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04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合作拓展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04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合作拓展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阳光在桌面爬行,光斑缓缓移过阿米尔的数据报表,那道折射的光线恰好掠过德国用户设计图上黎曼猜想的第三行符号,像一支无形的笔,轻轻圈住了那个微妙的偏移角。

尤哈还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悬在转发按钮上方,迟迟没点下去。小陈则把那句“能不能把公式刻在双层夹胶玻璃中间层”反复念了三遍,像是怕漏掉什么玄机。空气里有种微妙的安静,不是冷场,而是想法正在发芽前的沉默。

刘好仃把手机还给他,转身走到白板前,指尖在“精准”两个字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敲门。

“咱们这扇窗,算是擦亮了一半。”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让三个人都抬起了头,“播放量上去了,故事有人听,技术也有人认。连德国人都找上门来定制数学公式——说明咱们的名字,已经能飘出厂门,飘出国界了。”

小陈笑了:“那不挺好吗?再火两条视频,说不定黎曼猜想都能成咱们品牌slogan。”

“可光靠一条视频、一个客户,撑不起一片天。”刘好仃摇头,顺手把白板上的“内容营销”和“精准”用方框圈了起来,又在旁边画了个更大的框,写上四个字:全球合作。

“咱们现在是‘被看见’了,但想‘被需要’,光讲好故事不够。”他顿了顿,“得搭桥。”

尤哈眨眨眼:“桥?什么桥?”

“合作伙伴。”刘好仃说,“咱们能做黎曼猜想,不代表人人都知道我们能做。得有人帮我们说,帮我们推,帮我们走进人家的设计院、建筑公司、艺术工作室。光靠咱们几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再热闹,也是小池塘里的浪花。”

阿米尔推了推眼镜:“您的意思是,找国际代理?还是技术联盟?”

“不急着定形式。”刘好仃拿起笔,在“全球合作”下面画了三条线,“我想的是——有没有可能,跟国外的设计事务所、材料实验室,甚至艺术策展人,建立长期合作?他们出创意,我们出工艺,一起做项目。”

小陈愣了:“比如……人家设计一栋楼,外墙用咱们的自清洁玻璃,还能根据光照自动调节透光率?”

“比如。”刘好仃点头,“再比如,艺术家想做一件光影装置,需要能精确蚀刻复杂图案的特种玻璃,咱们能做,他们有渠道,一拍即合。”

尤哈听得眼睛发亮:“那咱们岂不是从‘供货商’变成‘共创方’了?”

“对。”刘好仃笑了,“咱们不光卖玻璃,还能卖‘可能性’。”

会议室一下子热闹起来。小陈开始翻笔记,念叨着之前哪些视频被国外博主转发过;阿米尔则默默打开邮箱,翻找那些来自欧洲、东南亚的咨询邮件;尤哈干脆掏出手机,翻起LinkedIn上的行业群组,嘴里嘀咕:“说不定哪个老外早就想找个中国玻璃厂合作,只是没找对门儿。”

刘好仃没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他们。阳光已经完全爬上白板,把“全球合作”四个字照得发亮。他知道,这想法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从第一条海外私信开始,从第一个收藏技术视频的德国工程师开始,从那张黎曼猜想的设计图落进收件箱的那一刻,就埋下了种子。

现在,是时候浇水了。

可热闹没持续太久,小陈忽然停下笔,抬头:“刘师傅,想法是好,可……咱们怎么找人?总不能挨个发邮件说‘你好,我想和你合作’吧?”

尤哈也反应过来:“对啊,咱们又不是跨国集团,没海外办事处,没销售团队,连英文官网都还是小陈用翻译软件赶出来的。”

阿米尔合上电脑:“更现实的问题是——别人凭什么信我们?一个深圳的普通玻璃厂,突然说要搞国际共创,听起来像不像……嗯,诈骗邮件?”

空气又静了下来。

刘好仃没否认。他走回座位,拿起那张打印的设计图,指尖再次抚过那个折射符号。他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是质疑,是清醒。

“难,当然难。”他缓缓说,“咱们没品牌溢价,没海外人脉,连时差都还没倒明白。可有一条——咱们能做出别人做不了的东西。”

他把设计图轻轻放在桌上:“这个德国客户,没找德国本土厂家,没找意大利艺术玻璃工坊,他找的是我们。为什么?因为他查过我们的视频,看过我们的工艺细节,信我们能做。”

小陈低声说:“可一个客户,撑不起合作生态啊。”

“但能撑起一个起点。”刘好仃抬头,目光扫过三人,“咱们不需要一上来就签十个国际伙伴。咱们只需要一个——能做成的,能立住的,能让别人看到‘这家中国工厂,真能玩高端共创’的。”

尤哈若有所思:“所以……咱们得先做出一个‘样板合作’?”

“聪明。”刘好仃笑了,“就像咱们做玻璃,先出一块样品,客户满意了,才敢下单整批。合作也一样——咱们得先找到那个愿意尝鲜的人,做成一个项目,把它变成案例,变成名片,变成敲门砖。”

阿米尔点头:“逻辑成立。但问题还是——怎么找到那个‘愿意尝鲜的人’?”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百叶窗。厂区内,早班工人正推着玻璃架走过,阳光穿过新出厂的镀膜玻璃,在地面投下彩虹般的光带。一辆快递车停在门口,司机跳下车,抱着个包裹往办公楼走来。

“有时候,门铃响了,你才知道有人在敲门。”他忽然说。

小陈一愣:“您是说……等?”

“不光是等。”刘好仃转身,眼神亮得像擦过的玻璃面,“是把门开大点,让风进来,让光进来,让人看见里面有什么。”

他走回桌前,拿起笔,在白板上“全球合作”旁边,写下三个词:

被看见 → 被信任 → 被选择

“咱们现在在‘被看见’的阶段。下一步,得让人‘信’我们。怎么信?靠数据,靠案例,靠每一次交付的细节。”他顿了顿,“所以,我决定——从现在起,咱们不仅要做好内容营销,更要为‘合作’而准备。”

尤哈问:“准备什么?”

“准备故事,准备证据,准备一套能让外国人一眼就懂的‘合作说明书’。”刘好仃说,“咱们得让人知道,跟我们合作,不是冒险,而是捡到宝。”

小陈眼睛一亮:“比如……把咱们做黎曼猜想玻璃的全过程拍下来?从设计对接、参数确认,到蚀刻、质检、发货?”

“对。”刘好仃点头,“不光拍,还要写成案例文档,配上英文翻译,做成咱们的‘国际合作包’。”

阿米尔立刻接话:“我可以整理技术参数对照表,加入国际标准认证的对比说明,增强专业可信度。”

尤哈一拍桌子:“那我来负责‘人设’部分!拍个短片,叫《中国老师傅和德国数学家》,讲咱们怎么跨洋沟通、解决难题——温情又专业,保准火!”

刘好仃笑着点头,心里那幅图越来越清晰。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国际市场的门不是敲一敲就开的,得有人愿意等,有耐心磨,有底气扛住最初的冷眼和质疑。

但他也清楚,他们已经不一样了。

不再是那个只等着接单的玻璃厂,而是一个能讲技术、能讲故事、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的“可能性提供者”。

他拿起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口温水。杯壁上还贴着小陈前天贴的便利贴,写着:“用户原话:你们的玻璃,像会呼吸的皮肤。”

他撕下那张纸,轻轻夹进笔记本里。

然后在白板上,用粗笔写下今天的最后一句话:

“从今天起,我们不只是做玻璃的人——我们是,让世界透·见的搭桥人。”

他放下笔,看向三人:“接下来,咱们分三步走。第一,把黎曼猜想这个项目,当成咱们的第一个国际合作样板,全程记录;第二,整理现有国际咨询案例,分类建档;第三,开始设计‘国际合作包’框架。”

小陈举手:“那……我们要不要主动出击?比如参加国际建材展?”

刘好仃笑了:“当然要。但参展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记住我们。”

尤哈忽然举起手机:“刘师傅!刚收到一封邮件!是那个德国客户,他说他朋友在柏林开建筑设计事务所,专门做可持续建筑,想了解更多咱们的自清洁玻璃技术参数!”

刘好仃走过去,接过手机,屏幕上的英文邮件简洁清晰,落款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邮箱域名,是正儿八经的德国设计公司。

他没说话,只是把手机屏幕转向三人,让那封邮件静静躺在阳光里。

小陈屏住呼吸:“这……这是不是……机会来了?”

刘好仃看着那行德文公司名,轻轻说:

“不是机会来了。”

“是我们,终于站在了机会看得见我们的地方。”

他伸手,点开回复按钮。

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停顿一秒。

窗外,快递员正把包裹交给前台,标签上印着“国际特快”,寄件地:慕尼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