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六面。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引用《宗镜录》来说明“十世古今,不离当念”的一个道理。“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从现前一念心识来观察过去是不可得,从现前一念心识来观察未来也不可得,就像龟毛兔角一样,都是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识是刹那的熏习,都是属于现在,现在这一念,下一个也是现在这一念,下一个也是现在这一念,每一个都是现在这一念,而每个这一念都涵盖了过去,也涵盖了未来。所以讲唯属现在。

“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这个观念是很重要了。意思是说,我们讲无始无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就开始有无明,无量劫来慢慢慢慢地累积到现在。那么这个无始无明是怎么安立的呢?说现在正起妄念时,这个妄念违背了真如理,这个就是初识,这个就是无始无明。而不是过去有一个无始无明,离开我们这一念心识单独地生起,而安立作无识无明。无始无明就是你现前这一念无明,离开你现前这一念无明,没有无始无明。说你现在修我空观、法空观,把现前这一念无明破坏了,你说还不够,为什么?我破坏了我现前这一念无明,我还有无始无明没有破,没这回事情。

讲一个譬喻。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说这个暗室已经暗了一千年了,你把灯打开以后,把这个千年暗室给破坏掉了。你说我破坏的是现前这一刹那的黑暗,它已经暗了三千年,我要次第地破坏。我要把昨天的黑暗也破坏,前天的黑暗也破坏,乃至于三千年的黑暗也破坏吗?没有这回事情,千年暗室是一灯即明,无始无明就是你现前这一念无明,离开了现前一念就没有少法可得了。所以这个地方正是说明了过去、未来是没有自体的,“刹那熏习,唯属现在”。我们每一个都是现在一念,下一个也是现在一念,也都是现在一念。所以从这个观念,蕅益大师做出诸法真实相的一个总结。

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说我们生命当中,从空间来说“横该一切处”。你要到人天去得果报,到三恶道得果报,到极乐世界得果报,或者你成就了佛,这十法界横该一切处。时间上“竖通无量时”,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又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无量无边的过去,无量无边的未来。这些无量无边的时空构成我们一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其实“皆是即今现前一念心识”,离开了这一念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这个就是把整个唯识的宗旨——“万法唯识”,一切的万法唯独是你现前一念心识,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

古德讲出一个偈颂,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说这个法界圆融体,法界在时间上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有十法界。不管这时、不管是空,这个是圆融无碍的。无量无边的时空这个圆融体,作我一念的明了的心识,“法界缘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没有其它的法界可得。

佛陀有一个弟弟叫难陀尊者。他娶了迦毗罗卫国里面最美的美女当他的太太,他也爱着她的太太,他们俩感情很好。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到难陀尊者的地方去托钵,难陀尊者在为他太太梳头发。但是他哥哥来了,就跟太太说:我添点饭菜去供养我哥哥,马上回来,你这边等我一下。就拿着饭菜就去追释迦牟尼佛。但是难陀一跑,释迦牟尼佛就快;他一慢,释迦牟尼佛也慢,永远保持距离,就追不到佛陀。这样子一直跟就跟到了精舍,回到祇桓精舍。回到祇桓精舍以后,他拿着饭菜,释迦牟尼佛就强迫舍利佛尊者,把难陀尊者给剃度了。剃度以后就留在僧团了,不回去了,随众作息,依众靠众。

但是这依众靠众,本身不是他自己的心情,因为他只是想要添饭去供养佛陀,怎么知道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不过人也是受熏的,熏习,整天在僧团里面上早晚课,跟三宝这些清净庄严的境界接触,也慢慢慢慢起欢喜心了。但是人还是有烦恼,有时候想想他太太,也是有很多的烦恼活动。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也起恶念,就是这样子。早晚课的时候正念分明,有时候失去正念的时候,贪烦恼、嗔烦恼还是活动。

当然佛陀的大圆镜智,“如来悉知悉见”,一切的境界佛陀都知道。佛陀有一天用神通力,就带着难陀尊者飞到天上去。飞到天上去的时候,经过一个森林,有很多的猴子,有一只母猴长得很大。佛陀说,难陀,你太太跟这个母猴比起来怎么样?说这当然是我太太庄严,我太太是迦毗罗卫国最美的美女,这个母猴怎么能比呢?释迦牟尼佛默然,表示同意。就带着这个难陀尊者就到那个忉利天去了。到忉利天呢,这忉利天的境界那当然是一个放逸的境界。那是一个可乐果报,世间的欲乐,有的男众带了很多的女众,就是这个地方吃喝玩乐。

这当中有一个地方,有个宫殿很多的女人,但是没有男人,在那地方布置环境。释迦牟尼佛说,难陀尊者你去问一问,为什么其他都有男人,这个地方没有男人呢?难陀尊者就过去说:欸,你们这个地方怎么没有男人呢?这个女众说:我们这里的这个王,主人是人间的难陀尊者,他因为出家的因缘,在三宝当中积集了这些功德,他死了以后做我们的丈夫。他说我就是难陀尊者。这不可以,你是一个人的果报,你要死了以后才可以过来。但是他内心欢喜,有这一个希望。佛陀问难陀尊者说,你看看那个天女跟你太太比起来怎么样?难陀尊者说:我太太跟这个天女比起来,就像是母猴一样。所以人这个果报也是比较的。

那么佛陀又带着难陀尊者到地狱去了,很多苦恼的境界,刀山油锅。这当中有一个油锅,这个狱卒正在烧火,其他的油锅都是,狱卒拿那个人丢到油锅里面去把他炸死了,再把他铲出来,变成一个骷髅头,春风吹又生,又把他铲进去,又丢进去。但是这个油锅里面正在起火,没有人。佛陀也说你去问问看,为什么这油锅没有人呢?这狱卒说:这个人间难陀比丘,他因为出家的因缘生天,天人果报受完以后,他过去动这些恶念,就来到地狱里面受这个油锅的果报。那么难陀尊者回去,他知道这个油锅的果报以后,就不敢再打妄念了。开始修习圣道,就从四念处当中观察无常、苦、无我,悟入到毕竟空。这个时候从凡位入了圣位,就把无量无边的这些有漏业力统统息灭了。

这个意思说,我们讲这个因果的道理,说他为什么生天呢?哦,他有善业的因缘生天;他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他有恶业的因缘到三恶道去,这个业感缘起。其实这样子解释因果是很粗的,很粗糙。从唯识的角度解释因果,他为什么到了地狱油锅呢?是他内心的烦恼变现出来的,他自己受用他自己所变现的果报;说他为什么到了天上去呢?他内心的善念变现了天的果报。所以说啊,我们平常是不能起恶念。因为我们既然如此地恐惧地狱油锅的果报,地狱的油锅,但是这一切法是因缘生,我们应该断除刀山油锅的因,而这个刀山油锅的因,正是你念念起贪嗔烦恼的时候,念念已经成就了。假设我们不断除烦恼,你是不能避免到三恶道去,因为那个三恶道的果报正是你的烦恼所变现。

所以印光大师强调“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为什么要强调当下呢?打一点妄想有什么关系呢?是有关系的,有很严重的关系,就是会影响你的未来果报。我们要了解说,“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前一念心识,更无别法”。你就不敢打妄想了,因为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在创造一种果报,就是当下成就。

不过当然,我们从一个角度来说,从一个光明的角度来说,我们在佛堂当中修止修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熏习,这个功德也不可思议。你说我在佛堂当中也没有造作什么事,但是你的内心当中就思惟这样的一种法义,心中有光明的智慧,念念能够灭无量罪的。为什么?一切法就是你这一念心识,当你的心识增上了,你的生命就增上。因为离开了心识,没有少法可得了,离开你这一念心识,没有少法可得。

我们过去也讲过一个事情,历史上这个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古时候这个黄河带来很多的丰富的泥沙,通过土地以后,就产生一个肥沃的土地,人们就依黄河而住,就在那地方种一些稻米小麦。但是黄河有时候泛滥,泛滥的时候,就把这个人、畜生、各式各样财产都破坏了。刚开始大家对这个黄河,总是认为有一只毒龙住在黄河里面,它一生气的时候就伤人,对它是逃避。黄河泛滥就逃,但是逃不了就死很多人。慢慢慢慢久了以后,大家就要跟黄河抵抗,不再逃避了。

到尧做皇帝的时候,就命这个鲧来治水。鲧用围堵的方法就失败了,失败以后,这个鲧就被赐死了,就是死掉了。死掉,这个尧也引咎,自己觉得自己对不起老百姓,就把皇帝的职位就禅让给舜,他觉得这个治水失败,自己有过失。这个舜就用这个鲧的儿子大禹治水,这个大禹就用疏导的方式,经过了十三年,哦,就把黄河给疏通了。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不简单,十三年的治水,三次经过他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为公为众。

另外一个就是颜渊,颜渊是孔夫子的一个弟子。颜渊是什么境界呢?他处在春秋战国,人们都是追求名利,不讲道理的,所以他只好“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在一个小巷里面读书自得,怡然自得。

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易地而居,亦必如是。”颜渊如果处在大禹的情况,他也能够三过其门而不入,他也能够有这样的德行;大禹如果是处在春秋战国,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他照样也是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这个“禹”也不改其乐,也是这种境界。永明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生命的功德完全是约心识安立的,至于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外在的情况,那要看因缘。

所以说,要紧的就是我们内心要能够断恶修善,至于我们发挥多大的功德,那就看因缘。因为这一切的时空都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造作、所变现,你的心识增上了,你的生命一定增上。这个地方是把万法唯识的道理完全发明出来了。

好,我们再看第三段的开示,有一段问答。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这个意思就是说,从前面的阿赖耶缘起可以知道,阿赖耶这个缘起是甚深甚深,一念心识变现了十法界十如是,也可以这样讲。但是《般若经》上说,诸法如幻如化,这一切法本性是毕竟空,从世俗谛是如梦如幻;乃至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这一切有为法如幻如化,无漏的法也是如幻如化。这样子是不是会堕入一种偏空的邪见呢?这个意思就是唯识学会难问这个般若的思想,蕅益大师把中观见跟唯识的思想,把它做一个融通。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虽復不滥,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观心法要》—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个诸法真如实相的道理,毫厘有差,乃至于一毫一厘的差错,那就是像天地的悬隔。怎么说呢?“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虽復不滥,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这以下把一切法空性的道理把它发明出来。《般若经》的意思,它深明一切法空,这一切法包括有漏的这些生死的法,也包括无漏的涅槃,这一切法本性都是毕竟空。那么般若经的空是怎么安立呢?悉皆无自性,是从无自性的角度安立空的。

“无自性”这句话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无自性?先解释什么叫有自性?说我们是一个人的果报,我们有人的色身、有人的内心的状态,若身若心都是人。这个人的身心,假设不必要因缘就能够存在,说你不必有因缘就有人的果报,这个人的果报是叫做有自性,因为它不必因缘,它能够离开了因缘就能够存在,这叫有自性。

但事实上从佛法的角度,要得到人的果报要有五戒十善的因缘,离开了五戒十善的因缘,你得不到人的果报。这个一切法都是要有因缘才出现,没有一个东西说离开了因缘,它能够存在,没有。所以讲没有自性,就是它自己不能决定它的体性。

说你现在有一千块,怎么有一千块呢?某甲借你三百块,某乙借你三百块,某丙借你四百块,你合起来有一千块。你这一千块是甲乙丙三个人的因缘而有的,你自己不能做主的,这一千块跟你完全没关系。这一千块其中有一个人把你要走了,你一千块就没有了。所以这一千块对你来说,你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你没有自性。为什么?这三个人因缘使令你有一千块。

这一切法都是要假借因缘有,从假借因缘有的角度可以看得出来,它自己不能够决定它的体性,不可以。是谁决定呢?是由因缘。所以从无自性的角度,中观安立作“空”。

“由无性故,得成缘起”。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了,因为一切法无自性。这个无自性,或者我们讲一切法空都可以。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所以就能够成就了染净缘起。你创造了染的法,就成就染缘起;清净的法,有清净的缘起。于缘起中,这些智断证修的染净因果,纤毫不滥,丝毫不爽。因为一切法空的缘故,所以你就能够由善业的因缘成就可乐果报,由恶业的因缘成就不可乐果报,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因果是丝毫不爽。虽然因果丝毫不爽,但是一一的本性都还是没有决定性。说你是个人,无自性。这个无自性,智者大师说什么叫无自性?就是没有决定性。

这个没有决定性,我们似乎容易了解,你说一切法空,有时候容易误会。说为什么没有决定性呢?说你是个人,这件事没有决定性,你要造了恶业,你以后就不是人了,所以这个人没有决定性;你继续地修善,就能够到天上去、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人的果报也没有决定性。这一切法都是这样,没有一个决定性,就是说会有变化。那么一切法没有决定性的缘故,所以因果就能够从没有决定性当中,建立了染净因果;一一无性的缘故,所以安立作无实我和没有实法,我空法空是这样安立的,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安立作我空和法空。

这个地方是说世俗谛跟胜义谛之间的融合关系了。你看彻悟禅师,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看他的传记来说,这个人一开始是个读书人,他不到二十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出头的时候要考举人,生一场大病。生场大病体悟世间无常,放弃了世间的功名,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学过《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还有《唯识学》,性相二宗都学过,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临济宗的祖师往生以后,就把这个祖师位交给彻悟禅师。

他接了祖师位也经营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突然间集众,在大众当中宣布,我从今以后改信净土。那这件事情引起整个禅堂的惊讶,他的几个师兄弟就不服气,就出来说师兄,师父临命终的时候把祖师位交给你,要你领众大家修禅,你现在改变你的宗旨,这是不可以的。彻悟禅师说,我的心里已经决定了。那么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句话,你回答得出来,你改信净土,我没话讲。他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如梦幻泡影,极乐世界如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放弃娑婆世界,选择极乐世界呢?因为都是如梦幻泡影,你道一句。

彻悟禅师说,是的,从缘起的角度,一切法无自性,都是梦幻泡影,就像做一场梦,醒过来都没有,觅之了不可得。但是这两个梦的作用不一样。这娑婆世界的梦,添梦者也,你越做越糊涂了;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极乐世界你带业往生,到那个地方无明没有破,你还是会认为有一个我。我往生极乐世界,我见到阿弥陀佛,都有一个我的执著,还是梦幻泡影。但是极乐世界的梦幻泡影是醒梦者也,你在极乐世界所接触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它能够使令你念佛念法念僧,它有醒梦的功能,它这个梦中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里面。娑婆世界使令你堕落,添梦者也,所以这两个梦是不一样。欸,他一下回答以后,他师兄弟没话讲了,同样是梦,功能不同。他带着一部分的弟子离开了临济宗的禅堂,就到红螺山资福寺建立了一个净土道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有时候很难能够中道。有时候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慢慢慢慢把心中的执著给停下来,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过去执著有一个我、有一个法,很多的挂碍很多负担,现在观一切法空以后心中的分别少了,有一种少分的自在力。但是慢慢慢慢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忽略了,不知道说“以无性故,得成缘起”,这句话很重要。说我们观一切法空,同时要能够善知取舍,因为这个空的安立是约无自性安立的。观一切法空,但是炽然地厌离娑婆、炽然地欣求极乐,应该是这样子,才合乎佛法的中道理论。

所以蕅益大师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了,“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这句话是非常重要,观一切法空,炽然地断恶修善;观一切法空,炽然地厌离娑婆世界,炽然地欣求极乐,应该是这样子,这样才合乎唯识的整个阿赖耶缘起。

那么到这里,我们是把整个第八识的有漏位,以“恒转如暴流”,把第八识做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把整个生命的现象,这个不常又不断,以唯识的角度把它发明出来。大家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再看第十二。最后一句话:阿罗汉位舍。前面的是讲到有漏的第八识的一个状态,主要是以三相——自相、因相、果相,来发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这个都是讲的有漏的第八识。以下是讲到无漏的第八识,第八识的一个转依的情况。看蕅祖的讲义。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这个道理,大家容易了解,我们看:附表八——三位功能

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八识,它的转依的一种三个位次。第八识的名称是约功能安立的,不像前六识,前六识是依它的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它是依根来安立它的名称,所依的根;但是第八识是功能受称,它有什么功能,就安立什么样的名称。

第八识所表现的功能主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我爱执藏的功能,我爱执藏,这个我爱执藏就是阿赖耶识;其次善恶业果位,善恶业果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第三个是相续执持,就是一切种识,这三个。这三个也可以说是自相、果相、因相的意思,我们看阿赖耶识的转依的情况。从我爱执藏现行位来说,它什么时候转变呢?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我爱执藏的现行,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是圣位的菩萨,大乘的菩萨,七地之前。在七地之前都叫我爱执藏,八地就不是了。二乘的有学位: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这都是属于有学位,有学位才是属于我爱执藏,无学就不是了。还有一切的凡夫,一切的异生。这个异生就是凡夫,凡夫的身心世界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业力、各式各样的果报,惑业苦的差别。

圣人的情况就是同生性,是同样的依止一个清净的法身。不管他学唯识、学中观,方便有多门;悟入到空性的时候,那是“我等同入法性”,那没有差别。但是在凡位就不一样,每一个人烦恼的厚薄都不一样、业力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所以叫异生。

这三种情况,第八识都有阿赖耶的功能,都有我爱执藏。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相续地没有断灭的缘故。所以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它只有到第七地之前,到八地以后阿赖耶就破坏掉了,也是在有学位,阿罗汉也没有阿赖耶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一破坏以后,分段生死就息灭了。

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这个异熟的位就比较广大了,比较宽广,这个异熟位比较广。从无始凡夫位,到菩萨金刚无间道。这个金刚是指等觉菩萨的后心;初心、住心、后心。等觉菩萨的后心,他入一个禅定特别提坚固,就像金刚一样,破坏一切法,不为一切法所破坏。到无间道,这个无间道是约断惑,下一刹那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是约证真。一直到无间道这个时候还是异熟,无量无边的业力都还在的。

二乘有余依位,说这个阿罗汉已经成就涅槃了,已经是涅槃了,但是他的色身还在。这个时候这个阿罗汉有时候去托钵,中暑,有一些苦恼的境界出现,或者甚至于有一些生命的危险。这表示说,这阿罗汉还没有入涅槃之前还要去受果报,因为他的异熟功能都还在。这个时候的第八识都叫异熟,是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的无记异熟果故,他还要去受过去所做业力的这些果报。所以这个异熟可以说是从佛以下,从阿罗汉入涅槃——入无余依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的功能。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这个相续执持位,是说从凡夫到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就是通凡通圣。前面的阿赖耶和异熟都是凡夫,九界凡夫才有;但执持识通于凡夫、通于圣人、也通于佛陀的利乐有情。怎么说呢?因为这个时候第八识都是阿陀那,阿陀那翻译成中文叫执持,执持一切万有的种子和五根身,使令它不失的缘故。

唯识学很明显地说明,我们成佛以后,佛是有生命的,很明显,执持识,就是阿陀那识。这样的思想,在小乘的学者和中观,不明显提说佛有明了性,不明显。只有在大乘的唯识、还有法华、涅槃的思想,才明显地提到说成佛以后,这个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自体,是有明了性。而这样的明了性安立作阿陀那识,这个识就是了别,它也能够执持佛陀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这些善的种子,和佛陀清净庄严的根身,所以一切种识的功能就通凡、通圣、通佛。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转变,“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的时候,就把阿赖耶识这个藏识给破坏;到了金刚道后,要成佛之前,那一刹那入了解脱道,就把异熟的功能给破坏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是业尽情空了,分断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这个一切种识是通一切位。那么这样子就把整个第八识的三相,它的转依的情况做一个解释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第八识到这里结束了。

这第八识,我们探讨到这个地方初能变,就是第八识,在一个第八识的境界当中,没有加上前六识的分别,也没有加上前七转识的思量。其实这个思量是有的,从阿赖耶识角度,这当中已经有思量。所以可以看出来第七、第八是分不开的,因为它这个阿赖耶,我爱执藏,就是和第七识合在一起了;但是这个时候前六识的分别还没有出现,这个叫初能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那个断,是说他入了无余依涅槃;菩萨在生死当中,他那个种子在的,但是它不起现行,菩萨。不过这个是这样,阿罗汉如果从涅槃出来,他还有一些我执的习气,俱生我执还有一些习气。天台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火,说声闻人如烧木成炭,我执被我空的智慧的火烧成炭了,已经不是木头,但是还有炭;缘觉乘如烧木成灰;这个菩萨连灰都不可得了。所以阿罗汉他入无余依涅槃,那当然是我执永断,不再来三界;但是他回小向大的时候,还有一些“我”的习气。

他有时候表现出来就是,欸,这个阿罗汉是一个大阿罗汉,你看难陀尊者是一个大阿罗汉,但是他在街上看到女众,也是上下打量。这个我执引生烦恼障,但是他没有烦恼,他就是喜欢这样看过来看过去,这个没有烦恼滋润,但是习气。你看毕陵伽婆蹉,毕陵伽婆蹉过去是五百世的婆罗门,那种高贵种性,慢心很重。他成就阿罗汉以后,要过这个河流不坐船,他要河神去断流,把这个水流断掉以后,他从地上走过去,“小婢,断流”。这是阿罗汉他已经没有我执,但是还有习气,菩萨连习气都没有了。

但是这个种子,在唯识角度,那个俱生的我执、俱生法执的种子是不能断的,要到金刚道后那最后一刹那才顿断。俱生的我执、法执都是伏住,到最后的时候,一念的相应慧顿断俱生的我执法执;但是分别起的是在初地的时候就破坏,分别起。到八地的时候,伏住的俱生我执,八地的时候,俱生我执永远都伏住了。所以八地的菩萨行菩萨道跟前面不一样,八地菩萨行菩萨道看到众生有需要,他能够没有任何的考虑舍生命。因为他没有我爱执藏,没有执著有一个我,所以他能够以生命来行布施了,跟前面的七地、六地还不一样。他也不入无余依涅槃,就在这个生死,他又有愿力来到人间得一个果报。

他伏住俱生我执,他不是断,伏住。但是菩萨是没有烦恼,永远伏住,没有烦恼。八地没有分别我执,也没有俱生我执的烦恼,都没有。他这个也不是名言种子,是一个习惯动作,这个名言种子是由我发动的,有一个无明发动。他这个不是名言种子,是一个习惯动作。因为串习,就像我们早上起床,知道我的缸杯在右边,就随手一抓就拿到缸杯了。这个时候内心没有作意,就很习惯了,因为你经常这样子拿,拿久就知道要这样拿,那是一个习惯的动作。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是说,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以后它不起现行了。其实这个种子,以唯识的角度,这个种子的断除,俱生的种子断除要金刚道后才能断,俱生的。你不必靠第六意识分别就有我执的,不必靠第六意识的分别。就是说,这个无想定的天人入了无想定,还有一个我的执著,那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分别停下来了,这个我执著怎么来的呢?俱生的。这种种子要到金刚道后才能断除;但是分别的我法二执,初地就破坏了。这第八识是讲得范围比较广,因为它牵扯到整个生命的因果,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变化,所以我们也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研究。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