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29集:新技术持续引入推进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29集:新技术持续引入推进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水桶车早已推走,走廊瓷砖上残留的水渍被阳光晒得发亮,像一条蜿蜒的银线。刘好仃踩着这道光走进会议室时,手里拎着两个热腾腾的纸袋,油渍从底部慢慢晕开。

“包子,韭菜鸡蛋的,”他把袋子往桌上一放,香气立刻炸开,“吃完再开战,不然脑子没电。”

小林正调试投影,闻言抬头一笑:“您这是把早餐会开成出征仪式?”

“差不多。”刘好仃拍了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拢过来,“昨天白板上的阶梯,今天咱们要踩第一级了。”

投影亮起,屏幕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争议清单,而是一张清晰的合作推进表:左侧是玻璃厂团队,右侧是“智联未来”科技公司,中间用绿色箭头连着“AI质检边缘模块部署”和“数据接口协议对接”两项任务。

“合作方昨天回了邮件,”小陈翻着平板,“愿意派三名工程师驻场,但有个条件——技术适配的成本,咱们得分担三成。”

话音刚落,小李就皱眉:“不是说好他们包技术落地吗?我们出设备、出人力、出测试线,再掏钱?这哪是合作,是赞助。”

“他们觉得咱们产线特殊,”小王补充,“熔炉温度波动大,冷却曲线复杂,通用模型得深度调参,工作量翻倍。”

会议室一时安静。刘好仃没说话,慢悠悠剥了个包子,咬了一口,韭菜的清香混着蛋香在嘴里散开。他嚼得认真,像是在数牙齿。

“你们说,”他咽下最后一口,忽然开口,“咱们买空调,是不是要让他们把外机也扛上六楼?”

众人一愣。

“技术是他们的,就像空调是厂家造的。”他继续说,“可装在谁家墙上,谁家电压稳不稳,墙能不能承重,总得咱们说了算吧?”

小林噗嗤笑出声:“所以咱们不是买空调,是租了个工程师爬墙?”

“对。”刘好仃点头,“他们负责‘爬’,咱们负责‘墙’。至于额外加的脚手架——”他顿了顿,“可以一起出钱,但得按效果分摊。”

他打开笔记本,调出一张收益测算图:“AI质检上线后,废品率每降0.1%,咱们省十七万。他们要是能让模型适配咱们的炉况,把误判压到0.5%以下,多省的钱,咱们拿出两成,当‘爬墙奖金’。”

小陈眼睛一亮:“相当于他们干得好,赚得更多?”

“聪明。”刘好仃笑,“咱们不压价,咱们设擂台。谁打得赢,谁拿红包。”

小李也松了口气:“这比硬掏钱舒服多了。”

正说着,科技公司代表老周推门进来,夹着笔记本,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寒暄几句后,他翻开ppt,刚讲到“系统耦合度优化”,就被刘好仃打断。

“老周,”他直截了当,“咱们换个算法。”

老周一愣:“啊?”

“成本分摊,咱们不按投入算,按产出分。”刘好仃把收益图推过去,“你们调得好,咱们省得多,你们也拿得多。怎么样?”

老周盯着图表看了半分钟,忽然笑了:“刘工,您这不像搞玻璃的,像搞风投的。”

“我们搞的不是玻璃,”刘好仃眨眨眼,“是‘玻璃的未来’。”

老周收起ppt,掏出笔,在本子上写下一串数字:“行,我回去跟团队碰一下。不过……”他抬头,“我们最近在搞个新玩意儿,声波应力在线监测,用微型阵列传感器贴在传送带上,实时听玻璃的‘心跳’。”

“听着挺玄。”小王笑。

“不玄。”老周认真道,“有些微裂纹,眼睛看不见,机器也测不出,但声音有变化。我们已经在两家陶瓷厂试了,准确率89%。”

刘好仃没接话,只在本子上记了两个字:“声波”。

会议结束,合作细节敲定。团队兵分两路:一组对接科技公司,准备b线试点;另一组开始清理工控机数据缓存,为新模块腾空间。

三天后,AI质检边缘模块首次接入b线。

启动瞬间,监控屏上的数据流猛地一跳,随即恢复正常。所有人松了口气。

可到了下午三点十七分,数据传输突然卡住。质检图像定格在一块半成品玻璃上,边缘泛着诡异的蓝光。

“又来了!”小李一拍键盘,“接口协议对不上,新系统读不了老pLc的信号格式!”

“切回旧模式!”刘好仃声音沉稳,“应急小组,十分钟内定位问题。”

技术员小张立刻调出协议比对图,眉头越皱越紧:“差一点……就差一个校验位!他们的数据包多了一个时间戳字段,咱们的接收端不认。”

“加个过滤器。”刘好仃凑过去,“软件层面处理,别动硬件。”

小张飞快敲代码,十分钟不到,新补丁上传。数据流重新流动,图像清晰,误判提示弹出:边缘微气泡,建议降级处理。

“成了。”小张长舒一口气。

刘好仃却盯着那行“时间戳”没动。他忽然问:“这个字段,能不能留下来?”

“留?可咱们用不着啊。”

“现在用不着,”刘好仃笑,“以后可能用得着。比如,咱们想查某块玻璃在哪个时刻出了问题,精确到毫秒——有时间戳,就能倒追。”

小张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您是说……这接口还能再优化?”

刘好仃没答,只在本子上画了个小箭头,指向“数据架构升级”四个字。

试点第五天,新系统运行稳定。质检效率提升40%,误判率从2.1%降到0.9%,虽然离目标还有距离,但车间里已有人开始议论:“听说A线也要上了?”

可新问题又来了。

王师傅站在操作台前,盯着新界面直皱眉。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瀑布,他想调个参数,点错了三次。

“这哪是机器变聪明了,”他嘟囔,“是人得重新投胎。”

刘好仃路过时听见了,没说话,只默默记下。

第二天,厂里贴出通知:

“新技术帮扶计划启动——老带新,新帮老,一起搞懂‘聪明机器’。”

小林带着几个年轻技术员,每人包干两位老员工。午休时间,培训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您看这儿,”小林指着屏幕,“红色是预警,黄色是注意,绿色才是安全。就像交通灯。”

王师傅眯着眼:“那紫色呢?”

“紫色是……系统抽风。”小林笑,“重启就行。”

笑声中,刘好仃站在后排,看着王师傅笨拙地点击鼠标,像第一次摸智能手机的老人。他没打扰,只轻轻把一包薄荷糖放在教室前的讲台上。

培训进行到第三天,王师傅忽然举手。

“小林,我有个想法。”

“您说。”

“你们这AI看气泡,是看图像。可咱们老师傅,以前是听敲击声的——好玻璃声音清亮,有裂的闷。”他顿了顿,“能不能让机器也‘听’?图像 声音,双保险?”

教室一下子安静了。

小林愣住,随即猛地拍桌:“这思路可以!声学特征 视觉识别,多模态融合!”

刘好仃站在门口,手里捏着刚记下的笔记。他低头看着“声波”两个字,又想起老周提过的“玻璃心跳”。

他没说话,只把本子翻到新的一页,写下:

“听玻璃说话”技术可行性调研——优先级:高。

试点第二周,b线全面启用新系统。数据显示,废品率稳定在0.8%以下,系统故障响应时间缩短35%。厂长路过控制室,看着大屏上的绿色曲线,忍不住感叹:“这机器,真像学会喘了。”

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端着一杯凉茶。阳光斜照,茶面浮着几片茶叶,轻轻打着旋。

小陈走过来,兴奋地说:“刘工,智联未来那边回话了,愿意把声波监测技术开放接口,让我们试用!”

刘好仃点点头,没说话。

“您说,咱们下一步是不是该……”

话没说完,车间方向传来一声短促的警报。

两人对视一眼,快步走向控制台。

屏幕上,b线数据流突然抖动,AI质检模块弹出红色警告:

“未知异常,建议人工复核。”

小林冲进来,手里攥着一块刚下线的玻璃板。边缘有一道极细的裂纹,像被风吹过的水面,微微漾开。

“机器没报,”她声音紧绷,“是王师傅敲出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