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九十一节 南下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九十一节 南下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郑鸿逵不是一个寻常角色,他是纵横大海的狠角色,昨夜不过是被杨潮突然抬出来的上面的人给唬住了,当时脑子就犯迷糊,最后让出了太多的利。

今天醒来之后,突然就感觉这件事不是那么靠谱的,皇帝走私这种事情闻所未闻,弄不好他还真的被杨潮那厮给骗了,因为杨潮说的,只有五个人知道,可是这五个人都是不可能暴露出来的人。

郑家不可能跟史可法验证,就算能见到史可法,询问这种事,如果是假的,史可法肯定暴怒,责问他污蔑皇帝,当即拿下送入牢中,杀头都不稀奇;如果是真的,史可法弄不好会直接杀他灭口,毕竟这件事是说不出去的。

皇帝他更不可能去验证了,郑家还没能力见到皇帝,别说皇帝了,就是见朝廷大员,都未必能见得到。

唯一能够验证的,也就是那个太监王承恩了,但这件事又不好直接问,想来想去,还真给郑鸿逵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想到这里,郑鸿逵咬了咬牙,再次送了一份大礼,再次宴请王承恩。

言语试探了好久,而且将王承恩灌了个半醉,总算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消息,王承恩这次来南京,确实是传一份中旨,让杨潮去金华府剿匪。

最后郑鸿逵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直接告诉王承恩,自己跟杨潮之间的交易,表示海贸生意利润丰厚,但是关系门路必须够硬,否则做不长久做不安稳,郑家可以和杨潮做这种生意,也可以和其他人做这种生意。

公开的告诉王承恩,说郑家愿意跟王公公做生意,还埋怨杨潮开价太黑了,询问王承恩的意思。

结果王承恩连连摆手,说这生意他做不得,叮嘱郑鸿逵好好跟杨潮做,不要生出其他心思。

郑鸿逵这下子才不疑惑,这么丰厚的利润,这么贪财的太监,却不敢做,要说他是怕杨潮,郑家可不信,这足以证明,这桩生意里头,有一个王承恩都惹不起的人物,除了皇帝还有谁?

于是郑鸿逵在不多疑,心下对杨潮更是心生震惊,杨潮的背景他早就调查了个清清楚楚,先是帮助周延儒再相,接着一手翻云一手覆雨,只掌间平息了让所有人头痛的书生哄闹,现在竟然能够替皇帝做生意,这种人让郑鸿逵惊叹的同时,也只剩下敬佩了。

天下能让郑鸿逵敬佩的人不多,从此又多了一个杨潮。

当天郑鸿逵就将银票交到了金钗楼,交到了康小宝手上。

然后写了一封密信,将事情原原本本报告给了郑芝龙,解释他为何又给杨潮让出一倍利的情由,结果郑芝龙不但没有怪郑鸿逵,反而回信说他做的很对,大肆表扬了一番,交代他继续跟杨潮合作,同时给他详细解释了一番,郑家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根基,郑家海盗出身,可总不能永远做海盗。

尤其是现在已经家大业大,要守住这份基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拥有自己的实力自然重要,找一个靠山也很重要,交代郑鸿逵,如果上面那位胃口大的话,随他开价,只要郑家能保本,白白给他干都行!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郑家眼里的红人杨潮,已经踏上了战船,并且一路顺利的赶到了镇江。

前面的张大桅已经联系好了王家的人,王家在镇江的掌柜做不了主,但是也提供了一批船帮忙运送物资去了杭州,然后不久杭州就传回来消息,让沿运河所有商铺全力帮助杨潮,必要的时候,停止王家的生意,也要给杨潮腾出船来。

不是王家仗义,而是因为本就是结盟,权力和利益的结盟,要不是打着杨潮的旗号,王家八辈子也杀不进淮安的盐业中去。

在杨潮看来,这没有什么可耻的东西,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每个国家都存在政商关系,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那本来就是一种权力,而所有的权力都是需要军事来保护的。西方人哪一次战争背后,不是站着一群磨刀霍霍的资本家呢。

中国还算好的,资本对国家权力的渗透没有那么彻底,因为中国统治文化历来都是脱胎于农耕的地主阶层文化,统治中国的思想从来都是那些耕读传家的缙绅阶层的思想,这些人对商人鄙视了几千年了,所以商人反而要变着法的巴结他们,形成中国特有的政商文化。

杨潮给王家提供方便获取商业利益,王家支持杨潮,取得军事胜利,这就是结盟,没有写在纸上但大家心照不宣。

所以杨潮安心接受王家货船的服务,不但让他们运送军事物资,而且还运送人。

这可是不小的压力,因为杨潮带来的人可不止五千战兵,这几天别以为杨潮光是在南京城陪着王承恩打秋风了,杨潮可是让黄凤府带着人紧急在难民中招募了两万人,这不是私自扩军,因为这些人只是民夫而已,帮助杨潮运输补给罢了,大明朝的军队出征,哪有不带民夫和辅兵的。

但是谁敢说这些人被杨潮带起东阳接受一下战争的洗礼,然后拿起武器不是一个军人?

合理合法,连史可法都支持杨潮带走这些难民,毕竟留下这些人史可法也养活不起。

杨潮的工程现在基本都停止了,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难民劳力,因此这些人再一次失业了。

但是杨潮还真舍不得把这批难民赶走,因难民中有人才啊。

这次招募的两万人中,光是识字的不下两百,百分之一的识字率看起来不算什么,跟大明朝的识字率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愿意跟着杨潮跋山涉水的去战场的读书人能达到这个比率,那简直是奇迹,除了难民迫于无奈之外,还因为这批来到南京的难民中识字率竟然奇高有关。

一开始杨潮到没有注意,要不是这次招募的民夫中出现那么多识字的人,杨潮就忽视了。

后来一调查,加上合理的推理,杨潮才明白原因。

这些难民有来自九江的,也有来自湖广一带的,调查了一下发现,竟然八成以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而以中小地主和商人居多,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这年代,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千里迢迢逃到南京呢,这些人也都是小有财富的,家中小有资产,才能在战乱中,举家迁徙。

地主和商人的识字率显然比佃户和贫农高得多,因此这批难民的识字率远超平均水平,抽样调查一下发现,男人中的识字率经常接近一成,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才出现了两百号愿意跟杨潮上战场混口饭吃的人,更多的读书人其实还窝在码头上到处打零工呢。

除了读书识字的地主家子弟外,能够算账的商人子弟杨潮也不想放过,临走前叮嘱张大桅,让他放开手脚继续招募,以账房的名义统统塞到船上去。

除了地主、商人家庭外,另一个主体则是吃水上饭的船夫之类的,这群人更是张大桅急需的人才,也是大力招揽。

再然后其中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也不能放过,可惜这种人太少,第一本来数量就少,第二有一技之长的在南京混口饭吃还真不难,所以早就脱离了难民群体。

船队从镇江出发,沿着运河南下,五千战兵都在船上,而两万民夫此时就被赶下了漕船拉纤,杨潮给他们吃饱喝足,只有一个要求,让他们必须十五天之内感到东阳,这可是恐怖的行军速度,要知道镇江距离东阳近千里,多数都是水路,多数水路又都需要拉纤,这对这些民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能完成这样艰巨的行军,也算是一种军事训练,集体协作完成艰巨任务,跟训练走正步其实一样,都是培养团队和服从精神。

几百艘船在运河上展开,拉出了数里长的长龙。

杨潮站在第一艘船前,看着运河河岸往北退去,知道自己在往南前进。

上次自己出征,那是一路向北,这次却是一路向南,杨潮心里还颇有一种追亡逐北的感觉。

第一日,船从镇江出发,到了丹阳天已经黑了,不过船队并不停息,而是换班,之所以带了两万人,就是为了轮换,从镇江出发的时候,一万民夫坐船,一万民夫拉纤,到了丹阳,轮换一次,天亮前终于到了常州城外,一日夜走了一百五十多里地,也许在后世不算什么,军事史上经常出现红军一夜奔袭数百里,并且立刻投入战斗的记载。

不过杨潮对这些民夫的体力和耐力就很满意了,毕竟没有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凭的不过是一口气和身体素质在支撑,要不是他们在码头上最了几个月苦工,也不可能坚持的下来,杨潮对他们的意志力尤其满意,一整天不断的拉纤,就是专业的纤夫也做不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素质能够弥补的了。

刚刚轮换,拉纤民夫一个个吃饱饭就睡觉,实在是累惨了,不但不敢停,走的慢了都不行。

第二日,又是一日夜疾行,走了超过一百五十里,中间在无锡进行轮换,接着直接到苏州。

第三天,民夫们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从苏州大家横渡太湖可以坐帆船,晚上到湖州歇脚,这次干脆歇了一晚上。

别说王家掌柜们的组织能力堪称一流,年复一年的在运河上搞运输,他们有自己的一套,那一段河道用哪一种船,他们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让杨潮操心,也不耽误杨潮行军。

坐着帆船度过太湖,到了湖州,休息一晚后,第四天继续行军,今天必须赶到杭州去,反正这是运河,不用操心风浪和礁石的问题,夜里打着火把就可以拉纤。

到了杭州后就不能在走运河了,但是依然有水道南下,这是富春江,下游叫做钱塘江。

从杭州南下,富春江较为宽阔,又可以休息一程,一直到富阳县,过了富阳县后拉纤到达桐庐,同样一条河富春江的名字在桐庐县一带变成了桐江,而且比富春江水面狭窄一些,多数地方都得拉纤才能通行。

从桐庐到了严州府进入东阳江。

第六日,夜里就到达了兰溪县,兰溪县距离金华不过五十多里,白头军就在金华府!

兰溪到金华也有小河相通,一日可到,杨潮南下,竟然只用了七天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