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85章 长宁三十年夏,扬州麦浪接云涛

英烈传奇 第385章 长宁三十年夏,扬州麦浪接云涛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三十年的夏天,似乎格外慷慨。江淮流域的阳光,不再带着灼人的燥热,而是化作一层温暖的金纱,轻轻覆盖在扬州的土地上。站在城楼上远眺,目之所及,是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风拂过,麦秆弯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首低沉而喜悦的歌谣。

护城河的水,也褪去了往日的浑浊,变得清澈见底,岸边新栽的垂柳,枝条垂落水面,泛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偶有白鹅游过,留下两道浅浅的水痕,很快又被水流抚平。

龙问天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的景象,三年来的疲惫,仿佛都被这麦浪和清波涤荡干净,只剩下一种踏实的欣慰。

他来扬州,已经整整三年了。

麦浪千重:汗水浇灌的新生

“大人,今年的麦子,亩产怕是能过三石了!” 扬州通判宋轩(当年从浙西追随龙问天而来)快步走上城楼,手里拿着一份刚统计出来的农情报告,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三石,在江南算不上顶尖收成,却已是扬州战乱后的最高记录——长宁二十七年,龙问天初到扬州时,这片土地上,连能下种的田都不足千亩,亩产更是不足一石。

龙问天接过报告,指尖拂过那些记录着“东庄亩产三石二”“西村亩产二石九”的数字,仿佛能看到百姓们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

这三年,扬州的百姓,是用汗水,一点点浇灌出这片麦浪的。

长宁二十七年,龙问天首先做的,就是“还田于民”。他将官府圈占的土地,全部清查出来,按人口分给返乡的流民;他从浙西、江南调运优质麦种、稻种,免费发给百姓;他组织工匠,修复了被战火毁坏的水利设施,疏通了淤塞的河道,让清水能流进干涸的农田。

最难的,是让百姓“敢留下来”。

起初,流民们对官府充满了不信任——杨德章的搜刮和欺骗,让他们心有余悸。龙问天便带着官吏,亲自下田劳作,和百姓同吃同住,用最朴素的方式,一点点赢回信任。

“龙大人说了,种出来的粮食,除了交一点公粮,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龙大人还请了浙西的老农,教我们新的种法,产量真的高了!”

“河道通了,不怕旱也不怕涝了,种庄稼心里有底了!”

口口相传的信任,像种子一样,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流民,从江南各地,甚至从更远的中原,回到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如今的扬州乡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昔日的断壁残垣,被一座座崭新的茅屋、瓦房取代;田埂上,孩子们追逐嬉戏,手里拿着刚摘下的麦穗,笑得无忧无虑。

龙问天走下城楼,沿着田埂漫步。

一位正在收割麦子的老农,看到他,连忙放下镰刀,作揖道:“龙大人!您看这麦子,多饱满!今年能娶儿媳妇了!”

老农名叫王二柱,长宁二十五年,他带着全家逃难,差点饿死在路上。是龙问天派人找回了他们,分了田,给了种子,如今不仅衣食无忧,还攒下了不少积蓄。

“恭喜王老哥。” 龙问天笑着拱手,“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是嘞!” 王二柱咧着嘴笑,露出淳朴的牙齿,“托大人的福,这扬州啊,总算像个家了!”

风吹过麦浪,金色的波涛翻滚,带着丰收的喜悦,也带着新生的希望。

清水波涌:河道两岸起炊烟

“龙大人,您看!” 宋轩指着不远处的运河,语气兴奋。

运河里,几艘货船正在缓缓行驶,船夫的号子声,清晰可闻。这在三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的运河,淤塞不堪,杂草丛生,别说货船,连渔船都无法通行。

龙问天推行的“治水”工程,成效显着。

他组织百姓,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清理了运河及周边支流的淤泥和杂物,修复了坍塌的河堤,还在关键位置修建了水闸,既能防洪,又能灌溉。

如今的运河,水清岸绿,不仅恢复了航运功能,更成了扬州的一道风景。

货船运来的,是江南的丝绸、茶叶、瓷器,运走的,是扬州的新麦、稻米、棉花。往来的商贾,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在运河岸边停留,看到扬州的变化,不少人便索性留了下来,开起了商铺。

运河两岸,也渐渐热闹起来。

原本荒芜的河岸,如今盖起了一座座码头、货栈,搬运货物的脚夫,往来穿梭,吆喝声此起彼伏;岸边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个临时的集市,卖菜的、卖布的、说书的、唱戏的,应有尽有,活脱脱一幅“清明上河图”的雏形。

“听说了吗?城西的‘醉仙楼’重新开张了!老板是当年的老掌柜,他说看到扬州好了,就回来了!”

“我昨天去买布,看到‘瑞丰祥’也挂上招牌了,布料比以前还全!”

“码头那边新开了家茶馆,说书先生讲的就是龙大人治理扬州的故事,可好听了!”

百姓们的议论声,像运河的水波一样,一圈圈扩散开来,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街市复苏:烟火气里见繁华

扬州城的变化,比乡下和河岸,更令人惊叹。

龙问天没有急于重建那些奢华的楼阁,而是先从最基础的“民生”入手。

他组织工匠,修复了城墙的缺口,清理了街道上的瓦砾,铺设了新的青石板路;他划定了商业区、居民区,鼓励百姓开店经营,承诺“三年免税”;他还设立了“便民坊”,提供免费的医疗、识字教学、纠纷调解等服务。

昔日的“鬼城”,渐渐有了烟火气。

最先回来的,是那些世代居住在扬州的老商户。他们从废墟中找出祖传的招牌,擦拭干净,重新挂起;他们修补好被烧毁的店铺,拿出压箱底的货物,重新开张。

接着,是外来的商人。他们被扬州的商机吸引,带着资金和货物,涌入这座正在复苏的城市。

长宁三十年的夏天,扬州的主要街道,已经恢复了几分“淮左名都”的风采。

青石板路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迎风招展,“绸缎庄”“茶叶铺”“酒楼”“茶馆”“药铺”……应有尽有;叫卖声、吆喝声、算盘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热闹而充满活力的市井交响曲。

龙问天走在街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看到一个卖糖画的老人,正在给孩子画“龙”,手法娴熟,引得一群孩子围观;他看到一家包子铺前,排起了长队,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四溢;他看到两个老伙计,在一家新开的酒楼前,合力挂上“开业大吉”的红绸,脸上满是期待。

“龙大人!”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龙问天回头,是当年扬州仅存的“十八户”之一的李寡妇。她如今不再是那个愁容满面的寡妇,而是开了一家小小的布店,虽然规模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身边还带着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那是她在扬州复苏后,改嫁后生的。

“李嫂子,生意不错啊。” 龙问天笑着说。

“托大人的福,还行。” 李寡妇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日子好过了,买布做新衣服的人多了。我这店,下个月打算再雇个伙计呢!”

看着李寡妇脸上的笑容,龙问天忽然想起了长宁二十五年,祖父龙天策在扬州废墟上的长叹。

他想,若祖父还在,看到如今的扬州,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新篇永续:传承不息的希望

长宁三十年的麦收时节,扬州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丰收祭”。

这不是官府强制的仪式,而是百姓们自发组织的。

他们抬着新收的麦穗、稻穗,敲着锣,打着鼓,从四面八方涌向城中心的广场。广场上,搭起了高台,说书先生讲着扬州的过去与现在,戏班唱着“五谷丰登”的好戏,孩子们围着篝火,唱着新编的歌谣:“麦浪黄,河水清,扬州城里好光景……”

龙问天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端起一碗百姓递来的新麦酒,一饮而尽。

酒是新酿的,带着麦香和微涩,却格外醇厚。

他知道,扬州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它或许还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繁华,或许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但它已经活了过来,带着坚韧的生命力,向着未来,缓缓前行。

而这份“活”的力量,来自于肥沃的土地,来自于清澈的河水,更来自于那些重返家园、辛勤劳作的百姓,来自于那份“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夜深了,庆典的喧嚣渐渐平息。

龙问天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座在夜色中渐渐安静下来的城市。万家灯火,像繁星一样,点缀在扬州的街巷里,温暖而明亮。

运河的水,依旧静静流淌,映照着月光,也映照着这座城市的新生。

属于扬州的故事,在麦浪翻滚中,在清水波涌中,在百姓的欢声笑语中,续写着新的篇章。而这篇章的主角,不是某个官员,不是某个英雄,而是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为它付出汗水的普通人。

他们的坚守与努力,才是“新篇章”最坚实的注脚,最动人的旋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