”

“比如在北平建立一所针对草原游牧民族作战的军事学校,可称之为‘北平军校’。”

“在辽阳建立一所针对东北森林、严寒天气下作战的学校,可称之为‘辽阳军校’。”

“以此类推,只需让朝廷在剩下的西安、成都、昆明、广州、宁波等地建立有地域针对性的军校,便可覆盖大明诸多卫所军。”

“当然,在京师也需要建立一到两所军校,专门以培养高级将领、参谋、军事谍探等高级人才为主。”

朱元璋又一次听得龙目发亮,连连点头。

他发现刘宽的脑袋里似乎永远都有于大明有用的新鲜知识,掏也掏不完,还动不动就能带来惊喜。

待刘宽说完,他便道:“刘宽,你提的这些建议对咱大明军队很有用啊。这样,你回头将其整理成一份奏本,递上来。”

刘宽听了顿时脸色一苦,道:“陛下,微臣这段时间要写的奏本已经不少了。而且微臣是天工院院正,并非武将,写这类奏本怕是影响不好。”

“不如这样,微臣找时间去给太子殿下说说今日所提的诸多与军队相关的建议,请太子殿下将之整理、拟写为奏本。恳请陛下准许。”

“你这小子。”朱元璋看出刘宽是在避嫌,心里很满意,笑着道:“也罢,就按你说的办吧。”

“是。”刘宽作揖,“若无别的事,微臣便告退了。”

“嗯,你退下吧。”

···

···

过了几日,刘宽到文华殿面见朱标,将那日奉先殿针对大明卫所制及创办武学提的一些建议又讲了一遍。

朱标一边听一边记录要点,听完是赞不绝口。

“虽然知道妹婿来自后世,可每每从妹婿口中听到诸多于大明有大用的建议,我还是忍不住将妹婿看做诸葛卧龙之类的大才啊。”

刘宽道,“殿下谬赞了,微臣能提出这些建议,不过是站在时代巨人的肩膀上。”

同时心中暗想,幸亏朱标没说把他看做“卧龙凤雏”,不然他的表情怕是会绷不住。

“若妹婿提的这些建议能够很好的实施下去,相信我大明军队便会除去不少弊端,战力也可以保持的更加长久。”

合上抄写的笔记后,朱标又道:“对了,明日葛家屲等村庄的红薯将集中收获,妹婿可要与我一起前去见证丰收盛景?”

刘宽想起暮春时,葛家屲等地村民一副被迫种植红薯的委屈样子,便笑着道:“乐意之至!”

于是到了次日,刘宽便带着他的小护卫队,随朱标的大护卫队一起出了京师。

或许是因为对葛家屲印象最为深刻吧,又或许是因为曾向那里的村民许诺过,朱标下令直奔葛家屲。

朱标专门派人以快马先行一步去通知,因此等大队人马到了葛家屲村庄附近时,句容知县等官吏及葛家屲的村民都已经聚集在红薯地头等着了。

朱标此番下乡巡视红薯、玉米等新作物的收获,是有宣传目的的。因此他没像之前几次那样微服出巡,而是摆明旗鼓仪仗地过来了。

句容知县等官吏见此阵仗,自是明白朱标要让村民知晓他的身份,当即一起深揖下拜,齐声道:“恭迎太子殿下!”

葛三七等村民看着朱标那张带着熟悉温和笑容的脸,愣了好几息,才在一名小吏的拉拽下回过神来,胡乱地深揖下拜。

“恭迎太子殿下!”

朱标笑呵呵道:“平身。”

葛三七却一时腿软,站不起来——他想起几个月前,他在地头不断质疑太子的话,心里头怕啊。

‘太子该不会记仇,砍我的头吧?’

忍不住如此想。

好在葛三七身后的几个年轻人还算醒目,将他搀扶了起来。

此时朱标下了马,来到了葛家屲一众村民前,先看了看周围枝叶粗壮的红薯藤,随后看向葛三七,笑问:“葛老丈,我来兑现诺言了——今日这些红薯地收获的比往年种其他粮食差多少,我便补多少,绝不亏欠一丝一毫。”

听此,葛三七更害怕了,当即认错道:“当初都是草民有眼不识泰山,竟敢质疑太子殿下的话,还请殿下恕罪。”

言语间,葛三七就想挣扎着跪下。

朱标连忙将他扶住,道:“葛老丈何必如此?我像是那种因为几句话就记恨的人吗?况且,你们当初不曾种过红薯,对红薯之高产有所怀疑也属正常。”

葛三七见朱标确实不像生气、记恨的样子,这才松口气,道:“谢太子殿下。”

朱标发现葛家屲的村民面对他明显很拘谨,不如他前两次过来时那么亲近,便知道以他的身份,想要让百姓亲近注定不可能。

便道:“时间不早,准备收红薯吧,让孤看看,葛家屲种植的红薯究竟能亩产多少。”

“是!”

仅凭葛家屲百多个青壮,想将村庄附近的红薯挖起来显然需要不少时间。

朱标、刘宽可没功夫慢慢等着,于是朱标下令,让数百护卫也加入挖红薯的队伍中。

再加上句容知县带来的官吏、巡警,一时间上千人遍布葛家屲周围的红薯地,仅用一个多小时,便将所有红薯地都挖了个遍。

看着地头堆成一座座小丘的红薯,葛三七等葛家屲村民哪怕有所预估,此时仍笑得合不拢嘴,葛三七一张老脸更是彷如绽放的菊花。

随后,众人又用句容县官吏带来的数十杆大秤开始称量葛家屲红薯总产量。

“土都弄干净点。”

“太子殿下看着呢,别弄虚作假。”

“称量、记录别错了,如实上报!”

随着句容县吏员的吆喝,以及朱标护卫的参与,又了不到一个小时,葛家屲红薯的亩产便被计算出来了。

句容知县又亲自拿算盘计算了一遍后,不禁兴奋得满脸潮红,高声大喊道:“葛家屲,红薯亩产一千零八斤!”

朱标、刘宽听到这个数字,自是都露出了笑容。

尤其是刘宽,知晓后世红薯能亩产几千斤,此时淡定得很。

可亲自种出这一成绩的葛家屲村民们却都呆住了。

等回过神后,葛三七不禁步履蹒跚地来到了一堆红薯前。

他摸着一个个个头不小的红薯,喃喃道:“亩产千斤,真的能亩产千斤···老天,这么高产的粮食咋不早点出现呢,要是在三十年前,能少死多少人啊。”

说到最后,葛三七不知想起了什么,皱纹如菊的脸上老泪纵横。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