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二百九十节 借势谋利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二百九十节 借势谋利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孔昭手下幕僚并不完全同意他向皇帝告状,甚至大多数人都不太同意。

尤其是一个同族幕僚刘聪尤其反对。

刘聪是刘孔昭族中一个旁支子弟,有举人功名在身,但却没有去做官,毕竟举人也只能做一个县令,哪里比得上给伯爵做幕僚来的体面,而且因为功名和同族身份,他一直都是刘孔昭身边的头号幕僚。

自从发生了杨潮抢劫战船一事后,刘孔昭就难以忍受,要立刻跟皇帝告状,刘聪苦劝不止,刘聪看的很清楚,告状最多是跟杨潮两败俱伤,绝不会完全占便宜,因为那些船丢的实在太诡异了,让人毫发无损的就抢走了船,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刘聪一直建议,让刘孔昭隐瞒起这件事,然后跟杨潮私下和解,最好能将船要回来,最少也得要回来一部分,剩下那些直接给朝廷报损,为此可以最一些让步,比如将部分航运交还杨潮。

可是刘孔昭没有听,完全是因为拉不下伯爵的脸面,非要争这口气,非要去北京告状。

这个决定一下,刘聪就知道,刘伯爷恐怕没什么好事了。

果然过了年就传来皇帝派王承恩南下的消息,等到王承恩到了江南,第一时间去了杨潮的军营,这已经很明显了,皇帝站在了杨潮一边。

但接着王承恩就来到了采石信地,平时刘孔昭可以不在这里,但是这时候必须在这里。

结果王承恩不看杨潮的操练,反而指明要看采石的操练,一番忙碌之后,尤其是在得到了刘伯爷几千两银子的孝敬后,王承恩赞誉了采石的精兵。

接着私下里王承恩直接告诉刘孔昭,皇帝有意帮刘孔昭要回战船,然后命令刘孔昭前往湖广阻挡可能东进的张献忠部。

刘孔昭直接就懵了,突然觉得那批战船成了烫手山芋,如果要到手里反倒要去打仗,打个屁啊,他是伯爵,生来就是要享受的,打仗那种苦差事鬼才想干。

于是刘孔昭非常识相的不催促王承恩,绝口不提那些船的事情,好像将那件事给忘记了。

王承恩计谋得逞,自然又是一番得意,这可不是皇帝给他出的主意,皇帝只是让他来江南安抚,这可是他的主意,皇帝可不会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王承恩可清清楚楚,让他们去打仗是让他们闭嘴的最好办法。

只要刘孔昭不在催促,王承恩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让那批战船见鬼去吧,当做一笔糊涂账谁也不提了,这不是很好?

虽然吓了一下刘孔昭,但真正的惩罚却没有,这是皇帝交代过的,因为杨潮跟刘孔昭发生冲突,然后皇帝惩罚刘孔昭,这件事政治意义太大,会给勋贵集团造成一种皇帝偏袒武官的印象,肯定会闹得沸沸扬扬,弄一批老勋贵去太祖皇陵哭陵这种事,这些勋贵不是做不出来,虽然对皇帝没有实质性威胁,但是脸面上实在不好看,要落一个刻薄功臣的名声,这是崇祯不能接受的。

所以这次根本不会处置刘孔昭,只是需要慰勉刘孔昭抓紧时间练兵,因为他治下的水军实在是太差了,但皇帝交代的这件事,王承恩却闭口不提了,他很清楚,刘孔昭这种勋贵,不可能是带兵的材料,让他们练兵,那纯粹是扯淡,他知道皇帝的话太天真的,根本不可能实现,所幸也就不说了。

从刘孔昭这里离开后,王承恩在南京城四处走动,打着皇帝慰劳臣民的名义,他自己的荷包却一点点鼓起来,每天吃吃喝喝日子过得逍遥。

杨潮这段时间可是忙碌极了,准备出征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五千大军出征,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时半会是无法准备好的。

虽然杨潮储备的军事物资,暂时够用,三万杆长枪,六千具铁甲和四千只鸟铳杨潮的士兵是装备不完的,但是杨潮打算全部带走,战争中的消耗可是很可怕的,在海州杨潮手下折断了上千杆长枪,而在海州跟虏兵短兵相接的次数有限。

这次去剿匪,虽然白头军的战力跟虏兵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人数上却多了太多,目前已经发展到十万人了,弄不好这批长枪还不够用呢。

至于鸟铳手,李五六选择编练了一千人,但是疯狂的训练中,就已经损耗了一千杆,其实只剩下三千杆了,全部带走以备不时之需。

铁甲甚至还有些不够用呢,新招募的四千多人,一人一领后,就剩下一千来具铁甲,幸好铁甲在战斗中不容易损耗,哪怕损坏几片甲叶,其实也不妨碍使用,所以全部带走应该可以应付。

剩下就是军粮了,杨潮为了防备万一,去年就定下了军制,要求仓库中随时储存够一年之用的存粮,一年时间足够杨潮剿灭白头军了,其实杨潮的打算最多一个月,路程上消耗一个月,两个月后正好启程去北京。

关键是船的问题,以及跟沿路官府沟通问题,跟史可法商定好,让沿途官府提供帮助,但杨潮有些信不过官府,谁知道会怎么刁难呢,所以他得提前跟王家打好招呼,希望王家提供帮助。

虽然还没有沟通好,杨潮还是先派张大桅抽调十艘船,装载军事物资先行,先到镇江卸船,然后等待王家的船,从运河先运到王家的老家杭州,然后水路并进去金华府。

军队在准备出征事宜外,杨潮还需要在城里运作,王承恩来到南京,这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不是杨潮了。

太监要钱的胆子比文官大,要钱的脸皮比文官厚,什么钱都敢收,都愿意收,而在北京也有生意的富商,也乐意跟王承恩结交,杨潮先是出面张罗了一些豪商跟王承恩见面,让他赚足了外快后,才带他跟郑鸿逵见了一面。

在王承恩来南京的第十天,杨潮跟着王承恩一起,宴请郑鸿逵。

酒足饭饱,揣着郑家丰厚的孝敬,王承恩满意的走了,杨潮和郑鸿逵把他送到金钗楼门口。

王承恩留下一句:“杨大人,你好好跟郑大人谈生意,咱家就先走了。”

王承恩很识相,杨潮告诉他想跟郑氏谈生意,让他出面帮衬一下,酒席上他就已经说了不少话,暗里不时流露出希望郑氏跟杨潮合作的态度。

送走王承恩杨潮才找机会跟郑鸿逵好好谈谈。

“如何了,郑四爷!”

找了个雅间,杨潮立刻就问郑鸿逵。

郑鸿逵是个聪明人,杨潮挑这个时候问,不由让他多想。

“敢问一句,这生意里,有王公公的份?”

郑鸿逵问道,杨潮带着王承恩一起宴请郑鸿逵,酒席上王承恩的表示,尤其是最后临走那句让杨潮好好谈,都让他颇为疑虑。

杨潮却神秘的笑起来,伸出指头朝天上指了指。

“是王公公上面的人,在里面有份。”

郑鸿逵顿时就愣住了,王承恩上面的人?王承恩已经是秉笔太监了,他上面除了皇上还能有谁?

皇上参与走私通海,这种情况让郑鸿逵难以想象,这天下谁都可以通海,地方豪族可以,地方官吏可以,沿江沿海的卫所可以,江洋大盗也可以,只是皇帝参与,让郑鸿逵感到世界观都要崩溃了。

但是看杨潮信誓旦旦的模样,郑鸿逵又低声问了一句:“此时当真?”

杨潮笑道:“自然当真。郑家可以打探一下,不过知晓此事的人天下不超过一只手。我知你知,史可法知道,皇帝知道,王承恩知道,除此之外怕是没有人知道了,所以能不能打听到,就看郑家的本事了。”

杨潮说的很笃定,他根本就不怕出卖皇帝,反正这件事就算被外人知晓了,冒头也只会对准杨潮,没人敢说皇帝通倭的,而且杨潮也没有告诉郑家是皇帝,只说了是上面那位,其他的全是郑鸿逵猜的。

郑鸿逵看着杨潮的眼睛,试图从中找到破绽,可是杨潮的眼神很平静。

郑鸿逵不由信了三分,这件事杨潮没必要骗他们,反正杨潮只要有实力,郑家只能找他合作,而现在王承恩的出面,已经证实了在跟刘孔昭的斗争中,杨潮赢了,郑氏跟他的合作,就已经确定了,所以郑鸿逵不由又信了几分。

在联想到杨潮一直以来的咄咄逼人,一副不把江南豪族,沿江卫所官府放在眼里的架势,还有吃定了他们郑家的气势,也就好解释了,因为杨潮的背后是‘那个人’,那杨潮的态度霸道一些,也就完全正常了。

想到这里,郑鸿逵又多信了几分,感觉此事至少有八成是真的了。

“郑四爷还有什么疑虑的,这下子可以跟本官放心做生意了吧。上次合作很愉快,不过本官相信郑家的胃口,绝不仅仅是那点货能够打发的了的。”

郑鸿逵此事还在想着‘上面’的事情,见杨潮问,忙点了点头:“没错。”

这时候才清醒过来,管他上面是谁呢,反正这生意是肯定要做的。

悄悄深吸一口气,心情恢复过来,这才开始正式谈。

“不瞒杨大人知道,我郑家往年在江南采购都在一百万两上下,不是郑家吃不下更多的货。只是弄不来足够的货,即便是江南豪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采办。既然是杨大人该没有这些顾虑,那在下就做主,在跟杨大人定三百万的货,四月前准备好如何?”

杨潮笑道:“这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那就还按以前的货价?”

上次跟郑家确定的四倍,已经执行了一次,杨潮那些钱刨去码头等建设经费,还了借款后,还剩下二十多万,但这次出去打仗,谁知道还要花多少钱,所以有备无患,杨潮还得抓紧时间在做一单生意。

只是以前杨潮把垄断长江这件事想的简单了,从南京往下游走几百里,沿江卫所加上水营,各种势力数以百计,还有各种豪族干扰,就靠杨潮那八艘抽出来的大船,根本就顾不过来,根本就阻止不了别人通海。

因此郑氏其实并没有断绝跟其他人的声音,毕竟人家的价钱开的更合理,而且杨潮没有表现出来统治级的力量,郑氏就没有必要急着跟杨潮合作。

所以在那一次之后,双方的交易暂时就停止了,这也是为什么杨潮要借助王承恩压一压郑鸿逵的原因,得让郑鸿逵看看自己的潜力,让他明白,自己统治长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让他们不要继续观望了,至少在做一单大生意。

而且杨潮也不希望价钱变动,依照上次的价钱就很合理。

但是郑鸿逵一听,却有些犹豫了,他们给杨潮四倍的价钱,确实让杨潮占了大便宜,但是郑氏也不会吃亏。

郑氏去日本贸易的船,这几年都是十艘左右,最关键的就是办不够货,而最鼎盛的时候,郑氏一年发往日本的船可是九十多艘将近一百艘呢。

虽然短期扩大十倍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有杨潮出面,今年翻一倍还是很有希望的。

郑家的船到日本,那就是十倍的利,让给杨潮三倍,也只是三分之一而已,如果能扩大两倍,郑氏获利二十倍,让出去六倍,郑氏今年比去年赚到的,还要多五成。

但是郑氏没想过杨潮上面有人,此时杨潮问价,郑鸿逵突然觉得,如果是跟上面那个人做生意,郑氏似乎应该再让一点,跟那个人打好交道,明里暗里都有好处不是。

不得不说皇帝这时候在百姓心里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哪怕是郑家这样的海盗集团,听到皇帝跟他们做生意,这心里也在打鼓。

想到这里,郑鸿逵小心的说道:“杨大人见谅,这个价钱吗,我郑家倒是还能在提提,但是也不能提的太高了,还请杨大人跟上面那位解释解释。”

杨潮一愣,他本来打算就按照四倍货价,在捞一笔的,没想到郑家主动提价,当然他们不是因为杨潮而提,而是给上面那位的面子,这倒是意外收获了。

其实以杨潮的观念,做生意就该讲究一个诚信,可郑家要提价,杨潮还真的不好拒绝,人家是给皇帝面子,而不是给杨潮,杨潮如果拒绝的话,弄不好还会被他们怀疑自己是狐假虎威,根本就是打着皇帝的幌子蒙人蒙事。

杨潮也不好开口,索性反问道:“那郑四爷觉得多少合适?”

郑鸿逵伸出一只手,小心的说道:“五倍,不能再多了,杨大人肯定知道,我郑氏其实也就赚十倍的利,给上面五倍,大家五五分。不是郑家人小气,而是要养活一大家子。这人一出海,命可就交给妈祖娘娘了,是死是活真说不好。那次出去不死大把的人,这钱都是拿命换来的,所以这五倍落到郑家手里的其实剩不了多少。”

听郑鸿逵说的可能,但是杨潮也知道,这时代出海就是在玩命,都是最没有出路的人才会冒险,但是杨潮不相信郑氏会把钱都分给那些水手,但出五倍的利,郑家还真就是跟自己对半分了,这让杨潮都感觉自己有些不厚道了。

当然此时杨潮完全是生出了截留这笔货款做军费的主意,要是真心给皇帝办事,这些钱都是给皇帝的,他其实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顾虑。

所谓做贼心虚吧,杨潮哈哈大笑起来:“郑四爷放心,上面那位宅心仁厚着呢。体谅郑家的难处,郑四爷能出五倍货款,就已经是尽力了,我会向上面那位禀报,相信一定会给郑家一个恩赏的。”

郑鸿逵一听,顿时一喜道:“如此就谢过杨大人了。”

说实话,郑氏的财力、人力都很强悍,荷兰人在他们面前都只能低头,可是他们这种实力,放在大明朝根本就不好使,根本就不被认可,跟郑家结交的文官,往往也就是福建籍,或者在福建为官的那些,其他地方根本就不买郑家的账,因为根本就看不起海盗。

现在上面那位竟然跟郑家做生意,这简直就是天大的面子了。

所以郑鸿逵虽然被杨潮狠宰了一笔,切下了他们拼命做好的海贸蛋糕的一半,他们不但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还要感激。

杨潮强装平静,踏实接受了郑鸿逵的感谢。

然后笑道:“那就说定了,三百万,不过这定金?”

人家已经让出那么多了,杨潮感觉自己都有点不太好意思提定金了。

但是郑鸿逵却一口答应:“没问题,三成定金,一百万随时可以给杨大人。”

郑家就是牛气,每年仗着一千万的利润,还真是不把钱当钱啊。

当然垄断大明贸易,又不用交税,他们也占了大明朝太大的便宜了,也就只有大明朝廷这种傻子朝廷,才能做出这样的蠢事。

杨潮又道:“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皇上让王公公从北京赶来,给本官下了一封旨意,让本官去东阳剿匪。所以本官可能马上就要出发,郑大人的钱就在金钗楼交割,办货的事情就交给康小宝了。”

郑鸿逵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下来。

走出金钗楼的时候,郑鸿逵心里还直感慨,这个杨大人真是得皇帝隆恩厚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