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6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品牌创新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6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品牌创新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小陈把邮件附件放大在屏幕上,冷却时间的参数标红了三分钟的差距。刘好仃没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像在数节拍。他让技术组立刻调取那批产品的质检记录,同时派人去仓库抽样复查。

“先别声张。”他说,“东西没出问题,咱们就不慌。”

半小时后,质检报告传回来:外观无裂纹,透光率达标,抗压测试合格。问题不大,但隐患像鞋里的一粒沙,走两步就硌得慌。

刘好仃把报告合上,抬头看窗外。运货的车刚走了一辆,车尾还沾着晨露,太阳一晒,水渍慢慢蒸发,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可他知道,有些事,表面看不出来。

他拿起手机,拨通供应商的电话。对方语气诚恳,说是设备临时故障,已修复,保证下一批恢复正常。刘好仃没多争,只说了一句:“下次别等我们发现,你们先报。”

挂了电话,他在笔记本上写了个“稳”字,圈起来,又画了个箭头指向空白处。空白没填,但他心里已经开始转方向了。

社会责任项目做出来了,声量有了,行业开始关注,客户也在夸。可这些,说到底还是“别人看见了你的好”。现在的问题是——接下来呢?

他想起昨天小陈说的那句:“有人问能不能开放课程。”

还有那篇报道的标题:“从护角看责任”。

这些不是终点,是敲门声。门开了条缝,外面是更大的场子,叫“品牌”。

下午三点,会议室灯亮着。刘好仃进去时,桌上摆着三份打印好的趋势图,分别是绿色包装、废料回收、员工学堂的社会反馈曲线。小王已经到了,正用笔在图上划线;老李端着保温杯,吹了口气;小陈坐在角落,手机搁在桌边,屏幕暗着。

“先说个事。”刘好仃坐下,开门见山,“那批护角,冷却时间短了三分钟,产品没问题,但流程有漏洞。技术组会和供应商重新核对工艺标准,下周前出一份联合质检协议。”

几个人点头,没人说话。

“这事提醒我一点。”他顿了顿,“咱们把该做的事做对了,现在得想想,怎么让‘对的事’变成‘响的事’。”

小王抬头:“您是说,品牌?”

“不止是牌子。”刘好仃说,“是别人一听到咱们的名字,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以前可能是‘玻璃厂’,后来是‘环保’‘培训’,接下来呢?咱们得给它加点新味道。”

老李搅了搅杯里的茶叶:“您意思是,搞品牌创新?”

“对。”刘好仃点头,“社会责任不是装饰画,它是地基。现在地基建好了,房子得往上盖。咱们不能一辈子只靠‘我们很负责’这一句话活着。”

小陈眨眨眼:“可创新……从哪儿开始?咱们又不是设计公司,也没请品牌顾问。”

“我不指望明天就搞出个slogan。”刘好仃笑了,“但得开始想。比如,为什么客户记住的是‘无破损’,而不是‘用了可降解材料’?为什么员工发朋友圈,写的是‘五十岁还能学’,而不是‘公司开了课’?”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四个字:品牌温度。

“咱们的优势不在广告词,而在这些真事。可光有温度不够,还得有辨识度。别人做环保,咱们也做,怎么让人记住是咱们做的?”

小王举手:“要不,咱们把员工学堂拍成短片?真人真事,不演。”

老李摇头:“拍可以,但别搞成宣传片。现在谁爱看企业自夸?”

小陈插话:“要不搞个‘玻璃背后的故事’系列?从护角到包装,从废料到新材,讲过程,不讲成绩。”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他把三个建议写在白板上,用圈标出来,然后画了个大问号。

“都挺好,但还不够‘新’。”他说,“咱们在做的,其实是把已经做的事再讲一遍。可品牌创新,得往前迈半步——让人没想到,但一想,又觉得‘对,就该是你们干的’。”

屋里安静下来。

小王挠头:“可咱们天天在厂里,哪来的‘新’?”

刘好仃没答。他想起早上复查质检报告时,技术员随口提了一句:“其实那三分钟差,是因为换了新模具,冷却效率高了,按理说可以缩短时间,但标准没更新。”

他当时没在意,现在却觉得,这不就是“新”吗?不是靠喊,是靠做出来的偏差里,长出的新芽。

“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大动作。”他慢慢说,“有时候,是咱们自己没意识到,已经走在前面了。”

老李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咱们得先看清自己?”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做了这么多事,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也不是为了拿奖。可现在,得学会‘看见’自己。别人看不见的细节,咱们得让它发光。”

小陈突然说:“要不,咱们做个‘责任日志’?每天记一件小事,比如谁修了漏水的水管,谁提醒包装改了角度,积少成多,慢慢就能看出咱们的‘性格’。”

刘好仃笑了:“这主意不坏。品牌说到底,就是一家公司的性格。”

会议快结束时,他做了决定:“从下周起,每周五下午开‘品牌碰头会’,不汇报进度,只聊想法。谁有感觉,哪怕一句话,也可以说。咱们不急着出方案,先养脑子。”

散会后,大家陆续离开。刘好仃收拾桌上的纸,抬头看见小陈站在门口,欲言又止。

“还有事?”

“那个……”她从包里掏出一张截图,“刚刷到的,有个国外建材论坛转发了咱们那篇‘从护角看责任’的报道,底下有人问:这是中国哪家厂?有没有英文资料?”

刘好仃接过手机,看了两眼,没说话。

小陈小声问:“咱们……有英文官网吗?”

他摇头。

“那……要不要做?”

他把手机还回去,笑了笑:“先别急着往外递名片。咱们得先想清楚,递上去的那张纸,写的是啥。”

小陈点点头,走了。

办公室安静下来。刘好仃坐回椅子,打开抽屉想找份文件,手指碰到一本硬壳书。他拿出来,封皮有点磨毛了,书名是《品牌的力量》。翻开第一页,一行字写着:“给新来的刘工:做事要实,立名要稳。——老周,2008年。”

他记得老周,厂里第一个搞产品分类的人,退休前一句话没说过“品牌”,但客户都说“认你们家的玻璃”。

他把书放在桌上,翻了几页,停在一张夹着便签的页面。上面写着:“品牌不是贴上去的,是长出来的。根,是每一天的坚持。”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会儿,忽然觉得,创新不是从外面找,是从自己身上挖。

第二天一早,他提前到厂,在车间转了一圈。工人正在调试新模具,技术员蹲在机器旁记录数据。他走过去,看了眼屏幕上的参数,冷却时间显示“-2.8分钟”。

“还是短了。”他说。

技术员抬头:“刘师傅,我们正准备报备修改标准。实测证明,这个时间完全不影响质量,还能省电。”

刘好仃点点头:“那就改。但改之前,把测试数据、对比报告、能耗节省全整理出来。别光写‘合格’,写清楚‘为什么合格’。”

“您要干啥用?”

“留着。”他说,“说不定哪天,这就是咱们品牌故事的第一行。”

回办公室路上,他路过公告栏。上面贴着员工学堂最新一期课程表,底下有人用便利贴留言:“下次能讲手机拍照吗?我想拍孙女。”

他撕下那张便利贴,折好放进口袋。

中午,他泡了杯茶,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光标闪了两秒,他敲下标题:品牌创新思考记录。

第一行写:“我们是谁?——一家会因为三分钟冷却时间较真的玻璃厂。”

写完,他靠在椅背上,望向窗外。太阳能板依旧反着光,像一片安静的湖。运货车又出发了一辆,车身上“绿色环保企业”的贴纸被阳光照得发亮。

他忽然想起小陈说的国外论坛。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起这家厂为什么特别,他不想只回答“因为他们做了社会责任”。他想让人说:“因为他们连三分钟都不放过。”

他重新打开文档,在第一行下面加了一句:

“我们做什么?——把较真,变成温暖。”

正要继续写,小陈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叠资料。

“刘师傅,我把几家国际建材企业的公开资料整理了下,他们做品牌,都喜欢讲‘愿景’‘使命’,词儿特别大。”

“咱们不学那个。”他摇头,“咱们讲人话。”

“那……咱们的‘人话’是啥?”

他想了想,指着文档里的两句话:“就这。不加修饰,也不删减。”

小陈看着屏幕,轻声念了一遍,忽然笑了:“这不像品牌口号,像自我介绍。”

“对。”刘好仃也笑了,“品牌本来就是自我介绍。见人第一句,你说啥,决定了别人记住你多久。”

她把资料放下,转身要走,又停下。

“刘师傅,要不咱们搞个‘品牌一句话’征集?让全厂人都写,看谁能写出最像咱们的那句。”

他看着她,点点头:“行。明天就发通知。”

小陈走后,他继续盯着屏幕。文档还开着,两句话静静躺在那里。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键盘上,像撒了层细盐。

他伸手合上电脑,起身去窗边。楼下,一辆电动车正驶出厂区,骑车的老师傅回头冲保安挥手,车筐里露出半本员工学堂发的笔记本。

刘好仃看着那背影,忽然觉得,品牌这东西,可能不在ppt里,不在论坛上,而在那些每天骑车下班的人心里。

他转身回桌前,从抽屉里拿出那本旧书,轻轻放在文档旁边。

书页翻动时,一张泛黄的纸片飘出来,上面是老周的笔迹:

“别怕慢,只要方向对。品牌这棵苗,十年才抬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