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46章 连上两疏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46章 连上两疏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18: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这话问得听起来外行,黄河运河哪里这么容易分离的。

黄河从元初修到元末,夸张点说,元朝可以说是就亡在这条河上。

治了那么多年的黄河,元代治河经验十分的丰富。

贾鲁就是元代最杰出的水利专家,大明的治理黄河思路,也都是延续贾鲁的。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王侍郎大概是嗤之以鼻,觉得对方异想天开,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是苏泽这么问了,王之桓真的思考起来。

王之桓毕竟是专业的水利官僚,他翻出一张运河水图,然后思考了好一会儿,说道:

“如果自夏镇东十里李家口引水,开河经韩庄再合泇、沂诸水,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修这样一条运河,就能绕开黄河了。”

苏泽连忙问道:

“王侍郎,可行吗?”

王之桓犹豫说道:

“修河和其他事情不一样,需要实地勘探,结合当地山川水脉才行。”

“但若是纸上谈兵,这还是可行的。”

王之桓又说道:“受黄河顶托,运、黄交汇一带易阻,另须经徐州、吕梁两处险滩,每次黄泛都会淤塞漕运,这已经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苏泽连连点头。

江南和湖广的粮食,都是通过运河北上送到京师,运河阻断可不是小事,这是要让京师饿肚子的。

除了粮食之外,江南还是大明的钱袋子,运河淤塞京师百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王之桓又说道:

“如果真的从夏镇修通运河到邳州,就可以避开黄运之阻,运河南北可通畅无虞!”

苏泽连忙说道:

“这条运河一成,比起辽东漕运,这可是千秋之功啊!”

苏泽这句马屁,可是让王之桓飘飘然了。

但是他知道,苏泽说的是对的。

辽河漕运是什么垃圾?

朝廷中大部分的大臣,对辽东都不了解,也根本就不关心,辽东修运河,甚至还不如在京师治理臭水沟呢!

运河漕运可就不一样了!

大运河是天下总枢,是关系到京师百万官员军民饭碗的要害!

如果能解决运河的问题,让大运河不因为黄河泛滥淤塞,这确实是千秋功劳!

这是要被皇帝阁老们记着,被百官们念叨一辈子,甚至是名流青史的功劳啊!

苏泽当然知道这个方案可行。

历史上,明末就因为黄河泛滥大运河徐州段经常淤塞,修建了这么一条运河。

因为要引泇水来通航,所以称之为泇运河。

明末的组织能力都能修建,如今隆庆朝无论是财政状况,还是官员专业程度,以及社会组织度都要远胜于明末,修造泇运河不是手到擒来?

这也是苏泽的计划。

你们漕运派不就是要开河吗?

在辽东折腾运河,不如去修修大运河。

反正都是治河,这政绩不是要比辽东开河更大?

王之桓已经明显上钩,那他就可以说服自己派系的成员,支持泇运河的计划。

苏泽又是一道马屁说道:

“王侍郎,您可以在报纸上也提一提运河的问题吗?如果这条运河真的能修,日后大家也能知道您的首倡之功!”

晕晕乎乎的王之桓,已经无法拒绝苏泽任何的要求了,他立刻答应下来说道:

“包在我的身上!”

偏厅的范宽听完了王之桓的对话,知道自己再也无法说服王之桓,只能在苏泽离开后,灰溜溜的离开王之桓的府邸。

——

元月二十五日。

新的《乐府新报》刊登了王之桓的文章,在辽东漕运问题上,王之桓完败潘季驯,从成本上看辽东漕运确实耗资巨大,收益远不如海运。

但是王之桓又刊一文,讲述了他泇运河的构想,获得了朝野赞誉,都对他的专业性表示了赞许。

登莱巡抚涂泽民之后,山东道监察御史王任重和沈藻也上书,赞同重启登辽海输,山东有关官员纷纷上书赞同。

而武清伯世子李文同,也在前一日离开京师前往莱州港,准备在莱州港组建商号,专营辽东高丽参贸易。

在苏泽舆论先行,各方布局下,苏泽再次将奏疏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

【本次模拟已经通过,不需要强行执行。】

【模拟通过,本次模拟不消耗每月模拟次数。】

【重启登辽海输,国祚 3】

【威望值 200】

果然可以!

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大大降低奏疏执行需要的威望值,甚至可以直接降到0点!

重起登辽海输其实就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事上苏泽知道了金手指的新用法,而这一套推进政策推行的办法,其实也正是一个政治家的手腕。

苏泽感觉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都到月底了,还剩一次模拟次数,苏泽干脆抽出奏本,又再写了一篇,题目为《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再次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月底的模拟机会,不用白不用。

——【模拟开始】——

一天后,《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送到内阁,内阁一致支持你的意见,请发往工部再议,奏疏被送入宫中。

两天后,皇帝担心耗资太大,奏疏留中。

奏疏传到六科,引起了徐州籍官员的反对,最终方案不了了之。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2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威望点已经扣除】

【剩余威望点:470点。】

说服王之桓,苏泽省下了《请重开登辽海输疏》,还赚了200点威望值。

投桃报李,苏泽干脆就将这赚来的200点威望值用掉。

如果是修运河,200点肯定不够,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请求朝廷勘察山川水文,论证泇运河是否可行的先期准备工作,所以只需要200点就能通过。

不过隆庆皇帝还是真抠门。

也难怪,在隆庆皇帝执政期间,主要就是做了开源节流的事情,对内投资的大工程少之又少。

他爹嘉靖和儿子万历,在位期间都做了不少大工程。

当然,这也是隆庆皇帝执政时间比较短有关系。

但是对于国家财政来说,不是赚的越多就越好的,国家的钱还是要花出去才好。

古往今来,官府投资都能拉动经济,加速货币流通,而且泇运河这样的工程,也能节约运河漕运的成本。

当然,理想状态还是海运。

如果直接从江南出发走海运,运到直沽再走运河,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但是苏泽也知道,改漕为海可不是登辽海输那样的小事,漕运可真是“百万漕工之所系”!

改漕为海,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大运河沿岸的百万漕工,和元末聚集在黄河附近的百万修河劳役一样,要是砸了他们的饭碗,也闹出一个石人一只眼出来,那大明国祚可要扣光了。

这种涉及到国本的大政策,就算是用金手指,需要的威望值也是海量的。

改漕为海要改,但是要慢慢改。

比如泇运河这种改革,从整顿运河黄河开始,将一部分劳动力转移过去,然后逐渐疏通漕运,降低成本。

再从小量的货物开始海运,提升航海技术,降低航运成本。

这就不是一个奏疏能做完的事情,这就需要不断的修改政策。

而之所以奏疏被徐州籍官员反对,苏泽也明白原因。

如果修通了泇运河,那漕运就绕开了徐州。

大运河可是一条黄金水道,如今大明最繁华的几个城市,都是坐落在大运边上的。

而历史上也是,自从泇运河修通后,徐州失去了漕运枢纽的地位,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等到了民国,徐州就剩下军事要地的价值了。

对于这件事,苏泽也无可奈何。

一座城市的兴衰起落,也和历史发展有巨大的关系,沿海地区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海运取代漕运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如何让这些城市在衰落中保持稳定,或者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就很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了。

而徐州这座秦汉古城,除了漕运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煤炭资源了。

清末的时候,李鸿章设立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是中国近代首批官办煤矿。

徐州不仅仅煤矿资源储量丰富,质量也很高,主要是含硫量比较低的焦煤。

而徐州距离登莱不远,也在运河漕运边上,如果能开采高质量焦煤,正好可以用来给登莱铸币。

铸币带动燃料需求,开矿带来技术需求,再产生运输需求。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可以互补的区域产业集群,只要发展起来,就能成为大明新技术发展的中心。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苏泽需要做的是洒下种子,然后呵护这个种子生根发芽。

而随着一月过去,苏泽在二月就要成婚了。

苏泽穿越以来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唯独对婚礼产生了恐惧。

无论古今婚礼都是极其折磨新人的一件事,而苏泽迎娶的是当朝阁老家的侄孙女,是诗书传家的名门淑女,婚礼的流程更加复杂。

苏泽都想赶紧上一份奏疏,要求简化婚礼流程。

但仔细想想还是算了,民风民俗可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改变的。

真的要移风易俗,还是要社会发展才行。

——

通政使李一元,最近心情一般。

年前被苏泽惊吓,李一元连续上了三封辞呈,但是都石沉大海。

李一元对苏泽上疏已经产生了生理性的恐惧,但是他又怕苏泽的奏疏闹出风波自己却不知道,所以一边命令属下一定要将苏泽的上疏交给自己看,一边又害怕见到苏泽的上疏。

今日刚刚到衙门,手下就送来两封苏泽的上疏。

这个月不是已经上过一次了吗!

苏二疏怎么变成苏三疏了!

李一元心中怒吼,这一个月两封上疏,都已经将朝堂搅得不得安生了!

如果一个月三封奏疏,自己还活不活了?

李一元小心翼翼的打开奏疏。

两份奏疏,一份是赞同涂泽民重启登辽海输的奏疏,一份是赞同王之桓报纸上的文章,修造泇运河的奏疏。

还好还好!

一封海运一封治河,都不是什么得罪人的事情,这次的奏疏应该不会引起什么风波。

这个月已经到月底了,应该能消停几天了。

通政使李一元如释重负,但还是不放心,亲自带着苏泽的奏疏去了内阁。

——

工部。

“雷尚书。”

工部侍郎王之桓,面对工部尚书雷礼,心中有些忐忑。

王之桓刚刚进入工部的时候,雷礼就是他的上司。

这些年来,雷礼每次升迁也都不忘记王之桓,算是他半个举主。

可自从雷礼就任工部尚书后,王之桓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和雷礼疏远了。

这之后,王之桓力主在辽东修运河,又聚集了一批想要进步的工部少壮派官员,和观点日趋保守的雷礼矛盾日深。

没办法,身在工部侍郎这个位置上,就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前途了,王之桓也关系着不少官员的前途。

而王之桓要进步,现任工部尚书雷礼就是绕不开障碍。

工部是下三部,尚书几乎是没机会入阁的。

工部上一个顶尖权势者是严世蕃,但是严世蕃只是工部侍郎,他被人称之为小阁老,是因为他有一个做首辅的爹,但实际上严世蕃根本就没有入过内阁。

所以对于王之桓来说,如果不能晋升工部尚书,那他就只能调任南京工部尚书,那就几乎等于养老了。

仕途就是这样,每一步都不能有差池,一次机会把握不住,这辈子就到头了。

雷礼看向王之桓,开口说道:

“前几日你在《乐府新报》上的文章,老夫认真看了,你能有这样的长进,日后我这位置就能坐了。”

这下子王之桓诚惶诚恐的说道:

“大司空折煞下官了!”

雷礼温言说道:

“工部和其他五部不同,工部决议的事情关系天下万民,是不可不慎的事情。”

“当年重新皇宫,本官日夜都在工地,不敢稍歇。”

“之前辽东漕运之议,你没有去过辽东一次,空发议论吸引众议,本官这才疏远了你。”

王之桓也是官场老油条了,但是听到雷礼这段话还是羞愧不已。

雷礼说道:

“老夫准备上疏,力保你的新运河之议。”

这下子王之桓都傻了。

雷礼接着说道:

“但是你要外任淮抚,还兼工部侍郎,总督河运。”

如果是前几天,雷礼这么说,王之桓觉得他是故意将自己调离中枢。

淮抚是要职,但毕竟是地方官,王之桓是要冲击工部尚书的人。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事情,王之桓也觉得自己实地经验不足,也许雷礼是真的要锻炼自己。

“属下愿意去淮安。”

“好,那老夫就上疏力保你的运河新策,等这条运河修成之时,就是你升任工部尚书之时!”

等王之桓离开,雷礼抽出一张字条,将字条放入墨洗中,字条逐渐被墨染黑,雷礼微微叹了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