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净界法师主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高兴有这个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唯识三十颂》。再讲这个颂的本文之前,我想先扼要地说明我们学习《唯识三十颂》的一个宗旨。这个宗旨呢,我们以佛法在印度弘传的一个情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的弘法是所谓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换句话说,站在佛陀的角度,佛是以一音来演说法。这个“一”就是平等无差别的意思。佛陀是以平等的大悲心流露出种种的教法。站在众生的角度来说,“众生随类各得解”。由于众生的根机有大小的不同,因此对于佛法的领受就有浅深的差别。比如说他是大乘的根性,就能够领受到大乘的教法;他是小乘的根性,就领受到小乘的教法。而这样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各人的根机因缘。

这样的观念,在《法华经》佛陀讲出一个譬喻,“一雨普润,三草二木,各得生长”。说佛陀说法就像下雨一样,这个下雨,雨水是平等一味的雨水。那个雨水打到地上,不管东边的雨水,南边的雨水,西边、北边的雨水,都是平等一味的,都是无差别的。但是雨水来到了大地的时候,由于这个三草二木,这个树木有大的树木,有小的树木,这个大的树木它吸收的雨水多,生长得快;小的树木它吸的雨水少,生长得慢。因此这个草木得到雨水的成分,就有所差别。而这样的差别并不是雨水本身有问题,而是草木本身它有大小的不同。

从《法华经》的观念,我们可以理解到,佛在世的时候教法的弘传,是大乘、小乘共同进行的。就是说你是大乘的根性,你听到佛陀一切时讲大乘法;你是小乘的根性,你听到佛陀一切时讲小乘法。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佛陀在世的一个弘法的情况,是这样子。

那么等到佛陀灭度以后,由于佛弟子根机的不同,因此对于教法的偏重就各有不同。那么这当中,唯识的学派根据《解深密经》,就把佛陀灭度以后,这个教法的弘传分成三个主要的时期:

一、有教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佛陀灭度以后到佛陀灭度六百年,这个阶段叫做“有教”,有是空有的有。这个有教主要是以小乘的部派佛教为主,小乘的部派佛教依止《阿含经》和《阿毗达摩论》,建立了我空、法有的思想。说这个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的“我”是不可得的;但是这一切法,不管是生死的杂染法,不管是涅槃的清净法,都是真实有。既然生死和涅槃的法都真实有,那就互相的对立。换句话说,当你在生死流转的时候,你就不可能趋向涅槃;当你在涅槃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来到生死的世界度化众生。这样的教法就使令修行人从生死趋向于涅槃,但是他就永远不能够来到人间度化众生了,就是只能够成就自利的功德,因此这个教法就有所不足。这是第一个时期的所谓的有教——我空法有的一个小乘的部派思想。

二、空教时期:第二个时期,在佛陀灭度六百年到九百年,有三百年的时间,这个时候龙树菩萨的出世,他以《大般若经》为主,弘传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的本性都毕竟空,以一切法毕竟空为佛法的究竟义。那么这样子的好处,就是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它的自性都是毕竟空,就把这个生死、涅槃的对立给消灭掉。为什么?从本性来观察,生死也是因缘有,涅槃也是因缘有,所以生死、涅槃是等空花。这样子就能够挽救在有部,部派佛教执著有的一种偏差,就把这个生死跟涅槃的对立的情况给消灭掉了。但是相对的,因为它以一切法毕竟空为究竟,对于菩萨道的三大阿僧祇劫的积功累德,所成就的佛菩萨的依正庄严,就没有很详细的加以介绍。

三、中道时期:因此到了第三个时期,就是佛陀灭度九百年以后无著菩萨的出世,为了这个时候的教法有一点偏空的过患,就依止《解深密经》,还有《瑜伽师地论》,建立了大乘唯识的教法。这个大乘唯识的教法,主要是以阿赖耶识受熏。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一个很微细的流动的心识,这心识它能够接受我们每一个人身口意三业的熏习。

比如说我们今天,身去礼拜阿弥陀佛,口去称念阿弥陀佛,意业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样子的身口意的造作,就在阿赖耶识创造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趋向于阿弥陀佛国土,就产生一种善的功能。反过来当我们身口意造了恶业来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有一种力量牵引我们到三恶道去。所以阿赖耶识的受熏,这当中就建立了两个情况:

第一个它非常。它受熏,它的体性不是常态的,是生灭变异的。从阿赖耶识不断的变化,我们能够理解到无常、无我,能够悟到我空跟法空的真理,这是第一种情况。其次从阿赖耶识的非断,阿赖耶识相续的作用,它能够变现一期一期的果报,也就能够建立染净的因果。当我们造五逆十恶,阿赖耶识就现出地狱的果报;乃至于当我们信愿持名,阿赖耶识就能够现出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它不断灭,能够建立染净因果。

从不常又不断,就能够建立这个非空非有的中道教法。第三个时期就是唯识的中道教法,它能够挽救前面部派佛教的执著有,也能够挽救大乘中观的偏于空,而安立一个阿赖耶识受熏的一种非空非有的中道教法,这个可以说是在整个印度佛法弘传最圆满的教法。

无著菩萨把这样的教法传给了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就依止这样的教法造了五百部的大乘唯识的论典。这当中最完整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唯识三十颂》。因为《三十颂》是天亲菩萨临灭度前一年,最晚年的时候的作品。也可以说他的思想最成熟的时候,写出的一个整个唯识的理论、修行方法和次第,最完整的一个唯识的论典。因此我们可以说,透过对《唯识三十颂》的研究,它能够引导我们看到生命的真实相,也能够引导我们返妄归真,离苦得乐。我们就是依止这样的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宗旨,愿意来学习这个《三十颂》的教法。这以上是说明我们研究三十颂的宗旨。

好,正式打开我们的本子,《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看下面的小注,天亲菩萨造,这个是印度唯识宗的第三代祖师,天亲菩萨所造的。天亲菩萨的传记,我们前面讲《百法》讲过,就不再重复。玄奘三藏译,中国的玄奘大师把它翻成中文,这个我们也讲过了。明末蕅益大师的注解。这个是说明造论者、翻译者和注解者。

我们看本文,将示此颂,大科分三,我们把这个《三十颂》的颂文分成三大科。甲一、解释题目。首先我们解释本颂的题目。甲二、随文释义。第二科是一个正宗分,解释颂文的其中的义理。这当中分成三科: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的行位。这个唯识的相是约世俗谛来说,唯识性是约胜义谛来说。从唯识的性相,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些法非空、非有的相貌。

唯识相,我们到了本文会说明,它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所变相,所变现的万法的相貌;其次另外一个是能变相,能变现的八识的相貌。这个唯识相,论主是以所变相和能变相来各自发挥,这两个都是属于世俗谛。唯识性,就是唯识的真实性,是我空和法空的真如,这个是胜义谛,是胜义谛的境界。

乙三、明唯识的行位,说明唯识的修行位次。我们从唯识相而悟入唯识性,所谓的“遣相证性”,从这个相貌的观察而悟入到二空真如理。这个时候有五个阶位,所谓的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这一段是说明整个唯识的修学位次,我们这个颂文就分成这三大科。

甲三、结示劝修。最后一个总结,跟大家互相勉励。

甲一、解释题目 —《唯识三十颂》

我们先看甲一的解释题目。解释题目是“唯识三十颂”,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先解释“唯识”这两个字,再解释“三十颂”。先看乙一、唯识。这以下根据《成唯识论》解释。

乙一、释唯识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为什么安立这个“唯”字呢?这个“唯”就是唯独,说一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为什么要强调“唯”这个字呢?因为遮境有,遮止境界是离开了这一念心而独立自主存在。换句话说是遮止心外的境界是真实有,这是遮止有心外的境界可得,所以安立一个“唯”,就是唯独只有心识。

其次“识拣心空”,前面的唯是一个否定,这个“识”是肯定。就是简别心的作用是空,意思就是说肯定内心的作用,从依他起的角度是有它的作用。就是肯定内心的作用,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不是说完全加以否定的。你起了善念就能够创造可乐果报,你起了恶念就会创造不可乐果报,这个内心的作用是因缘而有,这个因缘有是不能否定的。所以识拣心空,就是简别这个内心的作用是空亡的,这样的思想要加以简别,所以安立这个识。

这样子合起来,“唯识”就是离开了有,也离开无的这一边。离开了小乘部派的执著心外有真实的法;也离开了大乘中观的它不安立心识,到最后一切法毕竟空无的这一边;使令我们能够观察到诸法的中道实相。就是说从唯识的教法的学习,我们能够远离小乘部派的执著有,也能够远离中观思想的否定内心的作用,看到了诸法的真实相,这个就是安立唯识的一个主要的意义。

关于这样的一个思想,我们看附表第一,蕅益大师《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的序文,他对于这个唯识的教义,有一段很扼要、但是很详细的一个说明。我们看附表一、唯识观心法要。这个是蕅益大师《唯识观心法要》的一个很重要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附表一、唯识观心法要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好,我们加以说明。首先分成三大段:第一段是个总标,第二段是个别明,第三段是结示。先看总标:

“夫万法唯识”,我们在解释标题的时候,等于是把本颂的宗旨,万法唯识的宗旨表达出来。这个宗旨我们先简单地介绍。先解释万法,这个万法是属于所变相。这个所变的相貌包括了十法界的色心染净诸法,十法界的色心诸法。这当中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有二乘的偏空涅槃,人天的可乐果报,也有三恶道的不可乐果报,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

这些相貌是怎么有的呢?并不是上帝或者大梵天所创造;唯识,就是唯独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造作,念念所创造出来。这个唯就是唯独,唯独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的造作所创造出来,这个生命的现象,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活动所创造的。所以叫万法唯识——万法是所变相,唯识是说明能变相,能、所合起来叫做万法唯识。

这样子一种观念,“虽驱乌亦能言之。”虽然是七岁的小沙弥,驱乌沙弥,他也能够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种粗浅的理解,也能够说万法唯识,他也能够这样讲。但是,“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如果我们今天要说,你能够深入地去研究这句话的宗趣,乃至于耆宿,年高德重的大和尚,尚多贸贸,这个贸贸就是眼目昏暗。眼目昏暗就比喻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观念还都不能够很深刻地理解。就是说从文字的表面每一个人都能够讲,但是这里面很深入的含义,乃至于修学佛法很多年的年高德重的老和尚,尚且都不能够完全地理解。

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这个原因就是在于我们一般只是依文解义,只是把文字这样念下去,我们很难对于这样的一个教法,做很深入地观察,有教无观。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盆水,第一个观念,哦,这个水是有独立性的,它是离开我们这一念心,它有它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水的性质是它自己能够生起来的,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但事实上不然,因为我们人的心识善业力强,我们看到是水;恶鬼的心识有恶业,他看到是火;天人的心识,看到是琉璃地。可见得水的性质,它自己不能够独立自主,是由众生的心识所决定。

这个意思就是万法唯识,一切法都不能够离开我们的心识,而单独的独立存在,不可以。当然我们对这样的教法是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它的深意。这是一个总标。

再看它的第二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呢?这以下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一个观察的方法。

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依教起观呢?观心的法门实不在于教外,就是我们观心,不是说两个眼睛闭起来,自己在那边打妄想,不是。要依止佛陀的圣教量,依止历代的祖师所传承的教法来观察。所以说观心的法门一定要有教理做引导,实不在于教外。

怎么说呢?试观十卷论文,在十卷的《成唯识论》论文当中,何处不明心外无法?每一处都说明了离开了这一念心,没有法可得。“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即心之法,即这个心所现的法,心所现的法当然包括十法界了,十法界的五蕴。这都是我们所观境,我们能够观察凡夫的一种苦恼的五蕴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也能够看佛菩萨的清净庄严的五蕴,常乐我净,这些都是所观境。这些所观境是怎么有呢?即心之法,都是我们心中所现的。

“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当我们在观察这个法的时候,能观的智慧是了法唯心,知道这些法是怎么有的呢?唯独是心识所创造的。由于清净的心创造了清净的五蕴,由于杂染的心创造杂染的五蕴,这个就是能观的智。那么这样子讲,最终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个观心法门最终的目的是破除我执和法执,开显我们的真如本性。

在唯识学,它意思就是说万法唯识。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心法是主要的创造者,所以我们一定要调整我们的内心,这一切法才能够调整。那么我们对于内心的认识——观心,这个在唯识的教法当中有五番的次第,就是从遣虚存实、乃至于遣相证性,有五个次第,唯识五观。那么每一个次第都有一个能所,它都是慢慢慢慢地引导我们一层一层地破除所,而进入能;第二层再把这个所舍掉,再进入这个能;最后的遣相证性,从有为的相貌里面进入到真如本性,恢复到本来面目。

我们看六祖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偈颂,可以看得出这两个人的观心浅深有不同。你看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颂可以看得出两个见地有不同。你看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见得这样子还是有所得。他的一种观心的角度,还没有深入到最深的真如本性,还没有。还是在一个所的境界,还是心所变现的境界。

那么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进入到胜义谛了,观察到我们内心的最终的本来面目,最深最深的那个清净心的角度,本来无一物,我空法空的真理。

所以我我们学唯识主要就是,既然一切法的根源是心识,所以唯识的意思就是要我们能够回观返照,探本求源。一切法而是由识所变现,那么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不把心的本来面目找到,我们不能够解脱生死,不可以。因为“一切业障海,皆有妄想生”,你不能够回归到我们心的最初的原点——本来面目,我们的妄想是不能停止的,不可以;妄想不能停止,生死就不能停止。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观心的法门就是依止教理的引导,使令我们一层一层地观进去,从最初的遣虚存实,慢慢慢慢到达“二执空而真性现”,观察到我们最初的自性清净心,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是蕅益大师,他告诉我们一个观心的法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