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们刚刚讲到种子的生因有两类:一个是本性住种,一个是习所成种。换句话说,这个种子有一类是属于我们众生阿赖耶识当中,法尔就本来具足的,其次就是由我们后天的串习而使令它增长。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第八识是跟烦恼障、所知障相应的时候,这个第八识就是完全是处在有漏位,无量无边的种子在第八世的藏识海当中,刹那灭刹那生。当我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一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把无量无边的这些生灭的种子完全都断掉了。这个时候第八识跟二空智慧相应,它就变成真如了,那是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就是第八识可以说是真妄和合,看它跟谁相应。它的种子也是有两类,一个是本性住,一个是熏习成。

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种子会不会消失?这个种子,如果说它得果报以后,就异熟的功能,它得果报以后这个东西就消失掉了;就名言来说——名言种子,这个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粗的名言,就是分别起的我执法执,在初地的时候就全部断掉。但是俱生的分别,俱生的我执法执的种子,要到成佛才能够顿断。

换句话说,在成佛之前对于俱生的我执法执,只是伏住它的现行。所以我们可以从两类,就是异熟的业种子,这个得果报就没有了;但是这个名言就不是,就是分别起的名言,初地这些戏论全部都断除了;但是俱生的那些微细的我法二执,要到成佛以后才能够顿断,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当然,我们上次也说过这个无垢识,我们在讲《八识规矩颂》,无垢识它也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善种子。但是这个时候它有一个不同点,无垢识,佛的无垢识不受熏。说今天的佛跟昨天的佛又不一样,他又造了一个善法了,没有这回事。说今天的佛比昨天的佛更圆满了,没有这回事情。你一成佛以后,功德就圆满了,没有所谓的增,没有所谓的减。

就是《心经》说的,它是也不增、也不减、也不垢、也不净、也不生、也不灭,那就是一个心经的境界。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在形容佛的那一念心,就是这种境界。就是佛那一念清净明了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他那一念明了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一切的功德都摄持,一切的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都摄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好,那个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就是说它虽然是刹那生灭,但是它有一种殊胜的功力,什么是殊胜的功力呢?它引生自类果报的功能。色法引生色法的果报,心法引生心法的果报。当然这个还有很多差别,心法里面有烦恼、有善心所,各式各样的,引生各式各样的自类果报的功能,这个就是有胜功力,它有引生果报的功能。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也是刹那灭,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的种子也不是一个,它有很多很多,它不断地变化,不断不断的功能。它功能是这样,它灭了以后,又会生起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就是又另外一群种子不断地变化,对对对。它是这样,这个地方是指的阿赖耶识本身,它还没有待众缘。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探讨阿赖耶识本身。阿赖耶识它本身所摄持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本身就刹那刹那生灭。它还没有表现出根身器界的时候,这个地方指的是它在阿赖耶识本身内熏的时候,内熏,阿赖耶识本身。对对对,之所以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刹那生灭呢?说第八识为什么会生灭?因为它有种子。如果它表现在外,这个时候它功能尽了,它就没有了。这个地方是刹那灭,是指的它在阿赖耶识里面的时候就刹那灭了,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果俱有,我看古德的注解,它没有特别意义,它这个意义跟第三是很接近,就是有点恒随转的意思,这两个意义很接近。有些人是这样解释,说果俱有跟恒随转,这两个意义是很接近。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这个无漏种子,当然无漏种子不是阿赖耶识所摄持的。所以阿赖耶识是这样,要以护**师的思想是真妄和合,就是有点《起信论》的思想,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没有错。就是相似于涅槃的种子,应该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是属于异熟的话,就消失了;如果是名言,那就不能够说会消失,名言。如果是熏,我们讲能熏,谁是能熏呢?前七识,对不对?就是心法才能够熏。如果你看到一个色法,色法不能熏阿赖耶识,只有明了性的、有造作性的才能够熏。比如说你得到一个天的果报,这个果报不能熏阿赖耶识的,不可以,这是果报受完就没有了;但是你在天的果报当中,会很起很多的想法、思想,这个是能熏的。名言种子会熏,果报是不能熏的,色法是非能熏,能熏就是识才能够熏,要有明了性才能够熏。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应该是第八识,不应该讲阿赖耶识,第八识是有真有妄;但是你讲阿赖耶,阿赖耶识是就妄的这一边来说,因为我爱执藏。所以为什么阿赖耶识到了不动地前才舍藏,八地的时候阿赖耶识就被破坏掉了,没有阿赖耶识了。还有一个不生灭的心。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的,唯识学派有两种说法:有一种学派是认为,第八识全部都是妄;有一种学派的说法是认为,第八识是真妄和合,所以你成佛的时候,并不是把第八识全部破坏。不是这样的态度,是把它妄的部分去掉而已,是这样子的一个道理。

好,我们看第九面,种子类别。前面是讲到种子的体性和它生起的因缘,这以下是说明种子的种类。

(三)种子类别

在《成唯识论》当中把种子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就是一个烦恼的异名,或者是贪、或者是嗔、或者是痴。为什么叫漏呢?就像我们一个人身体长疮,流脓、流血,流出这不净物。意思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头也是发动出烦恼,就像是流出很多的不净物一样,这叫做“漏”。那么有漏,就是有烦恼相应的种子。

一、有漏种子

这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名言种子,第二个是业种子。这个名言种子,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当然也包括第七意识,应该是前七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不过第七意识是微细的,那个思量是微细的;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是粗的,粗分的。由前七识的名言分别,刹那刹那的分别,所熏习的种子叫做名言种子。这个业种子就是只有第六,主要是第六意识,就不讲第七意识了。这个业种子是第六意识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身口意的造作,这叫做业种子。

[名言种子]:这个名言种子,它会引生一种善性、恶性、无记性的一种三性的等流果。比如说你今天起了善念,这个善念也会相续,会熏习到阿赖耶识一种善的功能,善念的功能,它有一种等流性,等流果。

[业种子]:这个业种子,它引生一种三界六道无记的果报,善业成就一种可乐的果报,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都是无记的,这个受完就没有了。

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名言种子。因为异熟的种子、业种子它得完果报就消失了;但是这个名言种子,它会在我们生命当中不断地相续,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这个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到,它主要两大功能:第一个它能够发业,第二个润生。

一、发业:就是说,这个名言种子能够发动业力。什么叫名言种子呢?“名言”这句话怎么说呢?这个名言就是一个思想,就是第六意识相应的“作意、触、受、想、思”那个想,“于境取相为境,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它能够生起各式各样的名言,由名言就产生了一个思心所。这个名言是怎么有呢?是由作意来的。可能是如理作意引生了一个善的思想,不如理作意引生一种邪恶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是发动业力的一个根源。

比如说我们讲这个“业道”,一个业道的成就要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意乐、第二个加行,第三个究竟。说你这个心中要先有意乐。比如我们讲杀生,杀生你一定要一个意乐。要有一种杀心,这个就是名言,你一定要有一种想要杀对方的一个思想。由这个意乐去推动你的身口的方便,叫做加行,可能是用毒药、或者用刀杖,各式各样的方便。意乐、加行、究竟,把对方给杀死了,叫究竟,这个业道就造究竟了。所以我们讲业道的成就,主要还是要靠意乐的推动,所以名言种子有发业的功能。

二、润生:其次它能够润生。比如说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善恶种子,在这个藏识海当中,刹那刹那生灭。那么到底是哪一组的业种子要起现行呢?这跟你第六意识起的善念、恶念有关。如果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这个善念会滋润这些善的业种子,先让它得果报;如果你临命终起恶念,这个恶念也会先滋润你的恶业种子,使令它先得果报。这个名言种子它能够润生,它能够使令业种子成熟而得果报,所以这个名言种子非常重要。我们讲忏悔业障。忏悔业障主要是要改造你思想的相续,断相续心,这倒是很重要,断你的相续心,恶念的相续。

前段时间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他说他的母亲生了重病,这个人很孝顺,他因为母亲生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了。他本来经常在身口意经常会造作一个恶行,这个恶行他没办法断,控制不住。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他心中的意乐势力非常强大,强过他的正意念,以他自己的力量不能断这样的烦恼,也不能断这样的恶行。那因为母亲重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从此以后要把这个恶行消灭掉。那么他发了这样的一种善念,忏悔发愿以后,开始生病了。他问我说,这样子是不是他母亲的这些业障跑到他身体里面来?

我说不是这样子,阿赖耶识受熏,是受你自己的业力熏习,别人的业力不能熏习你的阿赖业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不断地造作这个恶业,这个恶业累积的时候,你没有事情。这个名言种子一方面发动业力,一方面滋润它。那么你现在把名言种子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就重报轻受,会把你那个恶业先逼出来,重报轻受。所以你如果继续造作下去,你这个业种子要到地狱去了、饿鬼道去、畜生道去了。因为你母亲的因缘你发了善愿,这个时候你在转业的过程当中,会把你过去所累积的罪业先逼出来,这些毒先逼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很多障碍,就是这样子。

你看《密勒日巴尊者传》就很明显明。密勒日巴尊者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不是走正道的,他是学那个邪术降雹,害了很多的人、畜生。他为了报复他的一个姑丈,还有姑姑?抢夺他的财产,他是以瞋恨心来学这些咒术。后来他遇到他的上师,玛尔巴上师以后,玛尔巴上师要他修苦行,先灭他的罪。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刚修行的时候,障碍重重,后来他才知道上师的慈悲。就是说他从邪道转成正道这个过程当中,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就是你的名言已经改变了,已经没有这样的思想了,但是你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

像阿罗汉也是这样,阿罗汉心中的名言,粗分的这些分别的烦恼的名言,都停下来了。有余依涅槃,他的心就是涅槃,但是为什么有余依呢?他那些业种子还在,所以阿罗汉有时候身心还有些相续的苦。这个我们上次也说,舍利弗尊者一个大阿罗汉,他有时候病了,连起来都不能起来,佛陀说法的时候,弟子用单架抬着他来听法的。一个大阿罗汉,他还有一些剩余的业力。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异熟果报跟业种子有关、跟名言种子也有关系。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些芽,还必须要有这个爱取的水去滋润它,恶的爱取滋润恶业的种子,善的爱取滋润善业的种子,使令它得果报。这都是属于有漏。

二、无漏种子

一、生空无漏种子;二、法空无漏种子;三、俱空无漏种子。

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的道果;法空无漏种子和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第一个、生空观:这个生空就是我空,简单说就是我空。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里面,“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这个生空观主要是有两种观法:

[析空观]:一个是属于《阿含经》《阿毗达摩论》的析空观,就是从无常观起。无常,观它的一个生灭变异,它会有生灭相、变异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因为它无常,无常的相貌就是苦,为什么?我们哪一个人愿意生灭呢?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是喜欢寂静。而这样的变化的本质就是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只要它变化就是苦。苦表示什么?表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自主性,因为我们不希望苦,但是我们却不能够使令苦消失,可见得这个生命体没有主宰性。无常而知道苦,由苦能够知道,我们生命体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完全是业力的支持,这是一个观法。

[体空观]:其次就是体空观,就是根据《般若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不必经过无常、苦、无我了,直接从缘起性空,就能够把你这一念心,从有相的境界引导到无相的境界去了,一下子就过去了,顿根人修的。这个缘起性空观,跟外道的禅定不太一样。我们看外道也希望寂静。外道的禅定,当他得到禅定以后,他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但是他这一念明了寂静的心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是能受用,这一切法是我所受用。

这跟佛法的空观那种意境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空观跟明静不动,那是不同意境。在《成唯识论》说,一切的圣人成就空观的时候,他的意境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能所对待。你说外道修禅定,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我能够分别的那一念明了心是寂静安住的,这个很明显是有一个能所的,有能所。但是我们修空观的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安住在空的时候,内心一切的分别都停下来。“我、你、我相、人相”,这些都停下来,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没有对待,那个内心是一种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对待。所以这个地方跟外道还不一样的,外道只是修禅定,那个境界跟空心的境界是不一样。这个叫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当然菩萨也是修我空观。

第二个、法空观:进一步去观察这一切的生死、一切的涅槃的法都是因缘生,都是要假借阿赖耶识的种子出现,离开了这个心识的因缘,这些法就不存在,就是法空观。

第三个、俱空观:就是这个空也不可得,我空、法空、这个空空。俱空就是空空。这个时候就是大悲心生起无量的妙用,这样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唯识学》修空观,它是这样子修,我们后面会讲到。《唯识学》修空观是两个次第:

(一)所取相:一开始先思“诸法如梦”,一开始是先破所取相,就是一切的外境是这一念心识所变现,这些外境是如梦如幻。思惟一切法是如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是无常无我的,就像做梦一样,醒过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当下是无常,刹那刹那无常的,就破这个所取相。

(二)破能取相:观心性无生。当然这个时候“观心性无生”它有四个次第,它是有能所,一一的破。就像剥那个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破。从这个心所有法,破到最后,最后一个“遣相证性”就是破阿赖耶识,就破到这个初能变。观心性无生的时候,一直观进去,你会观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境界是不带名言的。你看阿罗汉,你要以《唯识学》上,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第八识的境界,那个刹那微细生灭相都还在,所以还有不思议变易生死。

观心性无生,他这个时候把第八识的生灭相再观进去,就观到那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真如去了。所以它是两个次第:先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思诸法如梦,然后观心性无生,就回光返照,探本求源。

这个就是无漏种子,种子是无漏的。好,这个是说明“明一切种识”,是解释这一切种。好,我们再看下面,前面我们是讲到三相门:自相门、果相门、因相门。再看偈颂,“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三段是说明所缘行相门,第八识的能缘和所缘行相。我们看讲义第七面的四。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这个不可知,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不可知,“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这个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因为种子有生灭,它也有生灭,刹那生刹那灭。但是这个时候的生灭相是非常微细,不要说是外道的高深禅定不能够了别,就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在灭尽定那个明了寂静的心性,都不能观察到第八识的存在。他就认为他已经没有生灭了,因为他还观察不到第八识的生灭相。所以在《八识规矩颂》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就是因为它那个行相实在是太微细了,不是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的圣人能够了知的,所以讲“不可知”。这个是约能缘的心性来说。

其次约所缘,“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这“不可知”,从另一方面角度,就所缘来说呢,第八识所缘的有五净色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净色根就不是浮尘根,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净色根是一种清静微细的四大。还有这个种子;第八识的所缘有根身,有种子,这个都很微细。还有器世间,这些山河大地,都是不可知。这是解释“不可知”的意思,再看执受处。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这个“执受、处”是指的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这个执受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执呢?“摄持以为自体”,叫做执,把它拿过来当作我的自体,这个就是“我”,叫做执,“摄持以为自体”。这个受,就是能够生起心识的觉受。你能够跟它感觉到快乐痛苦,就是生起心识上的觉受,叫受。这个执受指的是第八识对于胜义五根,还有诸种子它能够执受;同样是所缘,但是它对器世间没有执受。

说你拿一个木棒去打石头,你的心识没有痛的感觉;但是你拿木棒去打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有痛都感受。就是表示说,阿赖耶识它对于根身、种子有执受,但是对这个器世间没有执受。所以这个执受指的是根身、种子。处,“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就是这个器世间叫处,处所。那么这三个,根身、种子、器世间,都是第八识所缘。看这个“了”。

六、言“了”者——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这个“了”是能缘的见分,这个见分有什么功能呢?是了别性,它有了别的功能。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所缘行相门我们分成二段,先说正明行相。

附表五——所缘行相门

(一)正明行相

不可知;执受、处、了。

[执受︰根身、种子——所缘相分]:先看执受,这个执受是指谁呢?是指五根身和种子。因为第八识对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身,还有无量无边生灭的种子,它能够摄持以为自体,而且生起心识上的觉受。说我们造了善业,我们的心情会快乐,因为这个善业它有堪能性,它能使令我们寂静;你造了恶业以后,你那个恶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活动,你也会有感受。感受什么?感受一种不安。因为这个恶性的种子就是躁动性,它不随顺涅槃。所以我们对于根身,你这个眼睛痛,内心也不安。眼睛、鼻子、嘴巴有问题,你的内心都有任何的觉受,就是对于根身种子有执受。

[处︰器世间——所缘相分]:另外一个呢,器世间。器世间虽然也是第八识所摄持,但是它只是一个执持,不能讲执受。这二个都是所缘相分,就着根身、种子来说,因为它太微细了,所以讲“不可知”;就着器世间,太广泛了。说什么是阿赖耶识?你现在所能够看到的任何东西,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你耳朵所能听到的声音,这些都是阿赖耶识。当然它都是刹那生灭的,刹那生刹那灭。你看到的颜色,青、黄、赤、白,刹那刹那生灭;你听到的声音也刹那刹那生灭,这些都是属于第八识的相分。

[了︰了别——能缘见分]:那么“了”就是它了别性,明了性也是微细。这意思就是说,第八识不管它的所缘的相分——那些根身、种子、器世间,或者它能明了的这一念见分,都是不可知,微细广大,广大而微细,都不是我们一般所能了知的。

第八识的相分——根身、种子和器世间,在《成唯识论》讲到一点差别,第八识的相分,有一种叫业果色,有一种叫定果色。

[业果色]:说有一种的依正二报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样子的一种业果色,它的相貌是固定的。说你是一个人,不管造了善业,你还是人;你修了禅定得到四禅定,你的相貌还是人;你造了很大的罪业,这一期果报没有结束,你看起来还是人。这个业果色的相貌是决定的,不能有变化的,这一期果报它被阿赖耶识坚固地执受,是不会有变化的,这叫业果色。

[定果色]:其次一个叫定果色。就是你在禅定当中,你那一念的寂静的心能够变现出各式各样的色法。但是这个色法是会变化,你禅定失掉了就没有了,在禅定的过程当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定果色是有变化的。

我们讲出一个例子,说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去托钵。托钵就有居士说,师父,我们这村庄有一个毒龙,经常来这个地方破坏我们的生活。目犍连尊者说,好,我去调伏它。目犍连尊者一去,这个龙王显神通,那怎么是大阿罗汉的对手啊。目犍连尊者变成一只小虫,就跑到它的眼睛里面去,从眼睛跑进去,从嘴巴跑出来,从鼻子跑进去,又从眼睛跑出来。这个龙王就调伏了,调伏了说,好好好,我皈依你,我皈依你。目犍连尊者说:你不要皈依我,你要皈依佛。好,那么就带着这个龙王就去跑到佛的地方去,到那个祇桓精舍去皈依佛。

皈依佛这个时候皈依了以后,就站在佛的旁边。这个时候波斯匿王,这个大国王的境界,带了很多的眷属要去跟佛陀礼拜,来到佛陀的地方,就跟佛陀礼拜请安。看到佛陀旁边站了一个年轻人,那个龙王当然去见佛,不是现出长长的身体,就是一个年轻人的样子。龙王怎么会把波斯匿王看在眼里呢,对这波斯匿王也没有任何的打招呼。

这波斯匿王就很生气,做国王的心情就是骄慢,说这个年轻人看到我,我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看到我都没有打个招呼。佛在旁边,我以后要处罚这个年轻人,就动了这个恶念,动这个恶念以后出去了。那么动这个恶念,当然龙王它有神通就知道,说你要处罚我,我也要处罚你。那么这个年青人也就告假了,告假以后,佛陀跟目犍连尊者说,你赶快去救波斯匿王,他有灾难。

这波斯匿王回到宫殿以后,那龙王到虚空去,一动一个念头,就掉那个石头,就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掉下来,目犍连尊者得到佛陀的预告以后,跑去就把这些石头变成珍宝、变成饮食,就从空中掉下来。这个侍卫说,国王啊,这天上掉很多的饮食、珍宝。波斯匿王说,哎呀,我这个福报现前,刚刚去拜了佛,就马上有这样的福报。他就把这些珍宝、饮食带着就去供养佛陀,讲了很多赞叹佛陀的话说,我刚刚就是因为礼拜佛的关系,得到这样的福报。佛陀说:不是,那个是龙王要害你。

意思就是说,这个定自在所生色,它本来是个石头,但是有另外一个人禅定的力比他强,能够转变他的色法。说你是一个初禅所发的神通,二禅的人能够转变;三禅的神通,四禅能够转变;外道的神通,阿罗汉能够转变。这个定果色,这些第八识的相分是不决定的,它的相貌是不决定;但是业果色,你很难变化,你是一个长得很丑的人,证得阿罗汉以后,相貌也不能太变化。这业果色,这一期果报还没有受完之前,不能够很明显地有变化,不可以。它的相貌是决定的,有这样的差别;但是定果色它是不一样,随时会有变化。

不管是相貌决定,不管是不决定,都是不可知。这个不可知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微细、第二个广大。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阿罗汉有俱生的我执、法执,俱生的。在经论上讲出一个譬喻说,阿罗汉他如果入灭尽定的时候,他分别我执、俱生的我执都停下来。但是他要从定中出来,还有俱生我执。怎么知道呢?就是阿罗汉出去托钵,突破间看到老虎,第一念的时候他会害怕,看到老虎的时候。说要是无我,是谁在怕呢?但是他这一念一提起来,这个“我”就消失了。他有俱生的,这个俱生他还会去滋润,他一入涅槃的时候就不能滋润,入涅槃的时候。所以我们讲《八识规矩颂》也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对不对?初地菩萨还有这样的问题,俱生犹自现缠眠。缠就是烦恼的现行,眠就是烦恼的种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是顿生顿灭。它生起,对不对?又消失,对不对?但是消失的时候如果它势力还在,它还会再生起。就是说,如果这个功能已经没有了,它就停下;如果它功能在,就像我们电灯一样,这个电灯本身你感觉它是相续,事实上它也是刹那刹那消灭,对不对?但是它现在还有能量,它顿生顿灭、顿生顿灭,等能量消失了,它就完全不能够生起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是这样,它生起、它灭、它又会再生起。应该是这样讲,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说,这个阿赖耶识变现相貌,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就突然间全部消失,突然间全部生起。比如看我们现在身心世界好象都相续,其实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突然间全部出现,然后有一个时间全部消失,它是这样子。但是为什么它不停下来呢?它势力还在,势力还在。它灭了以后,还有势力还会再生起来;除非它的功能,那个力量,那个能生的功能没有了;如果它功能还在,就会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相续。就是说它能够生起一切法的果报,但是它本身不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以生灭的相貌来表示果报,它是以生灭的相貌。但是它势力还在的时候,它就不会消失。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就业种子,是同一类的,不是其它类,同一类的。就同一群,不要说一个,同一群,它就是“一群”。就是五戒十善,你曾经在某一段时间,你受了一天的八关斋戒,或者是受了尽形寿的五戒,那个功能——累积的功能,点点滴滴累积那个功能,得果报的时候,这一群的功能就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直到不断地生灭当中,慢慢慢慢地消耗它的能量,直到它完全能量消失完为止。如果它能量还在,就会不断地生灭。如果“名言”就不是,名言它会不断地增长,也会因为你修对治观而消失。但是业种子不是,它只要一得果报,就很难转变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有得到四禅的话,能够住寿一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他的寿命的延长,是因为禅定的摄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是这样,这个种子也是无自性。如果有禅定加持它的话,它又不一样。因为禅定有堪能性。你想想看,我们不要说禅定那个高深的功德力,普通地布施放生都能延长寿命;何况是一个四禅的人,那还得了,你得到四禅那还得了。所有的福报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禅定的福报是最大的,是不是?我们普通人福报修大一点,本来算命,就是算你这个人寿命是五十岁,他修一点人天的善心,修一点福报,都能够延长到八十岁,延长三十年。那你得到四禅那还得了,那是一个过人法的境界。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你的福报力也会因为禅定而改变,是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外道的苦行,他是不能够往道上会,他认为这个苦是固定的,不是缘起论。说我一定要把这个苦全部都受完了,才能够生天,他是一种心外求法,认为苦的本质是决定性的,数量是固定的。所以我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就躺在有刺的树上、泡在水中。那么密勒日巴尊者那是重报轻受,他能够把广大的罪业,在很短的时间里面灭除。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当然是上师要加持,皈依上师,上师的加持力。就是我们佛弟子在受果报的时候,内心有正知正见。有正见,知道这一切的果报不离开我心识,有正知见。就是我们本来就有三宝的种子,你本性住种本来就有;但是你后天的栽培,你跟三宝结缘,慢慢慢慢就能够熏习本性住种增长广大。一切法因缘生,你跟三宝结过缘,比如说你看到了一个出家人,生了一个欢喜心,好,你以后就容易生长到有三宝住世的地方。你生长在这个地方有佛像、有出家人,你就会继续地学佛。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这样子,他喝醉了酒是造业力薄弱。但是他第六意识是在的,不是闷绝的状态,第六意识在,它就能够熏种。他在缘境的时候,也会有教授师阿阇梨告诉他要怎么样去观想,他也能够随顺他去观想。这个时候也有熏种,还是有,当然熏种的势力薄弱,但是还是熏种,还是熏种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