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805集:国际合作伙伴搜寻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805集:国际合作伙伴搜寻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的邮件发送成功提示像一滴水落进热油锅,瞬间激起办公室里一阵小小的骚动。

“发出去了!”小陈把头凑过来,盯着那封写给柏林设计事务所的英文邮件,“Subject: Glass with a Story — Let’s co-create Something Real.”

“你这标题起得跟咖啡馆招牌似的。”尤哈笑着摇头,顺手把刚打印出来的参展名单拍在桌上,“不过挺顺口,听着不像推销,倒像请人吃饭。”

阿米尔推了推眼镜,目光还停在邮件末尾的附件上——那份被他们称为“国际合作包”的pdF,整整三十二页,图文并茂,中英双语,连玻璃蚀刻时的激光波长都标得清清楚楚。“我觉得他们要是真打开看了,至少会记住我们做事的方式。”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轻轻合上笔记本电脑,像收起一张刚投出的船票。他知道,这封邮件只是开始,真正的搜寻,才刚刚启航。

“走吧,”他站起身,拎起背包,“网上的路走一遍,现实的展台也得站上去。”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但人已经走了一半。剩下的人正忙着把“国际合作包”批量打印、装袋,每一份都附上一小块样品玻璃——透明、无瑕,边缘打磨得温润如玉,阳光一照,能映出彩虹的弧线。

第二天一早,深圳会展中心的建材展入口处,人流如织。各国口音混杂在广播声里,高跟鞋与工装靴在地砖上踩出不同的节奏。刘好仃一行人站在展位前,看着工作人员把那块写着“Smart Glass, made with care”的展板扶正。

“咱们这摊儿,”尤哈环顾四周,低声说,“比隔壁卖防火门的还素净。”

“素净好,”小陈调整着展台上的玻璃样品,“咱们又不是卖保险的,不需要锣鼓喧天。咱们是做艺术品的,得让人愿意凑近看。”

阿米尔已经打开了平板,调出“国际合作包”的电子版,准备随时投屏讲解。他特意把黎曼猜想项目的全过程视频设为自动循环播放——镜头里,刘好仃戴着老花镜,一毫米一毫米地校准蚀刻参数,手指稳得像焊在支架上。

不到半小时,第一位驻足的外国人出现了。

金发,西装,手里拎着黑色公文包,胸前挂着“dubai Future materials”的参展证。他盯着视频看了足足三分钟,才抬头问:“这是你们做的?”

“我们厂做的。”刘好仃接过话,英语不算流利,但字字清晰,“客户要刻数学公式,我们就想办法做到。”

对方点点头,掏出名片:“我叫纳赛尔,在阿联酋做绿色建筑采购。你们的自清洁玻璃……参数能发我一份吗?”

“当然。”阿米尔立刻递上装着“国际合作包”的文件袋,又补了一句,“里面有中英文技术文档,还有国际认证对照表。”

纳赛尔翻了两页,眉毛微微扬起:“你们连欧盟cE和美国AStm的对比都做了?”

“做了。”刘好仃笑了笑,“我们不怕别人问,就怕别人不问。”

纳赛尔收下资料,留下联系方式,临走前回头说了句:“你们不像工厂,像研发团队。”

尤哈等他走远了才小声嘀咕:“这话要是让厂里老师傅听见,非说他没见过凌晨四点的钢化炉不可。”

但没人笑太久。因为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展台前的人流始终没断。有人冲着“黎曼猜想”来的,有人被玻璃的光影效果吸引,更多人是看了样品后,直接问:“你们能定制吗?”

“能。”刘好仃的回答始终如一,“只要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我们都愿意试。”

中午吃饭时,小陈翻着手机里的联系人列表,眼睛发亮:“今天加了二十七个潜在合作方的微信或LinkedIn,其中八个明确表达了合作兴趣。”

“那个迪拜的纳赛尔,”阿米尔补充,“他还转发了我们的视频到公司内部群。”

“挺好。”刘好仃咬了口三明治,“但别急着高兴。这些人现在感兴趣,是因为新鲜。我们要让他们记住,是因为靠谱。”

尤哈忽然抬头:“哎,你们还记得昨天网上搜到的那家欧洲设计事务所吗?叫什么……‘Light & Form’?”

“记得。”小陈点头,“德国的,专做光影建筑,作品上过《Archdaily》。”

“我刚在展会上看见他们的人了!”尤哈一拍桌子,“就在b区,展位做得特别极简,全是玻璃装置艺术。”

刘好仃立刻放下三明治:“拍照片了吗?”

“拍了!”尤哈翻出照片,“虽然没聊上,但他们展台放的项目案例……跟咱们的技术匹配度超高。有一栋办公楼,外墙要用能随时间变色的玻璃,咱们的电控调光技术完全能做。”

“记下来。”刘好仃掏出小本子,“回去重点跟进。这种有口碑、有创意的团队,哪怕暂时没合作,也得保持联系。”

阿米尔若有所思:“其实我们还可以主动给他们发一封技术合作提案,不求立刻成单,先建立专业印象。”

“对。”刘好仃合上本子,“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是先搭个桥,让人知道桥那头有人在等。”

展会结束那天,团队带回了厚厚一叠名片、几十份合作意向表,还有满满三袋未拆封的“国际合作包”。

回到办公室,他们立刻转入第二阶段:信息整理。

小陈负责线上搜索部分。他打开了几个国际建材平台和设计论坛,从Architizer到material connexion,一页页翻找可能的合作对象。关键词设了十几个:smart glass、custom glass art、sustainable architecture、interactive fa?ade……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他忽然出声,“这家日本材料实验室,叫‘Glass Lab Kyoto’,专门研究玻璃与自然光的互动效应。他们去年发过一篇论文,提到想找能做微米级蚀刻的工厂合作。”

“微米级?”阿米尔凑过来,“咱们最细能做到0.05毫米,换算一下……差不多就是他们要求的。”

“但他们没留直接联系方式,只有个投稿邮箱。”小陈皱眉,“感觉挺学术范儿,不太像商业合作的路子。”

“学术才好。”刘好仃接过话,“越是讲究技术细节的,越容易被真实数据打动。把咱们的工艺白皮书发过去,附上案例,说不定能敲开一扇冷门的门。”

尤哈则翻着展会收集的资料,一边分类一边嘀咕:“迪拜那位纳赛尔,说要考察工厂,得准备接待方案了。还有两个意大利设计师,想用咱们的玻璃做艺术展,主题是‘光的呼吸’……听着玄乎,但挺有想象力。”

“玄乎不怕。”刘好仃说,“怕的是没想法。有想法的人,才需要我们这种能实现想法的工厂。”

阿米尔已经开始整理信息表,按地区、行业、合作意向强度做了三级分类。他在“重点关注”栏里列了七家:柏林的设计事务所、京都的材料实验室、迪拜的采购商、新加坡的建筑公司、荷兰的光影艺术家、韩国的智能家居集成商,还有一家瑞士的博物馆策展团队,想定制一批能投影历史影像的玻璃展柜。

“咱们现在不是在找合作伙伴,”小陈看着表格,感慨道,“是在织一张网。”

“网要密,线要牢。”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国际合作伙伴搜寻”下面画了一条时间轴,“下一步,不是广撒网,是精准跟进。每一家,都要有专属的沟通策略。”

他顿了顿,写下三个字:

信、懂、合。

“先让人信我们能做,再让人懂我们想做什么,最后才谈得上合作。”

尤哈忽然举手:“那……我们现在算走到哪一步了?”

刘好仃笑了:“还在敲门。”

“可门还没开呢。”

“但门缝里已经有光了。”他指着白板上那一排名字,“你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可能说‘yes’的人。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点头,只要有几个愿意试试,就够了。”

小陈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刚才整理邮件时,我发现有个来自新加坡的咨询,问我们能不能把植物脉络蚀刻进玻璃,做成生态墙。我说这技术没问题,结果对方回了一句:‘we’re not looking for a supplier. we’re looking for a co-creator.’”

办公室安静了一秒。

“不是找供应商,是找共创者。”尤哈轻声重复,“这话听着……还挺暖的。”

“暖是因为真。”刘好仃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夕阳正斜斜照进厂区,新一批镀膜玻璃在架子上泛着柔和的金光,像一排排等待被点亮的星辰。

他知道,这些玻璃终将走向世界,嵌进某栋大楼的外墙,某件艺术品的中心,某个孩子透过它看见彩虹的眼睛。

而他们要做的,不只是把玻璃运出去。

是让世界知道,深圳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正用最硬的材料,做最柔软的事。

阿米尔合上电脑,忽然说:“我刚查到,‘Light & Form’下周要在哥本哈根办一场小型发布会,主题是‘Glass as Language’。”

刘好仃转过身:“有直播吗?”

“有,官网预告了。”

“那就看。”他走回桌前,打开记事本,写下一行字:

5月17日,哥本哈根,20:00,准时观看。

小陈凑过来问:“要看什么?”

刘好仃抬头,眼里有光:“看他们怎么说话。看他们用玻璃讲什么故事。看……我们有没有机会,成为他们故事里的下一个角色。”

他合上本子,正要起身,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是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email protected]

主题:Re: Inquiry about Smart Glass collaboration

正文只有一句话:

“we’ve seen your video. we’d like to know more.”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