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86章 长宁三十一年春,睢阳城下忆往昔

英烈传奇 第386章 长宁三十一年春,睢阳城下忆往昔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扬州的麦浪刚刚归仓,龙问天的案头,便摆上了来自长安的调令。

“任命龙问天为睢阳太守,即刻赴任,主持睢阳军政要务。”

短短几行字,却让龙问天握着狼毫的手,微微一顿。

睢阳。

这个名字,像一枚被岁月尘封的烙印,轻轻触碰,便唤醒了他记忆深处,关于祖父龙天策的无数片段。

他记得,小时候趴在祖父膝头,听他讲年轻时的故事。祖父最常提起的,便是睢阳——那是他二十四岁时,第一次独立担任地方官的地方。

“睢阳是中原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百姓聚居的富庶之乡。” 祖父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醇,“我到任时,那里刚遭过兵灾,百废待兴。我用了三年,修水利,劝农桑,减赋税,才让睢阳重新活了过来。那里的百姓,淳朴得很,你对他们好,他们能记一辈子……”

那时的龙问天,对“太守”的责任,对“百姓的记忆”,还只有模糊的概念。直到他自己在浙西、在扬州,亲身体验了治理一方的艰辛与成就,才渐渐读懂了祖父话语里的重量。

如今,他竟也要踏上睢阳的土地,接过祖父当年握过的“太守”印信。

“睢阳啊……” 龙问天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祖父的缅怀,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他将扬州的事务,仔细交接给宋轩,只带了几名亲信,轻车简从,奔赴睢阳。

前路漫漫:祖父的影子与少年的忐忑

赴任的路途,比想象中更漫长。

龙问天的马车,碾过中原的黄土路,一路向北。沿途的景象,与江南的水乡截然不同——平原辽阔,村落稀疏,偶尔能看到废弃的城郭遗迹,那是早年战乱留下的伤痕。

“大人,前面就是睢阳地界了。” 车夫提醒道。

龙问天掀开窗帘,目光投向远方。地平线上,一座高大的城池轮廓,渐渐清晰。那便是睢阳,中原的咽喉,祖父曾挥洒过青春与理想的地方。

他的心跳,莫名快了几分。

他想起祖父留下的手札,里面详细记录了在睢阳的治理心得:“睢阳地势平坦,易涝易旱,需修‘三河五渠’,引黄河支流灌溉;百姓多以农耕为主,可推广‘轮作制’,提高亩产;城西的盐碱地,可试种耐旱的粟米……”

这些文字,他曾反复研读,如今想来,字字都是心血。

“祖父当年,也是这样的心情吗?” 龙问天轻声问自己。二十四岁的龙天策,初到睢阳,面对的是兵灾后的烂摊子,他会忐忑吗?会迷茫吗?

他不知道答案,却能从手札里那稳健的字迹中,感受到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

而他自己,如今已近而立之年,有了浙西治水、扬州复苏的经验,按理说不该忐忑。可一想到“龙天策长孙”这个身份,想到睢阳百姓可能会拿他与祖父比较,他便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我能做得像祖父那样好吗?” 这个念头,像一根细刺,轻轻扎在心头。

马车驶近睢阳,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大多是农民,扛着锄头,赶着牛车,脸上带着中原人特有的淳朴与憨厚。

“听说了吗?新太守要来了,是龙将军的孙子!”

“龙将军?哪个龙将军?”

“还能有哪个?就是当年在咱睢阳做过太守的龙天策将军啊!那可是大英雄!”

“他孙子来了?那可太好了!龙将军当年把睢阳治理得多好啊,他孙子肯定也差不了!”

路人的议论声,清晰地传到车厢里。

龙问天的心,又是一紧。

他果然还是活在了祖父的光环里。

城门盛况:十里相迎的信任

睢阳的城门,越来越近。

龙问天原本以为,自己轻车简从,不会惊动太多人,打算先悄悄入城,熟悉情况。

可当马车转过最后一个弯道,他彻底愣住了。

从城门到城外的官道,足足十里长的路上,站满了人。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在路边;有中年汉子,牵着孩子,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有年轻的姑娘小伙,手里捧着刚摘的野花;甚至还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举着“欢迎龙太守”的木牌。

他们不是被强迫来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意,眼神里充满了信任与期盼。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龙太守!”

“欢迎龙太守!”

“龙将军的孙子来啦!”

欢呼声此起彼伏,像潮水一样,涌向龙问天的马车。

龙问天连忙下车,站在人群前,看着眼前这震撼的一幕,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老大人,您怎么也来了?” 他看到人群前排,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被几个年轻人搀扶着,正激动地看着他。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我……我是来看看龙将军的孙子。老身今年八十了,当年龙将军在睢阳时,我还是个孩子。他给我们修水渠,教我们种新粮,还救过我爹的命……”

他颤抖着伸出手,想触碰龙问天,又有些犹豫:“龙太守,您……您跟您祖父,长得真像,尤其是这眼睛,都这么亮堂。”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

“是啊,一看就是龙将军的孙子!”

“龙将军当年说,‘当官要对得起百姓’,我们信他,也信他孙子!”

“太守放心,您要干实事,我们都支持您!”

他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瞬间驱散了龙问天心中的忐忑。

他忽然明白,百姓们的欢迎,不仅仅是因为“龙天策长孙”这个身份,更是因为祖父当年在睢阳种下的“信任”。他们相信,龙家的子孙,会像龙天策一样,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

这份信任,是祖父留给睢阳的遗产,也是留给自己的责任。

“诸位乡亲,” 龙问天深吸一口气,对着人群,深深鞠了一躬,“小子龙问天,愧领大家如此厚爱。祖父当年在睢阳的功绩,小子不敢企及。但请大家放心,小子定当以祖父为榜样,为官一日,便为睢阳百姓谋一日福利,绝不负大家的信任!”

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好!我们信你!”

“龙太守,加油!”

老人颤抖着,将手里捧着的一束野菊花,递给龙问天:“这是睢阳的春菊,龙将军当年最喜欢的。他说,野菊耐旱,像咱睢阳的百姓。”

龙问天双手接过野菊花,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清香扑鼻。

他看着眼前一张张真诚的笑脸,看着十里长街上涌动的人潮,忽然觉得,祖父的影子,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种温暖的力量。

祖父当年在睢阳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他,要做的,是为这棵树,浇灌新的养分,让它继续枝繁叶茂。

初见睢阳:祖父的印记与新生的可能

在百姓的簇拥下,龙问天走进了睢阳城门。

与扬州的水乡风貌不同,睢阳的城墙更高大,街巷更宽阔,带着中原古城特有的厚重与沧桑。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往来穿梭,虽不如扬州繁华,却也透着一股安稳的烟火气。

“这是龙将军当年主持修的‘通济街’,” 陪同的老吏,指着一条笔直的街道介绍,“据说当年这里是条泥路,雨天泥泞难行,龙将军来了,带头铺路,用的都是青石板,结实得很,几十年了,还这么平整。”

“那是‘惠民渠’,” 老吏又指向城外的一条水渠,“龙将军修的,引黄河水进城,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让咱睢阳人喝上了干净水。”

一路走来,老吏口中的“龙将军”,几乎无处不在。他修的桥,他建的粮仓,他创办的学堂,甚至他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老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成了睢阳的地标。

祖父的印记,早已刻进了睢阳的骨血里。

龙问天没有觉得被压制,反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便是祖父的“功绩”——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留在百姓记忆里的温暖,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改变。

他住进了太守府。

府衙的格局,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经过了多次修缮。老吏告诉他:“历任太守,都不敢轻易改动府衙的格局,说是要‘不忘龙将军的规矩’。”

龙问天走进书房,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字,笔力遒劲,正是祖父的笔迹:“当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站在字前,久久凝视。

忽然,他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

他不必刻意模仿祖父,也不必害怕活在祖父的光环里。他要做的,是继承祖父“为民”的初心,结合睢阳的现状,走出自己的路。

睢阳如今的问题,已不是当年的“兵灾后重建”,而是“如何在安稳中求发展”——黄河水患依旧是隐患,农田产量有提升空间,商贸往来还需进一步疏通。

“来人,” 龙问天转身,对老吏说,“把睢阳的水利图、田亩册、商贸记录,都给我拿来。另外,通知各乡的里正,明日来府衙议事,我要听听他们对睢阳的想法。”

他的语气,平静而坚定,没有了来时的忐忑,只剩下一种踏实的决心。

老吏看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龙家的孙子,果然有龙将军当年的风范——不是外貌,而是那份刚到任,就急于了解民生、着手做事的劲头。

新篇伊始:传承的力量与开创的勇气

傍晚,龙问天独自一人,走出太守府,沿着睢阳的街道,慢慢散步。

夕阳的金辉,洒在青石板路上,也洒在往来的百姓身上。孩子们在巷口追逐嬉戏,老人坐在门口摇着蒲扇,商铺的伙计在热情地招呼客人,处处透着安稳的烟火气。

“是龙太守!” 有人认出了他,笑着打招呼。

龙问天也笑着回应,偶尔停下来,和百姓聊几句:

“老人家,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店家,生意还好吗?”

“孩子,在学堂里学得怎么样?”

百姓们的回答,大多带着满足,也夹杂着一些期盼:“收成还行,就是怕夏天黄河涨水”“生意不错,要是路再修宽点就好了”“学堂挺好,就是先生少了点”。

龙问天认真地听着,记在心里。

他知道,属于他的“睢阳新篇章”,已经开始了。

这篇章,会带着祖父的印记——那份对百姓的赤诚,对实事的执着;但也会有他自己的色彩——结合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让睢阳在安稳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他计划在祖父修的“三河五渠”基础上,再建几座水闸,增强防洪能力;他打算引进江南的新稻种,在睢阳试种,提高粮食产量;他还想疏通睢阳到运河的商道,让这里的货物,能更方便地运向各地。

走着走着,他又来到了城门口。

那些欢迎他的百姓,大多已经散去,只有几个老人,还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聊着天。看到他,老人们笑着招手:“龙太守,过来坐坐?”

龙问天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

“龙太守,” 最年长的老人,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欢迎你,不光因为你是龙将军的孙子,更因为我们信龙家的人。你祖父当年说,‘睢阳的百姓,是最能吃苦、也最懂感恩的’,他没说错。你只要真心对我们好,我们就跟着你干!”

龙问天看着老人眼中的信任,重重点头:“请老人家放心,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夕阳落下,夜幕降临。

睢阳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古城的街巷里。

龙问天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远处,黄河的涛声隐约可闻,那是中原大地的脉搏,也是睢阳生生不息的见证。

他想起了祖父在扬州废墟上的长叹,想起了自己在浙西的治水,在扬州的复苏,想起了此刻睢阳百姓的笑脸。

原来,所谓的“续写新篇章”,从来不是孤立的。

它是一代代人的传承——祖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是一座座城的接力——睢阳到浙西,浙西到扬州,再回到睢阳。

而每一次传承,每一次接力,都离不开“为民”二字。

龙问天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属于他的睢阳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会带着祖父的温暖与力量,带着睢阳百姓的信任与期盼,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也属于睢阳的新的篇章。

夜风吹过城楼,带着中原的气息,也带着新的希望,拂过年轻太守的脸庞,仿佛在轻声诉说:

新的故事,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