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728集:深化方案全面制定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728集:深化方案全面制定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切进会议室,把投影幕布边缘照得微微发白。刘好仃坐在长桌一头,手里转着一支没盖笔帽的记号笔,笔尖朝上,像根迷你旗杆。桌上摊着三份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分别贴着“技术引入”“架构优化”“资源分配”几个手写标签,字迹歪得像是小学生赶作业。

小林端着两杯豆浆进来,把其中一杯轻轻搁在刘好仃手边。“您比闹钟还准,六点四十就到了。”

“不是我准,”刘好仃把笔放下,吹了吹热气,“是昨晚梦里一直在算成本表,睡到一半惊醒,干脆不睡了。”

小林笑出声:“您这梦都开始加班了。”

人陆续到齐,讨论还没开始,火药味先飘了半屋子。小陈一坐下就打开笔记本,投影一推,屏幕上跳出密密麻麻的技术清单,标题赫然写着:“优先引入的五大前沿技术”。

对面的小李立刻皱眉:“又来?上回那个‘玻璃会做梦’的系统,咱们连做梦的电费都付不起。”

“我不是说全上,”小陈翻页,“但AI质检模块已经成熟了,德国那家厂用下来,误判率压到0.3%,咱们现在是多少?2.1%。差的这1.8,每年就是三百多万的废品成本。”

“可咱们的系统老旧,”小李敲了敲自己电脑,“新模块一接,老系统直接蓝屏。上周试了个小插件,结果整个质检数据库卡了八小时,王师傅急得拿U盘砸主机。”

“所以才要先优化架构啊!”小王插话,“不然新东西进来,就像给拖拉机装F1引擎——轰一声,散架。”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只从包里掏出一包薄荷糖,撕开,挨个推到每个人手边。糖纸是亮绿色的,像小时候学校门口五分钱一粒的那种。

“咱们不吵架,”他慢悠悠说,“咱们来算账。”

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画了两个大圈,左边写“新技术”,右边写“架构优化”,中间画了个箭头。

“小陈说得对,新技术能省钱,但前提是——”他在“新技术”下面加了个括号:“老系统不炸。”

小李笑了。

“小李也对,架构不稳,啥都白搭,可问题是——”他在“架构优化”下面补了一句:“改起来慢,见效也慢。”

会议室安静下来。

“所以,”刘好仃转过身,“咱们不选边站,咱们‘两头烧’。”

“两头烧?”小林一愣。

“对。火苗小点,两边都点着,看哪边先燃起来。”他拿起红笔,在两个圈之间画了个小火苗,“先挑那些既能用、又不炸系统的‘轻量级’技术上,同时抽人慢慢改架构,等新系统搭好了,再把大招放进去。”

小陈眼睛亮了:“比如AI质检的‘边缘版’?听说有种简化模型,不联网,本地跑,占资源少。”

“对。”刘好仃点头,“就像手机App,有高清版,也有省流版。咱们先用省流的,边跑边攒经验。”

小李也松了口气:“那架构这边,可以从数据接口开始动,先把‘堵点’通一通。”

“聪明。”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第一阶段:轻技术 接口优化。”

讨论渐入佳境,可资源问题很快浮出水面。

“就算做轻量版,”小王翻着预算表,“服务器扩容、人员培训、测试周期……三个月下来,至少要压掉两个常规技改项目的钱。”

“那两个项目是给新生产线铺路的。”小李提醒。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忽然问:“咱们厂,上一次‘全厂停机’是什么时候?”

大家一愣。

“三年前,熔炉主控系统崩溃,停了十七小时。”小林答。

“那次损失多少?”

“直接成本两百八十万,客户索赔没算。”

刘好仃点点头,走到窗边,看着车间方向。切割机的声音隐约传来,像某种规律的呼吸。

“现在国际上,”他回头,“人家不是比谁跑得快,是比谁不停。意大利那家小厂,上个月零停机。咱们呢?上季度因为系统卡顿,耽误了三次交货。”

没人说话。

“所以,”他走回桌前,“这不是‘要不要花’的问题,是‘花少了更贵’的问题。”

他翻开成本-效益分析表,指着几项数据:“AI质检边缘版,投入一百二十万,预计半年回本;数据接口重构,投入八十万,但能减少30%的系统故障响应时间——这个时间,换算成产能,一年省下将近两百万。”

“合着,不改才亏。”小陈嘀咕。

“对。”刘好仃笑,“咱们不是在花钱,是在换命——换系统的命,也换订单的命。”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阶梯:

第一级:三个月内,上线AI质检边缘模块 重构核心数据接口

第二级:六个月内,试点纳米传感器监测系统 搭建新架构测试环境

第三级:一年内,全面切换,实现‘感知-反馈-自调’闭环

“每一步,”他说,“都踩稳了再抬脚。”

小林举手:“那万一中间出问题?比如新模块上线,结果影响了正常生产?”

刘好仃早有准备:“咱们不搞‘一刀切’。新系统先在b线试点,A线照常跑。每天只开放两小时测试窗口,出了问题,立刻切回旧模式。”

“跟开车换轮胎似的。”小李笑。

“对,还得系安全带。”刘好仃补充,“我打算成立‘应急响应小组’,每天盯着数据流,有任何异常,十分钟内到场处理。”

小王点头:“那咱们还得做个‘红绿灯预警系统’,数据一越线,自动报警。”

“加个铃铛都行,”刘好仃笑,“只要能响。”

会议室里的气氛彻底变了。不再是“能不能做”的犹豫,而是“怎么做”的盘算。

刘好仃看着大家,忽然问:“还记得上回我提的那个荷兰工程师吗?做‘Glassmind’那个?”

“记得,跨界玩玻璃数据的。”小林说。

“他那套系统,核心不是算法多牛,”刘好仃说,“是思路野。他把音乐AI的‘情绪识别’搬过来,看玻璃冷却时的‘波动’像听交响乐。”

“咱们能不能也这么玩?”小陈眼睛发亮。

“已经在玩了。”刘好仃翻开笔记本,露出一页手绘草图,“我让实习生去查了,北欧有两家小公司,用声波共振检测玻璃应力,设备外壳还是3d打印的。成本不到大厂的三分之一。”

“您想引进?”

“不,”刘好仃摇头,“我想‘抄作业’。”

“抄?”

“对。咱们有精密贴合工艺,有检测线,有老师傅的手感。他们能用声波,咱们能不能用震动频率?他们能用AI听‘情绪’,咱们能不能用数据听‘疲劳’?”

他顿了顿:“国际趋势是风,咱们不用追,但可以借风点火——用他们的火种,烧咱们的灶。”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然后小李忽然笑了:“所以咱们的深化方案,其实不是‘升级’,是‘杂交’?”

“高雅点,叫‘融合创新’。”刘好仃也笑,“难听点,就是‘东拼西凑,凑出个宝贝’。”

大家哄笑起来。

方案最终定稿,三大方向,九项任务,分阶段推进。每个人领了活,像分到了自家田里的垄。

散会前,刘好仃最后说了句:“这事儿没退路。但也没那么吓人。咱们不是第一天修机器,也不是第一回 捡便宜——哦不,是‘整合资源’。”

小林收拾东西时,看见刘好仃把那包薄荷糖留在了桌上,糖纸在阳光下闪着绿光。

她顺手拿了一粒,剥开,放进嘴里。

凉意顺着舌尖漫上来,像一口井水,浇在刚烧开的锅底。

刘好仃走到门口,忽然停下,回头看了眼白板。

阶梯图下面,不知谁用蓝笔加了行小字:

“如果机器会累,那就让它学会喘。”

他没擦,笑了笑,推门出去。

走廊尽头,清洁工正推着水桶车过来,桶里漂着一块抹布,像艘迷你的船。

刘好仃走过去,忽然蹲下,从水桶里捞出半片碎玻璃,对着光看了看。

边缘锋利,断口清亮,像被什么温柔又坚决的东西,一刀切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