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15集:文化交流活动推进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15集:文化交流活动推进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午休铃响过三分钟,茶水间的门还半开着,像一张欲言又止的嘴。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把音响插上,按下播放键。炉火燃烧的呼呼声缓缓流淌出来,不响,但够暖,像谁在耳边轻轻吹气。

没人动。

小李站在角落,手里攥着话筒,眼神飘向王姐。王姐低头拧杯盖,一圈,又一圈。小林抱着手机,头埋得几乎贴到桌面。窗边的小阮悄悄举起手机,镜头对准了空着的椅子。

刘好仃走过去,把话筒轻轻放在桌上,打开录音文件。老黄徒弟的声音响了起来,带着点怯,还有一丝急切:“……水滴进炉口,听声儿。‘啪’地一声脆,温度正好;要是‘噗’一下闷响,就得再烧会儿。我爹说,这是老法子,比表还准。”

声音落下,没人鼓掌,但空气松了一寸。

王姐忽然把杯子蹾在桌上,金属底磕在瓷砖上,清脆一响。她抬头,接过话筒:“那我也说一个。”

她没站上临时搭的小凳,就坐在原位,像在自家炕头唠嗑:“我们那儿,冬天烧炕,火得从灶眼慢慢引。急了,火窜太快,炕面炸裂,半夜漏烟,全家人呛醒。我妈总说,火不认人,只认耐心。你急,它就炸给你看。”

她说完,没递话筒,而是盯着对面的年轻技工小陈:“你们四川不是也讲究火候?火锅底料炒糊了,整锅都毁。”

小陈愣了下,点点头:“是。火一大,香料糊了,又苦又涩。我们师傅说,火要‘养’,不能‘催’。”

“对嘛。”王姐笑了,“你看,南北差这么远,道理倒一样。”

气氛松了。有人轻笑,有人点头,小林也抬起了头。

小阮深吸一口气,站起来,声音不大,但清晰:“我想讲‘呼吸点’。”

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条起伏的线:“我爸烧玻璃,不看表,听炉声。他说,火有呼吸。升温是吸气,保温是呼气,退火是睡觉。要是节奏乱了,火就累,玻璃就容易炸。”

刘好仃坐在后排,没打断,只是掏出笔记本,在页脚写了个词:呼吸训练。

小林突然开口:“那我们设定升温曲线,是不是就像在给火做呼吸训练?”

话一出口,他自己先愣了,随即笑了。其他人也笑了,笑声不大,但真实。

“这话说得妙。”王姐拍了下桌子,“火还得上瑜伽课不成?”

小阮也笑了,但没停下:“我爸说,烧一炉玻璃,就像陪一个人走完一段路。你得跟着他的节奏,不能硬拽。”

刘好仃合上本子,走到投影前。小李会意,打开文件夹。屏幕上跳出一个音频文件,编号清晰:SZ-wh-0004_识火_王姐_烧炕火候.mp3。

“从今天起,每场都存。”刘好仃举起一个新档案袋,封面上写着“以火为媒·识火”,编号0004,“讲了的,名字记上,年终文化分自动算。”

有人问:“以后还办?”

“办。”刘好仃说,“不强制,但话筒一直在这儿。”

小李把签到表递过去,上面已经签了六个名字。刘好仃在末尾添上“小阮”,又在背面记下“呼吸训练”四个字。

茶水间的炉火录音还在放,轻,稳,像某种无声的承诺。

第二天早上六点四十,质检组小林提前半小时到岗。他没去工位,而是拐进茶水间,打开音响,把一段新录音导入系统。

是昨晚回家路上录的——他爸在厨房炒菜,火苗舔着锅底,滋滋作响。他录了整整三分钟,从点火到收火。

他命名文件:SZ-wh-0005_识火_小林_家常火候.mp3,拖进“以火为媒”文件夹。

刚存好,王姐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保温壶。

“哟,来这么早?”

“就……试试新功能。”小林有点不好意思,“我把我爸炒菜的火声录了,能存吗?”

“咋不能?”王姐倒了杯茶,“火又不分厂里家里。你爸那火,说不定比咱们炉子还稳。”

小林笑了,点击上传。进度条走到100%,文件安静落定。

中午,混合二班休息区贴出新通知:“识火”故事会第二场,本周五午休,地点不变。新增一条规则:可带录音、可画图、可请人代讲。

底下有人留言:“我能讲我爸修拖拉机时拜火神吗?”

另一条:“我们苗家烧陶,火要唱三天歌,能算?”

小阮回:“算。火听过歌,烧出来的陶不裂。”

刘好仃路过时看了一眼,没说话,但在通知背面用红笔圈了“唱歌的火”三个字。

周五午休,茶水间比上次早十分钟坐满。小李特意调暗了顶灯,只留一盏暖光台灯,照着话筒。

第一位是潮汕的阿强,他没说话,先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三道弧线,标着“献水”“献酒”“献米”。

“我们那边,开新炉要‘三献礼’。”他声音低,“敬完,火苗真会跳高。以前说是迷信,现在我想,也许是炉压变化,空气进得多了。”

王姐点头:“有道理。咱们炉子点火前,不也得吹扫三遍?也算‘献礼’。”

第二位是越南实习生小阮,她这次没拿稿,直接开口:“我爸爸说,火累了,要轻轻拍炉壁,像拍婴儿背。”

她做了个轻拍动作,节奏缓慢。有人下意识跟着点头。

刘好仃记下:“拍火安眠法。”

第三位是四川小陈,他讲火锅底料炒制,火要“文武交替”,不能一味猛攻。说到激动处,还比划了几下铲子。

“你们看,”他总结,“火要听话,得先懂它脾气。”

最后一段录音播放——小林上传的炒菜火声。短短三分钟,却听得人出神。

刘好仃站起来,打开投影。新文件静静躺在列表里:SZ-wh-0006_识火_小陈_火锅火候.mp3。

“编号到六了。”他说,“下周继续。”

有人问:“能讲孩子第一次点火的故事吗?”

“能。”刘好仃说,“只要是火,都算。”

小李在签到表上写下第七个名字,抬头问:“下次能不能录视频?光听,总觉得少了点啥。”

刘好仃看着白板上那些手绘的火曲线,点了点头。

“可以。”他说,“只要不耽误生产。”

小阮忽然举手:“我能把录音带回家,放给我爸听吗?”

“能。”刘好仃说,“不止你爸,谁想听,都行。”

他打开档案柜,把新文件袋放进格子。0006,严丝合缝。

第三周,故事会移到了车间休息角。地方大了,搬了两张折叠桌,摆上茶水。

第一位是老张,他站在那儿,两手插兜,像在开生产会。

“我讲个实在的。”他说,“早年修窑,老师傅不让穿尼龙衣,说静电引火。后来才知,是空气粉尘遇火花。老规矩,听着玄,里头有科学。”

他顿了顿:“我不懂文化不文化,我就知道,有些老话,传下来,总有道理。”

他说完就坐下了,没看任何人。

但没人笑他。

刘好仃把录音编号SZ-wh-0007,存进系统。小李在备注栏打了几个字:“老张首讲,全场安静。”

某天清晨,刘好仃发现公告栏下多了个自制小盒子,木头的,刷了清漆,上面贴着纸条:“火的故事,投这儿。”

盒子里已有三张纸条。一张画着篝火,写着“我爷爷说,火会认人”;一张是拼音夹杂错别字:“huo bu xing ren,dan ren yao xing huo”;第三张是越文,但附了中文注释:“火睡着时,不要大声说话。”

刘好仃把盒子拿进办公室,放在档案柜旁。第二天,小李送来一个配套的录音笔,绑着红绳。

“工人们凑钱买的。”他说,“说不能老让刘工出钱。”

刘好仃没推辞,把录音笔放进盒子,贴上标签:“公共话筒”。

一个月后,第四场故事会开始前,小阮突然说:“我想试试,用我爸的‘呼吸法’调一次退火参数。”

全场静了。

王姐问:“能行吗?”

“不一定。”小阮老实说,“但我想试。”

刘好仃看了眼排期表,周保前还有一炉空档。

“安排在周三下午。”他说,“不赶单,就当试验。”

小李立刻记下:“SZ-SY-001,呼吸法退火测试。”

小林抬头:“那这算‘共火’了吗?”

刘好仃摇头:“不算。‘共火’是两个班一起烧。这还只是‘识火’的延伸。”

但他没说出口的是,火已经从故事里,走到了炉前。

周三下午,退火区围了几个人。小阮站在控制台前,闭眼听了十秒炉内声响,然后调低升温速率,拉长保温时间。

“像呼吸。”她轻声说,“现在,是呼气。”

玻璃缓缓冷却,曲线平稳,无波动。

质检结果出来:无应力裂纹,光学均匀性达标。

小李看着报告,念出声:“良品率,100%。”

没人鼓掌,但所有人都多看了那炉玻璃一眼。

刘好仃把测试记录打印出来,放进新档案袋,编号SZ-wh-0010。

他在背面写了一行字:

火的故事,开始烧出真玻璃。

小阮站在炉前,轻轻拍了拍炉壁,像在安抚一个睡着的孩子。

她的手刚放下,炉内火光微微一闪,像是回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