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77章 专精儒学国子监,建言革新卫所制【求追订】

李叔正道,“这校园很好,可就是因为太好了,我才担心国子监那边会有怨言啊。”

“国子监···”刘宽沉吟起来。

虽说以朱元璋的铁腕手段,完全不怕国子监的人闹事,大不了多发配一些人去海外罢了。

但若是他们能够解决这件事,自然是更好。

之前刘宽就一直在想这事的解决办法,已经有了大概想法,今日正好跟李叔正商量一番。

“李侍郎觉得,若是让国子监以后专从京师大学及后面建设的其他大学招生,他们可还会不满?”

李叔正一时不解,问:“刘院正此话何意?”

刘宽道:“在未建立大学前,国子监算是大明唯一高等学府,本就专教儒学。”

“后来大明兴科学,于是便让国子监在儒学外又教授数学、自然科学——说实话,这几年国子监在数学、自然科学教育方面并未取得什么成果,教学效果跟寻常官学差不多。”

“如今大明既要改革教育、兴办学校、创建大学,那么不妨让国子监成为专司教授和研究儒学的超高等学府,以研究、改良儒学,培养儒学名士为主。”

“李侍郎认为如何?”

刘宽知道,李叔正虽然受命总办教育改革之事,但也跟国子监有着不浅的关系,本身亦是儒家出身。

李叔正之前故作忧虑,其实就是想通过他向朱元璋表达国子监对教育改革之事的不满。

此时听了刘宽的提议,李叔正略一沉吟,问:“那国子监培养出的学生,在学校体系中该颁发什么学位?”

刘宽微笑道,“国子监可培养儒学硕士、儒学博士。”

李叔正与礼部的几名随行官员交流了下眼神,又问:“那么国子监可否从高中招生,自己培养大学生?”

刘宽道,“此事得由陛下决断,但我想应该是可以的。”

李叔正笑道,“若如此,国子监那边兴许就不会说什么了。”

视察完京师大学校园,刘宽、李叔正便一起进宫向朱元璋做汇报。

朱元璋了解刘宽对国子监的建议后,略略思考,便道:“国子监可以如你所说的这般更改,但再用原来的名字就不合适了,便循汉制,更其名为‘太学’吧。”

太学听着要比国子监、国子学高档多了,足见朱元璋心里对儒学还是很重视的,毕竟儒学确实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

李叔正作为此时殿内唯一儒家“代表”,闻言自是不胜欢喜,赞道:“陛下圣明!”

随后,朱元璋让李叔正退下,却把刘宽留在了殿内。

“咱准备在地方各卫建立卫武学,在京师建立京卫武学,从卫所招生,专门培养将官,你认为如何?”

刘宽听朱元璋询问军队方面的事,立马重视起来——他穿越七八年来,朱元璋虽询问了后世军队的一些事,却很少让他给军队建设提意见。

沉吟了一番后,刘宽道:“陛下所说的这套卫武学体系,微臣记忆中似乎原大明历史上便有,但后来又废止了。”

“在微臣看来,卫所军制本就容易导致军队阶层固化,即便只有中低级将职世袭,也很容易形成将门势力。”

“在大明历史上,北疆便形成了不少将门势力,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在万历年间养着女真诸部,意图‘养虏自重’,结果却养出努尔哈赤及建州女真的辽东李家,以李成梁、李如松等为代表。”

“另一个,便是在建州女真崛起后,借着大明不断向辽西投入钱粮而崛起壮大的祖、吴两家,代表人物便是后来放满清入关的吴三桂——其娘家便是祖家。”

“这些将门势力不仅垄断了军中大部分将职,让卫所底层士卒没有了晋升之路,更迅速演变成地主。”

“他们用各种手段兼并底层卫所兵的田地,又将他们变成佃农,乃至自家奴仆——在后世看来,大明中后期的卫所军士卒要比失地农民更可怜。”

“农民失地,还可以前往别处谋生,然而卫所士卒即便失去土地,也无法离开,因为会成为逃兵被逮捕,只能给将官们当佃农、奴仆。”

“所以,历史上永乐朝后,也即是宣德时期,大明卫所军战斗力便在卫所制的**中急速下降——我想这大约宣德时期大明对外武功难振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到了嘉靖朝,为了解决北虏南倭的边患,大明便逐渐以募兵为主了。”

“至于大明后期,卫所军更是与农奴无异,战斗力甚至不如一般的农明军。”

朱元璋没想到,他只是询问建立武学之事,竟然问出大明卫所军制这么大的弊端来。

他紧皱着眉头稍稍沉默,便不由责问:“此事你怎的不早说?”

刘宽苦笑,解释道:“微臣其实并不懂军事,陛下若不询问,微臣哪里敢对军队之事指手画脚?”

“另外,卫所制虽然容易败坏,有诸多缺点,可在国家向外开拓时期,却是颇为好用的。”

“比如大明而今向开外开拓,用卫所军制,显然要比募兵制好得多——若是募兵,只怕便不好派往开外驻守、垦荒了。”

朱元璋用手指敲着桌子,道:“你此话说得倒也有些道理。”

事实上,即便刘宽没有后面这番解释,朱元璋也不会轻易推翻卫所制。

因为他很清楚,军队才是他掌握皇权、成为天子的根本——若军队不稳,他的皇位便不稳,故而关乎军队的事都必须慎之又慎。

思考了一会儿后,朱元璋又问:“能否对卫所军制进行一些改革,令其不至于在日后爆发那么多弊端?”

既然老朱问,又聊到了这儿,刘宽便决定大胆说一说。

他相信,即便他因为经验的欠缺,说的有什么不对,老朱也能分辨着采用。

“在微臣看来,卫所军制会迅速败坏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士卒户籍被固定锁死,另一个则是卫指挥使以下的将职世袭。”

“一户人家,纵然祖上出过士卒,但子孙未必都愿意当兵,也未必都适合当兵。”

“所以,用军户锁死了士卒户籍,无疑会让军中出现一些被迫当兵之人。”

“这些人的存在,不仅拉低了军队战斗力,更会影响军中士气,乃至慢慢带坏军队风气。”

其实历史上在洪武二十年之后,一些条件艰苦的卫所便有士卒逃亡,并且数量逐年增多,即便惩罚严厉也难遏制。

如今大明向海外开拓,用兵频繁,这种问题没像历史上那么严重,却也显露了些许端倪。

朱元璋对军队看得很紧,对此事心里是有数的。

因而听到这里,他便问:“那这种弊端可有解决之法?”

刘宽道,“允许军户户籍在一定规则内变动,譬如,若某户没有成丁,便可申请将户籍变更为民户。”

“又如,某士卒想脱离卫所变为民户,只要积累一定功劳,便可进行申请,让有司审核后予以通过。”

“再如,放宽些许民户等户籍转为军户的条件,再提升军户待遇,如此便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新军户加入,以弥补流失的军户。”

“还有,若是军户有三子以上,可分出一子独立为民户——这样既不至于让军户数量壮大过快,以至于卫所田地不足,又可以鼓励生育,让卫所军户多一条变更为民户的路子。”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这几条建议听着不错···那卫所将职世袭带来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你大约不知,咱之所以要让卫指挥使以下将职世袭,便是为了鼓励士卒用于立功。”

“其次,将职在身者,因世袭职位、职田,才会用心、舍命戍守卫所土地。”

刘宽沉吟着道:“关于这个问题,微臣只有几条不太成熟的建议,仅供陛下参考。”

“你尽管说便是。”

“其一,在世袭将官子嗣承职时,加强考核,给予三次机会,若三次考核都不合格,则免除其世袭机会,但允许其后代继续参与考核,但职位要降级。”

“比如说,某户世袭指挥同知,若某一代内无人能通过考核承职,那么下一代便只能世袭指挥佥事,并且同样要通过考核才行,以此类推。”

“担任将职就要领兵作战,既关乎国家兵战大事,又关乎其将领个人及麾下士卒生命安危,不容怠慢——有这理由在,微臣想那些世袭将领也不会对这套考核之法太过抗拒。”

朱元璋点头,“其实如今将职承袭时的考核也是颇为严格的。”

刘宽心想:你在位当然严格,可到后面却未必了。

这话他没说出来,但相信朱元璋心里是明白的。

他接着道,“其二,在卫所设立有司专门统一耕种、官吏将官职田,再收获后给将官应得的钱粮。”

“将官不再直接管理职田,自然难以利用职权兼并土地。即便有法子,也不容易,会让兼并速度大大减缓。”

“其三,便是对千户以上的官员进行调任,避免其在一地日久,盘根错节,形成将门势力。”

“其四,则是提高将官的待遇——将官会利用职权兼并土地,无非是为了谋利。”

“人心向利,朝廷除了以律法提防外,还可给予其利益,让他们不至于打卫所田地的主意,卫所也就不会因土地兼并而败坏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问:“可否说说具体如何给予将官田地之外的利益?”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