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面。

这一段《观心法要》的序文,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唯识学的思想是发明万法唯识。但是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一般人很难能够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障碍,就是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障碍。那我们心中有我执和法执,很难理解一切法是心所变现,很难理解。

当我们能够透过观心的法门,一层一层地观进去,观察到我们的我空法空的清净心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接受这一切的外境是心所现的。当你内心把我执、法执空掉了以后,你一定能够同时觉悟到一切法是由你心所现,因为“以依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心里面空了以后,就像镜子能够现出万法。

所以蕅益大师要我们,你一定要透过观心的法门一层一层地观进去,乃至于到“二执空,而真性显”。这个时候你能够理解到,哦,的确这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内心所现的。前面的两段,蕅益大师的意思大致是这样。我们再看第三段,把前面两个观念再作一个总结。

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

这段就把我们这个心识的一种差别,把它加以说明。既然这个心识决定我们生命的升沉,超升或者堕落都是心识。这个心识它有两个角度:第一个,心识它是随顺于无明的流转门,就是若境。其次,这个心识它是随顺于真如的还灭门,这当中有四个次第:若教、若理、若行、若果。不管是随顺无明的流转,或者是随顺于真如的还灭,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所以讲皆名唯识。

在流转当中,是谁在流转呢?是心识在流转;那么你还灭了以后,成就了涅槃,成就诸佛的功德,这个佛是怎么有的呢?也是那一念的清净心。若迷若悟,不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所以皆名唯识。那么这样子,我们还可以再详细地解释一下。

[流转门]:从流转门的角度讲到唯识境。这个唯识境在《瑜伽师地论》它的分,是拢总讲到三界六道的流转都是唯识境,那种杂染的境界。《瑜伽师地论》它是以三类来判,就是以内心的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还是有寻伺,你对于**还有所追求,对于男女的**、饮食的**、睡眠的**,还有所寻伺,还有所觉观,就是在初禅以下,这都是属于有寻有伺地。当我们对于**已经没有粗的寻,但是有伺,无寻唯伺,就是在初禅跟二禅的一个中间定,安立做无寻唯伺地。当我们的禅定高深了,到二禅以上,到四空,我们对**已经没有追求了,这个时候安立作无寻无伺地,所以《瑜伽师地论》是以寻伺来安立三界。

但是我们一般不是这样判,一般是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样子安立就是说,当你心中还有欲——还有男女的**、饮食的**、睡眠的**,你心中还有这样的烦恼,不管你是在天上受快乐的果报,你是在三恶道受苦恼果报,你都是属于欲界,因为你内心还有欲。当我们的散乱心慢慢的调伏,成就禅定以后,这个时候欲消灭了。对男女、饮食、睡眠的**不再好乐了,内心有殊胜的三昧乐。我们内心还有色法存在,这个时候安立做色界,那种清净光明的色法,这个叫色界。当我们的禅定在更高深的时候,内心跟定相应、更深的时候,连业果色都消失了,安立作无色界。

所以一般我们是以欲,还有这个生相的有无,来判定这个唯识境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么样,总之在这个流转门,他的心都是跟无明相应,都不能够理解到我空和法空的真理。虽然他造了善业生天,虽然他修了禅定到色界、无色界,但是心中都还是颠倒的,都还是有我执和法执的障碍。这一类众生的内心状态所显出来的果报,都是属于唯识境,都是属于流转门。

{还灭门]:第二种是属于内心随顺于还灭门,就是唯识的境行果,属于行和果。那么行和果呢,蕅益大师再把前面加出一个教理——唯识教、唯识理。就是我们刚开始在修学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教理,唯识的教理,建立佛法的正见,就是这个教是能诠的言教,这个道理是所诠的道理。我们刚开始先了解,哦,万法唯识。那么既然万法唯识,这一切万法是我们心识刹那刹那的生灭所变现,能变现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这个境界当然也是刹那刹那地变化。就像如梦如幻,虽然是做了一个好梦,但是你醒过来,什么都没有;做了一场噩梦,醒过来都没有。这一切三界六道的果报就像做梦一样,就像魔术师的幻术一样,都是无常无我的。你刚开始应该要先研究理解这样的教法,这个叫做唯识教、唯识理,先了解到一切法是心所变现,是如梦如幻,是不真实。

我们依止这样的教法,在寂静处里面修止修观,慢慢地深入地观察。一切法是我们内心所现,那么能变现的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能够一层一层地观进去。这个时候就唯识行——生起一种观行,观照的一种行门,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探求本源。当我们的内心从外在的流动,慢慢慢慢到禅定的寂静,到观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的时候,就契入到唯识果,证得唯识的果位。当然这当中有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有五种的果位。

这个意思就是说,“若教、若理、若行、若果”都不离开我们先前一念心识。当然这当中所要告诉我们就是,当我们的心识随顺于无明流转的时候,那都是在三界打滚的,不能跳出去;我们唯有依止唯识教、唯识理,生起文字的般若;生起唯识行,观照般若;悟入实相般若,唯识果,这样子才能够返妄归真。不管是流转三界,不管是返妄归真,皆名唯识,也都不离开一念心识。这个是蕅益大师把前面两段经文,做一个总结。最后:

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唯识学安立了五位: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或者是唯识的五重观。“一以贯之”,虽然唯识有庞大的教法,但是当我们找到线索以后,一以贯之。这个“一”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当我们用心识的这个道理,来贯穿整个唯识教法的时候,我们会发觉唯识的教法虽“纷”,数量很多,但是它又不杂;虽“赜”而不乱,这个赜就是条理分明,条理而没有一点混乱。就是我们在研究庞大的《唯识三十颂》的教法之前,蕅益大师给我们的一个很清楚的提示,就是要“一以贯之”。你一定要把这些教法会归到你的心识来观察,要站在你的心识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不要随顺这一切法在那地方流动,你永远不能了解万法唯识。你一定要站在你的清净心的角度来观一切法,才能够了解什么叫做万法唯识。

我们之前也讲出一个野狐禅公案,说百丈禅师在讲《金刚经》,讲完以后,有一个白发老翁非常感动,跟他顶礼。他说我是迦叶佛时代的一个老比丘,迦叶佛时代人寿两万岁。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一个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我当时回答:不落因果。因为这样的邪见使令我堕入到狐狸,做了五百世的狐狸。听了《金刚经》以后,我现在那个心中的邪见破除掉了,真正大开圆解。但是为了印证,我再请问你一句话: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这个时候那个老翁起大欢喜,他说现在开始,我已经解脱狐狸身了,在这个山后有一只大狐狸是我的色身,请你帮我处理一下。第二天去看,果然在山的后面找到一只大狐狸。

那么我们看他的一个现象,他本来是一个比丘,一念的邪见,一念迷,堕入到狐狸身去;后来他学习了《金刚经》的教法,从教法里面起观,把心中的黑暗无明破坏以后,一念的悟解脱了狐狸身。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到“万法唯识”,就是你心中的迷悟就可以决定你的生命。他为什么堕落?因为他迷得很厉害;他为什么能够生天?他迷得比较少;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圣道?他的迷惑破除一部分了。所以这个十法界,就是我们心中的迷悟来安立的。

所以我们讲“五位五观,一以贯之”,整个唯识的修行位次,完全是依着你的心识的迷悟,来安立你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不是看你外表,完全是依止你心识的迷悟。你说你诵了几部经,拜了几部佛,是一回事;你的生命的升沉就决定在你心中的迷悟。当然这当中主要是临命终的迷悟,但是你临命终的迷悟,还都是你平常所串习而来。在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唯识之前,蕅益大师很慈悲地告诉我们“五位五观,一以贯之”,一定要往心识上去会。好,这是讲到标题,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这个标题也等于是发明了本颂的宗旨。

好,我们再看乙二,释“三十颂”。

乙二、释三十颂

“唯识”等于是这个颂所要表显的,能表显的是“三十颂”。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万法唯识的观念呢?天亲菩萨以三十个偈颂,来表达前面唯识的道理。那么这“三十颂”,蕅益大师他做出一个科判,就是第一大科是唯识相,就是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当中讲到这些世俗谛的法门,有这个所变现,有能变现。不管所变现、不管能变现,都有杂染的因缘,有清净的因缘。这都是属于唯识的相,都是属于有为的造作,不管是清净的因缘,不管杂染的因缘,都是属于唯识的相。

唯识性是第二十五个偈颂,其中就是一个偈颂,第二十五偈颂,这是属于胜义谛,那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开了杂染、离开清净,离开一切对待的一种绝待圆融的境界。这种境界,唯识学为了大家的理解,安立做我空的真如,以及法空的真如。这是唯识的真实性,就是心识的真实不变的体性,禅宗说本来面目,就是这个唯识性。这个偈颂就是第二十五个偈颂,有一个偈颂。

再看第三唯识的行位,我们从前面的相貌,唯识相慢慢悟入唯识性的过程,这当中有五个阶位,叫做唯识的行位。每一个阶位,天亲菩萨都安立一个偈颂来表达它的境界。所以最后五个偈颂是唯识的行位,来说明这个时候内心从迷到悟,它一个转变的过程,有五个次第,叫唯识的行位。这个是简要地表达这个标题:“唯识”是整个教法的宗旨。为了表达这个宗旨,开出了三十个偈颂。这三十个偈颂分成唯识相、唯识性和唯识行位,是这样的安排。

甲二、随文释义(分三: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行位。)

这以下我们就随顺着颂文来解释义理。这个《三十颂》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没有序分,也没有流通分,全部是正宗分。分三:初、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行位。

乙一、明唯识相(分二:丙一、略辩唯识相。丙二、广辩唯识相。 今初。)

在第一大科明唯识相当中,初中分二,蕅益大师分成两科:一、略辨唯识相,二、广辨唯识相。今初,先说略辨唯识相。这是印度的论师所用的一种表达方法,我们看印度的论师,不管天亲菩萨、无著菩萨、乃至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方法都是先一个略说,先把这个法义先标出它的大纲,然后再详细地广说。天亲菩萨亦复如是,一开始先略辨唯识相,先简略地说明唯识的相貌,然后再广泛地详细地说明唯识相。那我们先看第一段,略辨唯识相。这当中有一个问。

丙一、略辨唯识相

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这个时候或者有人问难了,说唯识学安立一切法是由心识所变现。既然一切法的存在唯独是心识的作用,法都是存在每一个人的心识当中,那么为什么世间人、或者是诸圣教——佛菩萨的圣教,都说有我相、法相的存在呢?这个意思就是说,既然这些法、境界,都是你个人的主观的意识,都是活在你心中,那么为什么世间人和圣教都说,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存在呢?就是以这个我相法相有真实性,来问难万法唯识的观念,来问难。这样子天亲菩萨就造出一个偈颂来回答,我们请合掌。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一段是略辨唯识相,略辨唯识相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是说明所变相,识所变相。第二个“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是说明能变相,就是八识的心识,能变相。所以唯识相它是分两部分:先说明所变相,再说明能变相。先看到这里,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也是把它分两段,先看所变相:

世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这以下是蕅益大师的解释。天亲菩萨的意思,说这个我相和法相的安立是假说,是依止我们心中的名言假说。由于“我”和“法”的名言,才有各式各样的“我”和“法”的相貌转生,所以还是不离开心识。就是说“我”和“法”,事实上也是心中的名言所创造的相貌,离开了我们的心中名言,哪有我相、法相可得?天亲菩萨的大意是这样。蕅益大师有更详细的解释,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世间我相]:首先看这个我相,这个“我”就是一个主宰自在的意思,主宰或者自在,什么叫我?就是主宰自在。那么关于这个我相,世间跟圣教的说法有所不同,我们看世间的说法,世间对我相是怎么来的呢?是“有情命者等”。说凡夫认为有一个我,你为什么打我,你为什么骂我?这个我是怎么安立的呢?是依止有情这一期生命的相续而安立的。说我今天是个人,就以人当作我;我下一辈子生到天上去做一个天人,你就以天人的那一期生命的相续当作我;你天人死掉以后,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女人,你就以女人的那一期生命的相续当作我。所以凡夫的我,是依止有情命而安立的。

那么这样子,是属于“无体随情假”。无体,这个是窥基大师说的,没有一个自体。意思就是说,我们讲我们的生命相续有一个我,有主宰性,这个根本就没有的。因为当我们的生命在承受老病死的苦恼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对于这样的老病死的法,完全不能有主宰性,完全没有自在性。说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不喜欢生病,但是不可以,你做不了主;我们的身心世界要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不喜欢死亡,但是不可以。可见得凡夫的我相的安立是无体——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那么没有这个东西怎么有呢?随情假,随顺我们的情执而假设,我们自己把它捏造出来的。

所以生命的相续只是一个心识的流动,阿赖耶识的种子刹那刹那地把我们的业力释放出来。你过去有五戒十善的业力,就释放出人天的果报。人天的果报当中,你虽然造了五戒十善,但是也造了罪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也有一些苦恼的境界出现,这完全是心识的善恶业力所释放出来的。当我们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我们的身心是安乐的;当我们的恶业起现行的时候,我们的身心都是苦恼的。不管苦恼,不管快乐,都是我们心识的相续的流动所变现,而这样的一种刹那刹那的生灭的、变异的生命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没有。但是我们凡夫却一厢情愿地认为有一个我,这个叫做“无体随情假”,没有这个我。我们内心自己根据无始劫的情执,就一定要想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体随情假。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的我相是这样子来的,也不离开心识,只是这是一个颠倒的心识创造出来的。唯识学就是说这叫“遍计执有”,这样的有是遍计执有。说我们晚上看到这个绳,地上有草绳,但是因为光线不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蛇,心中现出一个蛇的相貌。这根本就没有蛇,这是一个草绳,但是我们心中明明是一个蛇的相貌。这个蛇的相貌就是遍计执,根本没有,我们自己的颠倒自己想出来的,根本没有蛇,但是我们心中出现一个蛇的相貌。所以生命体没有我,我们自己想出一个我的相貌出来。这个叫做无体随情假,或者叫遍计所执有,是周遍计度而产生的有。

[圣教我相]:那么圣教假说我相,谓初果、一来等。圣人也说“我”,如是我闻,佛陀在经典也说如是我闻;佛陀也说这个人是一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佛陀对有情的正报的身心,也安立了这个人是个初果,这个人是二果,这是初地、二地。这怎么有呢?这个是“有体施设假”,窥基大师说这样的是有自体的,有一个主宰自体的;是施设,就是随顺依他起的因缘而施设的。我们看,“圣教的假说我相是预流、初果,乃至于一来、二果等等。”初果是内心当中修我空观,修我空观就观察五蕴的生命体没有一个常一的我,色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就把我们对于五蕴有一个我的错误的思想给消灭掉了,就破了三界的见惑。

这个时候他对生命有一点自在力了。第一个,他的生命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了,因为他心中有我空光明的照射,他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得果报,没有得果报的力量。所以他未来的生命当中,乃至于成佛,他已经解脱了三恶道的果报,这第一点,也可以说他对这个三恶道有自在力。其次,初果的圣人如果用功修行,他也可以在今生从初果直接证得四果,可以。假设他如果懈怠,从今以后什么功课都不做,就是放任他在那自由自在的轻松的自在,懈怠,他最晚七上天下,七来人间,一定解脱生死,最晚。无量无边的生死大海中这个船在大海中流转,他已经看到岸边了;看到岸边,他从此以后不再划,不再用手去划,类似我们讲地心引力的关系,大海水一定会把他推到岸边去。最晚七上七下一定解脱生死,所以他对生死也有部分的自在力,依止这样的一种自在力安立是一个初果。

所以这样的自在是有自体的,他的确有自在力。不像我们对生命完全没有自在力,我们一定说有一个“我”,不是这样的态度。事实上他内心当中有这个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这种清净的五分法身的功德,能够解脱三恶道,能够了生死。他有这样的自在力,所以安立作初果。所以圣教的假说是“有体施设假”,这样的假叫因缘有,就跟前面的遍计执有不一样,它这样的“有”,已经是满足主宰、自在的味道,所以叫“有假说我”。这个是简别世间的我是颠倒的,圣教的我是因缘有,“因缘我”,他有这样的主宰、自在力量,安立作我。这个是讲到我相的安立,再看法相的安立。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世间法相]:这个法就是一个轨范,各式各样的轨范,色法有色法的轨范,心法有心法的轨范,就是这个轨范叫做法。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这个实、德、业是六师的外道,一个胜论派的一个说法。这个胜论派主张,说一切法主要是由实德业这三个东西所构成的。

[实]:什么叫做实呢,这个实就是一切法的体性。它主要的体性有地、水、火、风、空等等,或者是一种地的坚性,或者是水的湿性,或者是火的暖性,或者是风的动性,或者是空,有各式各样的体性,叫做实。

[德]:这个德是约数量,这个东西它的地大数量多,地的势力强,这个东西水大的势力强,它的火大势力强,风大势力强等等,叫做德,这个德是约数量来说。

[业]:这个业是它表现出来的作用,水大有水大的作用,火大有火大作用,各式各样作用。就是每一个东西就是由实德业各式各样的组合,成分的不同就创造一切法。这意思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离开这一念心而单独有的,它不受内心限制。你的内心不管多颠倒,它的法就是这样;你的内心不管多觉悟,它的法也是这样。不受你内心的迷悟而有变化,就是离心别有,这就是“实德业”。

这个也是无体随情假,是遍计执有,因为你这样的“假设”根本不可能。我们随便讲一个譬喻,不要说太远了,讲自己的色身好了。当我们内心能够寂静,不要说是修我空法空,就说一切法在有相的境界活动,就从散乱心到禅定就好。我们打佛七的时候,从最初的散乱,慢慢慢慢寂静了以后,我们的色身就会有变化,就会从前面的粗重性,生起少分的轻安,那这表示什么?表示我们色身的“实德业”有变化。

我们这七天当中什么事也没做,就是心中忆念阿弥陀佛,使令内心当中从粗重转成寂静,从散乱转成寂静,如此而已。但是当我们的内心有转变的时候,很明显的色身也会有转变,可见得这个法不应该说离开了内心能够单独存在,不应该这样讲。当然广泛来说,那还有各式各样很深的内容。所以世间的法相的安立是无体随情假,离开了心没有法,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遍计所执有,也可以这样讲。

[圣教法相]:圣教假说的法相是蕴、处、界。这个是佛陀的大智慧,他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都是有体施设假。的确在依他起性的角度,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安立的,但是这些安立都不离开心识,所以叫“有体施设假”。

这个是简别世间所说的法相跟圣教说的法相的不同。所以讲“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这个意思就是说,世间的假说,是依止遍计执安立我相法相;圣教的假说,是依止依他起性的因缘而安立。各式各样的安立,就有各式各样的名言,也就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在我们心中出现。当然我们假设随顺世间的名言,那就越来越颠倒了,世间的名言会引生我们趋向于颠倒的境界。因为它会加重你的我执和法执,你跟着它的名言转,很容易加重你的我执法执。但是我们要随顺圣教的名言,它能够引导我们趋向于涅槃。所以这两个安立不一样,这是个大意。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说明。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这个外道问难是说,既然一切法唯独是心识的作用,离开这一念心识没有真实的自我,没真实的我法,因为我、法都是心所变,离开了心,没有我和法。那么为什么世间和圣教都说有我和法呢?问难。天亲菩萨的颂文意思说,“由假说我法”,以假说两个字来解释“有”的疑惑,这个“有”是假说。当然,世间的假说是依止情执假说;圣教的假说是依止智慧而假设安立,这个地方有不同。就是说一个是依止情执而安立,一个是依止智慧而安立,所以讲假说。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我们凡夫的思想是这样,凡夫的思想是对立的,要么就是有,要么就完全没有。那么既然没有,既然一切法离开了心识不存在,那你就什么都不能说。就是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很偏激,要么就是真实有,要么就全部都没有。但是论主他不是这个意思,“虽说”,虽然假设名言,但是都是假。都是假设安立的,一个是无体随情假,一个是有体施设假。就是虽然没有,但是从因缘的角度不妨安立一个假有。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意思就是如果“有”,就不应该说“没有”,既然因缘有,就不应该说没有。那回答是说,谓非有,但是假说。它不是“有”,不是真实有,但是它是依他起性上假设安立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也不妨碍安立如梦如幻的我相和法相,不妨碍。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既然从我们的本性观察,实我、实法是不可得;但是在圣教的角度,为了引导我们趋向于涅槃,必须要随顺我们的思考模式而假设,所以随情施设,才有各式各样的妄有的相貌出现。这个意思是说,从所变相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一切的相貌,所变的相貌分成两类:一个是人我相,一个是法我相。这个人我相是有情的,有情识的,这方面叫人我相,不管是凡夫、不管是圣人,就是一个有情识的叫做人我相,这是能受用的我。其它的叫法,没有情识的叫法我相,我们可以把所变现的法分成人我相和法我相。

那么这个人我相和法我相怎么安立的呢?从两个角度。世间人是依止情执安立的,所以使令我们从迷入迷。我们不断地强调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怎么样,就一次一次地加强我们心中的颠倒。但是圣人他为了引导我们趋向于开悟,他也必须要随顺于我们的思考模式,安立了人我相、法我相;但是这样的人我相、法我相能够引导我们趋向涅槃。

比如在《贤愚经》讲一件事说,佛在世的时候为诸比丘说法。佛陀当然坐在大石头上面,比丘坐在草地上,讲这个四圣谛,讲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时候,空中有五百只雁鸟在空中飞过来飞过去。当然佛陀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佛陀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些雁鸟也能够听到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的教法,起大欢喜心。一开始这些五百只雁鸟是在空中飞过来飞过去,但是当它们听到四圣谛的时候,内心就寂静下来,希望能够听这个法,就飞到前面的一棵大树下,就停在大树里面。正当它听法的时候,突然间来了一个猎人,用网就把五百只的雁鸟全部都抓住了,网住了全部都杀死。杀死以后,这五百只雁鸟因为听法的关系生欢喜心,就生到忉利天去。

生到忉利天以后,天人有这个果报,他知道过去的宿命。哦,我过去是一只雁鸟,在空中飞过来飞过去,听佛说法的因缘而生天,对佛陀生感恩心。到晚上的时候,以天人的果报,光明的相貌,就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礼拜。佛陀这个时候再继续为他们说四圣谛,五百个天人都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

第二天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说,佛陀,昨天晚上你那个寮房里面大放光明是怎么回事?佛陀说有五百个雁鸟,听法的因缘生天了。生天以后来跟我答谢,我为他们说法,他们都证得初果。阿难尊者说:哎呀,不可思议啊,鸟类的众生听闻佛法尚且获福如此,况人道乎,何况是人道能够信心地修学佛法,那更是不得了。佛陀说如是如是,是的是的,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假设从这个观念,“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种”。我们的内心,如果是去做世间的善业,从世间的我相法相里面也能够生起一些功德,但是这样的功德可以使令我们生天,但是不能有“乘”的功能,不可以。如果我们的内心是依止圣教的我相、法相,那就不一样。它也能够使令我们生天,但是圣教的我相、法相,它能够引导你从天上继续往上跑,那个力量还在,它能够使令你超越三界,一直趋向于涅槃。所以我们的内心,假设是在世间的我法二相里面创造善法,不能够有乘的功德,不可以;你一定要依止圣教的我相法相,才能够有这个乘——车乘,到彼岸的功能。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罗睺罗尊者小沙弥出家,他要修四念处,佛陀说你现在不要修四念处。他说你为居士讲五蕴了没有,说我没有。你应该为居士讲讲五蕴,他说好。有居士来,就说哦,你们要知道我们的生命体是五个元素,哪五个元素呢?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质碍、受是领纳、行是造作、识是了别,这五个元素,讲完以后回来说,佛陀我已经为居士讲五蕴了。佛陀说,你讲十二处没有,他说没有啊。去讲讲十二处。就讲六根、六尘,十二处,讲完以后很高兴,就问佛陀说:诶,我讲完十二处了。佛陀说你讲十八界了没有?说没有啊。你要为居士讲十八界。开出来六根、六尘、六识,讲十八界。讲完以后,佛陀说好,你现在可以修四念处了,他一修四念处,就证得初果。

为什么呢?因为他前面从佛陀的圣教里面“有假说我法”,从佛陀所施设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里面,佛陀已经把我空的道理放在文字里面了,所以他一修的时候就相应了。我们刚开始说,我学这个佛法是文字,是的。但是这个文字,文以载道,里面有甚深的道理放在里面。为什么?有假说我法。佛陀那种清净的智慧,他能够从清净心里面流出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我们内心当中跟这个我相、法相一接触的时候,它就能够运载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就有这样的差别。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同样是假设,从胜义谛的角度,我相、法相不可得;但是从世俗谛,有世间的我相法相,有圣教的我相法相。这两个我相法相,我们内心去接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差别,就是有这个乘和非乘的差别。虽然不管乘和非乘都不是究竟义,因为当我们内心跟第一谛相应的时候,那是没有我相、没有法相。但是我们刚开始下手的时候,你还非得有我相、法相不可。

说你过河到彼岸,你刚开始要有船;但是到了对岸的时候,你不要船了。你跟第一义谛接触的时候,那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但是你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还非得要依止圣人的我相、法相。你不能够说我一开始就不立文字,不可以。你不立文字,没有文字的引导你不能到彼岸,不可以。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先说明这个识所变相。识所变相当中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一个是世间的所变相,是遍计执有;佛法的所变相,是依他起的因缘有,这两个差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