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14集:融合方案精心策划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14集:融合方案精心策划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抽屉合上的咔哒声还在耳边,刘好仃没坐回椅子,而是把刚整理好的《文化背景登记表》轻轻推到桌角。他看了眼手机,小李发来的那张“火神节”草图还留在相册首页,碗里盛的不是酒,是冷却水——敬完火神,第一炉玻璃特别稳。

这话说得玄,可混合二班最近三周的返工率确实压到了全厂最低。老张虽然嘴上不说,但昨天巡线时特意在交接记录上多看了两眼。

刘好仃打开投影,共享文档“咱们都咋说火”的页面跳出来,最新一条是小阮更新的:“火会呼吸,也会累。累了,就得歇。”底下有人跟了一句:“我们老家说,火睡着了不能吵。”

“人都到齐了?”他抬头问。

王姐正拧保温杯盖子,小林刚连上电脑,小李抱着一叠打印稿进来,上面全是手写笔记的扫描件。

“开始了。”刘好仃按下播放键,老黄徒弟录的那段客家话缓缓响起,语速慢,调子沉,像炉火将熄未熄时的低鸣。他说那天不能换炉工,怕冲撞了火神;敬完水,火苗会突然窜高一截,像是回应。

“这段得留着。”王姐听完,合上本子,“可咱们记了快二十条了,五花八门,光靠贴墙,看热闹还行,真想用上,得有个主心骨。”

小李点头:“我也觉得,不能光让大伙儿讲故事。讲完呢?听完感动一下,第二天照常干活?”

刘好仃没答,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中央画了个圈,写下一个“火”字。接着画第二圈,写“手艺”,再画第三圈,写“人”。

“咱们收的这些,表面是方言、习俗、老规矩,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他顿了顿,“火不是机器,是伙伴。你急,它炸;你躁,它偏;你哄着它,它就给你好玻璃。”

小林抬起头:“所以咱们要做的,不是让大家学彼此的话,而是明白——原来别人也这么看火?”

“对。”刘好仃点头,“火是共通的语言。炉前不分籍贯,只分心静不静。”

王姐忽然笑了一声:“你这话说得,像要办个‘拜火教’。”

“那就办。”刘好仃也笑了,“不过不拜神,拜经验。咱们不搞虚的,就从火出发,一步一步来。”

他调出混合二班的排期表:“下周二开始,对照实验正式上线。‘心静不静’这句,已经写进交接流程。这不是闲聊,是工艺参数。”

小林眼睛一亮:“那咱们的文化方案,能不能也按生产节奏走?比如——别挑上班时间开会,改在设备调试、换模间隙搞点小活动?”

“正有此意。”刘好仃打开新文档,标题打了三个字:三阶九步。

“第一阶,叫‘识火’。”他边说边打字,“组织‘火语故事会’,每人讲五分钟,说说老家怎么对待火。可以录音,可以画图,不会写的,找人代笔都行。地点就定在茶水间,午休时间,不占工时。”

小李举手:“万一没人愿意讲呢?”

“那就从愿意的开始。”刘好仃说,“谁讲了,名字记一笔,不发钱,但年终评优参考。咱们不搞大张旗鼓,就悄悄攒点‘文化分’。”

王姐点头:“这能落地。钱不多,但面子到了。”

“第二阶,叫‘共火’。”刘好仃继续,“搞一次‘同炉烧制’,抽两个不同背景的班组,合作烧一炉玻璃。从配料到退火,全程协作,咱们跟拍记录,看他们怎么沟通、怎么调参数。”

小林问:“这得占生产线吧?老张能批?”

“安排在设备周保那天。”刘好仃早有准备,“本来就不接单,正好练手。而且——”他顿了顿,“烧出来的东西,咱们不扔,贴上标签,写‘第一炉融合玻璃’,放展厅。”

小李笑出声:“这名字起得,跟新产品似的。”

“就是新产品。”刘好仃说,“人合了,玻璃能不合?”

“第三阶,叫‘传火’。”他最后写下,“选几个老师傅,带新人,不光教技术,也讲背后的老理儿。比如陈师傅那套‘三献礼’,以前当迷信,现在看,其实是心理节奏管理。”

王姐忽然问:“要是有人不愿带呢?”

没人接话。

刘好仃没回避:“那就先找愿意的。谁报名,谁上。咱们不强求,但谁做了,就让人看见。”

小林打开hR系统界面:“我可以设个‘文化贡献’字段,每次参与活动自动记分,年底汇总,跟技能分并列。”

“好。”刘好仃点头,“不加钱,但加名。荣誉这东西,有时候比奖金还重。”

王姐在本子上划了条线:“那方案总得有个名头吧?总不能叫‘三阶九步’,听着像练功。”

刘好仃想了想,在白板上写下六个字:以火为媒。

“火是咱们的饭碗,也是咱们的共同话题。有人靠它吃饭,有人敬它如神,有人怕它发脾气——但谁都不能否认,没火,就没玻璃。”

小林轻声念了一遍:“以火为媒……挺顺。”

“就它了。”王姐合上本子,“下周故事会,我第一个讲。我们东北那疙瘩,冬天烧炕,火候不对,炕裂了,全家挨冻。那会儿我妈总说:‘火不认人,只认耐心。’”

小李也来了劲:“我们潮汕的,逢年过节要烧金纸,火苗跳得高,叫‘旺’;跳得低,叫‘衰’。我爸说,看火,就是在看人心。”

刘好仃没说话,拿起笔,在方案末页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融合,不是消除差异,是让差异成为炉火的助燃剂。

他签上名字,把打印稿递给三人。

小林接过,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句话,抬头看了刘好仃一眼。

“这句话,能放进报告吗?”

“放。”刘好仃说,“就放结尾。”

王姐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老黄那张图,要不要也扫描存档?他说那碗水,敬的是火神,也是工序的敬畏心。”

“存。”刘好仃从抽屉拿出新的档案袋,编号SZ-wh-0003,写上“火神节·敬火仪式”,轻轻放了进去。

小李看着那编号,忽然问:“咱们这事儿,算不算也在立规矩?”

“算。”刘好仃点头,“以前的规矩是‘不准闲聊’‘不准迷信’‘不准耽误生产’。现在的规矩是——可以把心事带上岗,只要它能让火更稳。”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小林打开电脑,新建文件夹,命名为“以火为媒”。里面分了三个子文件夹:“识火”“共火”“传火”。

王姐掏出手机,对着白板上的三环图拍了张照。

“发群里?”小李问。

“发。”王姐点下发送,“标题就写:下周二,午休,茶水间,第一个故事会。谁有料,谁上场。”

消息刚发出去,手机就震了一下。

是小阮回的:“我想讲‘呼吸点’,可以吗?”

刘好仃看了一眼,回了个字:“讲。”

他起身,走到公告栏前,把新打印的方案贴在“咱们都咋说火”旁边。底下还没写说明,只有那六个大字:以火为媒。

小李凑过来:“要不要加句解释?”

“不用。”刘好仃后退一步,“看得懂的人,自然懂。看不懂的——等他们讲完自己的故事,也就懂了。”

王姐喝了口茶,忽然说:“你说,哪天咱们也能把‘火神节’办成厂庆项目?”

“不急。”刘好仃看着公告栏,“先把第一个故事会办下来。”

小林合上电脑:“那我这就去调音响,午休时间,放点轻音乐,别太像开会。”

“也别太像联欢。”王姐提醒,“咱们是工人,不是演员。”

“那就放点炉火燃烧的录音。”小李提议,“我录过,呼呼的,挺安神。”

刘好仃笑了:“行,就放火声。咱们的会,就让火当主持人。”

话音刚落,走廊传来脚步声,小李转身去开门,迎面撞上老黄的徒弟。

“刘工!”小伙子喘着气,“我师父说,他想讲,但不敢站台上。能不能……让他坐角落里说?”

“能。”刘好仃点头,“话筒递到哪儿,哪儿就是舞台。”

小伙子咧嘴笑了,转身要走,又回头:“他说,那天敬火神的水,其实是测温的老法子——水滴进炉口,听声辨温。”

刘好仃记下这句话,转身在方案背面添了一行小字:

有些经验,藏在仪式里,等被重新发现。

他放下笔,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

距离第一个故事会,还有七十二小时。

小林正在调试音响,王姐在打印签到表,小李把老黄的草图扫描进电脑,标题打了五个字:“敬火的人”。

刘好仃站在公告栏前,手指轻轻抚过“以火为媒”四个字。

火还没烧起来,但风,已经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