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52章 老朱力挺,两大秘方【求追订】

“回陛下,可用。”刘宽先简短地回答了老朱的问题,随即话语一转道,“不过待铁路运营之后,一年的维护、运营费用加起来却是需要不少钱。”

铁路肯定是需要维护和运营成本的,朱元璋对此并不意外,直问:“可有大概数目?”

刘宽没准备隐瞒什么,将他此去徐州路上跟裘七尺等人多次讨论的结果说了。

“以三千余里的平沪铁路来论,一年仅维护费用便至少需要六十万贯,若有成段的铁路需要维修,则花费更多。”

“此外,铁路要运营起来,必须安排诸多工作人员,再加上派军队巡护铁路所需支出的额外钱粮,恐怕又是大几十万贯。”

刘宽担心惊到朱元璋,这个数据其实还是往小了说的。

即便如此,朱元璋听完也微皱起眉头。

“照你这么说,若是平沪铁路(即京沪铁路)整条运营起来,一年至少需要一百多万贯的成本?”

刘宽点头,“微臣与科技司同僚初步讨论的结果确实如此。”

朱元璋走回御陛,在龙椅上坐下,敲了敲御案,方道:“你可知朝廷如今通过运河从京师往北平运粮,一路损耗为多少?”

这种事刘宽没了解过哪会知晓?

当即摇头,“微臣不知。”

“两到三成!”

听到这个比例,刘宽不禁露出惊讶之色。

他知道古代运粮不论水路、陆路,损耗都比较高,相对而言,运河运粮要比陆路、海路都低,这也是历朝历代都喜欢江河运粮的主要原因。

在刘宽想来,洪武时期吏治应该是颇为清明的,官吏贪污的很少,那么运粮过程中不实的损耗也很少,应该不像大明中后期那么夸张。

哪知竟然也高达两三成!

如此一来,从京师运一百万石粮食到北平,便需要损耗二三十万石作为成本。

二三十万石粮食在此时约等于五六十万贯钱。

想到这里,刘宽便明白老朱要算什么帐了。

只听朱元璋则接着道:“前几次朝廷征讨北元,每次都得往北方运送数百万石粮草,再算上兵甲、火药等物资,役夫、骡马在路上所需消耗的粮草便更多。”

“平沪铁路若能运营,按你先前所讲,一列火车便可运载数十万斤乃至上百万斤物资。”

“算一算,一百万石粮草,也只需火车运送不到两百次即可运完。”

“且火车烧煤,而非如船工、役夫、骡马般消耗粮草,还无船只倾覆折粮之忧。”

“咱若是没想错的话,一列火车是可以将百万斤粮食几近无损的运送到北平。可对?”

刘宽已经明白老朱在算一笔什么帐,当即点头道:“理论上确实如此。”

朱元璋一笑,“若如此,平沪铁路运营后,只需能够在一年中将两百万石粮食运送至北平,为朝廷减少的运输粮耗,不就跟它所需要的维护、运营费用差不多了么?”

“若能运送更多,咱大明便算赚到了。咱说的可对?”

听到这里,刘宽有点尴尬,心道:老朱算术底子到底差了些,这番临时计算不太行啊。

他组织了下言辞,道:“陛下所言理论上是对的,问题是,以大明目前这款火车的速度和运载量,还有终点站的情况,根本无法在一年内将两百万石粮食从京师运送至北平。”

朱元璋皱眉,问:“为何如此说?”

刘宽解释道:“这款火车虽然速度已经颇快,但若载上数十上百万斤货物,估摸每个时辰最多也就行驶五六十里地(即每小时十五六公里的速度)。”

“而北平到南京的铁路长达两千六七百里,即便全线贯通,火车跑一个来回也需七八天。”

“再算上在徐州这种需要转乘渡船过河之处所需时间,实际来回一趟估计得十天,甚至更久。”

“若是在起始站、终点站修建出可让火车拐弯掉头的特殊铁路,倒是可以安排几列乃至几十列火车跑一条铁路,增加其列次。”

“可如今科技司连修建普通铁路的技术都未完全掌握,要修建给火车回程的特殊铁路,并对与之相连接的铁路进行修改,估计还需好几年才可能实现。”

“也就是说,如今平沪铁路一条线路的一个直通段,只能安排一例火车行驶。”

“如此,即便按来回一趟十天算,一列火车一年也只能跑三十几趟。平沪铁路虽是双线,一年也只能跑七八十趟而已。”

刘宽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

因为此时老朱已是一脸的尴尬,显然是明白他之前没算好帐,乐观太早了。

先前他算的是,火车一年跑北平两百次,朝廷运营平沪铁路就有得赚。

可按刘宽算的,一年只能跑七八十次,离两百次显然还差得远。

回过神,朱元璋脸不红心不跳地道:“就算一年只能跑七八十次,火车运粮一趟的损耗也远比河运少。”

这话倒是没说错。

论单次运输,火车这种工业时代的初级产物,确实比如今的河运损耗少多了。

河运以船工为主,骡马、役夫为辅,从京师往北平运多少粮草,损耗在眼下大抵都是两三成。

火车运输若不算维护、运营成本,一趟运送上百万斤粮草,损耗个几千斤都算多的了。

这时朱元璋又道,“此外,咱跟你说的京师往北平运粮损耗两三成,主要指的是人吃马嚼,以及翻船漂没。”

“然而在此之外,那些运粮船是否需要维护?船工、骡马、役夫若患病,乃至病死途中,是否需要抚恤?”

“再者,运河等河道每年也都需要进行清淤等维护,难道就不花费钱粮?”

“这些若都算上,朝廷在维持运河运输上一年的花费,难道不比维持一条铁路更多吗?”

老朱这番话说得确实在理,刘宽之前还真忽略了,于是点头,“陛下所言甚是,是微臣思虑不周。”

找回刚才因计算问题丢失的面子,朱元璋不由笑了笑,随即又疑惑道:“你先前跟咱分析这平沪铁路维护、运营所需的费用,总不是要建议咱不用铁路运输吧?”

“当然不是。”刘宽连忙解释,“一则,目前仅平沪这一条铁路,维护、运营的成本确实有点高,但将来大明的铁路多了,这方面成本自然有所降低。”

“二则,若仅以铁路为朝廷运输粮草,一年所得确实不足维护、运营。”

“可要是放开民用,兴许从民间获利便可补足铁路维护、运营所需,甚至可能盈利。”

“三则,纵使平沪铁路运营起来真的需要朝廷补贴,为大明发展大计,也必须坚持运营。”

“故而,微臣此番面奏,其实是想向陛下讲明此事,再进献两条生财之策,好请陛下力挺铁路运输之事。”

朱元璋听刘宽说的前面两条微微点头,待听到最后一条,更是龙目一亮。

“两条生财之策?速速道来!”

刘宽在回京的路上就思考这事,因此早已写好奏本,且回府沐浴时,便让朱蕙兰抄写了一遍,于是此时直接掏出了两份奏本。

之前毫无存在感的李贵,此时得到朱元璋示意,便上前接过奏本,转呈到御案上。

两份奏本内容都不多,朱元璋快速地看了眼奏本名目。

只见一份奏本名为《盐田制盐法》,另一份奏本则为《黄泥制白糖法》。

在他看来名字都有点怪。

待仔细看了一遍里面的内容,朱元璋不由喜色满面,抬起头来忍不住问:“这制盐、制糖之秘方,真如你在奏本中所说的这般奇效?”

刘宽道:“回陛下,其实盐田晒盐法、黄泥制白糖法,历史上本就在大明中晚期出现,只不过技术不如微臣所献的这般成熟而已。”

“朝廷若能依此二法制盐、制糖,必可令大明盐、糖年产量大增。”

“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大明国内盐、糖价格,令百姓生活更好,还可销往海外,获得巨利。”

“待将来大明拥有海外领地,更可在当地制盐、制糖,节省人工、运输费用,则获利更巨。”

朱元璋听到这里哈哈一笑,“看来你这两个生财之策,是跟开拓海外之大计相辅相成的呀。”

殿内没有其他人,刘宽说话便少一些顾忌。

他闻言道:“后世西夷殖民南洋的早期,除了获取当地的宝石、金银、香料,一大主业便是以土人、汉人为奴隶,为他们种植甘蔗,以制糖获取暴利。”

“微臣以为,咱大明若经营南洋,也可效仿,驱使土人种植甘蔗,并在当地建立制糖厂。”

“待日后从南美洲带回橡胶树种,还可在南洋开辟橡胶园,则又是一大生财之道。”

朱元璋点点头,却并未就刘宽后面一番话评价什么,也不知心里具体如何想的。

他放下奏本后,笑问:“你这两个秘方价值可是丝毫不亚于先前的银镜、千里镜之秘方,在生财方面的价值甚至更高。”

“咱不能就这么白白要了,说吧,此番你想要什么赏赐?可还是金银、田地、商铺?”

第二更。

晚安~

【说一下,火车运行安排作者到底外行,修改几次还是有点漏洞。好在主角设定的就是什么只懂一点,并非全知,也非全能、多智近妖的人。所以,从主角口中出来的话有不足之处也还能接受。作者会根据大家的合理意见,在后文合适剧情中尽量弥补漏洞和不足。】

【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