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63章 研究生满地走,大学生不如狗?老朱馋哭了【求追订】

“如在主流的学校之外,还有各种技校,其实就是专业更加细分的工校。”

“还有武校——后世武校主要是教授各种武术,并非军事;真正教军事的学校叫做军校,一般而言最低也是二本吧。”

“然后便是各种民办的辅导班、学习班等教育培训机构,等等。”

听到这里,朱标不禁感慨道,“看来后世教育当真是昌盛无比,令人神往。”

朱元璋则问,“你方才说小学、中学、大学等都是学制几年,难不成这后世学子必须要上多少年学才能毕业任事?若如此的话,对那些学习进境神速的天才岂非不公平?”

还是老朱会挑问题啊。

刘宽笑了下,便道:“回陛下,若真有天才,可以跟校方沟通,考试之后跳级入学。”

“比如某孩童上学两年就学完了一至四年级的内容,那么他上完二年级后便可跳到五年级学习。”

“相反,若是某个学生太过愚钝,完全跟不上教学进度,学校也会与其家长联系,考虑让其留级,也即是重学某年级的课程。”

“最后,后世某些一流大学还开设有少年天才班,专门招收少年天才,让他们提前好几年进入大学学习,以免浪费青春。”

“如此倒是可以。”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那后世从哪些学子中选拔官员?是那什么学士,还是硕士、博士?”

刘宽露出无语的表情。

“陛下,后世人们学习可不止是为了做官——事实上,微臣来大明前,后世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数十年,按大明的说法算是拥有大几亿的‘学子’,难不成这些学子都要踏上宦途?”

“所以,后世朝廷选拔官吏都是进行专门的考试,以新朝为例,称之为‘公务员考试’,简称公考。”

“后世有全国统一性公考,也有各行省或各部门自己举行的考试。”

“各种考试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而言都对年龄及学历有一定要求。比如说,年龄要求在十八岁至三十五岁之间,学历在专科或本科以上,等等。”

“朝廷会量才取用,对通过考试的人才进行分配,一般都是从基层类似如今小吏的职位做起。”

朱元璋、朱标听了一阵讶异。

朱标道,“听妹婿所说,这后世对官员的选拔与使用,似乎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猛将必起于足伍,宰相必发于州部’的方法了。”

刘宽知道后世对官员的培养绝不像朱标说的这么简单,各种情况颇为复杂,但他一则并不了解,二则说出来也没什么用,便道:“可以这么说吧。”

朱元璋则道,“刘宽,听你所言,这后世公考对世人而言倒似乎不怎么重要,完全无法与如今科举之地位相比了?”

刘宽拱手,“在原来的历史上,科举制度在明清两朝发展到极致,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而读书又都是为了做官。”

“陛下和太子殿下可以想想,这是否是一种十分畸形的人才选拔制度?”

“清朝就不说了,大明教育之盛在近代以前的各个王朝中堪称第一。明末名士顾炎武曾进行过估算,崇祯时期大明约有五十万左右的秀才。”

“秀才不能做官,大明也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排给他们。可偏偏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读书人,尤其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地位颇高。”

“其中绝大部分秀才也自恃身份,不屑于工农等行业。他们或皓首穷经只为中举做官;或费尽心思、投机钻营,以求从其他途径入仕;还有相当部分人则只顾吟风弄月,空谈国事,实际无所事事。”

“这还只是秀才,那么连秀才都没考上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一百万?还是一千万?”

“陛下、太子殿下可以想想,这么多读书人无所事事,对朝廷统治有利吗?对大明江山稳固有利吗?”

听刘宽说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对视了眼,发现彼此神色都很凝重,甚至有骇然之色。

刘宽则接着道:“事实上,历史上大明末年农民军之所以在官军的一次次围剿中存活下来,并最终打入北京城,推翻大明朝的统治,就和一些落魄的或不得志的读书人加入有关。”

“比如李自成、张献忠,他们虽然都出身贫苦,当过大明底层的兵卒,但二人都是识得不少字的,虽不通儒家经典,却也能读会写。”

“李自成后来有四大军师,李岩、牛金星都是不得志的举人,另外两个叫顾君恩、宋献策,也都是有点才能的读书人。”

“张献忠同样网罗了一批读书人充作军师、幕僚,为其转战湖广,入川建立大西国出了不少力。”

“对了,在明末文风鼎盛的浙江,还出现了一场声势颇大、领导层几乎都是生员(秀才)的起义,只不过后来其首领被官府用招降之计骗杀了,没能成大事。”

“最后,明末很多生员、举人参与到了党争之中,各种搞事,不论是一腔热血的,还是投机钻营的,反正最终结果都是让朝堂更混乱,让社会更动荡。”

刘宽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只见老朱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标亦紧皱着眉头,却是直接问:“难不成咱大明大力兴办教育还错了?”

刘宽道,“兴办教育从来都不是错,错的是不该将所有人都困在科举做官这一条道路上。”

“说到这里,微臣想后来的清朝之所以暗地减少对基础教育的支持,不仅仅是为了防备汉人,也可能是自以为是的从大明身上得到了‘教训’。”

“他们将八股作文弄得更加完善,又让中举变得更难,也有此原因在内。”

“然而他们这么做,依旧是将许许多多的人才都困在科举入仕这条路上。”

“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各个行业的人才都变得稀少,再加上明清时朝廷及社会都不重视其他行业,甚是鄙视工农等从业者,这些行业如何能发展得起来?”

“所有的人才都去争着抢着做官,这样的社会难道不畸形吗?衰败也是必然的。”

说出这些话的同时,刘宽心里则在想:明清两朝人才都跑去科举了,都能压制周边国家,若是合理分配人才,岂不是更加强大?

由此看来,后世中国之崛起其实有些必然因素在里面的。

朱元璋、朱标则陷入了深思。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才道:“若按你所说,这科举之道难道错了?”

刘宽摇头,“陛下,科举本身没有错——自科举在隋唐时诞生起,一千多年来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的选才制度。”

“在这一千多年中,其他国家可大多是以血脉、人际关系去选才任官的,比咱们的科举制度差远了。后世人谈到这点,都是为之自豪的。”

“错的是科举内容,以及科举的选才方向——在原来的历史上,科举几乎是只考入学,且选出的人才只能做官,真的是很畸形。”

朱元璋不知是第几次听到“畸形”这个词,每次都有种揍刘宽一顿的冲动。

偏偏他知道,刘宽说的是事实,帮大明找出了选才制度的弊端,是好事,他没理由打刘宽,也舍不得打。

接着,朱元璋在心里对比了下大明当前的科举制度和后世的育才、选才制度,又问:“按你所说,后世几乎人人上学,且在那什么九年义务教育之下,最少也能上完初中。”

“如此情况下,后世是如何安排那么多学子的?若是安排不好,难道不怕酿出祸乱吗?”

刘宽道:“安排学子就业,在后世也是一大难事,很受国家重视。但因为后世培养人才并非都冲着做官去,而是多样化的,这就让人才有了更多的去处。”

“比如说朝廷开办的工厂、商行,也需要高明的管理者、拥有高技术的人才——这样的工作不仅薪酬颇高,社会地位也不低,人们趋之若鹜。”

“同样,后世还有很多民办的工厂、商行、公司等机构,也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同样能给出很多好的工作岗位。”

说到这里,刘宽想到了穿越前的社会形势,便又道:“当然,以后世兴办教育的力度,肯定会走到人才过剩的局面。”

“事实上,在微臣来大明前,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一二十年了。”

“以大学毕业的学士为例,二十多年前各个都是香饽饽,毕业后朝廷是分配工作的,且各个地方抢着要,待遇也不错。”

“而在微臣来大明前,后世已然是‘研究生满地走,大学生不如狗’了。”

研究生满地走,大学生不如狗?

这是什么鬼描述?

朱元璋、朱标一时神色古怪。

然后朱元璋就忍不住在心中计算起来:

研究生,对应硕士,要学6 6 4 3,哦,还有两年幼儿园,也即是说,后世培养一个研究生一般需要21年!

而培养一个大学生呢?减3,一般也需要18年。

对了,刘宽这小子好像就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吧?

可他在大明却是大才!

这就是说,那些研究生、大学生,在大明都相当于精心培养一二十年且见多识广的大才啊,在后世竟然用什么“满地走”、“不如狗”来形容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当真是羡慕妒忌恨,恨后世有那么多大才竟不能为大明所用。

第一更。

除夕呀!

祝读者朋友们除夕快乐!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