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42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员工培训升级

刘好仃从车间门口的小平台走下来时,工人们还在鼓掌。掌声像车间里那台老式鼓风机,一阵一阵地响,带着点锈味,却热乎。他没再说话,只是朝大家点了点头,转身往办公室去。晨会结束了,可他的脚步没停。

推开办公室门,他顺手把晨会时用的那张检测报告放在桌上。纸角有点卷,是刚才他攥在手里的时候压的。他没管,拉开抽屉把笔筒挪了挪,腾出地方来放文件。墙上挂着的员工合影微微晃了晃,相框玻璃映出窗外刚升起来的太阳,光斑正好落在老李和小张的笑脸上。

他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几秒,忽然想起什么,转身把门关严了。

坐下来,他翻开工作日志,从第一页开始翻。那些年写的字歪歪扭扭,像刚学写字的小孩,可每一条都记着谁修了哪台设备、换了什么零件。翻到去年年底,他停住了。那时候他们还在为能不能省下一度电争得脸红脖子粗,现在呢?烟囱干净了,水清了,连电费单都瘦了一圈。

可他没笑。

他把本子合上,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绿色生产是走出来了,可接下来呢?厂子名声出去了,客户开始问“你们能不能做国际标准”,海外订单试探性地来了几笔,技术部那边已经接到三次视频会议邀请,对方说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你们的人懂不懂我们的流程”。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能修得了熔炉,能换得了密封圈,可教得了别人吗?厂里的年轻人倒是学得快,可老一辈的师傅们,很多连ppt都不知道怎么翻页。上次培训,老周举着手说:“这玩意儿咋没有‘倒带’键?”

刘好仃当时笑了,现在却笑不出来。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左边还写着“已实现”,右边是“循环”两个字。他盯着看了会儿,拿起笔,在“循环”下面轻轻画了一横,然后写下:“人”。

写完,他退后一步,吹了吹笔尖的墨。

人,才是下一步最难的活儿。

中午吃饭时,他特意绕去食堂二楼的培训室看了看。门开着,里面空荡荡的,几张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投影仪还连着笔记本,屏幕上停着一页“绿色生产操作规范”的ppt,是上周技术组用的。椅子有几把歪着,地上有片纸屑,像是谁记笔记时撕下来的。

他弯腰捡起来,展开一看,是张草稿纸,上面画了个简笔小人,手里举着扳手,旁边写着:“我学会了!”字歪歪扭扭,但看得出是认真的。

他把纸折好,放进口袋。

下午两点,他把技术组、机修班和生产调度的几个人叫到了会议室。人不多,七八个,都是老熟脸。小林进来时还拿着保温杯,老周则一边走一边拍裤腿上的灰,像是刚从炉底爬出来。

“坐。”刘好仃指了指椅子,“不聊数据了,今天聊点别的。”

大家都坐下,没人说话。小林把保温杯放在桌上,拧开盖子,热气冒出来,他也没喝。

“上个月咱们把设备换了,工艺调了,数据也出来了。”刘好仃靠在墙边,声音不急,“结果不错,厂子有了新样子。可我昨天接到一个电话,是国外客户代表,问我们能不能派技术人员去他们那边做三个月的技术支持。”

会议室里静了一下。

“我说,再等等。”他顿了顿,“不是不敢去,是咱们的人,还没准备好。”

老周皱眉:“咋就没准备好?咱们这技术,现在不说顶尖,也差不离了。”

“技术是差不离。”刘好仃点头,“可人家问的不只是技术。他们问:你们的培训体系是什么?员工怎么考核?有没有跨文化协作经验?我一听,愣了。这些话,我都没听过。”

小林低头搅了搅杯里的茶。

“不是他们刁难。”刘好仃继续说,“是咱们走出去了,别人看咱们的眼光不一样了。以前是‘这家厂能干活’,现在是‘这家厂靠不靠谱’。靠谱不光看机器,还得看人。”

没人接话,但气氛变了。不再是那种“又来开会”的松散,而是慢慢绷紧了。

“所以我想,”刘好仃直起身,“咱们得把培训这块,重新做一遍。”

“重新做?”小林抬头,“不是每个月都有培训吗?”

“现在的培训,是教人‘怎么开机器’。”刘好仃说,“接下来的培训,得教人‘为什么这么开’,还得教他们‘怎么教别人开’。”

老周咂了下嘴:“这不就是当老师?”

“对。”刘好仃笑了,“咱们厂,以后每个老师傅,都得是老师。”

会议室里有人轻笑,但没人觉得他在开玩笑。

“问题是,”小林放下杯子,“教什么?怎么教?咱们这厂,十几个岗位,操作的、维修的、质检的、调度的,全都不一样。总不能所有人一起学‘怎么用ppt’吧?”

“这就是难处。”刘好仃点头,“培训内容太杂,方向不好定。有人要学外语,有人要学标准流程,有人得懂国际安全规范。咱们不能一刀切。”

“那先挑重点?”有人提议,“比如先培训几个骨干,让他们带一带。”

“全面提和重点抓,都不错。”刘好仃看着大家,“可咱们得先搞清楚——咱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干活的,还是能代表咱们厂走出去的?”

这话一出,会议室又静了。

小林低头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抬头说:“我觉得,不能只看岗位。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经验多,光按工种分,可能浪费了人才。”

老周点头:“老李虽然文化不高,可带徒弟是一把好手。上次小王操作失误,他三句话就讲明白了。”

“对。”刘好仃看着大家,“所以培训升级,不只是内容要变,思路也得变。咱们得让人人都有进步的机会,也得让有能力的人冒出来。”

会议快结束时,大家没定出具体方案,但方向有了:培训不能只是“补课”,得是“升级”;不能只盯着技术,还得看沟通、协作、表达。

散会后,人都走了,刘好仃没急着走。他站在会议室后头,看见小林留下的会议记录本还摊在桌上。他走过去看了一眼,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要点,最后一页角落里,画了个小框,写着:“培训=赋能?”

字迹清秀,像是小林写的。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会儿,忽然注意到旁边坐着的那个年轻员工——是新调来技术组的小陈。刚才开会时,他一直低头记笔记,连大家笑的时候都没抬头。现在人走了,他还在那儿,把散落的纸张整整齐齐夹进文件夹,动作认真得像在装订一本手册。

刘好仃没出声,默默把本子合上,放回原处。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顺手从档案柜里抽出了员工花名册。纸有点潮,翻起来沙沙响。他一页页翻,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后面,备注栏里写着“曾赴德培训三个月”“参与过合资项目”“英语六级”。

他手指停在其中一页上。

原来厂里早就有会外语、懂流程的人,只是过去没把他们推到前面。

他把花名册轻轻合上,放在桌上,又看了看墙上的合影。

照片里,每个人都在笑。有的笑得露牙,有的笑得眯眼,有的只是嘴角一扬。可他们都在。

他忽然觉得,培训这事,不光是教人新东西,更是让每个人都能站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天快黑时,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还没想好,他先打了四个字:“培训升级”。

光标在屏幕上闪着,像在等他下一句。

他没急着打字,而是起身走到窗边。楼下,几个年轻工人正围在一起看手机,不知道在笑什么。其中一人抬头看见他,挥手喊了句什么,他没听清,但还是抬手回应了一下。

回到桌前,他敲下第二行字:“第一步:梳理现有能力。”

刚打完,手机响了。是人事科的电话。

“刘师傅,上季度员工技能登记表刚整理完,您要看吗?”

“发我邮箱。”他说,“顺便,把过去五年参加过外训的名单,单独列一份。”

挂了电话,他没动,坐在那儿看了会儿屏幕。

文档里只有两行字,可他知道,这条路,已经踩进去了。

他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凉了,茶叶沉在底下,像一群安静的鱼。

窗外,路灯一盏接一盏亮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