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79章 民心所向,学校女部【求追订】

三十年前正是元末乱世,即便是江南地区,亦是饥荒频发,如葛家屲这种只有三四分水田的地方,遇到饥荒自然更艰难些。

当年葛三七的父母和小妹便都是饿死在饥荒之中。

葛家屲其他上了年纪的村民或是受到了感染,想起当年的事,也纷纷流起泪来。

朱标虽然没经历过当年的饥荒,却听朱元璋、马皇后讲过不少次,心里也十分感慨。

他上前道,“葛老丈,我想先辈们在天有灵,知道咱们有了红薯这种高产粮食,定会高兴的。”

“因为咱们和子孙后代,再也不至于像元末那般频频遭遇饥荒,也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葛三七眼含热泪地看向朱标,问:“殿下所说可是真的?”

朱标微笑道,“当然是真的——老丈或许不知,朝廷这次不仅推广了红薯这种高产作物,此外还有玉米、土豆、花生等新作物。”

“玉米产量虽不及红薯,但也是种不错的粮食;土豆在北方种植,亩产不比红薯少多少。”

“有了这么多新作物,以咱们的勤劳,就算再遇到饥荒,也绝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听到这话,葛三七从感伤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问:“殿下,那什么玉米、土豆、花生,什么时候推广到我们村?”

“这回我们葛家屲一定好好配合,农官让怎么种,就怎么种,绝不含糊。”

朱标、刘宽、句容知县等想起当初葛家屲村民拒绝种植红薯的情景,再对比如今主动请种新作物的情景,都不禁笑起来。

朱标道,“葛老丈放心,新作物怎么推广种植朝廷都有计划,只要葛家屲适合种,肯定会种上的。”

“接下来葛老丈还是带领大伙儿将红薯运回村中吧,我们还要去别的村庄,就不多留了。”

说完,朱标带着刘宽、句容知县等官吏、护卫、巡警离开。

葛三七等村民看着朱标的队伍消失在土路上,才开始将红薯装筐。

这个时候,村民们大丰收的喜悦才完全散发出来。

“亩产千斤啊,要不是亲自收的,打死我都不会信。”

“你们说那美洲是什么地方?怎有这般高产的粮食?那边的人岂不是祖上起就不愁吃的了?”

“听说美洲在东海之东,要在海上走几万里才能到哩。”

“几万里?我的个娘咧,也太远了。”

“对了,农官说这红薯要怎么吃来着?”

“蒸,掺稀饭里煮,或者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哦,还可以弄成红薯粉再做成红薯粉条呢,吃法可不少。”

葛三七听着村民们的议论,也是一脸地笑容,随后大声道:“朝廷让我们种上了这么好的粮食,今年的粮税我们葛家屲一定要交的积极些,别等着乡里派人来催。”

“还有,朝廷既然要推广这红薯,我们也帮帮忙,家里有外地亲戚的,就想办法送一些红薯过去,让他们尝尝这好东西,帮朝廷说道说道。”

“好咧!”

“二大爷放心吧!”

村民们都高兴地应下了,一趟趟地往村里运送红薯,干得热火朝天!

当天,朱标接连去了三个不同的村庄,或亲眼见证,或得知结果,三个村庄红薯都是大丰收!

窥一斑可知全豹。

可以预见,今年治理推广种植红薯的地方必然都是丰收的。于是,以朱标的养气功夫,回城路上也是笑容不断。

在快要进城前,朱标感慨道:“要是玉米也能收获这么多就好了。”

刘宽摇头,“后世玉米虽然能亩产上千斤,但以当下条件却不可能办到。”

朱标只是随口一感慨罢了,他是知道试验田玉米产量的——哪怕有老农精耕细作,亩产也不过三四百斤。

玉米推广种植时不可能用试验田那么好的田地去种,精耕细作上必然也有所不如,因此农官们预估,这次推广种植的玉米亩产可能在两百斤左右,还不如水稻亩产多。

当然,即便是如此,玉米也是值得推广种植的。

江南旱地之前多种豆子等杂粮,其产量并不如玉米,也没玉米更适合当主粮。最重要的是,种植玉米跟种植水稻并不冲突。

但在将来,红薯、玉米等美洲作物都推广开后,百姓必然种红薯的多些,种玉米的较少了,毕竟红薯、玉米都是在旱地里种,种收时节也相差不多。

···

···

时间一晃到了九月。

大明各地尽是一片繁忙的丰收之景,有少数文人开始歌颂盛世。

初十这天早上,刘宽吃过早饭后,带着刘若雪一起坐马车出门,却是送刘若雪去上学。

京师的学校要比其他地方早些办好,故而八月上旬,京师的小学、中学便相继开学了。

刘若雪按大明习惯算年龄,已是六岁,刘宽与朱蕙兰、苏采薇商量后,还是决定送她去小学上学前班。

走出太平街没多久,马车就来到了皇城附近一处建了围墙的建筑群前,只见大门一侧竖着的匾额写着一列龙飞凤舞的黑色大字——京师第一初级小学。

根据礼部的规定,这座初小只招收勋贵子弟以及在京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小学。

在京师数十座初级小学中,它不仅师资及硬件设施最好,安全防卫也是一等一的。

不过刘宽的马车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向前走了几十步,来到了另一个稍小的大门前。

这大门一侧挂着类似的竖牌,上面也有一列黑色大字——京师第一初级小学(女部)。

校门前有专门的停车场,车夫驾驭马车停好后,刘宽便牵着刘若雪的手下来了。

五六岁的刘若雪背着样式古怪却好看的双肩背包,扎着可爱的女童发髻,可小嘴却瘪瘪的,下车后便仰起头可怜巴巴地道:“爹爹,今天不上学好不好?就帮我请假一天嘛?”

可爱的女儿撒娇,刘宽真有点受不了。

但他还是硬起心肠,做出严肃的样子,道:“咱们不是说好了,今天爹爹送你上学,你来上学的吗?难道咱家若雪说话不算话?”

原来,今天刘若雪早饭后耍性子不愿上学,苏采薇一顿训斥,让刘若雪大哭了一场,最后还是今日休沐的刘宽说送她上学,才将她哄好。

当然,刘宽这么做免不了又被朱蕙兰、苏采薇埋怨过于宠溺女儿。

其实刘宽并不觉得自己多么宠溺女儿,他只是不想扮演刻板的严父,想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女儿而已。

此时刘若雪想起出门前的约定,虽然近几日对上学很反感,但想了想还是道:“好,我去上学···那爹爹一定要早点来接我。”

刘宽笑着点头,“放心,今日爹爹休沐,会早点来接你的。”

随后,刘宽牵着刘若雪的手来到校门口,将她交给了一位女教师。

看着刘若雪进了校园,刘宽这才有心思打量其他。

其实这座“女校”在改造后之后,他就来看过一次,对里面建筑什么的都很了解。

说起来,当初礼部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对是否招收女学生有很大争议——主要是刘宽跟礼部其他官员的争议。

礼部官员们自然认为不需要招收女生。

李叔正等人倒没有拿“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做说辞,而是认为当今女子既不能入仕为官,在社会上能从事的其他行业也很少,没有上学的必要。

这般情况下,学校招收女生,除了会引起朝野非议外,也浪费资源。

刘宽给的说法是:大明如今出来做事的女子不多,不代表未来不多。

另外,即便女子不出来做事,一个较有文化、德行的女子,成为母亲后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更优秀。

所以,哪怕仅从抚育下一代考虑,也该给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最终还是朱元璋替马皇后传了话,让学校设立女部,招收女学生。

但只要求勋贵、官宦之家必须送适龄女子入学,对平民百姓则不作要求。

所以,即便是在京师这种人口已经过八十万的大城中,京师第一初级小学的女部学生也不算多。

这点从两处校门前停车场上的马车数量便可看出来——正门(南门)前那处大停车场,此时几乎停满了各种马车;而侧门(西门)这边的停车场明明小一些,此时停驻的马车却不足十辆。

另外,就刘宽所知,为了集合、节约教学资源,并非所有学校都设女部。

也即是说,有的女孩想要上学,可能得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去才行。

万事开头难,刘宽觉得大明能在教育女子之事上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

且朝廷既要求勋贵、官宦之家必须送适龄女子入学,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时间一久,都会形成一种风尚。

平民之家会认为,让女子上学是权位的象征,如此稍有见识的、也有能力的,多半也会跟风送家中女孩上学。

当然,想让大明女子如后世那般,普遍接受教育,大明估计至少还有好几十年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永远走不到那一步——毕竟大明是个君主**的封建王朝。

刘宽准备趁着休沐办点自家事,重新登上马车后便吩咐:“去卫浴品展馆。”

“是。”

车夫答应一声,便驾马向城东驶去,速度不快,仪鸾司护卫可轻松跟上。

不多时,马车便停在了内城城东一条颇为繁华的街道上。

旁边有座临街的两进院子,靠街道这边的几间房如今被打通,用上了玻璃窗,在这条街上显得十分醒目。

不过更醒目的却是店铺屋顶横置的瓷制匾额,只见匾额整体呈天青色,上面有七个大字——超洁卫浴品展馆。

这迥异于寻常的店面风格,甚至让它在开店之后便成为城东区话题度最高的商店,一直持续到现在。

“超洁”自然就是刘宽取的卫浴品牌名字了。

这展品店也开有一个多月了,刘宽原本是想来店里了解下销售情况。

可马车停下后,他掀开窗帘一看,就瞧见店掌柜送出一位客人,又迎进去一位,且店内迎客的厅堂还坐着两三人,明显客人不少。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