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490集:国际化效果评估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490集:国际化效果评估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会议室的玻璃窗反射着晨光,像一面被擦亮的镜子。阿芳把笔记本电脑合上时,屏幕上的“Localization draft 1 – In progress”字样一闪而过,仿佛在提醒他们,那只是旅程的开始。

“刘哥,数据都整理好了。”她把一沓打印好的反馈报告递过去,“按国家分类,还有小林整理的语言适配分析。”

刘好仃接过报告,手指轻轻敲了敲纸张边缘,“不错,咱们不是靠感觉做事的人。”

赵哥从一旁探头看了一眼,“欧洲那边怎么说?”

“有好有坏。”阿芳翻到欧洲页,“有人说我们太安静了,不像其他公司那样一上来就推销。”

“安静不好?”赵哥皱眉。

“不是不好,是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小林推了推眼镜,“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摊主不吆喝,你反而觉得怪。”

“那我们不是在卖菜。”赵哥嘟囔。

“但我们要让人听得懂我们的‘菜’。”刘好仃笑了笑,“就像昨天你说的,颜色不是问题,问题是别人能不能看懂。”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只有窗外风吹过厂区的声音。

“那我们怎么评估这些反馈?”小林问。

“从三个方向。”刘好仃翻开笔记本,上面是昨晚他写下的几个关键词,“第一,文化适配度;第二,产品接受度;第三,整体沟通顺畅度。”

“听起来像考试打分。”阿芳笑。

“对,但不是打分,是看方向。”刘好仃说,“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对的人’。”

赵哥挠了挠头,“这有点哲学。”

“文化本来就是看不见的墙。”刘好仃指着窗外的玻璃厂,“我们做的东西,是让人看得见的;但我们的态度,是让别人愿意看。”

阿芳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适配度 = 理解 尊重 表达清晰”。

“那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理解了?”小林问。

“看他们怎么说。”刘好仃翻开反馈报告,“比如,有客户说‘你们的态度不像推销,而是在倾听’。”

“这是个好评价吧?”赵哥问。

“比好评价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说我们‘不是谁’。”刘好仃轻声说,“他们没说我们‘像谁’,而是说我们‘不是谁’,这说明我们有自己的声音。”

小林点头,“就像我们设计的玻璃,不是为了模仿谁,而是为了让人看见我们自己。”

会议继续进行,数据被一条条拆解,像拆开一封封远方寄来的信。

“东南亚那边,反馈说亲切。”阿芳说,“但他们还没下单。”

“这说明他们喜欢我们,但还没决定信任我们。”刘好仃说。

“那怎么办?”赵哥问。

“继续说话。”刘好仃说,“不是大声说,而是说得清楚。”

小林在报告上写下:“文化好感 ≠ 市场转化,但文化好感是信任的起点。”

“所以我们的下一步,是继续深耕文化融合,同时加强本地市场调研。”阿芳总结。

“对。”刘好仃点头,“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还没走到他们心里。”

会议结束时,阳光已经洒满了整个会议室。阿芳关掉投影仪,小林收拾文件,赵哥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厂区,像在看一幅画。

“以前我以为,玻璃就是玻璃。”他说,“现在发现,它不只是东西,还是我们说话的方式。”

刘好仃走到他身边,看着那片玻璃厂,“是啊,每一块玻璃,都是我们想说的话。”

他们走出会议室,走廊尽头,那句“今天你微笑了吗?”依旧贴在墙上。只不过这次,刘好仃没有停下脚步。

他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拿出白板笔,在上面写下:“文化不是终点,是对话方式。”

窗外的风轻轻吹动窗帘,像在回应他的话。

他坐在椅子上,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画了一个循环箭头,标注:“反馈—调整—再反馈”。

“这不是终点。”他轻声说,“只是我们听到了,他们也在听。”

厂区的机器声从远处传来,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节奏。刘好仃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那句“透明的力量”。

“我们不是要让人看见我们多厉害。”他说,“而是要让人看见,我们愿意被看见。”

他睁开眼,拿起笔,在白板上又加了一句话:

“听清别人怎么说,然后说得更清楚。”

窗外,阳光正好,玻璃反射出一片明亮的光。

刘好仃起身拉开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便签纸,那是他刚进厂那年写的字迹:“认真做事,别怕麻烦。”

他把它夹进笔记本,站起身,走向车间。

阳光透过厂房高高的玻璃顶棚洒下来,工人们正忙碌地搬运板材,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玻璃交织的味道。他走过一台正在作业的钢化炉,听见操作员用方言喊了一声:“老刘!今天检查哪块?”

“先看看那批出口的花纹玻璃。”刘好仃答。

操作员点点头,快步走去打开一扇门,露出一排整齐排列的玻璃样品。阳光斜照下,那些图案像是活了过来,隐约能看见花型与几何线条的结合。

“这个绿色,调得比上次柔和多了。”阿芳不知何时也跟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新整理的报告,“客户说这次的颜色更像是自然光线下的森林,而不是人工染料。”

“那就好。”刘好仃伸手摸了摸玻璃表面,指尖微微一凉,“他们能感觉到变化,说明我们做对了。”

“不过销售数据还没明显上升。”小林在一旁插话,“有些客户虽然喜欢,但还在观望。”

“观望不是坏事。”刘好仃望着远处,“至少他们开始注意我们了。”

赵哥拎着图纸走过来,“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定制服务?比如根据当地建筑风格,提供专属图案?”

“想法不错。”刘好仃点头,“但我们得先知道,哪些风格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那就得多听。”阿芳翻开记录本,“我已经在安排人定期收集客户的日常反馈,不只是邮件,还有社交媒体、论坛评论这些。”

“这才是真正的双向理解。”刘好仃说,“不是我们告诉他们什么,而是他们告诉我们什么。”

他转身走向办公室的方向,脚步沉稳,身后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和玻璃反光中闪烁的光斑。

夜幕降临,办公楼只剩几盏灯还亮着。刘好仃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三份不同语言版本的客户反馈汇总。他逐条翻阅,偶尔停下来在纸上记下几句重点。

有一段匿名留言引起了他的注意:

“贵公司的玻璃产品让我想起家中的窗框,但你们的态度不像推销,而是在倾听。”

他用红笔圈了出来,嘴角轻轻扬起。

这句话,让他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次出差经历——那时他第一次出国,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唯一能沟通的,是一个眼神友善的服务生。对方不会讲中文,但他记得那个微笑,像是一块透明的玻璃,隔开了陌生,却也映出了善意。

“原来,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是让别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温暖。”他低声自语。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在“文化不是终点,是对话方式”下面,又补充了一句:

“每一次倾听,都是新的起点。”

窗外,夜色渐深,远处的厂区灯火通明,像一片漂浮在黑暗中的星海。

刘好仃关掉台灯,走出办公室,走廊尽头,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那句标语上:

“今天你微笑了吗?”

他看了眼那行字,脚步未停,转身离去。

身后的办公室,只剩下白板上跳动的光点,像等待被敲下的下一个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