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30集:数字化架构优化升级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30集:数字化架构优化升级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警报声在控制台响起的那一刻,刘好仃正蹲在b线传送带旁,手里捏着一块边缘带裂纹的玻璃板。他没抬头,也没急着起身,只是用拇指在裂纹起点轻轻一推,感受那细微的毛刺。

“王师傅敲出来的?”他问。

“是。”小林站在他身后,声音还带着点后怕,“AI没报,人工复核才发现。再晚两分钟,这块板就进成品库了。”

刘好仃站起身,把玻璃放进待检区的回收筐,筐底已经堆了三块相似的瑕疵品。他拍了拍手,像拍掉面粉似的,然后说:“不是机器不行,是咱们的‘骨架’太老了,撑不起新脑子。”

没人接话。控制室里只有风扇低鸣和屏幕刷新的轻响。

半小时后,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箭头和方框。刘好仃用红笔圈出最中间那个“核心数据层”,又在旁边写了个大大的“喘?”。

“咱们的系统,现在像穿了双挤脚的鞋跑步。”他转身面对大家,“脚疼,鞋也快裂了。可问题不在鞋,而在脚型——架构没跟上,新功能再聪明也得崴。”

小王皱眉:“那咱们是先换鞋,还是先削脚?”

“都不。”刘好仃笑了,“咱们重新长脚。”

会议室一静。

“我的意思是,”他拿起蓝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新框架,“咱们不修修补补,直接把整个数据流转路径重新设计一遍。让系统不仅能‘看’,还能‘记’、能‘想’、能‘传’得快。”

小陈迟疑:“可现在b线刚稳住,要动底层架构,万一崩了……”

“不会崩。”刘好仃语气很平,“咱们不拆房子,只改水电。一边用,一边升。”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是昨晚整理的异常日志。十几条数据抖动记录,时间集中在冷却段,而每次抖动前,边缘质检模块都会短暂超载。

“你看这儿。”他指着图表,“不是AI不行,是它太想表现,一激动就把通道堵死了。咱们得给它装个‘冷静阀’。”

小林忽然举手:“那‘声波’呢?老周答应开放接口,咱们是不是得预留位置?”

“当然。”刘好仃在新架构图的右侧空白处画了个小方块,标上“声学感知层”,“不光是声波,以后要是想加温度梯度预测、应力动态模拟,都得能插上去。咱们现在搭的,不是今天用的系统,是五年后还能长的架子。”

小王嘀咕:“听着像盖楼,地基打得比总统套房还深。”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厂子不大,但梦可以大点。哪天要接海外订单,系统连个外语标签都转不了,那不是技术问题,是格局问题。”

会议结束,团队分头行动。刘好仃留下,把白板上的草图拍了照,发到内部协作群,附言:“今晚八点,架构攻坚会,带脑子,带咖啡,别带情绪。”

傍晚六点,他拎着两杯珍珠奶茶走进技术间。小张正盯着三块并排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又卡了?”刘好仃把奶茶放下。

“不是卡,是怕。”小张苦笑,“刚试了新数据路由,结果老pLc一传温度数据,新模块直接‘吓’死机。两个系统语言不通,见了面跟见了鬼似的。”

刘好仃吸了口奶茶,珍珠嚼得嘎嘣响。“那就不让它们见面。”

“啊?”

“中间加个‘翻译官’。”他掏出笔,在便签上画了个中转层,“老系统传数据,先到这儿,格式标准化,再分发给新模块。各过各的桥,各走各的道。”

小张眼睛一亮:“中间件?”

“不叫中间件,叫‘和事佬’。”刘好仃笑,“脾气要好,不惹事,还得能扛事。”

当晚的攻坚会上,方案正式定下:搭建轻量级数据中台,作为新旧系统的缓冲带;核心数据库迁移至分布式架构,提升并发处理能力;所有新增模块必须通过“插件化”接入,确保未来可扩展。

“说白了,”刘好仃总结,“咱们不要‘一锅炖’,要‘自助餐’。谁想加菜,扫码付款,自己夹。”

笑声中,小林忽然问:“那培训呢?王师傅他们刚学会点‘交通灯’,又要换界面?”

“所以升级得分段。”刘好仃早有准备,“第一阶段只动后台,前端操作不变。等系统稳了,再逐步推出新界面,配套培训也跟上。”

“您是想让人不知不觉就变聪明?”

“对。”他眨眨眼,“最好的升级,是让用户感觉不到你在升级。”

接下来一周,技术间成了24小时作战室。刘好仃每天雷打不动出现在早班、中班、夜班,手里永远拎着点吃的——包子、三明治、饭团,连微波炉都快被他包场了。

某天凌晨三点,小张终于搞定数据中台的第一版路由逻辑。测试启动,老pLc的数据流缓缓注入,经过中转层自动转换,顺利送达AI质检模块。

屏幕上的曲线平稳上升,没有卡顿,没有报错。

“通了!”小张一拳砸在桌上,惊得隔壁打盹的小王差点从椅子上滚下来。

刘好仃从茶水间走过来,手里端着两碗泡面,热气腾腾。“先吃点,别让胃比脑子先革命。”

泡面吃到一半,警报又响了。这次不是红色,是黄色——系统提示“数据延迟1.2秒”。

“不算大事。”小张擦擦嘴,“在容忍范围内。”

刘好仃却盯着屏幕没动。延迟虽短,但集中在数据量大的时段,说明中转层还是有点扛不住。

“加个‘缓存池’。”他忽然说。

“啊?”

“就像等公交车。”他比划着,“人少时随到随走,人多时先排队,分批上车。咱们也让数据排队,别一股脑全挤进去。”

小张愣了两秒,猛地拍脑门:“对啊!用Redis做缓冲队列,削峰填谷!”

凌晨四点,新方案上线。数据流如溪水般平稳流淌,延迟归零。

刘好仃走出车间时,天刚蒙蒙亮。晨风带着凉意,他站在厂门口,看着远处城市轮廓在雾中渐渐清晰。手机震动,是小林发来的消息:“新架构运行12小时,零故障,AI复检准确率提升18%。”

他回了个“好”,又补了一句:“告诉王师傅,他的‘听玻璃’模块,下周就能插上电。”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顺手把空泡面碗扔进垃圾桶。保洁阿姨正蹲着擦地,抬头冲他笑:“刘工,今早的珍珠,甜不?”

“甜。”他笑,“就是嚼多了,牙累。”

中午,新一轮培训在多功能厅开课。这次的ppt封面不再是冷冰冰的“系统操作指南”,而是手绘风格的“聪明机器养成记”。小林站在讲台前,正演示新界面。

“以前是机器等人指令,”她点开一个动画,“现在是机器自己‘看天吃饭’——温度高了自动调风速,冷却慢了提前预警。”

王师傅坐在第一排,戴着老花镜,手指在平板上慢慢划动。他忽然抬头:“小林,这‘听’的功能,真能加上?”

“能。”小林笑,“下周就试。您敲一下,机器也‘听’一下,双保险。”

王师傅点点头,低头继续练。刘好仃站在后排,没进去,只隔着玻璃门看着。阳光斜照,照在王师傅花白的鬓角上,也照在平板屏幕的绿色界面上。

他转身回办公室,顺手在记事本上写下几行:

数据中台运行稳定,可考虑增加边缘计算节点。

声波模块接入方案已备,待测试环境空闲。

员工反馈新界面响应更快,但部分图标仍需优化。

扩展性测试:模拟接入海外订单管理系统,预留ApI接口。

写完,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窗外。厂里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一块巨大的数据面板,静静等待被重新编程。

下午三点,攻坚小组召开短会。小张汇报:“分布式数据库压力测试完成,支持并发请求提升五倍,断电恢复时间缩短到8秒。”

刘好仃点头:“很好。接下来,咱们试试‘长高’。”

“啊?”

“给系统加个‘了望塔’。”他在白板上画了个顶层监控模块,“未来要接更多产线,得一眼看清全厂状态——哪台机器在喘,哪条线在跑,哪个模块在偷懒。”

小王笑:“您这是要搞‘玻璃界的中央大脑’?”

“不求多聪明,”刘好仃擦掉“大脑”,改成“调度台”,“只求不糊涂。”

会议结束,他留下整理资料。手机震动,是小林发来的截图:王师傅在培训系统里提交了一条建议——“能不能让机器在发现裂纹时,自动播放一声‘叮’?像微波炉好了那样,我们一听就知道出事了。”

他盯着那条建议看了很久,然后在本子的新一页写下:

“听觉反馈机制——用户体验优化项,优先级:中。”

合上本子时,窗外的阳光正移到厂牌的“玻璃”二字上。金字亮得刺眼。

他起身,准备去车间巡检。刚走到门口,手机又响了。

是小张发来的消息:“刘工,我们在优化数据路由时,发现了一个隐藏延迟源——老系统的时钟同步机制太弱,误差能达到200毫秒。要不要顺手修了?”

刘好仃站在门边,看了几秒,回了两个字:

“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