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望族权后 > 第839章 民不聊生,已见端倪

望族权后 第839章 民不聊生,已见端倪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5 23:17: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精彩无弹窗免费阅读!

也不怪得孟九嫂如此委婉,仿佛太过见外,想晋王妃“日理万机”,不过是为家族一个女孩儿的婚事,劳动晋王妃专程修书拜托贺湛为其择婿,的确显得“劳师动众”,但袁氏一来不能推脱嫂嫂的请求,再者也的确疼爱她这位堂侄女,确也希望侄女有个好姻缘,只好硬着头皮麻烦王妃,她又何尝不知道,只要开了这个口,王妃必然不会拒绝推脱。

十一娘果然暗忖道:莫说太原孟一族对新政鼎力支持,以及听郑姐夫连连称赞,飞笛君之才干对重建云州大有益处,只看着阿袁这段日子以来兢兢业业,为我处理了不少力所难及,我也万万不能拒绝她这请求,又孟六娘那嫡母,倒也的确是为庶女真心打算,否则即使在魏衡安身上险些看走了眼,凭太原孟嫡宗人脉,难道还找不到一个才品兼优之青年俊杰?之所以舍近求远,提出让十四郎为这媒人,无非是看着明年春闱,想为孟六娘择一个准进士。

她又很能理解孟六娘的心情,虽是大族闺秀,奈何是庶出,别说被相等门第寄以重望的嫡出子弟,便是庶子,只要才华资质得到家族认可,重视培养,大约也不会答应娶庶女为妻,适合孟六娘者,要么是旁支嫡子,要么是嫡宗庶子,且极有可能是资质平平者,更甚至于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孟六娘显然是因看不上这一类人,方才倾向于好学上进的寒门士子,宁愿与志同道合者同甘共苦,也不愿与坐享其成者锦衣玉食。

可她嫡母,若非将之视为亲出,单只为贤名考虑,大可从了孟六娘心愿,随便为她择个出身寒门,人品才华都说得过去的夫婿,根本不用操心女婿将来能否金榜题名,庶女是否受苦受累,哪里会苦心筹谋,求到晋王妃面前?

女孩是真高志,嫡母也的确宽慈。

十一娘虽不是爱管闲事之人,但历来也乐意成人之美,故而答应下来,就并没一点勉强了。

“这也不算件事,眼看着新岁将至,我虽远在晋阳,自然也不能疏忽向师长贺岁,届时告诉一声十四兄,再烦请真人督促,想必他纵然忙于公务,也不至于大意遗忘。”

孟九嫂赶忙道谢,客套一番,才又提起另一件事:“太原府也设建官窑,不过因为民众信任王妃公布允诺之酬劳,非但不抵触征为窑工,甚至好些苦无生计者,大望能被官窑雇佣,妾身只以为这也算是一件利国利民之益政,哪曾想到……”

似乎斟酌一番言辞,孟九嫂还是难免显得语气冷沉:“妾身接触之人,并非走投无路,那几位,实则一直为商贾雇工,而且均为技师,只因原在之境,官府强征技师入窑,几位因知官窑苛虐雇工,若屈服,非但不能按劳获酬,甚至不能保证安好!朝廷颁发广设官窑之令才是多久?因劳役之苦,死伤之数竟然已让民众胆寒!多得这几位技师之记雇主甚是仗义,闻知官府意欲强征之后,暗助技师逃亡,并建议他们前来太原,说是虽然也难免服从征令,不过晋王妃仁慈,必定不至于苛虐。”

十一娘虽然早已想到了弊政会带来的恶果,也猜到孟九嫂的用意,这时却仍然忍不住问道:“那些甚至无力逃亡者,现下如何?”

孟九嫂却又一哂:“妾身当初,原因着自己所处环境,尚且以为虽说目下难比盛世之治,倒也并无大患,直至获王妃恩许,真真正正涉及民生,方知坐井观天!怎能想象晋阳城中,居然有如此多百姓挣扎于贫苦饥寒,莫说疾患,居然连拥有田宅之家,也会发生将才刚出生女/婴活活闷死之事?盛世之治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到如今……数十年邻里,仅为一棵果树归属,甚至就能杀伤人命!妾身实在以为,这不是人心甘愿邪恶,而是逼于无奈,我们看来是小利纷争,在犯事者眼里也许就关乎生死大计!”

孟九嫂越说越是激动,甚至上前一步,挡住王妃悠哉乐哉的步伐:“多少地方窑工,甚至比从军还要艰险,说九死一生都算乐观,简直就是一入官窑,断无生机!不断有人病饿至死,但官窑还要维持下去,于是不断征敛,逼得越多人背井离乡,甚至死于逃亡之路!王妃,不用长此以往,妾身以为,若任其恶化……覆国之忧许就在这转眼之间!”

十一娘当然明白孟九嫂这话不是杞人忧天、言过其实,她也相信今日到场这些女眷们,情愿出人出力协助新政,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得私利,若无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为君国略尽绵薄力量的志向,哪至于这般辛苦劳碌?就算百姓深受饥寒交迫,这个国家可能覆灭,但对于贵族而言,相比贫苦百姓自然有更多退路,且看如毛夫人之流,存在一丝半点忧患意识否?还不是照样贪图享乐穷奢极侈,管得布衣贫民死活疾患?

可是眼下,毕竟连孟飞笛等等都并不知道晋王府的全盘计划,十一娘当然也不可能向孟九嫂等女眷交底,直言痛斥广设官窑这一弊政,揭穿韦太后的真实面目。

她只能仿佛敷衍般地询问:“孟九嫂有何高见?”

“妾身以为,王妃应当上谏太后,广设官窑实为弊政,若不立即禁止,恐怕便会引发民乱。”

果然会有这样的建议,十一娘连连摇头:“可是广设官窑的确能够极大缓解赋收不足,我若将此政令批为弊谬,却不能提出其他有效办法,太后必然不会采纳,又那些赞成推崇设窑令之官员,务必也会批责我居心叵测危言耸听,我受几句责备倒不要紧,倘若甚至因为此事被政敌抓住把柄,蜂起弹劾,恐怕便会影响太原局势。”

孟九嫂虽说只是妇人,论理并不熟谙官场套路,只是因为过去也常听丈夫论及时政等等,倒是要比普通妇人见多识广,也可以理解王妃这话里的内涵——设窑令毕竟是太后以天子名义颁发,目的便是为了解决财政之困,晋王妃除非有更好的见解,否则只批驳而无建树,极有可能被毛维之流栽上顶陷构的罪名,要太后真被这些奸服,将晋王妃调回长安,纵然还有薛少尹在晋阳,却没了晋王府在背后支持,根本便不可能与毛维对抗,别看新法已然颁布,只要太原府重新落在毛维手中,如今有利民生的局面只怕立即便被颠覆,王妃所作诸多努力尽皆付诸东流。

但她仍不放弃:“王妃难道就没想过,将新税法推行至全国,才是根本解决赋收不足,国库虚空办法?”

“莫说全面推行新法,仅就太原一地,起初不也引起豪贵抵触?孟九嫂应当明白,新法之所以能得太原世族及少数豪族支持,进一步如今时局面,得获所有豪贵接受,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十一娘微微点醒。

袁氏这才冷静下来,细细分析:其余不提,便说夫家诸位亲长,乍一听闻太原将行新法,要比从前交纳更多赋税,虽然没有立即心生怨怼,决意抵制,然而也并不似如今般心悦诚服,而是抱定暂且观望的主意,直到后来,逐步明白朝廷推行新法已是势在必行,毛维明显不是晋王妃的对手,终于才择晋王妃示诚。

太原孟固然不会为了钱财之利抗逆政令,但若是晋王妃不能压制毛维,孟氏一族必定便会一直观望下去,那是因为纵然向晋王妃投诚,不仅得不到丝毫好处,甚至还会彻底得罪毛维,凭白无故多了个敌患。

之所以从观望迟疑到此时鼎力相助,其实也是因为损失钱财事小,投诚晋王妃能够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

想到这里,袁氏也就恍然大悟了。

既然连太原世族都不是真正为了君国与百姓考虑,而是因为自身利益才遵从新政,那么又怎么要求天下豪贵都大公无私,心甘情愿承担重赋,以分减贫苦百姓的负担?

太原府虽然能够顺利推行新政,可这对于全面实行变法,过程经验,其实并不能够借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