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一段是说明第八识的偈颂。第八识的偈颂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主要是以三相来总持整个第八识的相貌。这个三相,第一个是自相,自相就是阿赖耶。说第八识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一个阿赖耶的功能,就是一个藏。它能够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变现这一期的果报,所以叫做阿赖耶,这是第八识的一个总相。从这个总相当中开出了因相和果相,这个果相就是异熟,就是变现果报。这个因相就是一切种,它执持无量无边的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

这以下的偈颂,事实上也等于是在发明这三相而已。“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指八识的心王,它的明了性微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个是指八识的心所。“相应为舍受”,这个地方强调的是一种果相。就是第八识在受用这个根身器界的果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就是一个舍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所以相应为舍受是发明果相。

我们今天是从“是无覆无记”,从这个地方下手。看讲义第七面,第七面的九,“云是无覆无记者。”这个是无覆无记是发明第八识的因相。说第八识跟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所生起的造作的功能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呢?说这个三性门。这意思就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是无覆无记的,看蕅祖的解释。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说明这个三性,我们内心状态的体现有三种。说你内心的状态的活动,能够使令你今生他生的身心果报,能够得到随顺,得到安乐的利益,这个是善性。你内心的活动使令现在的身心安乐,也能够使你来生的身心安乐,这个安立做善性。如果这个内心的活动,使令你今生或者他生的身心有违损,使令你苦恼不安乐,这个就是不善性或者是恶性。你的活动是对于善和不善的这样的义中,不能够清楚的分别,不能记别,这个就是无记,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就着无记性当中又分成两种,“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染污就是我执和法执,这个地方还强调的是我执,主要是我执。这个染污跟恶是不同,我们前面也说过,染污是约无明,这个无明也可能会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是有覆,这个覆就是覆盖真如理,一方面也可以是障碍圣道。这个覆有覆盖的意思,也有障碍的意思。“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如果说这样的无记性它本身是没有染污,它的体性是白净的,叫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第八识它所变现的这些根身、器界、种子,是属于善恶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它的体性非善非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强调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无覆无记跟真如的差别,天台智者大师在这当中有一个譬喻。说无覆无记就像虚空一样,它体性白净。但是这个虚空,它如果跟黑暗的因缘相应它就是黑暗,它跟光明的因缘相应它就光明,它对于黑暗没有对治的功能。那么真如不同,真如是一种光明的相貌,它能够对治黑暗。所以阿赖耶虽然体性白净,但是它为什么不是真如呢?因为它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对这些的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但是它本身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从这个虚空跟光明的譬喻,可以知道阿赖耶跟真如的这样的一个差别。这个是就着凡位的众生,他的第八识是无覆无记。

如果是佛的第八识,就是一个善性,佛的第八识,这个无垢识就是善性,他能够在一切时造作善业。比如说我们看经典上,提婆达多有一次他去应供。应供很好的饭菜,他吃的太多了以后肚子痛。肚子痛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摸着肚子,就念南无佛。他本来是跟释迦牟尼佛是结恶因缘的,但是肚子痛了以后就称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了,放大光明,用手去摸他的肚子。他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就很感谢,很感恩,就去跟释迦牟尼佛道谢。释迦牟尼佛说,我并没有作意要去救任何人,这是因为你忆念的功德所招感的。

佛的第八识,一种无垢识,清净光明的无垢识,它昼三时夜三时在普遍地去观照一切众生,这是属于善性的,善性。所以佛的第八识不受熏的。我们一般讲阿赖耶受熏是指凡位,它无覆无记。它能够增长善的功能,也能够增长恶的功能;但是佛的第八识是不受熏,因为它是善性。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亦如是”是说明第八识的心所,心所例同门。这个例是比例的例,相同的同,心所例同门。前面主要是发明第八识的心王,这以下就把心所也说明进去了。说“触等”,这个触等是包括触、作意、受、想、思,这八识所相应的这五个心所亦如是。怎么个亦如是法呢?分成两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说第八识的心王是无覆无记,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这叫亦如是。

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这个心所去接触它的根身器界的时候,它的所缘行相也是微细、也是广大而不容易让人家了知,所以也可以说是亦如是。这两个是说明它的心所跟心王是相应的。我们再看第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有漏位的第八识,把它做一个总结。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一段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补充讲表第十三面。这一段在《成唯识论》是把它判作因果法喻门。这个因果是说,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本体。这个第八识,每一个刹那都代表了两个本质:第一个本质,它是在承受果报,说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是在受果报,可能是快乐的果报,也可能是痛苦的果报;每一刹那也是同时在造作业力,可能造善、造恶、造无记业,这个叫做因果。就是生命的本质,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果,也同时是一个未来的因。

这个法是指就法说,讲道理。这个喻是一个譬喻,因果的法和因果的譬喻,法义双举。这样子使令我们能够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叫门,因果法喻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一个自相,总相。说这个阿赖耶,这个藏识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也能够执持一期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阿赖耶识是断灭的呢?还是常住不变的呢?这以下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个第八识的相貌,它也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呢?以恒转故。这个恒和转,恒是在发明诸法的世俗谛,就是因果的相续;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先看这个恒字,看从世俗谛的角度,为什么它是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这个恒是指第八识它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一类相续指的它是无覆无记的,它这种无覆无记是常无间断的。常无间断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一、从它的果相来说,“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四生生命的果报的一个是施设本,一个生命的根本。我们在人间得这个果报,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不管我们在这一期生命当中造的是一个善业、或者是一个恶业,我们还是保持在一个人的相貌。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大的善业,应该生天了嘛!为什么还是人呢?因为有一个第八识,它一再地去执持你的果报。这个果报,业力没有消失之前,你的果报是不能消失的。所以我们的果报是常无间断的,不管你是白天的工作,不管你睡觉,这一期的果报是不能消失掉,叫常无间断,这是第一个。

二、从因相呢,“性坚此种,令不失故。”就着因地来说,常无间断就是说,第八识的体性特别地坚密。它能够执持无始劫来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使令种子在没有得果报之前是不失不亡。说我们第六意识一动,就是一个业力,可能是一个善业,也可能是一个恶业。当然也带有一种名言,一种随顺于真理的一个名言,如理作意;也可能是随顺无明的一个名言,不如理作意。那么这个时候,对第八识有一种熏习的功能,就是增长了一个业种子,一个名言种子,无量劫以来累积很多的业力和名言种子了。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是栽培善、栽培恶,它都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成就。这个意思,从恒常的这种常无间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果相的相续和因地的相续。而这个因果的相续,主要的是由阿赖耶识所执持,这是第一个。其次我们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谓此识无始劫来,它是刹那刹那的念念地生灭,它的生灭就创造了一种相貌,就是前后变异。这个前后变异也可以从两方面:一个是从果相,“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因灭果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如果说就着这一期的生命来说,我们这一期是一个人,你下辈子生到天上去了,人有人的身心世界,天有天的身相庄严,他内心的思想也不一样。这样子讲也可以说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是比较粗分的一种变异。

从细分来说就从刹那,就是我们前一刹那的身,前一刹那的心,跟下一刹那的身心不一样了。我过去也说过,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你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下一刹那了,而你所要表达的是前一刹那的身心。但是当你把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时候,你认为很快乐的身、很快乐的心已经过去了,已经是面对了下一刹那的身心了。这个地方从微细的角度,就是每一个刹那都是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所以我们的果报,它的阿赖耶识变现种子,它不是一个不变易的状态,它是刹那刹那变易的,这个是约果相。

那么因相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生命的本质我们也说过,一个是果报,一个是造业。那么我们在每一个刹那当中,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也在造作业力,“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就是我们的因地也不断在变化。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一本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秀才。他考上秀才以后,准备去考举人。看这个意思这个秀才是很有德行的,他经常从家里面要到图书馆,就是这个读书的地方去读书,要经过一个道教的庙。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去,整天就读书。这个庙的神有一天就告诉他的信徒说,这个秀才他很有德行。很有德行他经过我的庙时候,我都要站起来。我不站起来不可以,他的威德比我大,那使令我很困扰。你们在我这个前面筑一道墙壁,使令我看不到他,我就不要经常这样子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

信徒当然就依教奉行,准备钱要盖这个墙壁。那么墙壁要盖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给信徒说就不要盖了,不必盖。说为什么不必盖了呢?说这个秀才他发生了一件事情,说他为人家去证明离婚的事情,有人要离婚,他为人家证明。这件事情就损了阴德,他说现在走过去,我不必站起来,就不必盖了。

这意思是说,我们内心的功德力是不决定的。说你数世栽培的善根强,这件事不决定,你要懈怠就会退转、退失掉;你说我过去数世栽培的善根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努力,也能够从差变成好。所以讲“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因地的这些善恶功能,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世间上的事情事在人为。你要懈怠,马上就退步,就会从殊胜的功德退落到卑贱的功德去;你要努力,也能够从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变成大资粮的人。为什么呢?可为转识,熏成种故。阿赖耶识它里面的种子,是随着你前七转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因相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前后变异。

这个前后变异,第八识的前后变异的相貌,跟《阿含经》的“无常、苦、无我”,跟中观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一致的。“我等同入法性”,这句话是对的。就是说,从这样的前后变易的刹那刹那的因相、果相的变易当中所发明的空性,跟中观的“缘起性空”那个“空”是一致的。但是从缘起的角度,这样的一种阿赖耶刹那刹那的变现因果,就不共于中观,也不共于小乘的学者。就是缘起的角度,那就比小乘和中观讲得更加得微细、更加得广大,从缘起角度那就不一样。我们看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恒”这样的一种相续,就建立了因果的相续,遮止断灭见。说我们这个人,果报是相续的,因地也相续的。为什么会因果相续呢?因为有心识的相续,就遮除了这种断灭见。“转”表非常。这种转是指前后变异,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来破除常见,常一主宰的我,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法说。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这种恒转的情况犹如瀑流。说第八识它的一个恒转的相貌,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水流是恒常相续的,我们从这个水流,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当中,找不出空隙。它是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生刹那灭,这当中没有空隙。虽然没有空隙,但是水流是变化的,有时候是往东边,有时候往西边,就看出来生命也可以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所以说就像一个瀑流一样。

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些道理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说这个生灭的现象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是《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一种因果的相续和变化做出一个说明。

这以下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

《成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把它譬喻作暴流。这个暴流前后相续,前面的水流接着下面的 水流,我们前一个生命接着下一个生命。那么这个水流跟水流当中,这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是这个水流你要往前去望,对望前面来说它就是扮演一个果相。就是说你往前看,当下这个水流是扮演一个果相;望后名因,如果这个水流往后面看,它又是一个因。这个因果就是这样的相续。所以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正是能够譬喻第八识的相貌。

第八识它一方面能够相续,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相续,正是能够譬喻暴流。譬喻暴流当中,又有三层的意义相似,就是说第八识跟暴流有三层的意义相似。

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它的一个功能主要是我爱执藏,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这个就是无明。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业力的熏习而产生变化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能够做主。不是说你到人天去,阿赖耶识想要到天上,就到天上啊?不是,你自己没有自主性。他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哦,他的阿赖耶识有善业,是善业的因缘使令他到天上去,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第七识认为第八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个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就是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了,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在这个当中的流转,有时候是属于漂,就是善业强。善业的功能是超升的,就是浮在水面,鼻子能够接触空气,得到一些可乐的果报;有时候是溺,就是沉到水中去了,受三恶道的苦恼。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是在三界的水流当中,都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暴流有漂溺的意义,只要阿赖耶识还在,我们就不能解脱生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暴流是说,前七转识是有间断的,第八识是相续的。就好像说这个波涛,有时候有波浪,要有风的因缘才有波浪,没有风的因缘就没有波浪,有时候起,有时候灭。但是这个水永远都是有的,不管你有风、不管没有风,这个水流是相续的,这样子也可以是说是暴流。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习气就是个种子。这个心所有法是一个现行,就是第八识所相应的心所,这两个都随顺第八识而转。这句话怎么说呢?说这个识所执受的内在的种子,犹如水内的鱼;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也。我们从这个譬喻可以看得出来,第八识种子跟现行的一个关系。我们看。

说第八识就像一个水流一样,这个水流有什么东西呢?有各式各样的鱼,就是有些鱼是很凶恶的鱼,也有良善的鱼,这些鱼都是在水里面活动,游过来游过去。这个鱼比喻种子,水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善种子、恶种子,在第八识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而活动,游过来游过去,但是表面上你看它都没有事情,事实上里面各式各样的种子在活动,这第一个。

其次,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喻如水面的草。这个是属于现行法,就是这个水面是阿赖耶。阿赖耶这个水活动的时候,它带动了这些草,带动了这些心所法活动。这是指这些草是跟水相应的,就像是心所跟心王相应一样。从这样的譬喻,我们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和阿赖耶识的现行,跟它相应的心所的关系就更清楚了。这是蕅祖的这一段的一个解释。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开示,第二段开示就比较深一点了。第二段开示是扣着前面的文“恒转如暴流”而来的。我们分成三段: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这第一段是一个总说。说这阿赖耶它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其实这个三相就不离开现前一念的心识,说穿了就是现前一念。讲了那么多的自相、因相、果相,说穿了就只是现前这一刹那的一个心法。那么这一刹那的心法,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望前即名为果,对望着前面来说,这个时候安立作一种异熟的果相;对望着后面来说,它是一种持种的因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的本质,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造作业力,其实这个因果是同一念。

只是说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对望前面,是前面的造作而来的;为什么它是因相呢?因为你这样的造作对后面有影响,所以你这样的一个心法活动,对望着后面,它又扮演一个因地的角色。所以这个因和果是望前望后而安立的,事实上就是现前一念。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因果的安立详细地说明。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就是说,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过去,由果去推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尘点就像灰尘一样的这个点,很多的劫数,这事情就像今天一样。

这个“现前一念心识,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我们上次有学习过智者大师的传记。智者大师后来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他三七日当中寂然入定,诵《法华经》诵到最后寂然入定。在定中就见到“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就发现自己就坐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他这一念心识就现出这样的境界,自己觉得很真实地就在灵山会上,跟着这些阿罗汉、这些菩萨听《法华经》。那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在定中是很真实地去跟这个境界相应。

这怎么回事呢?以下蕅益大师解释:“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说他今天能够成就法华三昧的陀罗尼,是前面就栽培的。那么这个时候他跟定相应,就把他的因相給变现出来,过去的因。这个因相是怎么变现的呢?是在现识,就是你现前这一念的心识,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变似了过去的因种,使令自己去能够受用。而不是去攀缘过去,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觅之了不可得,怎么能够攀缘呢?

说智者大师在佛堂,我们的眼睛看他是坐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的受用,觉得他在灵山会上,跟那些阿罗汉、跟那些菩萨在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就是他自己的心识变现了过去的相貌。

再看第二段:约现在因,记未来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这个我们可以讲出一个譬喻,像虚云老和尚,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有一次在禅堂入定,看到这个广岛和长崎被两个飞机丢下***炸,就像香菇一样,那个烟雾就像香菇一样。他当初不知道这叫***,他说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看到这样的一种光芒,差一点瞎了眼睛。而事实上美国投下***,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那是未来的事情,但是他事先就看到了。当然这表示说日本人这样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只是还没有出现。

那么这样的业力成熟了,虚云老和尚入定以后,他能够预先看到未来的事情——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现象是什么理由呢?“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实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这个也是,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也是坐在禅堂里面,他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他自己的现行的心识变现了一个未来果相。因为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他事先看到了。但事实上他不是攀缘未来,因为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还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现。

做一个总结:“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指时间来说,这个时间为什么开展出有十世呢?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个过去、现在、未来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合起来就是九世。九世是一个别相;合起来,把这九个合起来,又当作一个总相;这个总相和别相合起来就十世,总别和合,称为十世,简单说就是一个时间相。说这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都是当念,就是说你现在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下一个生命也是这一念,就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一念。你过去也是这一念,这一念出现了,然后下面也是这一念出现了,下一个又是这一念出现了,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当念,可以这样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都是当念。

当然我们凡夫一个散乱心的人,只能够受用现在;有禅定的圣人,他都能够从当念当中发明过去、发明未来。他就能够把这些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这一个当念,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我们一个散乱心的人,面对当念,功能很浅。其实我们每一个念,那是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我们只能够受用现在;现在当中又很多的限制,眼睛也是有限制,耳朵也是有范围。但是我们看圣人,他在每一个当念当中,能看到过去很多很多的事情,看到未来很多很多事情。不管看到过去、不管看到未来,都是当念,所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的一个结劝。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那这段引证,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