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43集:培训需求分析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43集:培训需求分析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人事科发来的员工技能登记表和外训名单在电脑上打开,两份文档并排着,像一对老伙计站岗。他没急着看,先泡了杯茶,水有点烫,茶叶在杯底打着转,慢慢舒展开来。窗外天光正好,照在键盘上,F和J键上的小凸点闪了下。

他点开第一份表格,密密麻麻的名字往下滚,工种、工龄、培训记录、技能证书……翻到第三页,手指停住了。一个叫小陈的技术员,入职才两年,但参加过三次外部技术交流,还考了个设备操作高级认证。刘好仃记得这小伙子,上回开会低着头记笔记,散了会还在整理文件夹,动作利索得像在装订书。

他顺手把这行标了黄,又往下拉。越看越觉得头大。有人会英语,有人懂德语,有维修工考了电工证,也有质检员偷偷报了线上管理课。可这些信息散在各处,像一筐混着豆子和石子的杂粮,得一粒粒挑出来。

“光看表不行。”他自言自语,端起茶喝了一口,茶还是烫的。

第二天一早,他把小林和老周叫到办公室,桌上摊着打印出来的岗位清单。玻璃厂的岗位比想象中杂,光是生产线就有前段、中段、后段,再加上质检、维修、调度、仓储,十几个工种,每个岗位的操作要点、技术难点都不一样。

“咱们得下去聊聊。”刘好仃说,“不能光看表,得听人说话。”

小林点头:“我昨天翻了翻,发现有些老师傅虽然没证书,但带人特别有一套。老李教徒弟,三句话就能把问题讲透。”

“那就从他开始。”刘好仃拿起笔,“咱们分头走,每人负责几个岗位,跟人面对面聊,问两件事:现在干活缺什么技能?以后想往哪走?”

老周皱眉:“问‘以后想往哪走’?这不玄乎了吗?咱们厂又不是开职业规划所的。”

“正因为不是,才得问。”刘好仃笑了笑,“人不动,厂子怎么动?”

三人分了工,当天就开始走访。刘好仃先去了质检组。组长是个四十出头的女工,说话干脆,一开口就说:“我们最头疼的是新标准看不懂。国外客户给的参数表,全是新符号,老方法对不上。”

“那你想学什么?”

“要是能有人把那些标准翻译成咱们能听懂的话,最好配上图,再教一遍实操,那就踏实了。”

刘好仃记下来,又去了维修班。几个年轻技工围在一起讨论新设备的故障代码,其中一个说:“其实我琢磨过,这系统逻辑跟游戏差不多,要是能系统学一学编程思维,说不定能自己写个排查小程序。”

刘好仃抬头看了他一眼:“你学过编程?”

“自学过一点,但没人带,卡住了。”

这句话被他写进了笔记本,还画了个圈。

下午轮到包装组,情况又不一样。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姐说:“我干这行三十年了,现在机器越来越快,我手跟不上。要是能慢点教,一步一步来,我也能学会。”

刘好仃点点头:“那你希望怎么学?”

“最好有人手把手带一阵,别一上来就让我自己点屏幕。”

一圈走下来,他发现一个规律:年轻人想要“往上走”,老员工更想“稳着干”。技能需求五花八门,有的要学外语,有的要懂系统,有的只求操作更友好。统一培训肯定不行,可要是人人定制,又像裁缝量体,费时费力。

第二天,团队碰头。小林汇报说,有好几个调度员提到跨部门协作困难,信息传递像打哑谜。“他们说,要是能和其他组的人一起培训,互相了解流程,效率能提一大截。”

老周则带回一条意外消息:几位维修工私下聊,说想转岗到技术管理,但不知道从哪开始准备。

“看来不光是技能问题。”刘好仃把大家的记录收上来,“还得帮人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他让小林设计了一份匿名问卷,题目简单直接:你目前最缺哪方面的技能?你未来三年想做什么?有没有想学但没机会的内容?能不能接受跨岗位学习?

问卷发下去两天,回收率出乎意料地高。有人写“想学英语,想去国外客户厂里看看”;有人写“不想升职,就想把现在这活干得更精”;还有人写“希望能有个机会,让我试试带项目”。

最让刘好仃意外的是,有七八个人在“其他建议”栏里写了同一句话:想和其他部门的人一起上课。

“这不是培训,是搭桥啊。”小林看着统计结果感慨。

可问题也来了。汇总时,团队吵了起来。

“我觉得优先搞技术提升,毕竟咱们是工厂,活得好才是硬道理。”小林坚持。

“可老员工怎么办?他们稳定了,生产才稳。”老周不同意,“得先解决操作适应问题。”

“那跨部门交流呢?客户要的是整体协作能力。”另一人插话。

七嘴八舌,谁也说服不了谁。刘好仃听着,没打断。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把所有记录摊在会议室桌上,像摆了一桌拼图,碎片太多,一时拼不出完整画面。

“咱们缺个法子。”他说。

正好市总工会推荐了一位培训专家,姓陈,专做企业技能体系搭建。刘好仃打了电话,约了时间。

陈老师五十来岁,穿着朴素,一进门就问:“你们想解决什么问题?”

刘好仃把情况说了一遍。陈老师听完,没急着给方案,反而问:“你们有没有试过用‘岗位能力模型’来分类?”

“啥模型?”老周直愣愣地问。

“就是把每个岗位需要的能力拆开,比如技术操作、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学习能力,分成几块,再看每个人在哪块弱,缺什么补什么。”

他顺手在白板上画了个四格表,标上四个维度,又举了个例子:“比如一个维修工,技术强,但不会写报告,那就是‘表达’这块弱。培训就不用从头学,专攻这一项就行。”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

“那职业发展呢?”小林问。

“一样拆。”陈老师说,“有人想当技术骨干,就得加强专业深度;有人想带团队,就得练管理能力。模型能帮你们看清路径。”

刘好仃盯着那张表看了很久。他忽然觉得,这不是在做培训,是在帮人找路。

“可我们岗位多,人也杂,建模型得多久?”他问。

“快的话一个月,慢的话两三个月。”陈老师坦诚,“但建好了,以后每年更新就行,不用每次都从头来。”

散会后,团队重新开会。这次没人争了。大家按陈老师的思路,试着把岗位分成了几类:技术操作型、维修支持型、质量管控型、生产协调型。每一类再拆解能力维度,初步列出了几十项具体技能需求。

可越理越发现,事情比想象复杂。一个简单的“沟通能力”,在质检员身上是“准确反馈问题”,在调度员身上是“协调多方进度”,在维修工身上又是“快速描述故障”。同一个词,含义完全不同。

“难怪以前培训总像撒胡椒面。”小林苦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谁都没吃饱。”

刘好仃没说话,他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培训不是填坑,是修路。”

晚上回家前,他最后看了一遍汇总表。数据密密麻麻,像一张没解完的谜题。他合上电脑,走到窗边。楼下培训室的灯还亮着,门半开着,小陈正蹲在地上接投影仪的线,旁边摆着一张手绘的流程图,标题是“新设备操作十问”。

刘好仃看了会儿,转身回桌前,打开文档,把标题从“培训升级”改成了“培训需求分析”。

光标闪着,他敲下第一句:“岗位技能需求初步分类如下……”

刚打完,手机响了。是小陈发来的消息:“刘师傅,我整理了新设备的操作难点,做了个简易课件,您明天方便看看吗?”

刘好仃回了个“好”字,放下手机。

他忽然想起白天陈老师说的一句话:“最好的培训,是让人发现自己能走多远。”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九点十七分。培训室的灯还亮着,小陈的影子映在墙上,正踮着脚挂一张图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