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62章 朱棣发电炫耀,老朱再问教育【求追订】

四月初九。

朱棣方带着奇袭高尔的军队及从高尔收缴的三千多艘大小舟船回到达卡。

“哈哈哈!”朱棣这些天一直处在一种高兴甚至可以说是兴奋的状态,经常发出畅笑声,“没想到这孟国王庭建立不过一甲子,竟如此富有!”

看着护军从战船上搬下一箱箱金银珠宝,朱棣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此番,他从高尔搜缴了三千多箱各类宝石及珠宝首饰,其中单是孟国王室就贡献了一千余箱,剩下的两千多箱则是居住于高尔的孟国贵族贡献的。

除此外,他还搜缴得黄金一百三十九万两,白银五百七十八万两,各类丝绸、布匹三十多万匹!

又搜缴得各类粮食六十多万石——这还是他在麾下几个幕僚建议下,略微“心慈”,没有夺取普通孟人家中存粮的缘故(事实上也没那个时间,效率太低,不值当),不然的话从高尔获得的粮食至少翻倍!

然后就是缴获战马三千多匹,战象二十五头,又有各类牛马猪羊等牲口七万多口!

盔甲、兵刃等兵甲缴获也是数以万计!

如今,燕藩上至朱棣,下至小卒,都觉得奇袭高尔这步走得太对了,就连之前一再劝朱棣慎重的覃珩,如今看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舟船以及这些舟船上的各式物资,都控制不住地咧嘴笑。

因为他很清楚,有了从高尔搜缴的海量钱粮物资,燕藩立足印度算是大碗装糍粑——稳稳当当了。

朱棣看着护军将价值最贵的珠宝及金银卸船运往城主府后,便将剩余之事交给一众臣属,他则先行回城主府。

到了府中,朱棣与徐妙云等人叙说了一会儿,便带着侍卫来到电报处所在的小院。

朱棣出海就藩时,大明已经在生产无线电报机,朱元璋便赏赐了朱棣两台(一台备用)。

朱棣由此成立了燕藩电报处。

出于对电报处的重视,他入主达卡城主府后,便将电报处放在他住处的隔壁,因此没走多久就到了。

“参见大王!”

负责电报处的太监当即向朱棣施礼。

没错,朱棣虽然从刘宽所讲的明史中知道后世大明重用宦官源自于他,但还是忍不住将一些差事交给宦官——没办法,宦官用着就是比正常人让他放心。

像电报处这种重要机构,上至提举,下至电报员,都是从燕王府长大的宦官。

心情上佳的朱棣笑容和煦地抬了抬手,示意电报处几位宦官平身,然后便道:“给孤向大明京师发一封电报。”

“是!”

太监应了声,当即来到书桌前站着,准备记录朱棣口述的电报——攻下达卡那日,朱棣已经向京师发送过一封电报,就是口述让他笔录的。

朱棣背着手,踱了两步,便朗声念起来。

“父皇在上,儿臣棣再向父皇母后大哥问好。今已破孟都,擒获孟王,缴获无算,藩国稳矣,勿要挂念。”

太监记录好后,当即让电报员开始发报。

朱棣则在电报处等着朱元璋回电。

他发这封电报可不止是向朱元璋报平安,也有些炫耀之意——皇位不是没俺的份儿吗?瞧,俺到海外就藩开门红,自己打江山,以后说不得比大哥这一脉混得更好哩!

···

···

大明京师。

紫禁城,奉先殿。

朱元璋正在与朱标、刘宽说事。

“刘宽,自你主持天工院负责革新工匠体系之事已过去两年多。”

“如今工校已经推广向大明一十九省及九大都司,工匠等级重定之事也在几个主要行省施行成功,并有序地向其他行省推行。”

“你是时候把‘施行专利法’之事提上日程了吧?”

刘宽道,“陛下,专利法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社会基础的。虽然自微臣到来,大明已推崇科学、科技数年,又鼓励民间钻研各类技术、勇于发明创造,可终究时间太短。”

“现在就施行专利法,设置相关衙司,用处不大。因此,微臣想等两三年,社会基础更好些,再颁布专利法。”

朱元璋道,“再等两三年?你小子该不会想着接下来的两三年都呆在天工院摸鱼吧?”

摸鱼这个词汇是朱元璋从刘宽及后世视频中学到的,眼下他严重怀疑刘宽是想摸几年的鱼。

随着对大明的改变越来越多,刘宽能做的事反而在变少,如今确有几分摸鱼的想法。

不过他倒没真想躺在天工院院正的职位上啥也不干。

“回陛下,如今天工院下的各项事务虽然都已步入正轨,但有些事微臣总得盯着些。另外,微臣还想在这两三年中办另外两件于大明而言相当重要的事。”

“哦?”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趣,“哪两件事?”

“建立大明第一所大学以及大明自然科学院。”刘宽道,“如今大明各级官学可以说承担了数学、自然科学在基础及中等层次的教育任务,但还差真正的高等学府,以及一座能够汇聚天下科学家的部门。”

朱元璋道,“那自然科学院先不说,大学与大明现行的各级官学及国子监有何区别?”

一旁的朱标亦露出好奇之色。

见此,刘宽知道必须给老朱科普一下后世的教育体系了。

他于是道:“不如微臣讲一讲后世的教育体系,陛下自行比较?”

朱元璋更感兴趣了,笑道:“好,你讲。”

朱标也跟着笑道,“此事妹婿早就该讲了。”

刘宽道:“后世新朝教育受西方影响颇大,但又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颇具特色。”

“后世孩子不论男女皆需上学,在四五岁时会被送去幼儿园或者学前班,进行启蒙教育。当然了,真正的启蒙教育其实在孩子们更小时,家长就开始进行了。”

“上一两年幼儿园后,孩子们大多会在六岁的年级读小学。早期小学分初小、高小,各需读三年。”

“后来教育改革,取消初小、高小的划分,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再后来又增加到六年。”

“小学读完之后是初中、高中,各需三年。然后全国高三学生都需要通过高考来进入大学——高考分数越高,能选择的大学便越好。”

“至于大学,除了肩负高等教育的责任,也会承担国家部分科研任务,也即是教研一体的机构。”

“大学也有划分,如专科三年,本科则是四至五年,且分为一本二本三本。”

“大学毕业之后,会获得学士证书。若是还想继续深造,便可考研,成为研究生——研究生也是在大学里读书,学制三年,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若硕士还想继续深造,便需要拜某位教授为师了,跟着其一起学习、做研究了,即博士生。”

“博士生一般需要读四到六年,且需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毕业,那时便可获得博士学位。”

“后世博士基本是系统教育中的最高学位了,如果还要在学习、科研这条路走,可以选择在大学任教,或进入各类科研机构工作。”

“之后通过这些大学、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教授、副院士、院士等职称及荣誉。”

听刘宽讲到这里,老朱及朱标都一脸的惊讶,暗暗咋舌。

回过神后,朱标就忍不住道:“妹婿,这后世的教育体系也太复杂了吧?”

刘宽听了不禁笑了笑,“复杂?殿下,微臣还没讲完呢。”

还没讲完?!

老朱、朱标都不禁瞪眼。

刘宽道:“刚才所说的只是高考这条主流道路,其实跟大明以科举为主流有点形似。不过,除了高考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育机构作为高考之路的补充。”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