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44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客户服务创新

清晨的阳光穿过玻璃厂办公楼的百叶窗,在地面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条,像琴键,也像时间的刻度。刘好仃站在窗前,手里握着刚泡好的茶,杯壁微烫,茶香淡淡地浮在空气里。他没急着喝,只是看着楼下那辆红色货车缓缓驶出厂区,车尾灯一闪,消失在晨光中。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了一下。

他掏出来,是李经理的回复:“智利包舱的事可以谈,电动货车充电数据晚上发你。”

刘好仃嘴角微微一扬,把手机放回口袋。这感觉,像下完一盘棋,刚收完子,对手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盘算起下一局了。

可就在这时,邮箱“叮”地一声,跳出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是越南合作方的质检主管,标题写着:“关于数据接口共享的补充说明”。

他点开,内容不长,但读完后,手指在屏幕上停了几秒。

对方说,自动化质检线确实能提前48小时共享原料数据,但前提是——客户要能实时接收并反馈。否则,信息发出去没人看,等于白搭。

“我们这边系统准备好了,”对方写道,“但不知道贵方客户是否习惯这种节奏?比如,他们愿意半夜三点查邮件吗?”

刘好仃轻笑了一声,把邮件关掉。

他转过身,办公室里已经陆续有人来上班。小林抱着笔记本从走廊经过,看见他,扬了扬手里的设备:“刘工,新数据接口测试包装好了,随时能推。”

“不急。”刘好仃摆摆手,“先问问——咱们的客户,准备好了吗?”

小林一愣:“客户?他们不就是收货、验货、付款吗?”

“以前是。”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成本”“效率”下面,轻轻写下两个新词:“响应”“体验”。

他没解释,只是盯着那两个字,像在看一扇还没推开的门。

半小时后,会议室。

投影仪亮着,屏幕上是最近三个月的客户反馈汇总。数据很安静,但字里行间透着点“别扭”。

比如,巴西客户抱怨清关速度虽然快了,但没人提前通知他们货到哪了;德国客户说系统能查物流状态,但界面全是中文,他们得靠翻译软件猜;还有个中东客户直接写:“你们的玻璃很美,但沟通像在玩猜谜。”

小王翻着表格,忍不住吐槽:“咱们省了十八道流程,结果客户觉得……更难搞了?”

“不是更难搞,”刘好仃接过话,“是咱们跑太快,把客户落下了。”

他顿了顿,指着屏幕:“咱们优化了供应链,像给车换了发动机、换了轮胎,跑得快了。可客户坐在车里,没方向盘,没导航,连窗户能不能开都不知道——你说他坐得舒服吗?”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林挠头:“所以……咱们得装个空调?”

众人笑出声。

刘好仃也笑了,但没接玩笑。他走到窗边,阳光正好照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一片银亮。远处,几辆物流车正排队进厂,像一群归巢的鸟。

“我昨晚算了个账。”他忽然说,“咱们今年出口的玻璃,铺开能盖满三个足球场。每一块,都有人用手摸过、用眼看过、用心挑过。可我们认识他们吗?知道他们几点开工、几点喝咖啡、习惯用微信还是whatsApp?”

没人回答。

他知道这问题没标准答案。

但问题本身,已经够了。

中午,食堂。

刘好仃端着餐盘找座位,看见小周和小陈正挤在一张小桌前,对着手机屏幕争论什么。

“不是我说,沙特客户那个定制包装,咱们真得加个防潮层。”小周指着手机里的照片,“他们那边湿度大,运输又长,万一到货发霉,赔的可不止一箱货。”

小陈摇头:“加防潮层成本涨8%,审批流程得重走,不值得。”

“可客户说他们去年就遇到过这问题,还发了照片。”小周放大图片,“你看,边角都起泡了。”

刘好仃走过去,看了眼照片,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的饭盒轻轻放在桌上。

“值得。”他终于开口。

两人抬头。

“不是因为成本涨8%,”他夹了口青菜,“是因为客户特意提醒过。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信任咱们,愿意提前说问题。这种信任,比省8%重要。”

小陈张了张嘴,没反驳。

刘好仃笑了笑:“再说了,咱们刚省了18.7%的运营成本,还差这8%?”

饭桌上安静了一瞬,随后小周笑出声:“您这是把省下的钱,全砸客户身上啊。”

“不砸不行。”刘好仃认真道,“咱们卖的不是玻璃,是‘放心’。玻璃碎了能赔,信任碎了,可就拼不回来了。”

下午三点,他回到办公室,桌上多了份文件。

是海外客户满意度调研的初稿,封面写着“内部参考,非正式报告”。

他翻开,一页页看下去。

有夸的:“中国工厂效率惊人。”

有提建议的:“希望能有英文版操作手册。”

也有直接吐槽的:“每次联系客服,等三天才回,回了还答非所问。”

最后一页,是开放式问题:“您最希望我们改进的一点是什么?”

五花八门的答案里,有个词反复出现——“及时”。

“希望你们能及时回复。”

“希望发货能及时通知。”

“希望问题能及时解决。”

刘好仃盯着这个词,看了很久。

然后,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串词:

多语言支持、24小时响应、个性化服务、文化适配、主动沟通……

写完,他靠在椅背上,闭了会儿眼。

窗外,夕阳正缓缓西沉,把玻璃厂的屋顶染成一片暖金。远处的港口隐约可见,几艘货轮静静停泊,像等待启航的信使。

他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跟着团队去德国参展。那时他们连名片都是机翻英文,客户指着产品问“what’s this?”,他憋了半天,只能用手比划“strong glass”。

现在,他们能把玻璃运到三十多个国家,清关速度全球领先。

可客户说:“你们很快,但不够近。”

近,不是地理上的近,是心上的近。

他睁开眼,拿起手机,拨通小林的号码。

“明天上午九点,会议室。”他说,“叫上所有跟客户打交道的人——客服、外贸、物流对接,一个别落。”

“有事?”小林问。

“有大事。”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最后一缕阳光落在厂门口的铭牌上,“咱们得重新想想——到底什么叫‘服务’。”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您该不会……要搞‘客户体验革命’吧?”

“革命太吓人。”刘好仃笑了,“咱们就搞个小创新,行不行?”

“行是行,可……创新从哪开始?”

刘好仃望着窗外,全球客户的面孔在他脑海里一一闪过——有戴头巾的,有金发碧眼的,有在热带穿短袖的,也有在寒冬裹大衣的。

他们语言不同,习惯不同,甚至对“好服务”的定义都不同。

但他知道,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在等一个能听懂他们说话的人。

“从听开始。”他说,“先学会听懂他们的话,再学会说他们听得懂的话。”

电话挂了。

他站在窗边,没动。

办公室的灯还没开,暮色一点点漫上来,像潮水。玻璃幕墙映出他的轮廓,一个五十多岁的普通工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还攥着那个用了五年的保温杯。

可他的眼神,像刚点燃的火。

他知道,供应链的仗打完了,下一程,是人心。

是让一块玻璃,不只是玻璃,而是一句“我在乎你”。

他低头翻开笔记本,在“响应”“体验”下面,又加了一行小字:

“客户在哪里,服务就该跟到哪里。”

然后,他写下第一个问题: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客户吗?”

笔尖停在纸上,墨迹缓缓晕开。

楼下,叉车的喇叭声响起,一辆满载的货车缓缓启动,车灯划破渐暗的天色,像一句未说完的话。

刘好仃没抬头。

他只是把笔帽咔嗒一声扣上,放在桌角,端正,安静。

像在等一个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