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515集:国际化人才稀缺分析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515集:国际化人才稀缺分析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捏着一份打印出来的问卷结果。纸张边缘已经被他翻得有点卷了,像是刚从洗衣机里捞出来晾干的毛巾。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个人,阿芳正用白板笔在黑板上画几个圈,小张则坐在角落里,对着笔记本电脑皱眉,像在跟系统较劲。

“来了?”阿芳头也不抬,“你再不来,小张就要把电脑砸了。”

“我没那么暴力。”小张抬头,“我只是觉得这数据有点……离谱。”

刘好仃没说话,把手中的问卷放在桌上,坐下后才开口:“说说看,哪条让你想砸电脑。”

“是‘希望去哪个国家工作’那题。”小张调出数据表,“有37个人选了‘其他国家’,还有5个人画了个问号。”

“问号?”阿芳笑了,“上次刘哥说问号挺好,现在可不止一个了。”

“不是挺好吗?”刘好仃喝了口枸杞茶,“说明他们愿意尝试,只是还没想清楚方向。”

“可问题是,”小张叹了口气,“我们得先知道方向,才能搭路。”

“那就先搭个起点。”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先从‘国际理解力’开始。”

阿芳点点头,擦掉白板上的几个圈,重新写下三个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

语言能力

国际视野

“这三个,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她说,“但问题来了——是不是非得会外语才算国际化?”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

“你什么意思?”小张问。

“我是说,”阿芳指着“语言能力”那一项,“有些人可能不会英语,但他懂怎么跟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比如老赵。”

“老赵?”小张一愣,“他不是仓库的?”

“他在德国待过三个月。”刘好仃补充,“而且刚才他发消息说,他下午能来。”

“那他怎么理解国际化?”小张好奇。

“他说他在德国学到的不是技术,是他们怎么开会。”阿芳笑了,“开会也能学?”

“当然。”刘好仃点头,“开会的方式、节奏、表达方式,甚至谁先说话、谁后说话,都是文化。”

“所以语言能力 ≠ 国际化能力。”阿芳在白板上划掉“语言能力”旁边的小勾,“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一下‘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这个提议不错。”小张开始敲键盘,“我可以重新整理一下问卷数据,看看大家在哪些方面有潜力。”

“很好。”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在“国际化能力”旁边画了个圈,“我们不是要找会说英语的人,而是要找愿意理解不同文化的人。”

会议继续进行。

阿芳开始引导大家讨论“国际理解力”的具体表现,比如:

是否了解不同国家的沟通习惯?

是否能适应不同的时间观念?(比如有些国家讲“准时”,有些国家讲“大概”)

是否能在跨部门协作中考虑文化差异?

“比如物流调度。”刘好仃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调度员只知道中国的物流节奏,那他处理国际订单时就容易出问题。”

“比如?”小张问。

“比如中东的客户喜欢提前确认,欧洲的客户更喜欢灵活调整,而日本客户则希望一切都按计划走。”刘好仃顿了顿,“这不是语言问题,是理解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翻译者’,而不是‘语言翻译者’?”阿芳总结。

“差不多。”刘好仃点头,“就像老赵说的,开会的方式比说什么更重要。”

正说着,门被推开,老赵探了个脑袋进来:“不好意思,刚把仓库的货单理完。”

“来得正好。”刘好仃示意他进来,“你刚说你在德国学到的不是技术,是他们怎么开会。说说看。”

老赵坐下,挠了挠头:“其实很简单。德国人开会,每个人都要发言,而且不能打断别人。”

“那跟我们有什么区别?”小张问。

“区别大了。”老赵笑了笑,“我们开会,有时候一个人说,其他人要么不说话,要么插话。德国人不是,他们轮流说,而且听得很认真。”

“这算国际化能力?”阿芳问。

“当然。”刘好仃点头,“这说明他们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也懂得倾听。”

“所以国际化不是说你得会说德语、法语、阿拉伯语,而是你得理解不同文化的做事方式。”阿芳在白板上又加了一句:

“国际理解力 = 文化尊重 沟通适应”

“这比‘语言能力’靠谱多了。”小张点头,“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做人才地图了?”

“可以。”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先从现有员工中找,有没有谁在跨文化协作上有经验。”

“比如老赵。”阿芳笑了。

“比如老赵。”刘好仃也笑了,“还有那些在问卷里画问号的人。他们不是不懂,是还没被看见。”

会议继续。

小张开始整理行业报告,阿芳负责细化“国际理解力”的评估维度,老赵则开始回忆自己在德国的更多细节。

“对了,”老赵忽然说,“我们仓库的标签系统,如果能用多语言,效率能提高不少。”

“这个可以记下来。”阿芳在会议纪要末尾写上,“作为后续培训的切入点。”

“好。”刘好仃合上笔记本,“今天我们不是在选精英,是在找种子。”

“那我们找到了吗?”小张问。

“找到了。”刘好仃点头,“老赵是一颗,那些画问号的人,也是一颗。”

“那接下来呢?”

“接下来,”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窗边,“是看看我们有没有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

窗外,一辆物流车缓缓驶出厂区,车尾的红色尾灯在阳光下像一颗渐渐远去的火种。

会议室里,阿芳在白板上写下:

“国际化人才稀缺分析:完成初步定义,进入岗位需求映射阶段。”

老赵看着那行字,忽然笑了:“刘哥,我突然觉得,国际化好像也没那么遥远。”

“是啊。”刘好仃回过头,眼里带着笑意,“它就在我们的日常里。”

小张低头继续敲键盘,阿芳在会议纪要最后一行写下:

“国际化不是走出去,而是让世界走进来。”

老赵看着窗外那辆车,忽然说:“其实我们仓库的标签系统,如果能用多语言,效率能提高不少。”

阿芳点头:“我记下了。”

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在“国际理解力”旁边画了个箭头,写着:

“沟通方式 ≠ 语言能力”。

窗外,阳光洒在会议室的地板上,照得白板上的字闪闪发亮。

会议室门被推开,小张拿着打印出来的报告进来:“刘哥,行业对比数据出来了。”

“好。”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我们继续。”

老赵坐直了身子,阿芳擦掉白板上的旧内容,重新写下:

“国际化人才稀缺分析——第二阶段:外部对标”。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稀缺”两个字上,像是给它镀了一层金边。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得窗帘轻轻摆动,也吹得那份员工履历上的“老赵”字样微微颤动。

国际化人才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发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