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51章 铁路检测,运营亏本?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51章 铁路检测,运营亏本?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2: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原本愉快的端午节皇家午宴,因李文忠最后的劝谏,闹出一种不欢而散的味道。

好在舅甥二人这次都比较克制,在所争议问题上的矛盾也不是特别大,后面事情便不了了之——至少表面上如此。

刘宽没有再去操心老朱的家事,端午节一过,隔两日,他便请命带队北上,确认江浦至徐州段铁路状况。

过去大半年,科技司自是多次派人查看过各段铁路的状况。

今年春节后,裘七尺所主事的车厢项目掌握了一定的铁路检修技术,也曾数次派遣专门的检测队伍,北上、东去,检查并记录京沪铁路各段的实际状况,乃至评估其安全通行火车的可能性。

根据车厢项目组检测小队的多次汇报,从镇江府丹徒到徐州的铁路,确实如刘宽穿越之初朱标派人查看的那般,幸运的没有因河流变化而被破坏。

因清末开修京浦铁路(北京至江浦)时,黄河已在数十年前于铜瓦厢决堤,夺大清河入海,如今却是夺淮河入海。

所以,徐州处的一小段铁路也确实是被黄河淹没并冲毁了部分。

这段铁路以大明眼下的技术水平是没法修复的。

因此,火车投入实用后,向北只能直通至徐州。然后得改乘渡船过黄河,到了对岸,再换乘另一辆列车继续北上。

另一边,直隶江南因河流众多,数百年中河道变化实在不少,故而铁路往东去经过常州、苏州至松江府的途中,终究被河流毁了几处。

虽然在汇报中,这几处铁路毁坏程度并不大,有修复的可能,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修复的——需要一定的试验,且每座铁路桥的修复都需要一定时间。

所以,刘宽跟苏铨等科技司众人商议后,便决定先将丹徒至徐州这段铁路,列为火车投入实用的路段。

京师(南京)至丹徒这段铁路,早在春节后,火车第二阶段实验展开前,刘宽便亲自带队沿路走了一遍,确认其可供火车安全通行,这才允许试验进行。

如今火车要投入徐丹段铁路实用,他必须得亲自带队再沿京师至徐州的铁路走一遭,才能安心···

刘府。

卧室内。

刘宽正与朱蕙兰依依惜别。

“此去徐州路途不短,公事又需耗费不少时日,夫君一定要保重身体。”

朱蕙兰靠在刘宽胸口,环着刘宽的腰,不舍且担忧。

刘宽闻着朱蕙兰身上的幽香,笑着道:“放心,我会注意身体的。再说了,我日日锻炼,身体多好你又不是不知道,没那么容易生病。”

朱蕙兰想到什么,俏脸微红,却也不再担忧了。

她整理了下刘宽衣领,将刘宽一直送到府门外,看着刘宽带着随从远去,哪怕看不见了,仍在府门前俏立良久。

刘宽这边依旧是先到城西北的大军营,汇合老朱安排的一千亲军。

刘宽觉得带一千军队北上很不方便,原想着带两三百人护卫就足够了。

可老朱不放心,非得安排一千亲军随行保护,他也只能接受。

接下这任务的将领算是刘宽熟人,乃飞熊卫千户周韬。

刘宽这边则带了马夫李二,小厮阿荣、阿虎,王广岳所领的仪鸾司一个总旗,以及由裘七尺亲自带领的一个二三十人的铁路检修小队。

京师到江浦这段铁路刘宽之前便走了好几遍,自是无需再细看,于是队伍过了江浦,速度才缓慢下来。

刘宽骑马走在铁路一侧新修建不久的土路上,目光却是落在旁边的铁路上。

只见铁路上及两边一棵杂草、灌木都没有,显然是有人定期清理。

但铁轨上却显露了不少锈迹。

京沪铁路在后世几经修缮,其实早都换上了钢轨,枕木也都换成了水泥的。

但哪怕是钢轨,在野外遭受大半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没有火车时常经过摩擦,又没有铁路工人养护、检修,自然免不了生锈。

沿着路看了会儿,刘宽忽然一拍脑门,露出苦恼之色。

却是此时才想起,似乎有一种专给铁路检修工人用的人力轨道车。

这种车只需简单的传动系统,让人在车上以脚力踩踏,即可在铁轨上行走。虽然不快,可若是安排人日夜往复着来,也可以减少铁轨的锈蚀程度。

至于《让子弹飞》中那种马拉列车,只能在专门的铁路上走,这种由石子、水泥枕木建造的铁路根本不适合。

想到这里,刘宽示意队伍停下。

他下了马,带着裘七尺等检修小队人员上了铁路,亲自查看铁轨上的锈迹。

发现铁轨上锈迹斑斑点点,看着虽多,但都只存于表面,并未锈蚀到里面。

铁轨上的一些螺钉也是如此。

另一边,裘七尺则带着几个工匠,拿着小锤子在铁轨各处敲敲打打的探测着。

见其完事,刘宽便问:“裘主事觉得这铁轨可能安全通行火车?”

裘七尺稍稍思考,便道:“其实当初咱们在石灰山那边进行马拉车厢试验时,铁轨锈蚀程度并未比此处好太多,随后用马拉车厢跑了几日,锈迹便渐渐消失了。”

“这里的铁轨锈迹虽多些,但也都存于浅表,通行火车当无问题。”

“不过这些铁轨上的螺钉,只怕使用寿命会比原本缩短不少,咱们须得早些筹备好更换事宜。”

刘宽听得一时沉默。

以大明如今的工艺,仿造螺钉不是问题,可要想仿造能替换铁路上这些螺钉的产品,难度却不小——这涉及到了加工精密性问题。

当然,这问题并非无法应付,毕竟去除了电气化的铁路也并非多么精密的设施。

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尽快提升大明的工业水平,比如说金属冶炼、金属部件的精密加工技术,等等。

‘看来待火车投入使用后,得尽快将郭天问调入机器制造局,争取早些研制出各种金属零件加工机床才行。’

思考着问题,刘宽与裘七尺等人在铁路上行走了近一里远,这才回到土路上。

刘宽将裘七尺叫过来,并马而行。

“裘主事估计以你们现在掌握的技术,对一里铁路进行检测、养护乃至修理,一年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自春节后,火车第二阶段试行实验开始,虽说名义上由郭天问、裘七尺一起负责。

可实际上,列车车厢方面目前已改无可改,所以过去几个月车厢项目组主要是在研究如何利用大明现有材料建造新的铁路,以及如何修理京沪铁路。

没错,因为材料、技术的代差,对大明来讲,修理穿越来的京沪铁路,甚至比建造新的铁路还难一些。

好在车厢项目组背靠整个大明,能搜罗不少人才,目前不论是建造新铁路方面,还是修理后世铁路方面,都有不小的进展。

裘七尺作为项目组主事,对铁路的检、养、修工作也有了一定心得。

听刘宽询问,他略微沉吟,便道:“若状况都类似刚才咱们检测的这一里铁路,一年的检测、养护、维修费用加在一起,大概需要两百贯左右。”

“当然,如果遇到成段损坏情况,就另当别论了,每一里修复起来估计都要成千上万贯。”

“而且以咱们现在的材料及技术,修复好的铁路在安全及耐用都不及原铁路。”

听了裘七尺的话,刘宽微微皱眉。

京沪铁路长近三千里,即便都类似方才那段铁路般,没损坏什么,一年的检、养、修费用仅按两百贯来算,整条京沪铁路一年便需要六十万贯!

如今大明财政收入主要以粮食计算,最近几年都在两千多万石的层次,尚未达到历史上最高的三千余万石。

一石粮食大约价值两贯。

所以,目前大明的财政年收入可以估算为五千万贯左右。

六十万贯相较于五千万贯固然不多,可若仅是拿来维护一条铁路,就太多了。

须知,大明每年在军费、官吏俸禄、教育、基建、救灾等方面的花费都不小,虽不像后世国家那样经常财政赤字,但余下的也不多。

就算老朱再支持铁路运输,看到这比铁路维护费用估计也会心疼。

回过神来,他便问:“我知道你们项目组目前的铁路维护技术还在积累阶段,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待几年后技术逐渐成熟,估摸着一年的维护费用应该能降低不少吧?”

裘七尺道:“是能降低,但估计很难降低太多。”

听此回答,刘宽再次沉思起来。

京沪铁路肯定是用上的,不能任由它这样慢慢成了废铁。

像朝中某些人私底下议论的那样,把铁轨撬起来融了打造兵甲,更是暴殄天物。

那么,一年大几十万的养护费用,再加上运营起来后所需的人工费用,朝廷是否会亏本?

若是别的铁路,刘宽肯定不觉得会亏本。

可京沪铁路就不一定了。

因为京沪铁路是沿着大运河南下,到了江南其附近水路更多,运输功能太容易被水路替代了。

所以,即便将来投入民用,在缺乏经验和实际数据做推理依据的情况下,刘宽也不敢肯定,京沪铁路运营起来就一定不亏本。

但还是那句话,不能因为运营亏本就将其废弃。

后世有的高铁线路运营后还亏本呢。

‘既然铁路维护成本无法降低多少,运营后的盈亏又是个未知数,为了保证朝廷对铁路运营的支持,只能设法给朝廷增加财政收入,以增加老朱支持铁路建设与运营的底气了。’

‘不过,以大明当下的情况,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方法倒也不算少。’

心中如此想,刘宽便稍稍加快了马匹速度。

···

约莫一个月后。

时间进入洪武十五年六月。

紫禁城,奉先殿内。

刘宽向龙椅上的朱元璋躬身作揖。

“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随即,朱元璋走下御陛,到刘宽面前好好打量了一番,笑道:“晒黑了不少,可瞧着也结实了——说说吧,此去徐州,沿途的铁路可还能使用?”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