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21:01: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丙一、略辨唯识相。这一科是简略地说明唯识所变现的相貌。这当中有一个问答,说:

问: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唯识学解释万法的缘起是说万法唯识。这个“唯”字是遮止境界,离开心识而真实有,所以“唯遮境有”,等于是否定了境界的真实相。换句话说唯识的意思,一切法主要是心识的作用,所以讲“若唯有识”。那么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够成立,有人就问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世间的人或者是佛陀的圣教量,都提到有我相、法相的存在呢?既然唯识学否定了境界的存在,那么这些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当中有一个问难。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两大段:第一大段是说明所变相,第二段是能变相。就着所变相来说是说,“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说世间的我相和圣教的我相法相是由假说,这个假说就是由名言,由名言的假说,因此才有种种的我相法相的相貌转生。“有种种相转”,这当中在蕅益大师的解释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世间的我相法相转生、第二个是圣教的我相法相转生,主要有这两大类。这两大类的差别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世间的我相法相的转生,它是依止“无体随情假”。说世间的我,我们认为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常一的主宰的我,我能够造作业力,这个我也能够得一切果报。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虽然果报改变,但是这个独立自主的“我”是不能变异的。这样的我相的安立是无体,从依他起的角度来说,这个我的自体是不可得的。

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在黑暗当中看到绳子。在黑暗当中因为光线不清楚,我们看到这个绳子是出现一个蛇的相貌。而这个蛇的相貌事实上是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一个绳子。它是一个绳子你认为它是一个蛇,而这个蛇的相貌是没有自体的。没有自体是怎么产生呢?随情假,我们自己的情执所变现出来的。那我们这个生命的相续当中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我怎么会安立我呢?随情假,我们自己一厢情愿把这个我给捏造出来。这个是说明世间的我相法相,事实上从因缘的角度是不存在的。它是随顺情执而产生,而这样的产生在唯识学安立一个名相叫做遍计执有,这样的有是遍计执的,遍计执而产生的有。

其次圣教的我相法相是“有体施设假”。说这个圣教里面讲到,哦,你是一个初果,他是二果,乃至这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那么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这是怎么安立的呢,这是真实的功德。因缘上,因为菩萨修习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在果地上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出现。这个从因缘的角度来说是有的,有这样的自体而安立的一种施设,这样的有叫依他起有。所以圣教的我相法相是从依他起的角度安立的,这两个地方有差别。

这两个差别所产生的作用也有不同。

我们的内心假设是随顺于世间的我相法相,跟我相法相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人在这个世间的我相法相活动,很容易生起是非人我、成败得失。也很容易生起种种的烦恼,有我、有你、有他。人跟人之间接触就有爱憎取舍,就会创造很多的烦恼,由这个烦恼就创造很多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就去三界得果报了。

圣教的我相法相安立不是这样,圣教的我相法相,我们内心当中在那个境界活动的时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能够使令我们生起智慧,能够使令我们趋向于涅槃。所以世间的我相法相是随顺于无明,就是十二因缘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圣教的我相法相,是随顺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两个地方的作用还有不一样。

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依止名言安立。只是一个是依止杂染的名言,一个是依止清净的名言,就创造了世间的我相法相,也创造了圣教的我相法相。它的由来完全是依止名言安立,离开了名言,这个我相、法相就不可得,这个地方是说明所变相。

这以后是说明能变相。“彼依识所变”。前面的名言是依止什么而生的呢?是依止这个心识所变现,就是心识的分别。能够变现的这个心识,我们把它分成三类。此能变唯独是有三大类:第一大类的心识是异熟,第二类是思量,第三类是了别境识。这是一个消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看第五面。第五面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个总说。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这个彼指的是世间的我相法相和圣教的我相法相,这种种种的我相法相,它是依止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的分别所变现的。这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把这个心识的种类,把它分出来,我们再看第二段。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这个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它能够明了分别各式各样的境界,有这个了别的功能,安立作识。在唯识学讲这个识有分成八种,八种在《成唯识论》当中又把它加以归纳分成三类,先看这个注解。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这个地方是说明“彼依识所变”,识把这个我相法相的相貌给变现出来。所以这个意思呢,这些我相法相没有离开识,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就进一步探讨,识是怎么把我相法相变现出来呢?请你再解释一下,这以下解释。

这当中我们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因缘变,第二个是分别变。这个因缘变指的是第八识。第八识变现了我相法相,它是根据因缘,这个因缘就是业力,善业和恶业的力量,把这个人变现出来、把恶鬼变现出来、把天变现出来。由善业的因缘就变现出尊贵快乐的我相法相;由于罪业的因缘就变现了地狱、恶鬼、畜生,这些苦恼的我相法相,这个叫因缘变。第六、第七那就是分别,心中的名言分别。

[第八识]:我们先看第八,第八的这样的一个因缘变。这个第八的功能安立做异熟识,我们解释“异熟”这两个字。先解释这个熟,什么叫做熟呢?就是它能够使令业力转变成果报,就叫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叫熟。我们可以简单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电锅。电锅它有什么功能呢?它也有熟的功能。你把米放到电锅里面去,它能够把米变成饭,能够使令这个米成熟,它有成熟这个米的功能。

那么我们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它能够使令你无量无边的善业的种子、恶业的种子,成熟变现成果报,所以安立做熟。换句话说,前六识没有这样的功能。第六意识只能够造业,它造善造恶,但是它不能够使定业力转变成果报,它没有这种功能。但是第八识可以,第八识能够成熟业力,使令它变成果报。

那么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这个异就是差异,这个差异有三点的差异:第一个是时间的差异,第二个是性质的差异,第三个是数量的差异。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一、异时而熟:时间的差异叫异时而熟。说你现在造了善业,布施持戒,但是这个业力不能马上得果报。因为你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阿赖耶识把这一期的果报执持住了。这个果报的势力没有消失,你不能马上去得另一个果报。所以你今生所造的业力会先保存下来,以后得果报,叫异时而熟。就是你造业跟得果报的时间是不同时,不能同时,这个时间要有前后的差异。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叫摩羯陀国,摩羯陀国的国王阿阇世王他是相信佛教的。他相信佛教以后就规定,平常这国家里面不能随便杀生。除非有重大的集会,这个杀生要经过向国王报备才可以杀生。那么这一天要有一个法会,这个法会很多人来这个地方集会,当然就必须要有杀生的一些事情了。

那这个当中,有一个婆罗门就来到阿阇世王的地方说,国王,这次的法会,我希望你能够恩准让我来杀羊。阿阇世王说你为什么喜欢杀羊?杀羊这是一个罪业了,以后让你成就不可乐果报。这婆罗门说不会,我过去曾经因为杀羊的因缘,生到天上去享天福了。阿阇世王说:你这是谁说的呢?他说我们这婆罗门仙人跟我讲,说我过去曾经有一生做杀羊的事业,这个杀羊死了以后,我生到六欲界天去了。六欲界天受完以后今生又做人。我希望下辈子能够继续生天,我继续要杀羊。

阿阇世王就把这件事情禀告了佛陀。佛陀说,他前生的生天,不是他上一生的杀羊。他生天,是因为他在再前生曾经在三宝当中修习了福报。虽然他一生造了杀羊的业,但是临命终起善念,那个善念的因缘滋润着他过去的善业,使令这个善业先得果报。他过去杀羊的业力还在,如果他今生继续杀羊,今生就要堕落了,堕落到三恶道去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今生造了业,什么时候得果报是不决定的,但是这个业一定存在。这个就是异时而熟,说你造业,这个业力在阿赖耶识当中,它不能马上出现果报,要等待因缘。所以业力到果报的时间有前后差异的差别,这个安立做异时而熟,这第一个。

二、异类而熟:说这个业力是通于三性。你造业的时候造了善业、恶业、无记业,但是你得果报的时候是无记。你造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造了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个果报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无记。你说你很贫穷,贫穷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有些人在贫穷当中自甘堕落,所以贫穷的果报是无记。它只是有快乐和痛苦的差别,它本身没有善性、恶性的差别。这个是第二点,就是性质上有差别,“因通三性,果为无记”。

三、变异而熟:说你现在造了业力,或是善,或者是恶,你到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数量会有变化。或者你忏悔,或者你修止观对治,这个罪业的势力就降低;那么你继续地造作,这个业力又会增长。所以这个业力在得果报当中,它的数量也会因为你的修持,也会因为你的放逸而有所增长。这个数量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变异,也会由少变成多,也可能由多而变成少,这个就是变异而熟。

因为阿赖耶识是在成熟业力的过程当中,有时间上的差异、有种类的差异、有数量的差异,所以安立做异熟,是这样子安立的。

总之,第八识在整个生命当中,它能够把你过去的善业恶业表现出来,但是它这个时候是不带名言的,我们要清楚,阿赖耶识变现果报的时候它不带名言。它可以把你的罪业变成地狱的刀山油锅,但是这个时候它没有这个刀山油锅这种名言,没有。阿赖耶识去接受刀山油锅的时候,它也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它就是一个舍受。阿赖耶识也可以把你的善业变成殊胜的天的果报,但是这个时候它也没有名言,也没有快乐、也没痛苦。这个我们安立做因缘变,这是第一个,“彼依识所变”,这个是因缘变,这第一类。

再看第二类,第二类、第三就是属于分别,这个分别有细的分别和粗的分别,我们先看细的分别:

[第七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思量,它能够把阿赖耶识和它所变现的果报加以思量。思量就是很深入地去观察,去观察这个事情,它能够生出一个结论。什么样的结论呢?阿赖耶识就是我,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这一切境界就是法——就是我所受用的,我去受用快乐的果报,或者我去受用不可乐果报。第七意识就把第八识所变现的这些种种的果报安立了名言。但是第七识在面对名言的时候,它也不快乐,也没有痛苦,第七意识也是无记性。它也不造业,它只是安立我相、法相。这个是非常微细了,这不是经过分别的,是俱生的。

[前六识]:其次我们看前六识。“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这个是很粗的分别了。第六意识在依止前面第七意识所分别的我相法相,就是更粗的分别了。这个是我的东西,这个是你的东西,这个是我的朋友,这个是你的朋友。安立了我相法相,就依止很粗的分别。又产生很多的快乐、痛苦、爱憎取舍,就从这个地方出现了。

我们讲分别,这个名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当然第六意识它能够依止无明,分别很多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颠倒的。但是第六意识也能够学习佛法,它也能够分别,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世间上的事情原来不是很真实,就像做梦一样。在梦中是很快乐很痛苦,醒过来的时候是一场空。人生亦复如是,现在有时候就是快乐或者是痛苦,名闻利养,但是死的时候什么都没带走,就是一场梦。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也能够分别圣教量,也能安立清静的我相法相,它也可以。这个第六意识它分别的我相法相,就非常的粗显,这个时候它就会造业了,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也可能有漏业、也可能造无漏业。所以讲“彼依识所变”。

不过从这个颂文来看,“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传,彼依识所变”。这个地方的我相法相,多分来说是以第六、第七为主,因为这个地方的我相法相是依名言安立。当然这样的名言,还必须依止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些果报,所以也就把这个都标出来,是这样子。

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这个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我们是很难去调整它。说你过去有罪业,使令你受苦恼的果报,或者你有善业去创造可乐果报。一旦这个业力已经成熟了以后,已经变现成果报,你很难转变。你看很多的高僧,我最近有看《高僧传》,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一生受尽了苦恼。但是他的第六第七,“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他那个思惟模式,不是随顺我们世间这样子去思惟,我很苦恼,我很怎么样,他不是。他心中能够跟佛法、跟道相应。

佛灭度以后大概是在一百年左右,就是在部派佛教兴起的时候,有一个尊者叫离越尊者,他是一个大罗汉。那么离越尊者,他阿罗汉当然不是一个人了,引领很多的弟子在山中修行。阿罗汉当然是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他大事已办。他有时候就入定,有时候出定,出定以后就去托钵。有一天去托钵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他的袈裟的颜色太淡了。他就思惟,佛陀说这个袈裟要坏色衣,我这个袈裟已经不如法,应该要染一染。他就到山上去拿了很多的树叶,就用水把树叶拿去煮,希望把它煮成汁,然后来染这个袈裟,使令这个袈裟颜色变成青黑木兰,这个坏色。

正在煮的时候,来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看起来非常得生气,看到离越尊者就说:你这个人真是可恶,把我的牛杀了这边煮。因为他看到的那个锅里不是袈裟在煮,是看到了他的牛被杀死以后,肉在那个地方煮,当然这个是有过去的业力。他就把尊者一抓起来就告到国王地方去了,就跟国王报告说:这个尊者如是如是,把我的牛抓去以后杀死了,在那个地方煮准备吃,偷了我的牛。那么国王问尊者说:这件事是真的吗?离越尊者默然。国王就认为你默然,表示你接受同意了,就关起来。

离越尊者被关起来了他弟子就找不到。离越尊者在牢狱的时候,他用禅定的力量使令他的弟子都看不到他在哪里。弟子说我师父到哪里去了,这几天没看到,怎么办呢?入定观察一下,诶,禅定也看不到,看不到也没办法了。离越尊者在牢狱当中呆了十二年,白天的时候就是扫厕所扫地,做一些杂活,晚上的时候就入定,修止观。等到十二年结束以后的前一天,他就把这个使令自己隐没的限制,把它解开。哦,他弟子就发现,哦,我师父原来被关在牢狱去了,关了十二年,这件事真冤枉啊。

第二天出牢狱的时候,他那些弟子就来到牢狱的地方,在空中里面坐,把这个牢狱给包围起来,在这个地方入那个三昧,出现那个狮子吼。这个事情时候就震动国王,国王就带了百官军队来,到地方一看,哎呀,这些就是圣人的境界啊。那么这些阿罗汉说,你这个国王处事不明,我师父是阿罗汉怎么会偷人家东西呢?有些人当然是离欲,有些人没离欲,没有离欲的那些弟子就要处罚国王。

离越尊者说,慢,跟国王没关系,这件事情是我的业力。我过去生做凡夫的时候是一个农夫,我也丢了一头牛。我到山上去找的时候,看到一个辟支佛在那边修行。我内心一迁怒,就说这个辟支佛一定是把我的牛偷走了。我当时也不求他证实,但是我内心当中就是一致地分别说,这个辟支佛一定是偷了我的牛,我一定要把他送到官府去把他关起来。那么他一天,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一直在想这件事情,就是创造了罪业、恶念,面对圣人的境界就造了罪业。我今生成就阿罗汉的时候,受这个果报。

异熟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无量无边的善业、恶业要起现行的时候,我们凡夫是不能抗拒的。不能抗拒,我们怎么办呢?就调整那个分别。你说这个尊者在牢狱里面十二年,他没有这样地说,“我在牢狱里面”,没有这样的分别。他在牢狱当中就跟在山上修行一样,不是入定,就是去工作,工作完就是入定。他没有一个我可得,也没有牢狱这样的名相可得。没有说我在牢狱,我以前是在深山,深山跟牢狱有分别,他没有这样的分别。他内心跟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以他在受果报,也等于是受而不受,是这样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些我相、法相都是我们第六、第七的分别所创造出来,依止阿赖耶识的这个果报所创造的。这个地方是讲“彼依识所变”。从这个唯识相,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唯识学也从心识的分别,能够建立依他起的有,这个唯识学是同意的。但是唯识学也破除遍计执的我,我执和法执是破除的。所以这一大段,我们看《成唯识论》,大乘论师对于外道的这个我执、法执破得很厉害。

最后我们看一个总结,我们看《成唯识论》的总结,附表第二。这意思就是说,不管世间的我相、不管圣道我相,都是依止名言安立的,这个遍计执的“我”是不可得。这个时候外道就会产生问难,我们看这当中有两个问难。看第一个,正释妨难。

附表二、问答释妨。 (一)正释妨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那么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体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但是从现实的生活我们能够观察,我们能够诵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在读诵经典,一次一次读诵,我就能够把它背起来,说这个经典是谁背起来呢?是我背起来的。假设我这个生命体没有我,那是谁背起来的呢?如果这个生命体没有我,那这个不能够忆识,不能诵习,也不能够说这个人对我有恩,这个人对我有怨,我不能够把这样的知识加以累积起来,不可以。那这个是跟世间的现状就互相矛盾。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常一的我,才能够去记忆这件事情,才合乎世间的相状,这个意思是这样。我们看唯识论师的回答。

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说这些有情众生各有本识,不一定要有我,才能够记忆这一切事情。就是有情众生有本识,就有第八识,就是微细的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的相貌,“一类相续,任持种子”。它经常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叫一类,不管你第六意识造善造恶,它永远保持无记;而且是相续的作用,什么作用呢?任持种子,它能够把你的业种子、名言种子都保存下来。所以你动一个念头,是一个名言种子;你造一个业行,就是一个业种子。你不管是身口意的造作,阿赖耶识都把这样的造作,不管业行、不管名言都记录下来。

所以它跟一切的染净的现行法互为因。就是说染净的现行去成就种子,种子也能够生起染净的现行,它们两个互为因,它生起它,它也能够生它。现行能够熏习,成就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种子也能够生起现行,所以讲它跟一切染净的现行法各互为因。因为这种“种现相熏”的缘故、熏习的缘故、辗转的缘故,所以你就有这样忆识等事嘛,不必有我。

我前一段时间在一个佛学院看到一本学报,叫九华山的学报。它里面讲一件大陆上的事情,说有一个大陆的人到深山去,很深山的地方去采野菇。那么在采野菇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一个很深的山洞里面去了。这个山洞很深很深,他要靠自己的力量爬不出来。爬不出来想想,糟糕了,我在这个山洞会饿死的。这个白天的时候过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有一只大蟒蛇就回到这个山洞里面。大蟒蛇回来以后,它看到这个人,它稍微吓了一跳,双方面都吓了一跳。但是它也没有吃他,就继续地在那个地方休息。

但是这个人想它虽然不吃我,但是天黑了我迟早饿死掉的,因为这个山洞我爬不上去。这个人他就想办法跟大蟒蛇沟通一下,讲个条件,他说:大蟒蛇,我求求你,你把我带出去,我一定报答你,我杀很多的鸡鸭来报答你,我希望你把我带出去。所以这个众生跟众生也不可思议,他这样子讲了以后,所发的这个善念也感动那个大蟒蛇,大蟒蛇它就身体就靠到他的旁边去,他就抓住大蟒蛇身体,就从洞里面就跑出来了。跑出来以后,他就很感谢离开了。

离开了以后,这个凡夫的心也是无常的,观心无常,各式各样的境界,就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他就不但没有感恩心,他就想,哎呀,这个大蟒蛇值很多钱,我要是告诉动物园的管理员,就会得到大赏金。他就把这个大蟒蛇的地点告诉了抓蛇的人。就带抓蛇人去到那个山洞去,那个抓蛇的人把草烧成那个灰,就用那个烟去熏那个洞,大蟒蛇跑出来。那抓蛇人那是不得了,那是熟能生巧,一下子就把大蟒蛇给抓住了,关在笼子里面了。这个人就得到赏金了,他离开的时候经过大蟒蛇,看它一眼,大蟒蛇非常得生气,就吐出那个毒液喷到这个人的头部,这个人头部就整个溃烂了,什么药都治不好,后来就死掉。

所以大蟒蛇它能够记忆,这个人我曾经救过他,否则它怎么会生气呢,是不是?那么我们想,为什么大蟒蛇能够记忆呢?你说,我今天下来的时候,我看到一棵大树。我今天给大树看了一下,明天也给大树看,大树能不能分别说,这个是净界师,这个是良因师,可不可以?它不可以,为什么,它没有心识。所以讲“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就是一定要是有情众生,他有阿赖耶识就能够记忆,它能够受熏,能够把你所发动的信息——业力的信息、名言的信息,通通保存下来。这个是有情众生的特色,无情是不可以的。

我过去在斋戒会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问我说,现在国际在讨论复制羊的问题。国际上说现在可以用什么基因的突变,这个羊不必经过公羊母羊的交 媾,就能够从实验室里面创造一个羊出来。那么这意思,如果这样再发达下去,也能够在实验室里面创造一个人出来。他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说这个佛法是怎么解释?

佛法的解释是这样子的,根据这个物质的基因在那个地方混合,是成就这个羊的增上缘;“然诸有情,各有本识”,这个阿赖耶识不是科学家能够创造的。我们看经典上,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自在,但是佛陀不能创造一个心识,不可以。说佛陀把这个人的心识创造出来,没有这回事情。这阿赖耶识记忆了无边的善业、恶业,有情众生不是任何人能够创造的,不可以。

那这个人为什么在实验室能复制羊呢?因为有情众生阿赖耶识,他就在虚空里面飞,这个时候物质的因缘成就,他就“爱、取、有”,就投胎了,就产生羊出来。不是说你能够把它的心识给创造出来,没有这回事情。不要说科学家没有这样的能力,佛陀都不能够去创造一个心识,都不可以。这个心识是怎么来呢?是由无明跟业力串习而产生的;不能说科学家把这个人的阿赖耶识创造出来,没有这回事情。所以这个生命体不是说上帝能够创造,或者科学家能够创造,没有这回事情。

这个意思就是说,有阿赖耶识它能够记忆你的业力、记忆你的名言,所以我们就能够回忆很多的事情,不一定要安立我才能够办到的。好,先到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