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93集:国际客户需求洞察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93集:国际客户需求洞察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挂掉最后一个电话,指尖还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在确认信号有没有断。窗外天光正好,阳光斜斜地切进办公室,落在桌角那本摊开的笔记本上,纸页边缘泛着微黄,像被时间轻轻吻过。

他没急着合上本子,而是把笔帽拧下来,又拧回去,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老工人特有的节奏感。昨天刚定下的“客户声音地图”计划,今天就得动起来。不是喊口号,是真要一张一张地画,一城一城地走心。

“小陈,”他抬眼,“问卷模板弄好了吗?”

小陈从工位上探出身,手里晃着平板:“早好了,中英双语,还加了阿拉伯语和南非祖鲁语选项。不过……”他顿了顿,“发出去容易,收回来难。有些客户连邮件都懒得回,更别说填问卷了。”

刘好仃点点头,没皱眉,也没叹气。他知道,这事儿就像玻璃退火——急不得,得慢慢来。

“那就换个法子。”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蓝笔,在“新加坡”“迪拜”“约翰内斯堡”这几个地名下面,分别画了三条不同颜色的线,“咱们分三路走:线上发问卷,线下打电话,再让当地合作方帮忙面访。别指望一次到位,但得让人家知道,咱们真在听。”

小陈笑了:“您这是要搞‘地毯式倾听’啊?”

“不叫倾听,叫‘蹲下来聊天’。”刘好仃把笔放下,“咱们以前总想着怎么把玻璃卖出去,现在得想想,人家为啥要买、买了之后怎么用、用坏了找谁。这才是活人的生意。”

会议开得干脆利落。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阿米尔负责中东和北非,尤哈主攻撒哈拉以南非洲,小陈盯亚太,刘好仃自己则统筹全局,顺便亲自联系几个关键客户做深度访谈。

第一天收效平平。问卷打开率不到三成,电话接通率更低。有客户一听是“调研”,立马客气地挂了线,连再见都没说全。

“正常。”刘好仃看着数据报表,语气平静,“谁会随便跟陌生人掏心窝子?咱们得先递块糖。”

于是第二天,团队改了策略。每封问卷邮件后面都附了一张电子感谢卡,写着“您的意见,正在改变一块玻璃的命运”;每次电话开场白也不再是“我们想了解您”,而是“上次您提的那个安装问题,我们已经优化了工艺”。

效果立竿见影。迪拜一位项目经理回了邮件,说:“你们连我三个月前随口提的一句话都记得?行,这次我认真填。”

一周后,信息开始像春笋一样冒出来。

有新加坡客户说,他们最在意的不是玻璃强度,而是“视觉通透感”——大楼对面是金融中心,玻璃反光太强,会影响邻居办公,容易惹官司。

约翰内斯堡的施工队则抱怨:“你们的安装指南写得像说明书,但我们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最好能拍视频,手把手教。”

最让刘好仃意外的,是利雅得一位女建筑师的反馈。她写道:“我们这里的玻璃,不仅要防晒,还要‘守礼’。比如朝向清真寺的一面,不能反光太亮,否则会影响信徒祷告时的心境。”

小陈念完这句,办公室里安静了一瞬。

“这……也算技术指标?”尤哈挠头。

刘好仃却笑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尊重问题。咱们的玻璃能抗12级台风,但如果让人家觉得‘不贴心’,再结实也没用。”

信息越堆越多,语言版本也五花八门。俄语、葡萄牙语、印地语……团队里没人全懂。翻译成了大工程。

“不能靠软件翻。”刘好仃提醒,“‘有点问题’和‘快炸了’在翻译软件里可能是一个词,但客户心里差着十万八千里。”

于是临时请了三位兼职翻译,都是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华人,懂语言,更懂语气。一条南非客户的语音留言被转译过来:“你们上次派来的工程师,说话慢,动作稳,不急着走,我们才敢把心里话讲出来。”

刘好仃把这句话抄在本子上,圈了三遍。

两周后,所有信息归档完毕。表格、图表、关键词云,铺满了会议室的投影屏。刘好仃站在前面,手里捏着一支没盖笔帽的记号笔。

“来,咱们看看,世界到底在想啥。”

小陈先汇报:“共收集有效反馈437条,覆盖18个国家。最常被提到的词是——‘响应速度’。”

尤哈接上:“其次是‘沟通方式’。比如中东客户喜欢直接通话,欧洲客户偏爱邮件留痕,东南亚客户则习惯用微信式短消息。”

阿米尔翻着笔记:“还有,不同地方对‘服务’的理解不一样。在德国,他们觉得‘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服务’;在尼日利亚,反而觉得‘你不天天打电话,就是不重视我’。”

刘好仃听着,点头,不打断。等三人说完,他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千人千面。

“咱们原以为,升级服务就是多招人、多建点。”他顿了顿,“现在看,光有‘量’不行,还得有‘感’——对节奏的感知,对文化的敏感,对沉默的解读。”

小陈忽然问:“那……我们是不是该按地区定制服务标准?”

“定制?”刘好仃反问,“你觉得,咱们能为18个国家做18套流程吗?”

没人回答。

“做不到。”他自己接上,“但我们能抓住‘共性里的个性’。”

他走到投影前,指着一张需求对比图:“看,虽然各地习惯不同,但核心需求高度一致——被理解、被重视、被及时回应。这三个‘被’,才是服务的根。”

尤哈若有所思:“所以……不是照搬,而是‘翻译’?把我们的服务,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方式?”

“对喽。”刘好仃笑了,“就像咱们吃早饭,深圳人喝粥,北京人吃煎饼,重庆人嗦小面。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吃饱。服务也一样,内核是‘靠谱’,外壳可以变。”

会议室里气氛渐渐热了起来。有人开始提议:“要不要做个‘文化适配手册’?”“能不能开发个智能提醒系统,自动提示当地节日和禁忌?”“视频教程是不是该配上本地配音?”

刘好仃听着,一一记下。但他没立刻拍板。

“现在提方案还早。”他说,“咱们刚把耳朵贴到地面,听见了脚步声,但还不知道谁在走、往哪走、走多快。”

小陈一愣:“您的意思是?”

“意思是——”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每个人,“咱们听到了,也看懂了。可这地图上,画的都是‘已知’。真正的挑战,是那些还没说出口的需求。”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了些:“有个南非客户最后补了一句:‘你们问的我都答了,但其实我最担心的,是三年后坏了找谁修。’”

办公室安静下来。

“咱们的玻璃保十年,可客户的信任,可能三个月就耗光。”刘好仃缓缓道,“他们不怕玻璃坏,怕的是坏了没人管。”

小陈喃喃:“所以……服务升级的难点,不是技术,是‘持续感’?”

“是。”刘好仃点头,“就像种树。种下去容易,难的是十年如一日地浇水、剪枝、防虫。客户要的不是一次惊艳,而是一路安心。”

尤哈忽然举手:“那……我们是不是太乐观了?原来以为就是加人加资源,现在看,简直是重新定义‘服务’本身。”

没人笑。这个问题太重,压得空气都慢了半拍。

刘好仃没回避。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圆,然后在圆心写了个“信”字。

“难,不代表不做。”他说,“咱们是小厂,拼不过大公司的全球网络,但我们可以拼‘温度’。他们用系统管客户,咱们用人情暖客户。”

他顿了顿,声音轻却稳:“客户要的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我知道你在’。”

小陈深吸一口气:“可……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声音,咱们真能跟得上吗?”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那辆刚装完货的货车缓缓驶出厂区。车身上那条光带,在阳光下闪了一下,像一道划破沉默的宣言。

“跟不上,也得跟。”他说,“咱们不是在追客户,是在学怎么当一个值得被信赖的伙伴。”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白板上那张尚未完成的“客户声音地图”上。

“今天这一步,不是为了马上解决问题。”他轻声说,“是为了先听懂这个世界在说什么。”

小陈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忽然抬头:“那下一步呢?”

刘好仃拿起手机,点开通讯录,找到一个存了半年却从未拨出的号码——那是冰岛一家建筑公司的采购经理,三年前合作过一次,后来再没联系。

他把手机放在桌面上,屏幕亮着,指尖悬在拨号键上方。

“下一步,”他说,“从最远的那个客户开始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