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21集:转型效果初步显现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21集:转型效果初步显现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小王冲进办公室时,刘好仃正盯着平板上的“客户变更登记”弹窗发愣——右上角反光问题,系统三分钟内自动推送给设计、生产、质检三方,连加急费用都算好了。

“刘哥!客户回邮件了!”小王喘着气,手机差点甩到桌上,“说改得准,下周就签新合同,还推荐了两个澳洲的经销商!”

刘好仃没笑,手指在屏幕上滑了两下,调出过去三十天的变更处理记录。十七次需求调整,零延误,零成本偏差。他轻轻点了下头:“先别高兴太早,咱们还没算完账呢。”

他转头对门外喊了声:“小林,数据评估会,十分钟后开。”

会议室的白板上贴着三张大表:一张是订单处理时效对比,一张是客户满意度趋势,还有一张,写着“转型前后关键指标变化”。

小王负责的效率数据最先投影出来。

“上个月,从接单到排产,平均耗时从五天缩到两天七小时。”他指着柱状图,语气像在报天气,“最夸张的是加急单——以前要跑六个部门盖章,现在点一下‘紧急通道’,系统自动插队,最快六小时进产线。”

底下有人嘀咕:“是不是数据美化了?”

小林立刻接话:“每条数据都有溯源。比如这张工单——”她翻出记录,“客户下午三点二十一分提变更,系统三点二十二分发预警,三点三十分完成成本重算,三点四十五分确认排产。全程留痕,谁改过、谁批过,一清二楚。”

角落里,老张摸了摸后脑勺:“以前改个尺寸,电话打三遍,人跑两趟,现在倒好,系统比我还急。”

笑声刚起,小李敲了敲白板:“可咱们拿什么跟别人比?国内同行不公开数据,国际品牌更不会晒家底,咱们这‘效率提升’,到底是真牛,还是井底之蛙?”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

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份文件,封面上印着“全球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4q2)”。

“前两天,我托人联系了建材协会的数据中心,”他翻开内页,“他们刚发布了一份匿名化行业报告,涵盖十五家跨国玻璃企业的运营指标。”

小李眼睛一亮:“有对标数据了?”

“不止。”刘好仃指着其中一行,“咱们现在的订单响应速度,排在全球前37%——别笑,三年前,咱们连榜单都没资格进。”

小王凑过去看:“等等,咱们的客户修改容忍度……98.6%?国际平均才82%?”

“因为咱们现在能预判。”刘好仃点了点平板,“AR系统记录客户查看模型的停留区域,生成‘关注热点图’。上周有个客户反复放大边角弧度,我们提前优化了模具,他连改都没提。”

小林忽然出声:“那……咱们是不是可以主动问客户:‘您是不是对这个区域有特别要求?’”

“已经在做了。”刘好仃笑了,“昨天有个德国客户,系统提示他在镀膜参数上停留了四分钟,销售小陈直接打电话问:‘您是不是担心反光影响室内采光?’对方愣了三秒,说:‘你怎么知道?’”

会议室炸了。

“这哪是卖玻璃,这是读心术啊!”

“客户怕不是以为咱们在他家装了摄像头?”

刘好仃摆摆手,等笑声落下:“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的本事,不是比谁系统高级,而是——能把冷冰冰的代码,变成暖乎乎的服务。”

评估会开了两个小时,散场时,不少人还在翻打印出来的报告。

刘好仃没走,坐在角落翻员工提交的优化建议。

“包装标签三合一”“夜间自动巡检提醒”“客户历史偏好记忆”……一页页看下来,他忽然停住。

一张便签纸上画着简笔画:一块玻璃,上面贴着日历,写着“我站这儿三天了,没人要我”。

下面一行字:“能不能让系统提醒,哪块货该动了?”

他盯着看了十秒,抬手给技术组发了条消息:“b区17号货架那三块玻璃,今天必须发走。另外——做个‘库存情绪值’功能,站太久的货,自动标黄,推给仓库。”

技术组长秒回:“‘情绪值’?客户要是问起来咋解释?”

刘好仃回:“就说——咱们厂的玻璃,也会寂寞。”

三天后,团队聚在会议室看第二轮评估数据。

小王先报:“客户续约率,从76%升到89%。新增国际订单里,有四单明确提到‘响应速度快’‘变更处理灵活’。”

小李接着:“生产空转率下降62%。以前模具调校靠老师傅手感,现在系统根据历史数据自动推荐参数,新手也能上手。”

小林最后总结:“综合成本下降11.3%,客户投诉量跌到历史最低。咱们的数字化成熟度评分,从行业后30%,跳到了中上游。”

有人问:“这数据……真靠谱?”

小林把协会的报告投到大屏:“这是第三方匿名数据,咱们的指标被归类在‘Group d’。你看这条线——”她划出一条上扬曲线,“过去半年,只有四家企业实现了同等幅度的效率跃升。”

刘好仃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转型效果”四个字外面画了个圈。

“咱们没变魔术,”他说,“就是把以前靠人盯、靠吼、靠运气的事,交给了系统。可系统再聪明,也得有人愿意改、肯动手。”

他顿了顿,看向角落里的老张:“老张,上个月你还说‘这玩意儿中看不中用’,结果呢?”

老张嘿嘿一笑:“现在我不光用,还教新人。昨天我还说——‘记住啊,系统不是来抢你饭碗的,是来替你背锅的’。”

哄堂大笑。

刘好仃也笑了,但没停笔。他在红圈旁边,又写了一行小字:“下一步:听懂客户没说出口的话。”

评估会结束的第二天,刘好仃在车间转了一圈。

新流程运行一个月,产线安静了不少。扫码枪的滴声此起彼伏,没人再抱着文件跑来跑去。

他走到包装区,看见小陈正往一块玻璃上贴新标签——三码合一,巴掌大,一扫全清。

“顺手吗?”他问。

“顺手!”小陈头也不抬,“以前贴三张,手忙脚乱,现在一张搞定。客户说他们扫码也快了,仓库都夸咱们专业。”

刘好仃点点头,正要走,小陈忽然叫住他:“刘哥,刚才系统弹了个提示——有个老客户连续三天看了咱们的防雾玻璃模型,每次都在‘湿度感应区’放大十秒以上。”

“哦?”

“销售已经打电话了,客户说他们接了个医院项目,担心南方回南天影响玻璃性能。”

刘好仃眼睛一亮:“那咱们的湿度模拟数据,更新了吗?”

“今早刚跑完新测试,比上一版稳定37%。”

“把数据发过去,再附个短视频,演示水珠滑落效果。”

“已经发了。”小陈笑了,“客户回了个‘’,说‘就等你们这句话’。”

刘好仃站在原地,看了会儿流水线。

玻璃一块接一块滑过,扫码,质检,包装,全程无人干预。

智链工科的工程师走过来,递上平板:“系统刚生成一份‘客户行为洞察周报’。这周,有七个客户在‘抗压测试’环节停留超两分钟,建议我们强化相关参数说明。”

刘好仃接过平板,指尖滑动。

报告末尾,一行小字跳出来:

“基于客户关注热区预测,未来四周,防雾、抗压、低反射三类产品需求可能上升12%-18%。”

他抬头,看见小王正带着两个新人在调试AR模型。

“把这个预测推给销售部,”他说,“让他们提前备方案。”

转身时,他瞥见墙上贴着的流程图。

“客户反馈”那个节点,已经被红笔圈了出来,旁边多了一行手写批注:

“他们不说,不代表不重要。”

他正要说话,手机震了一下。

是澳洲那个新客户的消息:

“你们能预测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需求,这不像做生意,像……”

消息停在了这里。

刘好仃盯着屏幕,指尖悬在回复框上。

窗外,叉车正运走一批贴着新标签的玻璃,阳光照在标签上,二维码闪了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