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31集:新项目投资推进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31集:新项目投资推进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那本发旧的笔记本夹在腋下,快步穿过厂区走廊。晨光斜照在水泥地上,把他的影子拉得细长,像一根正在伸展的钢筋。他刚从财务室出来,手里捏着一份刚盖好章的资金调拨单,纸角微微翘起,像是迫不及待要飞走。

会议室门还没完全推开,里面已经传来小林的声音:“我昨晚查了三家设计院的项目排期,有一家下周就能见面!”老张接话:“人家问咱们有没有技术白皮书,我说有——然后赶紧熬夜编了个大纲。”众人笑起来,气氛像刚烧开的炉子,热气腾腾。

刘好仃走进去,把资金单轻轻拍在桌上,顺手把笔记本放在正中央,像摆上一枚定海神针。“钱的事,落定了。”他说,“现在,咱们该挑项目了。”

没人再开玩笑。小李翻开平板,调出一长串名单:“目前收集到十二个潜在合作项目,分布在光伏建筑、智能办公空间、低碳园区三大方向。”她顿了顿,“光是智能玻璃应用的,就有八个。”

“多不代表好。”刘好仃拧开保温杯,喝了一口浓茶,“咱们不是开杂货铺的,得挑能打出名堂的。”

他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相关性、成长性、可控性。

“相关性,看它跟咱们的核心技术贴不贴;成长性,看市场是不是真在往上走;可控性——”他顿了顿,笑了,“看咱们能不能说了算。哪怕不控股,也得有话语权。”

小林举手:“那像那种全由对方主导的设计项目,就算前景好,也先放一边?”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现在是‘练手’,不是‘练跪’。要的是能积累经验、打出品牌的项目,不是给人当免费技术员的。”

讨论很快进入正题。团队分成三组,各自认领方向,开始逐个分析项目背景、合作方实力、资金需求和预期回报。

老张负责光伏类,翻着资料皱眉:“这个‘绿能中心’项目听起来不错,发电玻璃全覆盖,但开发商是新公司,注册才八个月。”

“查过股东吗?”刘好仃问。

“查了,两个自然人,一个做建材贸易,一个搞过两个小型光伏电站。”老张挠头,“成绩不算亮眼,但也没出过事。”

刘好仃沉吟片刻:“新公司未必不行,关键是看他们做事的态度。安排一次实地考察,看看他们已有的项目成色。咱们不看营业执照,看工地。”

小李这边盯着智能办公项目:“这个‘未来工场’样板间计划,场地、装修、设备全包,预算一百二十万,对方希望咱们承担百分之六十。”

“谁出的方案?”刘好仃问。

“我们自己。”小李指了指自己,“是我根据上次讨论的思路做的初步设计。”

刘好仃笑了:“那这不算合作,是咱们主导。这个优先级可以提一提。”

“可风险也不小。”小林补充,“万一用户体验不好,反而影响品牌形象。”

“所以咱们得做得足够好。”刘好仃拿起笔,在“未来工场”旁边画了个星号,“从材料选择到交互设计,全程自己把控。咱们不是做展示,是做标杆。”

中午没人走。盒饭摆在会议桌上,边吃边聊。小林突然抬头:“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项目——‘玻璃艺术馆改造计划’。”

“艺术馆?”老张夹着红烧肉的筷子停在半空。

“在杭州,老厂房改的美术馆,想用调光玻璃做可变立面。”小林调出图片,“白天透明,晚上通电变雾面,还能投影艺术图案。”

刘好仃凑近看屏幕,眼睛亮了一下:“这不只是卖玻璃,是卖视觉体验。”

“而且他们想找技术合作伙伴,不是供应商。”小林说,“愿意共同申请专利。”

“有意思。”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了一笔,“创新性强,品牌曝光高,还能打通文化类项目渠道。”他抬头,“安排个视频会议,下周聊聊。”

下午三点,初步筛选完成。白板上贴着五张彩色卡片,代表五个重点跟进项目:

绿能中心(光伏建筑,待考察)

未来工场(智能办公,主导型)

玻璃艺术馆(跨界创新,高曝光)

南方低碳园区(政府背景,规模大)

海外绿色建材试点(东南亚,小规模试水)

“五个太多。”刘好仃说,“咱们资源有限,最多投两个,另一个保持接触。”

争论随之而来。

老张力挺“绿能中心”:“光伏是咱们老本行,技术熟,风险低,容易出成绩。”

小林却偏爱“未来工场”:“这是咱们自己说了算的项目,能完整输出理念,对品牌塑造更有利。”

“艺术馆太花哨。”小李摇头,“技术复杂,回报难量化,不适合现阶段。”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等大家说完,他翻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密密麻麻记着过去三年厂里技术改进的数据。

“你们记得三年前,咱们第一次用纳米涂层做自洁玻璃吗?”他问。

没人答,但都看着他。

“当时也有人说,太花哨,客户看不懂。结果呢?现在成了高端楼盘标配。”他合上本子,“创新项目就像种子,种得早,长得慢,但根扎得深。”

他指着“玻璃艺术馆”:“这个项目,不只是做一块会变色的玻璃,是让别人看到——玻璃还能这么玩。咱们要的,不只是订单,是想象力。”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那‘未来工场’呢?”小李问。

“这个必须做。”刘好仃语气坚定,“咱们提了‘方案合伙人’,总得有个样板让人看。自己不做,谁信你能做?”

他拿起笔,在两个项目上画了圈:“就这两个。‘艺术馆’主攻品牌影响力,‘未来工场’主攻技术落地。其他项目,保持联系,等咱们腾出手。”

决策落定,节奏立刻加快。

财务开始准备首期投资款,法务着手起草合作协议,技术团队被抽调组成专项小组。

刘好仃亲自给杭州艺术馆项目负责人打了电话,约了三天后的视频会议。对方是个戴眼镜的女建筑师,说话干脆:“我们想要的,不是一块玻璃,是一个会呼吸的立面。”

“巧了。”刘好仃笑着说,“我们想做的,也不是卖材料,是参与一场建筑实验。”

挂了电话,他转头对小林说:“准备技术方案时,加一页‘互动可能性’,比如根据天气自动调节透光率,或者结合节气做光影艺术。”

“会不会太超前?”小林犹豫。

“超前才值得做。”刘好仃眨眨眼,“咱们又不是在赶集卖货,得有点让人记住的东西。”

傍晚六点,厂区的灯一盏盏亮起。刘好仃站在车间外,看着工人们调试新到的智能玻璃生产线。机器嗡鸣,传送带缓缓移动,一块块玻璃在灯光下泛着淡蓝的光泽,像被月光洗过。

手机响了。是老张。

“刘工,我刚跟‘绿能中心’的开发商通完话。”声音有点紧,“他们说,愿意让我们派技术代表进项目组,但——”

“但什么?”

“他们用的结构设计软件,跟咱们的系统不兼容。数据传不过去。”

刘好仃眉头微皱:“什么时候发现的?”

“今天下午对接时才发现。他们用的是国外新出的bIm平台,咱们的老系统读不了。”

他沉默几秒,脑海里闪过厂里那台用了八年的服务器,还有技术部小王天天抱怨系统卡顿的样子。

“这事不能拖。”他说,“你明天约他们,咱们三方开个技术协调会。另外——”

他顿了顿,像是下了什么决心。

“让小王准备一份系统升级方案。咱们的设备,不能总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跑。”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然后老张笑了:“明白。该换装备了。”

刘好仃挂了电话,抬头看天。暮色渐沉,厂房屋顶的光伏板还在吸收最后一点阳光,边缘泛着金红的光。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不快,但很稳。

刚进办公室,小李追进来,手里拿着一份邮件打印件:“刘工,东南亚那边回复了,商标注册可以加急,但需要补充一份技术说明文件。”

“写好了吗?”

“写了。但我加了一句——‘本公司致力于将绿色玻璃技术应用于未来建筑生态’。”

刘好仃接过纸,看着那行字,笑了。

“挺好。”他说,“不是‘卖玻璃的’,是‘做生态的’。”

他把纸放在桌上,顺手打开抽屉,取出一个新本子,封面是深蓝色的,干净平整。

翻开第一页,他写下:

项目投资推进记录 · 第1天

下面第一行字是:

“未来工场:技术方案初稿完成,等待内部评审。”

第二行:

“玻璃艺术馆:视频会议定于周三上午十点,议题:交互设计可能性。”

他写完,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旧笔记本旁边。

两本并排而立,一本边角磨损,一本崭新如初。

窗外,夜风拂过玻璃幕墙,发出极轻的沙沙声。

像春天的种子,正在破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