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47章 妖报风波(加更!)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47章 妖报风波(加更!)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18: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雷礼叹气的原因,是这份来自高拱的纸条。

高拱写给他的纸条上,只写了一个名字,潘季驯。

身为工部尚书,雷礼的政治嗅觉已经十分灵敏了,他明白高拱的意思,就是要重新启用潘季驯。

潘季驯在丁忧之前,已经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辅佐前任工部尚书朱衡治黄了。

所以潘季驯这一次启用,肯定是要授工部侍郎的。

当然,工部是可以有多个侍郎的。

但是潘季驯和王之桓两人都是锐意进取的人,如果都在工部,怕是整个工部都不得安生。

这也是为什么雷礼要让王之桓外任淮安的原因。

两个工部侍郎,一内一外,工部才能团结。

当然,雷礼这么做,也不全是为了工部内部的稳定。

雷礼也是真心认为,王之桓现在这个样子,并不适合担任工部尚书。

之所以雷礼这么想,除了刚刚实地经验缺乏的原因之外,王之桓的性格太直,做事没有回旋余地,也是雷礼觉得他不适合的原因。

雷礼长长叹了一口气,工部尚书被人尊称为“大司空”、“大营造”,但实际上这就是个苦差事。

居中调节,协调预算,还要在皇帝的要求下,在工期之前完成工程。

雷礼是建筑专家,生性严谨,业务扎实,在这个位置上也是如履薄冰。

而王之桓这个性格,如果做了工部尚书,怕是什么工程都推进不下去。

别的不说,就王之桓这个性格,要怎么去说服皇帝和内阁批准预算?

说白了,工部尚书这个位置,既需要专业性,更需要上下协调能力。

主持超大型工程,首先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工程学的问题。

雷礼也是将王之桓当做半个弟子来看的,他也希望王之桓在淮抚的任上好好磨砺,改一改这种性格,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接任自己的位置。

雷礼摊开奏本,开始书写奏疏,支持王之桓分离黄河运河,重修一条运河的提议。

紧接着雷礼又写一本,等王之桓离京后,工部侍郎出缺,请朝廷廷推新任侍郎。

自己做到这一步,身为吏部尚书的高拱自然就可以将潘季驯推到工部侍郎的位置上。

这就是雷礼和高拱的政治默契。

一想到高拱,雷礼又叹了一口气。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政治上的继承人,甚至要比自己的政治前途还要重要。

高拱前面只有一个内阁首辅的位置,而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已经做到头了。

雷礼更加羡慕高拱了,有了苏泽这个政治上的继承人,高拱的政治理念就能继续下去。

而自己这半个继承人王之桓这么不成器,被苏泽两句话忽悠就去修运河。

这么下去,就算是王之桓做了工部尚书,岂不也如同工地上的骡马一样,任由苏泽差使?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工部官员又匆忙走进来禀告道:

“雷尚书,角楼的事情又吵起来了。”

雷礼捏了捏太阳穴。

上元灯会是让皇帝爽了,但是紫禁城一个角楼却因为灯会不小心走火,燃烧了起来。

也亏着等会之前内阁首辅李春芳有了预案,角楼着火后很快就被扑灭,仅仅烧毁了半个角楼,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紫禁城角楼烧毁,工部这不就来活了吗?

皇宫损毁都是大事,所以这次修复角楼的工程,工部尚书雷礼担任营造使,工部各部门都参与进来。

可到了二月底,角楼修复工程还在吵架。

凡是涉及到宫廷的工程,大明的决策流程是由宫造局和工部各自拿出一套预算出来,然后交给内阁票拟,最后送给皇帝拍板。

预算通过后,由工部采买,工部负责营造,宫造局负责监工,完工后再由皇帝亲自验收。

但是第一步,宫造局和工部的预案,就吵的不可开交。

凡是做过工程招标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工程两方报价,那报价高的那一方就会被人怀疑有猫腻。

工部的报价要比宫造局高了足足一倍,结果就是这份预算连内阁都通不过。

已经连续两次被驳回了,如果再不通过预算,那皇帝和内阁就要认为自己这个工部尚书无能了。

所以雷礼干脆邀请宫造局的太监一起实地勘察,商议拿出一个两边差不多的报价来。

结果就是今天约着官员去勘察,两边直接当场吵了起来。

雷礼万分的头疼,重修角楼是个小工程,但是涉及到皇家也不能怠慢。

角楼又是紫禁城最边缘的建筑,一座半烧毁的角楼一直废弃在那里,让外朝怎么议论?只能说是工部无能。

而且角楼还有警戒皇宫的作用,你工部拖延角楼不修,到底是何居心?

京察在即,雷礼也想要尽快开展工程。

但是按照宫造局的报价,连修复成本都不够,工部也完全没办法开工。

——

二月。

过完年,京师就开始回暖。

自从隆庆皇帝继位三年以来,大明都是风调雨顺。

这次上元灯会,也算是与民同乐了一次,京师中称颂皇帝是圣君的声音更多了。

其实对普通百姓来说,风调雨顺,皇帝和朝廷不折腾,就是难得的盛世了。

沈一贯风风火火的冲进报馆。

“王之桓出任淮抚,潘季驯复起为工部侍郎!”

其实苏泽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

【在你的奏疏帮助下,王之桓担任凤阳巡抚,领工部侍郎,总督漕运。】

【王之桓走访地方,确定了泇运河计划可行。】

【一年后,泇运河比历史上提前开工,大运河徐州段和黄河分离,漕运畅通无阻。】

【大明国祚 2】

只可惜这次没能加威望值,苏泽猜想可能是工部的事情关注的人不多,所以没能增加什么威望。

不过也无所谓,等一年后自己再上书请修泇运河,到时候就能猛涨一波威望值了。

而潘季驯起复,则是苏泽和高拱商议的结果。

高拱查过了潘季驯的吏部档案和往年奏疏后,也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和雷礼通气,给潘季驯腾了位置。

当然,廷推潘季驯,是在王之桓离开京师之后的事情了。

就是不知道这位王侍郎知道自己前脚刚刚离开京师,后脚内阁就让重启启用潘季驯代替他工部侍郎的职位,心中要作何感想?

这样的事情,苏泽也只能无可奈何。

高拱要将手插进工部,复起潘季驯是正常操作。

雷礼的资格可以不站队,但是下一任工部尚书肯定要站队。

王之桓这种在工部成长起来的官员,自然不如空降的潘季驯更好控制。

这是阁老层次的布局,就不是苏泽能控制的。

而且王之桓的运气实在是不好。

遇到潘季驯这样的千年一遇的治河天才,无论是业务还是情商上都要被碾压。

如果他能将泇运河修好,好歹也能在史书上留个名字吧。

看到苏泽无动于衷,沈一贯盯着苏泽问道:

“子霖兄,你早就知道了是吧?!”

苏泽不置可否,沈一贯更加断定,他早就知道了消息,有点破防的说道:

“子霖兄,高阁老有没有和你说,什么时候让你去做选郎?”

不懂玩笑的罗万化立刻说道:

“肩吾兄你怕是糊涂了?选郎要职是要九卿廷推的,又不是高阁老说了算的。”

“哈哈哈哈!”

张位和王家屏实在没绷住,张嘴笑了出来。

而苏泽和沈一贯也被逗乐,整个史馆内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就在这个时候,高拱身边的中书舍人郭准踏入史馆。

“高阁老要见我?”

沈一贯恶狠狠的看着苏泽,彷佛在问他是不是真要做选郎,苏泽对郭准说道:

“请郭舍人稍待,苏某整理衣冠就去。”

沈一贯也知道高拱召见苏泽估计也是重要的事情,也没有继续开玩笑。

苏泽跟着郭准走向内阁,他抬头看向远方,上次上元灯会烧毁的角楼还没有动工。

中书舍人们都是消息灵通的,苏泽和郭准的关系也已经不错了,他八卦问道:“角楼怎么还没开工啊?”

郭准叹气说道:

“还不是宫造局和工部的造价合不上吗?阁老也为这个事情头疼呢。”

苏泽又问道:

“郭舍人,阁老召我何事?”

这下子郭准倒是口风严了起来,他连忙说道:“马上就到内阁了,还是等阁老问吧。”

苏泽点点头,郭准这个前任宰相之子,科举读书不行,但是做官还是可以的,作为中书舍人口风足够紧。

两人来到了内阁的会客厅,苏泽见到了高拱。

比起年前,高拱更瘦了一些,但是双目却更加有神了。

等到苏泽坐下,郭准出去关上门,高拱掏出一份报纸来。

“你看看这个。”

苏泽一看,这是一张泛黄的报纸,样式和《乐府新报》差不多,而名字更是山寨,叫做《新乐府报》。

而这份报纸的版面也基本上是照抄苏泽的《乐府新报》。

这是遇上盗版了?

自己竟然也遇上大明特色的盗版事业了?

大明盗版书行业十分发达,基本上有名的书都有盗版。

大明盗版五花八门,除了盗版印刷外,还有借名出版的。

比如明初有一本工具书,名叫《多能鄙事》,收录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类似于生活大百科全书。

这本书据传是刘伯温所著,包含了农业种植、食谱、简易病防治等多个方面,在明初就很畅销。

然后到了明代中期,就出现了《多能鄙视续》,《多能鄙事别篇》,《能多鄙事》等等各种盗版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找一些破落文人,也学着原书续写一气,然后冒名出版圈钱的。

明代盗版之猖獗,别说是这种古书,就是当朝名士的书,往往也是一出书就盗版横行。

当今文坛领袖王世贞的文集,就经常被盗版书商盗印,王世贞气的告到官府,可官府也无可奈何。

这些盗印的印刷坊都藏在地下,以大明官府的办事效率,根本就查不了这事。

其实《乐府新报》早已经被盗版了,江南很多地方的会馆送回报纸,就在当地印刷坊盗印,然后再当地售卖。

但是这种只是盗版,苏泽看向这份《新乐府报》,就不是盗版了,而是冒着自己名号,出版的地下小报。

苏泽看了一下,这份报纸印刷要比《乐府新报》粗糙不少。

前面几版的内容,基本上也都是照抄《乐府新报》,但是看着看着,苏泽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问题是在第五版。

这一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是针对近日里实学兴起的训诂之风的。

张四维那篇考证训诂的文章,虽然没能在《乐府新报》上发表,但是在京师却风靡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讨论古籍没有政治上的风险,这种类似于推理文字游戏的活动,名义上又是注释儒家著作,听起来也很高雅。

高拱和苏泽本来想要提倡的实学风气,却也不受控制的进入到了考据学派的路上。

这篇文章是针对这股风潮作的批判,文章写道:

“夫《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圣人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缺头忘尾,随其所见。”

“后学不察,谓之出自圣人之口也,束之高阁为之‘经’也,却不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呼?”

“纵出自圣人,圣人也是有为而发议,如同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耳。”

“因病医药,方难定执,是岂可为万世不易之至论呼!”

好家伙!

苏泽没想到,这文章竟然犀利到了这个地步。

其实这份文章的观点,苏泽也是觉得有道理的。

文章的意思,就是四书五经都是圣人子弟编纂的,本来就是有错漏的,却被后人当做经学来研究。

而圣人的话,也是根据当时的事情做的议论,就和因为病症开的药方,是针对时政的,也就是‘因病开方’。

明明是因病开方,却被当做万世不易的箴言至论,岂不是可笑的?

我大明疑似有些太先进了!

紧接着,这篇文章开始攻击实学的训诂之学。

也对,这文章连《四书五经》都骂了,那研究四书五经字眼的训诂学是什么?

屎上雕花吗?

苏泽放下报纸,高拱看向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