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61集:创新思路挖掘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61集:创新思路挖掘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小陈走后,办公室的门轻轻合上,刘好仃没动,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像在给什么节奏打拍子。他盯着电脑屏幕,那两行字还亮着:“我们是谁?——一家会因为三分钟冷却时间较真的玻璃厂。”“我们做什么?——把较真,变成温暖。”

他没关文档,而是点了“另存为”,文件名敲了四个字:“品牌思考_初稿”。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的白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刘好仃提着保温杯进来时,小王已经在投影仪上打开了一页ppt,标题是“全球建材行业趋势观察”。老李抱着一叠打印资料,边翻边嘟囔:“这词儿一个比一个玄,‘可持续闭环’‘碳足迹可视化’,听着像科幻片。”

“别管名字多花哨,”刘好仃把杯子搁在桌上,“咱们就看三件事:别人在做什么?消费者在要什么?有没有咱们能插得上手的地方?”

小陈举手:“那咱们先分个工?我看资料,老李擅长总结,小王懂数据分析,您坐镇指挥。”

“行。”刘好仃点头,“从今天起,咱们不干别的,就干这一件事——找思路。不求快,但求准。”

散会后,几个人立刻动了起来。小王负责盯国外行业报告,老李翻国内政策文件,小陈则埋头刷论坛、看客户留言、整理用户反馈。刘好仃也没闲着,他翻出过去半年的所有项目记录,一页页过,把凡是带“新”字的、带“试”字的、带“第一次”的,全都标红。

第三天下午,小王在会议室门口探头:“刘师傅,您来看看这个。”

投影上是一张曲线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个性化定制需求增长率”,箭头一路往上。

“最近两年,越来越多客户在下单时提特殊要求,比如尺寸非标、颜色定制、包装图案私人化。”小王指着数据,“不是个别现象,是趋势。”

老李凑近看:“可咱们是做工业玻璃的,又不是做工艺品,搞定制,成本压不住。”

“不一定非得是产品本身。”小陈插话,“上次员工学堂有人问能不能教手机拍照,说明大家其实挺想‘表达自己’的。要不,咱们的服务能不能也‘定制’一下?”

“比如?”刘好仃问。

“比如客户下单时,咱们附一张手写卡片,写点祝福,或者讲讲这块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李摇头:“太软了,客户要的是效率,不是温情。”

“可温情也是竞争力。”小陈不服,“您没看那些网红店?卖的不是东西,是感觉。”

刘好仃没表态,只说:“记下来,算一个方向。”

接下来几天,信息越堆越多。有人整理出“绿色消费”关键词热度上升,有人发现“员工关怀”成企业采购决策影响因素,还有人扒出某大厂因包装过度被投诉的新闻。

但每一条,都像隔着一层纱。

“看得见,摸不着。”小王叹气,“咱们知道风往哪吹,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借力。”

周五下午,团队围坐一圈,桌上摊满资料。刘好仃让每人说一条最有潜力的发现。

小王先来:“环保材料升级是大势,但咱们已经做了,再讲,别人觉得是标配。”

老李接着:“客户越来越看重供应链透明,可咱们公开生产流程,会不会被人抄了技术?”

小陈最后说:“我觉得,咱们最大的不同,是人。工人能上学堂,老师傅带新人,连保安都参加团建。这些事小,但真实。”

刘好仃听完,沉默了几秒,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员工学堂的课程反馈、车间改进提案、客户回访记录。

“你们知道为什么咱们挖不出新思路吗?”他问。

没人答。

“因为我们总想着往外找。”他合上本子,“可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别人那儿抄来的。它得是从咱们自己身上长出来的。”

“可怎么长?”小王挠头。

“先看清自己。”刘好仃说,“咱们做了这么多事,不是为了凑数,也不是为了应付谁。可现在,得学会‘看见’它们之间的联系。”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

材料、人、过程

“咱们的优势在哪?材料上,咱们有可降解护角、节能工艺;人上,有员工学堂、师徒制;过程上,有全程质检、透明生产。”

他用箭头把三个词连起来:“可这些,现在是散的。咱们得找到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

“串成什么?”老李问。

“串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别人一提就想到咱们的事。”

小陈突然举手:“要不,咱们搞个‘玻璃成长日记’?从一块砂子进厂,到成品出厂,全程记录,客户能扫码看。不光看流程,还能看到是谁做的、谁检查的、谁装的车。”

老李皱眉:“这工作量不小,客户真会看?”

“不一定人人看,”刘好仃说,“但有人看,就会传。咱们不靠量,靠‘信’。”

“可这还是在讲过程。”小王摇头,“不算新。”

“是不算。”刘好仃承认,“但它是基础。没有基础,再漂亮的口号也是空的。”

会议结束前,他做了个小结:“这一周,咱们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结论是——还没找到那个‘一拍脑袋就知道是咱们’的点。”

大家有点泄气。

他笑了笑:“但别忘了,咱们当初做社会责任项目时,也是从‘不知道能做成啥样’开始的。现在至少知道了什么不行,这就是进步。”

散会后,小陈留下来整理资料。刘好仃收拾包准备走,看见她还在翻一堆客户留言截图。

“还不走?”

“我再看会儿。”她头没抬,“刚才发现个有意思的事。”

“什么?”

“好几个客户在评价里提到,他们选咱们,是因为‘听说你们连包装角度都研究’。”

刘好仃一愣。

“不是因为环保,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连这种小事都管’。”小陈抬头,“他们说,这种厂,东西肯定错不了。”

刘好仃没说话,转身回桌前,打开电脑,翻出之前那份“品牌思考_初稿”。他往下拉,在最后一行加了一句:

“客户记住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管了什么。”

第二天,他提前到厂,没去办公室,直接去了包装车间。工人正在打包一批出口订单,动作熟练。他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忽然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纸箱底部的护角。

“这批用的是新批次?”

工人点头:“对,昨天刚换的。”

“厚度一样?”

“一样,但材质更软,缓冲更好。”

刘好仃站起来,走到质检台,翻出样品记录。新护角的抗压数据比旧款高了8%,但成本只多了2%。

他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发到团队群:

“新护角测试数据不错,谁跟进的?”

小王秒回:“技术组小张,说是为了应对长途海运的震动,主动提的改款。”

刘好仃看着照片,忽然笑了。

中午回办公室,他打开抽屉,翻出那本《品牌的力量》,书页间还夹着老周留下的纸条。他没看字,而是把书轻轻放在桌上,然后打开文档,删掉最后一句,重新敲了一行:

“创新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已经在做什么。”

下午,他召集团队开短会。

“我昨天想了一夜。”他说,“咱们一直想找‘新’东西,可忘了最重要的事——咱们做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新’的。”

“什么意思?”小陈问。

“别人不做,我们做了,就是新。”他举起手机照片,“这个护角,改了材质,没人要求,是工人自己提的。这不是创新?员工学堂,老师傅教新人用手机,这不是创新?客户要特殊包装,我们连夜调整,这不是创新?”

他顿了顿:“咱们不是缺创新,是缺‘看见’。”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老李突然说:“要不,咱们搞个‘微创新榜’?每月评一次,谁提了改进点子,谁上了榜,全厂公示。”

小王接话:“还可以让客户投票,选出‘最打动他们的细节’。”

小陈眼睛亮了:“那咱们的品牌故事,不就活了吗?不是我们讲,是客户和员工一起讲。”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他拿起笔,在本子上画了个圈,中间写“我们”,外面一圈写“客户”“员工”“供应商”,再外一圈写“社会”。

“咱们要做的,不是搞个惊天动地的大动作。”他轻声说,“是让每一个小改进,都被看见,被记住,被传出去。”

会开到五点半,大家意犹未尽。

临走前,小陈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昨天那个‘品牌一句话’征集,收到了二十多条。”

“念一条听听。”

她翻开笔记本:“‘一块玻璃,也能有温度。’”

刘好仃点头:“不错。”

“还有——‘认真,是我们唯一的捷径。’”

“这个也好。”

“最逗的是这条——‘别家厂裁员,我们厂开学堂。’”

刘好仃笑了:“这句,得贴公告栏。”

大家收拾东西准备走,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工人陆续下班。电动车一辆接一辆驶出厂区,车筐里有饭盒,有购物袋,还有员工学堂发的笔记本。

他掏出手机,打开文档,把刚才那句“创新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已经在做什么”复制下来,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填了团队全员。

邮件正文只有一行字:

“明天早上九点,会议室,咱们聊聊,怎么把‘已经在做的事’,变成‘别人眼里的新鲜事’。”

他按下发送键,抬头时,看见技术组小张骑着电动车经过楼下,车把上挂着个塑料袋,里面露出半瓶胶水、几片新护角样品。

小张抬头冲他挥手,咧嘴一笑,车轮碾过一小滩积水,水花溅在路边的绿植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