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28集:物流配送改进实施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28集:物流配送改进实施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刘好仃把手机从左手换到右手,刚回完那条“如果现在申请重新评估,还来得及吗”的消息,指尖还停在发送键上,门就被推开了。物流组的小李抱着一叠打印纸,额头上沁着细汗,像是刚跑完一段楼梯。

“刘师傅,越南前置仓第二个月的数据全出来了,”他把纸放在桌上,手指点着其中一行,“客户下单到收货,平均五小时四十七分钟,最短的一单,三个小时二十分钟就送到了。”

刘好仃没说话,低头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这速度,比外卖还快。”

小李也笑:“客户留言说,怀疑咱们在他们厂门口搭了个仓库。”

“不是怀疑,是事实。”刘好仃拿起笔,在纸上圈出几个数字,“既然能快,那就不能只快在越南。咱们的配送网络,不能只靠一个点撑着。”

他抬头,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从今天起,物流配送改进,正式开干。”

会议室里人很快到齐。物流组六个人,加上生产调度的老吴和It支持的小张,围了一圈。刘好仃把几张区域地图钉在白板上,红笔在几个城市间划了道道。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送不到,是送得不够聪明。”他指着地图,“比如东莞到长沙,有三条路可走,一条近但常堵,一条绕但高速连贯,还有一条走国道,便宜但耗时。可咱们的车,九成走第一条,图近,结果经常卡在路上。”

小李接话:“我们司机都习惯走熟路,新路线不敢试。”

“习惯是效率的敌人。”刘好仃说,“咱们不靠感觉,靠数据。谁负责华南线路?”

小张举手。

“把过去三个月所有线路的运输时间、油耗、过路费、事故率,全拉一遍。不是大概,是每一趟车、每一天、每一段路。”

小张点头记下。

“还有,”刘好仃转向老吴,“生产排程和发货时间得对上。现在经常是货好了,车没到;车到了,货还在等质检。时间都耗在等上。”

老吴搓了搓脸:“排产表我今晚就改,明天出新版,发货时间精确到两小时窗口。”

会议开了不到一小时,散会时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任务单。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些被圈出的城市,像看着一张正在成形的网。

三天后,数据汇总完成。小张把表格投影出来,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人眼花,但几条规律很快浮现:走G4高速的线路虽然多绕五十公里,但准时率高出23%;夜间发车的车辆油耗低,但司机疲劳度高;而某些中转仓的装卸时间,竟然比运输还长。

“原来我们省的是小钱,亏的是大时间。”小李感慨。

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速度、成本、稳定性。他问:“咱们最不能牺牲的是什么?”

“稳定性。”老吴答得干脆,“客户不在乎你快一小时,但受不了你今天到、明天不到。”

“那就以稳定为基准,再抠成本。”刘好仃拿笔圈出几条高频线路,“先从深圳到成都、深圳到沈阳、深圳到厦门这三条线试点,每条线至少比对三种路线方案。”

方案讨论到第三天,争议来了。小张主张全面切换导航推荐的“最优路线”,但司机老周反对。

“导航说快,可它不知道前天那场雨把321国道冲塌了半边!”老周拍了下桌子,“我走那条路二十年,闭着眼都能开。你们拿个手机就让我换?”

会议室一时安静。

刘好仃没说话,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一行字:“老经验 新数据=真优化。”

“老周,你二十年经验是宝。”他转过身,“但咱们不能光靠宝,还得看数。这样,三条试点线路,每条你选一个你信得过的司机,咱们一起定路线。数据你来看,路况你来判,最后咱们合起来定方案。”

老周愣了下,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接下来一周,三组人马分别跑线测试。刘好仃亲自跟了深圳到成都那趟。司机老陈原本坚持走老川湘线,结果第一天就被堵在湖南境内三个小时。第二天改走沪蓉高速绕道重庆,虽然多跑八十公里,但全程畅通,到货时间反而提前了两个小时。

“这路我十年没走过了。”老陈一边交车一边摇头笑,“没想到现在这么顺。”

试点两周后,三组数据汇总。新路线平均节省运输时间18%,油耗下降11%,客户签收满意度从86%升到94%。最意外的是,因为到货稳定,生产调度的等待时间减少了近三成。

刘好仃把数据打印出来,贴在车间门口的公告栏上。标题就一行字:“咱们的车,跑得更聪明了。”

这天下午,小李又冲进办公室,手里挥着一张报表。

“刘师傅,您猜怎么着?我们算了一下,如果全国线路都按这模式优化,一年光运输成本就能省下三百多万!”

刘好仃接过报表,没急着看数字,而是问:“司机们呢?还抵触吗?”

“不抵触了。”小李笑,“老周昨天还问我,能不能把他的线路也纳入第二批优化。他说,省下的油钱,够他儿子交半年补习费。”

刘好仃把报表轻轻放在桌上,抬头看向窗外。一辆满载的物流车正缓缓驶出厂区,车身上“深玻物流”四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他忽然说:“咱们还漏了一件事。”

小李一愣:“啥事?”

“前置仓。”刘好仃转身拉开抽屉,取出一张全国地图,“越南试成了,不代表别的地方也能照搬。华东、华北、西南,每个区域客户需求不一样,库存结构也得变。”

他用红笔在几个城市点了点:“下一轮,不是光改路线,是改整个配送逻辑。货,得提前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小李眼睛亮了:“您的意思是……多设几个前置仓?”

“不是‘设’,是‘布’。”刘好仃在地图上画了三条线,把几个点连成网络,“像下棋,一子落,势成。越南那一仓,是第一颗子。”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但布子之前,得先问自己——咱们的货,到底在为谁跑?”

小李没听懂,刚想问,刘好仃已经拨通了It组的电话。

“把过去半年所有客户的补货周期、订单频次、紧急订单比例,按区域重新分析一遍。我要知道,哪个地方的客户,等得最久。”

电话挂断,办公室安静下来。小李站在原地,看着刘好仃低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忽然听见他念了一句:

“车跑得再快,也得知道往哪儿开。”

三天后,新方案初稿完成。刘好仃召集所有人开会,投影上是一张动态热力图,不同区域的红色深浅不一。

“红色越深,客户等待越久。”他指着华东一片,“这里,每月平均补货周期七天,但实际生产等料时间占了四天。如果我们在这设一个前置仓,把常用模块存进去,能把等待压到两天以内。”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语。

小张举手:“可建仓成本高,万一库存周转慢……”

“所以不建大仓,先建‘流动仓’。”刘好仃打开下一页ppt,“用两辆改装冷藏车,定期巡回华东几个重点城市,车到即配。相当于移动的前置仓。”

老吴笑了:“这不就是‘货找人’?”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以前是‘人找货’,客户下单,我们从深圳发。现在,让货自己走到客户门口等。”

方案定下,试点启动。第一批两辆流动仓车改装完成,车身刷成浅蓝色,侧面印着一行字:“深玻快线,随到随配。”

发车那天,刘好仃去现场看了看。司机是老周和小陈,两人正往车上装货,动作利索。

“刘师傅,”老周擦了把汗,“这车我开,您放心。我保证,每趟都准时到。”

刘好仃没多说,只拍了拍他的肩。

车启动,缓缓驶出厂门。后视镜上挂着一只小小的平安符,随着车身轻轻晃动。

回到办公室,小李递来一份报表:“第一批流动仓路线规划好了,第一站杭州,预计明早九点到。”

刘好仃接过,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行备注:“建议增加温州停靠点,当地三家客户连续三周提交加急单。”

他拿起笔,在“温州”两个字上画了个圈,正要写下意见,手机震动起来。

是It组的消息:“华东客户补货数据分析完成,最常断货的模块是b-7和F-3,建议流动仓优先储备。”

刘好仃刚回了个“收到”,门又被推开。

小李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对讲机:“刘师傅,刚接到高速监控,第一辆流动仓车在惠州出口遇到临时修路,原路封闭。”

刘好仃抬头。

“司机问,”小李顿了顿,“要不要改走国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