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3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

刘好仃把小张递来的平板翻到下一页,七起投诉的流程图在屏幕上铺开。每一行记录都像一根细线,牵出一堆人名、时间、操作节点,密密麻麻地缠在一起。他盯着“备货确认”那一栏,几乎每一起都有“系统自动同步”四个字,可实物却一次次没跟上。

“系统说有,货不一定在。”他低声说,像是说给空气听,又像是说给谁提醒,“它不会走路,人得走。”

小李站在旁边,手里还捏着杭州客户的反馈单,声音有点发虚:“要不……咱们再加一道人工复核?每个流动仓发车前,派人再点一遍?”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大屏,物流数据正不断跳动,红的绿的,像一群不听话的萤火虫。他知道,再加一道人工,确实能堵住眼下的漏子,可人会累,会走神,会换班。今天能点一遍,明天呢?后天呢?问题不会少,只会换个模样冒出来。

他合上平板,转身走向会议室:“叫老吴、小张、调度组的小王,还有It那边的负责人,十分钟后开会。”

十分钟后,六个人围坐在桌边。刘好仃把平板往中间一放,屏幕还停在那张投诉流程图上。

“咱们这一个月,把车跑顺了,把路线压短了,把成本省下来了。”他开口,声音不急,也不轻,“可客户照样等货,照样投诉。为什么?”

没人说话。

“因为我们还是靠人盯人,靠经验猜,靠事后补。”他敲了敲屏幕,“系统是摆设,数据是死的。我们改的,都是皮毛。”

小王低头搓着手,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我那天……真以为库存够。”

“不是你的错。”刘好仃摇头,“是系统的错,也是我们的错。我们以为优化就是改路线、调排班,其实不是。真正的优化,是让系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醒人,甚至代替人做决定。”

老吴皱眉:“你是说……搞数字化?”

“不只是搞,是必须搞。”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打印纸,推到桌中央,“这是我昨晚查的。隔壁省那家做陶瓷的,去年上了智能调度系统,订单一进来,系统自动算生产周期、物流路线、仓储分配,连天气变化都考虑进去。他们现在交付准时率98%,客户投诉降了七成。”

小张眼睛一亮:“他们用的是什么系统?”

“大数据驱动的。”刘好仃指了指其中一行数据,“他们能提前两周预测哪个城市会爆单,提前把货调过去。咱们呢?等客户打电话催,才手忙脚乱发流动仓。”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It负责人迟疑道:“这种系统……技术门槛高,投入也大。咱们厂里现有的设备,怕是撑不住。”

“我知道。”刘好仃点头,“可问题是,不搞,咱们就得一直这样——今天叉车坏了没人修,明天备货错了没人管,后天司机又因为补贴闹情绪。我们像一群补锅匠,东一锤子西一锤子,补不完。”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市场不会等我们补完。客户也不会。我们得从‘救火’变成‘防火’。而防火,得靠系统,靠数据,靠真正的数字化。”

老吴摸了摸下巴:“可咱们从没搞过这种大工程,从哪儿开始?”

“就从现在开始。”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

“我们不是要做一家深圳的玻璃厂,我们要做一家能走向全球的品牌企业。”他抬头,“客户在杭州、在苏州、在成都,未来可能在东京、在柏林。他们要的不是‘差不多’,是要‘准’,要‘稳’,要‘快’。这些,靠人盯不出来,靠经验拼不出来。只有数字化,才能让我们跟得上。”

小张举手:“那……第一步做什么?”

“第一步,摸清家底。”刘好仃合上本子,“所有人,从明天起,把咱们现在的业务流程一条条理出来——从客户下单,到生产排产,到仓储发货,再到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谁在做,怎么做,用什么工具,耗多少时间,全记下来。”

老吴问:“记这些,是为了写报告?”

“是为了找病根。”刘好仃说,“哪些环节靠人硬撑,哪些信息传递靠微信传截图,哪些决策还在靠‘我觉得’。这些,都是数字化要改的地方。”

It负责人点头:“这工作量不小,但可行。”

“第二步,”刘好仃继续说,“找药方。你们去查,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成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适合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别一上来就盯着最贵的,也别只看便宜的。我们要的是能用、好用、长期能升级的。”

小张掏出手机准备记,刘好仃却摆摆手:“别用手机。拿纸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这件事,不能浮在屏幕上,得刻进脑子里。”

散会后,走廊里只剩下刘好仃和小张。

“刘师傅,”小张犹豫着开口,“您说的全球品牌……咱们真能行?”

刘好仃停下脚步,笑了笑:“你觉得,十年前咱们敢想流动仓这事儿吗?敢想数据能指挥司机走哪条路吗?”

小张摇头。

“可现在呢?”

小张笑了:“现在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

“对。”刘好仃拍拍他肩膀,“难的是第一步。只要迈出去,路就会慢慢显出来。”

第二天一早,办公室里多了几张白板。一张贴着“业务流程梳理清单”,一张写着“数字化痛点汇总”。小王在上面写了第一条:“销售接单后,生产排产平均延迟6小时——信息靠邮件转发,无人跟进。”

老吴在另一张纸上记:“华南三仓夜间效率低,主因夜班补贴三年未调,人员流动性大。”

小张则埋头在电脑前,翻着行业报告,突然抬头:“刘师傅!我发现一家做智能仓储的公司,他们的系统能自动识别库存偏差,还能联动物流调度——和咱们的情况很像!”

刘好仃走过去看了看:“记下来,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中午,It负责人拿着一份资料过来:“查了十家服务商,技术方案五花八门。有的要用私有云,有的推SaaS平台,有的还要我们先换一批新服务器。”

“成本呢?”

“最低的前期投入也要两百万,还不包括后期维护和人员培训。”

刘好仃盯着那串数字,没说话。

下午,团队聚在会议室,开始分类评估。有人主张先上仓储系统,有人觉得该从生产排产入手。争论到一半,小张突然说:“我发现一个问题——销售部的订单数据,和生产部接到的,经常对不上。有时候规格改了,销售没同步,生产按老版本做,等发现时已经晚了。”

“这个问题存在多久了?”刘好仃问。

“至少一年。”小张苦笑,“他们说是‘沟通问题’,可我觉得……是系统没打通。”

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销售与生产信息不同步——数字化转型重点解决项。”

会议快结束时,It负责人指着其中一项技术方案说:“这个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平台,功能最全,能整合供应链各环节。但它要求我们配备专职数据工程师,每年维护费也要八十万。”

“我们有吗?”

“没有。”

“能招吗?”

“招得到人,但培养起来至少半年。”

刘好仃看着那行字,久久没动笔。

散会后,他站在窗边,楼下是厂区的装卸平台。一辆货车正缓缓倒车,司机探头张望,旁边工人打手势指挥。那一幕,和十年前没什么两样。

他掏出手机,拨通一个号码:“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顾问服务……对,是全流程的。我们是一家制造企业,规模不大,但想认真做一次升级。”

电话那头声音清晰,他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词:需求诊断、分步实施、技术适配。

写完,他抬头看了眼会议室的方向。灯还亮着,小张正趴在桌上整理资料,老吴和小王在白板前讨论着什么,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合上本子,往会议室走。

门还没推开,就听见小张的声音:“刘师傅说得对,光靠人盯,盯不住。可要是系统能自动提醒库存不足,能提前预警配送延迟……咱们是不是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老吴笑:“那我以后就不用半夜爬起来看物流单了。”

刘好仃推开门,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一页纸。

“找到了。”他说,“一家专门帮制造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咨询公司,他们上周刚帮一家五金厂做完系统升级,从下单到交付,全程数字化,客户投诉降了八成。”

小张眼睛一亮:“他们收多少钱?”

刘好仃把纸递过去:“先免费做一次需求评估。”

小张接过纸,突然问:“那……我们是不是该准备一份自己的‘病历’?把所有的流程问题、数据断点、人为漏洞,全都列出来?”

刘好仃笑了:“你这比喻,挺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下面,重重画了一条横线。

然后写下第二行字:第一步,把病看明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