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912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文化融合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912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文化融合

作者:辜彼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4 来源:小说旗

电话铃声在第六声响起时被接起,刘好仃的手指还搭在录音笔的红色按钮上。他刚把老周的口述整理成文,标题打的是《三车间模具修整口述记录》,编号SZ-wZ-0001,准备下午贴上“被看见”墙。

“刘工,”听筒里传来质检组小林的声音,压得有点低,“是越南实习生小阮,他写了三页纸,全是越文。说怕翻译错了,不敢交。”

刘好仃“嗯”了一声,把录音笔轻轻推到一边。他没问“为什么不找人翻译”,也没说“先交上来再说”。他知道,有些话,翻过去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他只说:“让他留着,我去找他。”

挂了电话,他起身,顺手把刚打印好的文档折成两半,塞进工装裤口袋。走廊灯光比往常亮些,可能是新换的灯管,照得人影子短而结实。

到了质检组,小林已经在等。桌上摊着三张纸,字迹密密麻麻,边角还画了个小图,像是退火区的温度曲线,但标注全是外文。

“他写的是他们老家祖传的退火节奏,”小林说,“说和我们这边不太一样,但没敢说好还是不好。”

刘好仃点点头,拿起一张纸,指尖在那张手绘图上轻轻划过。线条不工整,但走势稳定,像是凭手感画出来的。他忽然想起陈师傅的第一份手稿,纸是烟盒拆的,字歪得像风吹过,可数据准得吓人。

“你懂越文?”他问。

小林摇头:“认识几个词,‘火’‘慢’‘稳’,别的不行。”

“那就别翻。”刘好仃把纸轻轻放回,“原样留着。明天晨会,我讲件事。”

第二天一早,车间晨会照常。刘好仃站在操作台边,手里没拿文件夹,只拎了个小录音机。

“昨天,”他开口,“有个实习生写了三页纸,我没看懂。”

台下有人抬头,有人愣住,还有人悄悄笑了。

“不是他写得不好,是我看不懂。”刘好仃按下播放键,一段陌生语言流淌出来,语调平稳,带着节奏感,像在念口诀,又像在讲故事。

“这是小阮,越南来的,”刘好仃说,“他说这是他们家传的退火经验,讲的是火候的‘呼吸感’。”

他停顿了一下:“翻译过后,意思对了。可你们听听,味道还在吗?”

没人说话。

“我也不在。”他关掉录音机,“但我们是不是该想想,有些东西,不能只看懂不懂,还得听不听得见?”

他环视一圈:“从这月开始,第一周叫‘文化观察周’。每人可以交一张‘我们不一样’记录卡,讲讲你带来的不一样。可以是经验,可以是习惯,也可以是一句老话。不评分,不排名,就收着。”

散会后,王姐在茶水间碰见他,手里拿着一张刚写的卡片,背面画了个小碗,写着“潮汕功夫茶,三杯敬天敬地敬师傅”。

“我交一个?”她笑,“算不算文化输出?”

“算。”刘好仃也笑,“还得加分。”

中午,小林把一份名单交到他桌上。是厂里非本地员工的统计:17人来自东南亚,6人有海外培训经历,3名本地技工曾外派越南工坊。名单末尾,有个备注让刘好仃多看了两眼——“阮文,越南实习生,备注:愿做文化桥梁”。

他用笔圈了一下这个名字,没说话。

下午,老张来了,手里捏着上月生产报表,眉头拧着。

“刘工,”他说,“现在连字都不会写的我们都接了,再搞这个‘文化周’,是不是太早?生产任务压着,哪有空听人讲故事?”

刘好仃没急着反驳。他翻开报表,指着第三页:“上月返工率最低的班组,是哪个?”

老张看了一眼:“混合二班。”

“谁在那班?”

“潮汕的、四川的、还有个越南的。”

“他们交接时用什么语言?”

“……普通话,夹点方言。”

“可他们调炉温的节奏,”刘好仃说,“是一样的。”

老张没接话。

“我不是要开文化课,”刘好仃把报表合上,“是发现一个事——有时候,不一样,反而让东西更稳。”

他顿了顿:“就像退火,温度曲线不能一条直线上去,得有起伏,才能释放应力。人也一样。”

老张沉默一会儿,走了。临出门,回头说了句:“那你可别光听故事,得出活。”

刘好仃点头:“出活,还得出经验。”

当天傍晚,他召集小林、王姐和年轻技工小李,成立“文化融合观察小组”。任务就一条:收集那些没被写进制度的经验。

“比如?”小李问。

“比如,”刘好仃说,“有人听不懂‘退火’这个词,但他说‘让火睡一觉’,你懂不懂?”

小李愣了下,笑了:“懂。”

“那就记下来。”

小组第一次碰头在茶水间。小林带来个新发现:越南实习生听不懂“退火”,但一听“降温稳火”就明白。而潮汕老工说“火要养”,四川师傅说“火要哄”,意思都差不多,说法全不同。

“咱们得整个词典。”王姐说,“不是翻译词,是讲这些词背后的意思。”

“叫什么?”小李问。

“就叫‘方言技术词典’。”刘好仃说,“谁有料,谁来填。”

第二天,刘好仃在办公室整理材料,门被轻轻敲了两下。抬头,是小阮,手里捏着一个文件袋,脸有点红。

“刘工,”他用中文,说得慢但清楚,“我……重新写了。中文,加图。”

刘好仃接过,打开。里面是三页纸,一半中文,一半越文,图还是那条温度曲线,但这次标注了“呼吸点”——他解释说,这是他们家传的“火的节奏”,每升一度,停半拍,像呼吸。

“你不怕写不好?”

小阮摇头:“怕。但……我想试试。”

刘好仃把文档编号,SZ-wh-0001,贴在“被看见”墙最边上。标题写:“来自越南的退火呼吸法”。

没加评语,也没打分。就在旁边留了行字:“欢迎补充说明”。

下午,有人在下面写了第一句:“我们广西也有类似说法,叫‘火要喘气’。”

晚上快下班时,刘好仃路过公告栏,看见小阮站在那儿,正对着那张纸看。他没动,也没说话,就那么站着,像在看一块碑。

刘好仃走过去,没打招呼,只并肩站着。

“刘工,”小阮忽然说,“我们那边,老师傅传手艺,不写书,就讲故事。说故事记住了,手艺就带走了。”

“那如果没人听呢?”

“那就……断了。”

刘好仃没接话。他抬头看墙上的SZ-wh-0001,玻璃框还没装,纸就夹在透明文件夹里,边角有点卷。

第二天晨会,他宣布:“从下周起,观察小组每周收一次‘我们不一样’卡。不限形式,不限语言,能说清就行。”

“要是不会写字呢?”有人问。

“口述。”刘好仃说,“录音也行。”

“要是讲方言呢?”

“那就找听得懂的人听。”他笑,“咱们厂,现在是真有点‘联合国’的意思了。”

会后,王姐交来一叠卡片。有讲潮汕祭炉习俗的,有说川西火候口诀的,还有一张画了个小火苗,写着“越南小孩都知道:火不能急,心要定”。

刘好仃一张张看过,最后抽出一张,是小李交的:“我师父是四川人,总说‘火要哄’。我以前觉得是迷信,后来发现,他调温时,真的会轻声说话,像在安抚。”

他把这张卡放在最上面,写了句批注:“哄火的人,心里有火。”

下午,小林跑来,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亮着厂区论坛的页面。

“你看这个。”

标题是:“我来自越南,中文不好,但我也想分享我们那里的玻璃退火经验。”

内容很短,但写得认真。说他们老家有种“三慢法”:升温慢、恒温慢、降温慢,讲究“火走心路,不走急道”。最后写着:“我知道中国方法快,但我们慢,也有用。能说吗?”

下面已经有人回:“能!我们听。”

还有人说:“慢不是错,是另一种快。”

刘好仃盯着屏幕,看了很久。他拿起笔,在随身带的本子上写下一行字:“文化不是要统一,是要互认。”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听不懂的时候,先别急着说不对。”

他合上本子,走到档案柜前,打开最下层抽屉。里面放着几份未归档的手稿:老周的口述录音文字版、陈师傅的温控图、小阮的第一版越文笔记。

他把小阮的笔记拿出来,翻到背面。那里有一行小字,是王姐帮忙翻译后补的:“火有脾气,要顺着来。”

他轻轻抚平纸角的褶皱,放进一个新文件袋,编号:SZ-wh-0002。

回到办公室,电话响了。他接起,听见一个带着口音的声音:

“刘工,我是四车间阿强,潮汕的。我想交个东西,是我们那边祭炉的词,祖上传的。不知道有没有用……”

“有用。”刘好仃说,“你念,我记。”

他按下录音笔的红色按钮,声音稳稳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