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是说明初能变的偈颂,这个偈颂包括了有漏的心识,以及它无漏的心识的一种情况。“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是说明三相门:自相、因相、果相。“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说明所缘行相。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现在正式讲到所缘行相门。附表第五分成两段:第一段,证明行相;二,证有八识。第一段正式说明它能缘和所缘的形状,这是说明第八识。

第八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生起了别的功能。这当中不管是它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或者是它能分别的这一念明了性,都是微细、广大,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的圣人所能够了知的。唯有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能够证知的境界,所以讲不可知。这不可知包括了一切的凡夫,一切的二乘的圣人,乃至于没有入初地的权教菩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

那么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第八识的行相,是如此得微细而不可知,而佛陀在《阿含经》,乃至于在《般若经》,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有第八识的存在。因此小乘的学者,以及中观的学者,就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所以在《成唯识论》当中,大乘的唯识论师就提出了十个理论,来证明第八识的一个存在性。我们就看第二段,证有本识。

(二)证有本识

本识这个本就是根本。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的一个依止处,所以叫根本识。这十个当中,第一个和第八个是就着流转门,这些杂染的因果而安立的,第一到第八;第九是约着还灭门,这清净的因果而安立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包括了杂染的因果,也包括清净的因果,而安立有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持种心]:第一个是持种心。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一种善的功能,无贪、无瞋、无痴;或者是一种恶的功能,贪、嗔、痴、慢的功能。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有一种能够执持、或者说是保存善恶功能的一个心识,在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应该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心是散乱,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就慢慢慢慢把这个散乱心给收摄到这句佛号。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是只能够保持十五分钟的相续安住;我们再继续用功,到了第四支、第五支香的时候,能够保持三十分钟在佛号相续安住。你后面的第五天的那个三十分钟相续安住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前面的三天用功,点点滴滴地专注,一次一次专注的功能的累积,才有第五天三十分钟的专注。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我们这一念心识对于这一切的善功能、恶功能,有一种保存的特性存在。善心是这样、恶心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去造一个恶业,或者是杀生、或者是偷盗、或者邪婬、或者妄语,你刚开造的时候内心当中多少有惭愧心。虽然造了业力,但有惭愧心;虽然惭愧心,还是造恶业。慢慢慢慢你造久了以后,惭愧心失掉了,那个心的势力,点点滴滴地累积,心的势力也会增长。所以我们从现实的现量观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一定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了别性存在,所以叫持种心。

那么这个持种心到底是谁呢?当然部派学者会提出说,或中观的学者说这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点火一样,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前面的善念引生后面的善念。大乘的论师就提出了一个论点来破斥说,说这个受熏的一个因缘成就,能熏跟所熏这个熏习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说这个能熏的心识跟所熏的心识,两个要同时存在。就像说你拿手帕跟这个烟去熏,用烟,烟是能熏,手帕是所熏,烟跟手帕两个要同时现前,才能够构成熏习义;你说你有烟的时候手帕还没有出现,等到烟消失了手帕出现了,这两个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和合性,不能构成熏习义。你前一念已经消失了,后念才生起,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等无间缘,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起的一个因缘。那么前一念已经消失了,怎么能够熏习下一念呢?这第一念跟第二念两个没有同时存在,不能构成熏习的一种意义。这第一个,就是熏习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能熏、所熏要有和合性。

其次,就着所熏的这个心识来说呢,它要有容受性,它对于善恶的功能要能够包容。你把善的功能熏过来,我能够接受;你把恶的功能熏过来,我也接受。么这个条件,必须这个所熏的心识是无记的。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六意识有时起善、有时候起恶,它只有能熏的功能,没有所熏的功能。所以说以第六意识当持种心不能成立。

第一个,第六意识自己熏习自己,前一念跟第二念不能够同时存在;其次,第六意识只能够当能熏,它是通善通恶,不能当所熏。所以这个意思,前六识是没有持种的功能。那么第七意识呢,它的道理也是这样,它也是前念引生后念。第七意识的无记性带着一种杂染性,有覆无记,所以它也不能够完全有容受性,所以它也不能够当所熏。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来判断,就是在你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有一个心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而跟第八识的同时运转,接受第六意识的功能的熏习。就是说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同时有一个明了性存在。它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能够同时地把你善恶的功能接收过来。而这个功能就是谁呢?正是第八识,因为它的无记性,因为它能够跟第六意识和合而转;它有和合性、有容受性。这个就是持种心,从持种心的这样的一个义理,我们可以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这个是约因相,因果的里面的因相;二三四都是约果相。

[二、异熟心]:前面的持种,是把善功能、恶功能吸收下来,变成种子;异熟就是说,这个心识又能够把种子变现一期的果报。我们从十二因缘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说我们这个生命的开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念的无明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所以就开始有这个无明,一念不觉,就是一念的妄动。这个一念妄动就是无明的活动,无明一动以后就是落入了行。这个行的造作,它就会熏习一个心识,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行缘识”这个过程,这个识对望着前面的行来说,它是扮演的持种心,它受熏持种。识缘名色,这个识——这个明了性可以把前面所吸收的善恶业力就转变成名色,这个是色心的果报。

当然它能够把善的业力转成人天庄严的名色;它也能够把恶业的种子,转成三恶道的名色。就着识变现名色这方面来说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的功能也就是第八识,因为这个异熟的功能本身一定是要无记的。就是说它把业力转变成果报的功能,不能去增加善的功能的势力,也不能增加恶功能的势力。转变的过程不加油添醋,它本身一定是无记,所以它能够老老实实地把善业转成可乐果报,把恶业转成不可乐果报。

所以说要做成一个异熟的总报,一定是要保持无记。而在整个心识当中完全是无覆无记的,那当然就第八识了。所以从异熟的明了心识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它能够把这个识转成名色;如果没有第八识,识到名色这个阶段,“识缘名色”就不能成立了。这个是就着异熟心,它能够使令业力变现这一期的果报。

[三、三界趣生体]:这个三界,趣就是指的六趣,六趣当然也等于是三界的意思了。三界六趣的生命的一个自体,自体就是依止处,这个体当依止处。说我们这个人有一个依止处,我受用很多的资具。我有我的棉被,我有我的钢杯,我有我的桌子,我还有一个人的果报。我的正报、我的资具都依止这个房子而住,这个房子是我依止处。这个房子的保护,使令我的人、我的资具不受风吹雨打的破坏。我们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也要有一个依止处,它不会受善恶业力的干扰。

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你是个人你造了很重的罪业,五逆十恶的罪业。但是你还没到地狱去,还是一个人;说你是一个人,你造了很大的善业,这个善业是一个天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讲因果丝毫不爽,如果只有第六意识,那你马上就应该有变化。那么可见得除了第六意识以外,一定还有一个更微细的潜意识来支持着你这一期的果报。虽然你第六意识造了很大善、很大的恶,但是你这一期的果报势力没有消失之前,被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识坚固地执持着。就是被这个房子保护着,风吹雨打,不能破坏你这一期的果报。一定要等到这个果报消失了以后,你才去酬偿这些善业、恶业的势力。

那么能够执持这一期生命的一个条件,要能够当趣生体,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这一个心识必须有普遍性。要普遍三界,才能够当三界的趣生体。而能够普遍三界的,就是在三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心识存在的,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因为在无想天,第六意识是不活动的,所以它不能当趣生体。而事实上我们从现实的情况知道,这个趣生体是存在的,那当然只好说是第八识了。就是除了第六意识的明显的心识以外,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来支持你这一群的色心果报,使令它不失不亡。而支持这一念色心果报的也正是第八识,就是三界趣生体。

[四、有执受]:有执受跟趣身体这两个是一类的,《成唯识论》上说趣生体是约体来说,执受是约作用。三界的众生都有受,这个受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明了心跟你的境界一接触,这个心识跟境界一接触就是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舍受;乃至于无想天也都是有受,就是舍受。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既然有受,就是有心识。在无想天的时候,前六识不活动,那是谁在受呢?既然前六识不活动,而这个时候他对他的果报有受的功能,那这个是谁在受呢?当然是只好说是第八识在受。所以说有执受,也是要普遍三界。

这个是约着果报的依止,约着果报的受用来说,它要普遍三界。所以说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个微细的心识来支持我们的果报,来受用这一期的果报。这个是约着因果的建立,五六七八是约着因果的相续。因果不但是建立,它还要相续,就像流水一样刹那刹那地相续,这个五六七八是讲因果的相续。

[五、寿暖识]:这个寿指的是寿命,这个暖指的是温度,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说“寿、暖、识”这三个互相地摄持,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有寿命就有温度、就有心识;有温度也一定有寿命、有心识;有心识当然就是有温度、有寿命。那么这三个,有一个就有其它两个,因为这三个是互相的摄持。

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完全不活动了,当然前五识也不活动了。但是这个人睡着不做梦,你摸他的身体还有温度,可见得这个人没有死掉,有温度一定是这个人寿命还在。那么寿命还在,这个时候也知道,他的这一个色身当中还有一个了别的心识存在,因为有温度有寿命,就有识。而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识是谁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因为有温度、有寿命,就是有一个明了性了,那这个时候它的前六识的了别功能都停止下来。所以说从这个无梦的状态当中,这个寿暖识也证知这个识,有第八识的存在。

[六、生死时心]: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前面是讲睡觉,这个是讲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明利心。明利心这个第六意识特别得明利,明是明了的明,这个利就是锐利的利。那么你在第一个阶段,第六意识的明利性很强。我们讲这个临终助念,帮助他提起正念,应该是在明利心现前的时候,要赶快安慰鼓励他。一个人要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就是明利心的时候最好。

第二个、昏昧心。如果明利心错过以后,就到了第二个阶段,昏昧心。这个时候这个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慢慢慢慢地昏暗了,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明了性也慢慢淡薄了,对一切的记忆的功能也慢慢退失了。

第三个、闷绝心。那么一直地退失一直地退,到第三个叫做闷绝。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完全不活动,不活动的时候那个色身的温度还在。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这个善业的功能是轻,轻浮的,所以说是超生的。你的温度就从脚部开始冷起,一直到头部出去;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这个恶业的势力是粗重的,是下坠的。你身体的温度会从头部慢慢地下降,从脚下面出去。而这个时候人已经入了闷绝了,闷绝的时候,临命终的心识当然就不是前六识了,那么也只好说是第八识了。所以我们从生死时心,也能够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

[七、缘起依]:这个缘起依是大乘的论师引用《阿含经》的一段说,佛陀在阿含经里面处处讲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但是名色也够能缘识。说这个识能够缘生名色,而名色的活动也能够缘生识。而这个名色,这个“色”当然就是父精母血了,色;这个名是一个心法,一个了别性的心法。这个时候当然不是前五识,因为六根还没有现前,没有根的依止识不能活动。所以前五识不能活动,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在的。那么这个名是第六意识,名跟色法的相续的和合,生命的和合,会去缘生识。这个名已经是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的活动去缘生一个识,这个识是什么呢?当然就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第八识的种子缘生了名色,而名色的活动又会熏习第八识,所以说识和名色互为因缘,这个叫缘起依。当然佛陀在《阿含经》没有明显地说明这个识是什么,但是从义理上的推论可以知道,这个识也正是第八识。

[八、识食体]:这个识食体,这个食就是一种能够滋养增长色身的功能,叫做食。佛陀在一切的经典,包括《阿含经》,乃至于大乘经典都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一切的凡夫众生的色身都要有这个食来支持。这个食有四种:

第一种是段食:就是我们吃的菜、饭这种分段的一个饮食。这个饮食的形状是一段一段的,能够拿在嘴巴嚼一嚼,然后吞下去消化,然后有渣排出来的,叫段食。

第二种是触食:接触的触。这个触食就是我们内心去接触,所欢喜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个人喜欢游戏,他玩游戏玩了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但是他色身看起来还是非常得有精神。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触识的支持滋润,就是他接触他所欢喜的境界,能够滋养他的色身,叫触食。

第三种是思食:这个思当希望讲,这个人存着有希望。虽然他现在活得很苦恼,但是因为他心中对未来有一种光明的希望,所以他色身看起来也特别得康健,特别得有光泽。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希望,而这个希望也正是一种食物,来滋养他的色身。这个触食和思食,都是第六意识相应的。

第四种是识食:这个识当执持,执持讲。识食这个识到底指的是谁呢?比如说识食这个识怎么知道是第八识呢?第八识来执持色身,使令色身不坏,怎么知道呢?说无想天的果报,他得到无想天以后,前面的半劫心还是散乱的,他能够回忆过去在人的时候是怎么修行的;半劫过后,他就入了无想定了。在无想定的时候,他当然不需要粗重的段食;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也没有触食,没有思食,前面三种饮食都停下来。当然这个时候还有识食,那么这个识食是谁呢?是什么东西支持他的色身不失不坏,能够保持四百九十九劫色身不坏呢?那当然就是第八识了。所以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无想天的果报也有食物支持他,这个食物是谁呢?就是以第八识当食物,所以叫识食体。

这个一到八,就是约着我们凡位的有漏因果的建立和相续,来安立有第八识的存在。第九是指的还灭,圣人的境界。

[九、灭定有识]:这个灭定指的是灭尽定,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去说法,他内心感到很疲劳,感到第六意识的分别很疲劳,他想要暂时地得到止息,想把第六意识暂时地停止下来。所以他就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四禅八定再进一步,到第九次第定,到了灭尽定。在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全面地休息了。全面的休息以后,他在这个山下打坐,樵夫经过以后,看到这个比丘在打坐,今天打坐;樵夫下了班晚上回来以后,看他还在打坐;第二天早上起来看他还在那个地方打坐;一天、两天、三天,到了七天,还在那地方打坐,都没有动。这樵夫过去一摸他的鼻气息,哎呀,这个人没气息了。这个比丘真可怜,死掉都没有人收尸。樵夫就把这个比丘的身体就扛着,用这个木头把他用火去烧。

但是阿罗汉他在入灭尽定的时候是有咒愿的,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他一咒愿的时候就入灭尽定了。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生命跟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都不能接触了,因为前六识不活动,外面发生什么山河大地的变动,他都不知道。你用大火一烧的时候,把他的整个衣服全部都烧成灰了,但是他身体的部分一点都没有影响,他那个咒愿的力量支持着。

那么这个灭尽定的人,他已经没有对外境的分别力,也没有气息了,但是他的生命还在,还能够从定中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心明了性还在,温度还是在,寿命还是在。大乘论师就问小乘的学者说,那么这个人入了灭尽定,已经没有第六意识了,这个时候的明了性是什么识呢?那只好说是第八识了,灭定有识。就在灭尽定当中,他不是一个死亡的一个尸体,这个尸体有一个明了性在支持他,使令他的色身不坏。而这个明了性是谁呢?从义理上来判断,只好说是一个微细的潜意识,就是第八识,这第九。

[十、染净心]:第十是一个总结,染净心。这个染净心,说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心。说你长得庄严,你的心中有烦恼,就是凡夫;你长得很丑陋,你的心清净了,你就是圣人。凡圣就是以这个心的染净来安立。那么假设我们只有安立前六识有什么缺点呢?说我们是一个凡夫,但是偶尔在佛堂中也能够修习止、修习观,从这一念散乱心,由这个止的力量,把心能够专注寂静;乃至于观一切法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一念寂静的心,也能够观察不可得,就从这一念凡的境界就到了圣境,圣人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说,你虽然跟圣境相应,你还是个凡夫。

那么反过来,一个初果的圣人他看到一些染污的境界,他偶尔也会动一些凡夫的一些烦恼,但是他还是一个圣人。假设只有第六意识的这个生灭的分别的话,那么凡圣就没办法去安立了,你如果只是约着当下念头的好坏来安立凡圣的话,那么这凡圣就混乱,就是凡夫有时候也能够跟圣境相应,圣人有时候也会落入凡境。那表示说我们凡圣的安立,要约着他阿赖耶识的种子,烦恼的断除的多少来安立,不能够约他当下念头的好坏,否则凡圣就会有混乱的过失。所以说不安立第八识,这个染净的心识就不能够成立了。

凡夫有时候有入圣境,圣人有时候也入了凡境,但是凡夫还是凡夫,圣人还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你有没有断除,从烦恼的断除,这个断德这方面来安立染净心,才合理。所以说从染净心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

这个是《成唯识论》它很认真地依止这个教理,十种的教理来成立第八识的存在。这是第一大段。

我们再来看第二大段。接下来《成唯识论》就引用佛陀的圣言量,前面是依教理,这以下是以佛陀的圣言量。在《成唯识论》它提出了有四个圣言量,我们这里简单地提出三个来解释,先看第一个。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说:无始时来,这个时间很长,没有开始。这个时间从一个无始劫以来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一个种子,或者是善的种子,或者是恶的种子,或者是有漏的种子,或者是无漏的种子,无始劫来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另外“一切法”,这一切的现行的果法,前面是一个因种,这个是有现行。或者是色法,或者天的色法、人的色法、三恶道的色法,乃至于有它的心法——善心、恶心,就是有些色心的这些现行的果法。这些界和一切现行果法“等依”,所依止。就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无始劫来的种子和现行所依止。

“由此”,这个此就是这一个心识。由于这个心识的成立,所以在这个法界当中就有诸趣的流转,以及涅槃的证得。说无量劫来有一个明了心识,它摄藏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无漏种子,它变现各式各样的色心的果报,所以讲它是一切的种子和现行所依止处。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说才有诸趣的流转,才有涅槃的证得。

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说的依止,跟外道所说的这个“我”不一样。因为外道说的这个我是常一主宰的;佛法说这个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现行所依止,它是刹那刹那地受熏而变化,所以这一点也是不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下。说这个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有第八识的建立才能够更加得圆满。这个染污的因果,其实我们看《成唯识论》一大段,你有空可以把这一段读一读,就是这个建立第八识。大乘的论师之所以很认真地去辨证第八识存在,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说如果只是站在这个诸趣的流转,那安不安立第八识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小乘的学者他不相信有第八识,修我空、法空观,他也能够超越三界,可以的。

但是对涅槃的思想就有差别了,说你不安立第八识有什么过失呢?只有前六识,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第六意识从他的一个禅定和智慧摄持的时候,慢慢慢慢到临命终的时候,他这个五蕴的身心前一刹那灭,下一刹那就入了无生了,就是“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的境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这个人的生命体就入了灰身泯智的境界。灰身,这个色身不可得;泯智,明了的智慧心也不可得。

这样子讲的话,如果说三世的诸佛他这样子修行,最后都入无余涅槃的时候,那么我们讲“皈依佛”,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佛陀已经入无余涅槃了。换句话说,如果从前六识的角度来观察,佛是没有生命了,没有明了性了。那么我们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佛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佛,这件事情不能感应道交。这个人是无情了,《大毗婆沙论》明显地说明阿罗汉入涅槃以后,这个阿罗汉是无情了。

但是从净土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从经典上的譬喻“千江有水千江月”。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消息,可以知道佛陀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说这个月亮昼夜六时地去观照大地,什么人能够把月亮表现出来呢?千江有水就有千江月,你什么时候把水平静下来,月亮就出现。所以这个月亮是随时出现的,随时出现什么时候跟它感应呢?你千江要有水,千江就有月。我们看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是存在的,佛陀的那个明了性是存在的。而这样子,一个人入了圣境以后,一个人跟第一义谛相应,他解脱了有漏的果报以后,还有明了识的存在,这个跟建立第八识有很直接的关系。第八识一变就是真如了,就是有了别性的真如。

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假设不安立第八识,那么大般涅槃就不能安立。佛陀入了大般涅槃以后,他怎么又能够出现一个身心来到我们世界来呢?而这个身心还有明了性,佛陀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都有明了性,这就不能解释了。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句话是说得非常重要。佛陀的大般涅槃之所以有生命,有明了性,就是有第八识的安立。第八识在凡位叫作阿赖耶,入了圣境它就是真如。

当然在凡夫位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种子,烦恼障、所知障;入了圣位的时候,那清净的那个真如的明了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无量无边的陀罗尼,摄持无量无边的大悲心,所以讲“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第八识是通于凡位、通于圣位,而作一切凡圣的依止。《大乘阿毗达摩经》这一段是一个总说,可以说是一个总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