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84章 长宁二十七年春,扬州风起待新生

英烈传奇 第384章 长宁二十七年春,扬州风起待新生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安的春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太极殿外的玉兰刚绽出花苞,秦武案头的奏折,却已堆积如山。其中最厚的一叠,来自江南——那是监察御史暗访扬州后,呈上的密奏。

密奏的封皮上,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小字:“扬州事急,陛下亲启。”

秦武拆开密奏时,指尖甚至有些颤抖。自长宁二十五年,龙天策从扬州带回“仅余十八户”的惊天惨状,他便下了死命令:“务必让扬州复苏”。而负责此事的,正是他亲自任命的扬州太守——杨德章。

杨德章上任两年来,奏报从未断过,内容几乎如出一辙:“扬州已复耕良田万亩”“流民归乡者数千”“百姓安居乐业,感念皇恩”,甚至在去年的年终奏报里,他还夸下海口:“臣定在五年之内,让扬州重现昔日繁华,岁入堪比鼎盛之时”。

秦武虽有疑虑,却因江南初定,事务繁杂,加上杨德章每次奏报都“数据详实”,便也姑且信了。直到这封匿名密奏的出现。

密奏惊雷:五年之约变闹剧

密奏的字迹潦草,却字字如刀,剖开了杨德章“政绩”背后的脓疮:

“……陛下,杨德章在扬州,名为复耕,实为敛财。其上任之初,便虚报田亩数——实际复耕不足三千亩,却奏报‘万亩’;流民归乡者不足百人,却谎称‘数千’。为圆谎言,他强征周边州县的百姓,押至扬州,冒充‘归乡流民’,凡有反抗者,皆被冠以‘通匪’之名,秘密处决……”

“其曾夸口‘五年复繁华’,却在今年突然改口,称‘天意相助,可两年完工’。为赶工期,他强征民夫三万,昼夜不休开垦荒地,却不给足粮草,饿死、累死的民夫,不计其数。百姓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稍有怨言,便被其爪牙拖至城外‘秘密处理’……”

密奏的末尾,附了一张薄薄的图纸——那是暗访御史手绘的扬州实景:所谓“复耕良田”,多是翻了层土的荒滩;所谓“归乡流民”,面黄肌瘦如乞丐;所谓“安居乐业”的村落,不过是几间草棚,周围却挖着深深的壕沟,更像一座露天监狱。

“杨德章……” 秦武捏着密奏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他竟敢如此欺瞒!”

他猛地想起两年前,杨德章领命时的模样:跪在太极殿上,额头磕得青紫,声泪俱下地保证:“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定让扬州复生!” 如今看来,那副“忠肝义胆”,不过是精心伪装的戏码。

“五年之约?两年完工?” 秦武冷笑出声,声音里淬着冰,“他哪里是在复耕,分明是在掘扬州的坟墓!”

殿内侍立的太监,吓得浑身发抖,连呼吸都不敢出声。他们从未见年轻的皇帝如此震怒——那是一种被背叛的愤怒,一种对百姓苦难的痛惜,一种对官场腐朽的绝望。

“传朕旨意!” 秦武猛地站起身,龙袍在殿内的阴影里翻涌如浪,“将杨德章及其党羽,全部拿下,押解长安!”

雷霆之怒:欺君罔上斩立决

旨意发出的第七日,扬州太守府的大门,被禁军一脚踹开。

杨德章正在后堂饮酒作乐,面前摆着的,是从江南搜刮来的珍宝,身边伺候的,是强抢来的民女。他刚收到长安的“嘉奖”——秦武赐的“忠勤”匾额,正得意洋洋地向属下吹嘘:“看见没?只要会做事,陛下自然赏识!”

禁军冲入时,他还以为是属下的玩笑,直到冰冷的镣铐锁住手腕,他才慌了神:“你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扬州太守,陛下亲封的……”

“奉陛下旨意,杨德章欺君罔上,贪墨赈灾款,苛待百姓,草菅人命,罪证确凿,即刻押解长安,听候发落!” 禁军统领的声音,像淬了冰,砸在杨德章脸上。

杨德章的党羽,也在同日被一网打尽——从扬州通判到各县县令,共十七人,个个都是杨德章虚报政绩、欺压百姓的帮凶。抄家时,从他们家中搜出的金银财宝,竟比扬州三年的赋税还多。

押解杨德章的囚车路过扬州街道时,百姓们从残垣断壁后探出头,看着那个曾让他们妻离子散的贪官,被铁链锁着,形容狼狈,竟没有一个人说话。不是不恨,是恨到了极致,只剩下麻木的沉默。

囚车抵达长安时,秦武没有给杨德章任何辩解的机会。

太极殿上,密奏被公之于众,连同从扬州搜出的“伪田亩册”“假流民名单”,以及被秘密处决的百姓骸骨照片(监察御史暗访时偷偷拍下),一一摆在群臣面前。

“杨德章,” 秦武坐在龙椅上,声音平静得可怕,“你奏报说扬州复耕万亩,为何监察御史只看到荒滩?你说流民归乡数千,为何实际不足百人?你夸口两年复繁华,却用百姓的尸骨铺你的升官路,这就是你的‘忠勤’?”

杨德章瘫在地上,面如死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欺君罔上,贪墨赈灾,草菅人命,” 秦武的声音陡然拔高,“此等败类,留着何用?!”

“传朕旨意!杨德章,斩立决!”

“其余十七名党羽,皆为帮凶,流放南海,永世不得回京!”

“扬州所有虚报的田亩、冒领的赈灾款,全部清查追缴,用于真正的复耕和安抚百姓!”

旨意落下的那一刻,太极殿内鸦雀无声。群臣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杨德章,再看看龙椅上眼神冰冷的皇帝,心中第一次生出一种敬畏——这位年轻的君主,不仅有仁心,更有雷霆手段。

临危受命:龙氏有孙承重任

斩了杨德章,只是第一步。

扬州的烂摊子,总要有人收拾。

秦武在御书房里,对着江南地图,沉思了整整一夜。

扬州历经叛军屠戮、贪官盘剥,早已是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心涣散,更可怕的是,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已被杨德章彻底摧毁。

谁能担此重任?

他想到了龙天策——那位九旬高龄的老王爷,两年前从扬州带回的绝望眼神,至今仍在他脑海中回荡。可他年事已高,怎能再让他奔波?

他想到了朝中的老臣——可那些人,要么暮气沉沉,要么与江南官场盘根错节,未必能一碗水端平。

直到晨曦透过窗棂,照在地图上“浙西”的位置,秦武才猛地拍了下案几:“朕想到了!”

龙问天。

龙问天在浙西的功绩,早已传遍长安:三个月平定水患,半年复苏民生,百姓称他“龙青天”。更重要的是,他是龙天策的长孙,骨子里带着龙家“务实、敢为”的血性,且与江南官场毫无瓜葛,最适合打破扬州的沉疴。

“传旨,” 秦武对太监说,“任命龙问天为扬州太守,加‘江南巡抚’衔,全权负责扬州复苏事宜,可调动江南五州兵力、粮草,凡阻挠者,先斩后奏!”

旨意送达浙西时,龙问天正在巡查新修的水渠。接到旨意,他没有丝毫犹豫,只对属下交代了一句:“浙西事务,交宋主簿暂代”,便带着一队亲兵,星夜奔赴扬州。

他知道,此行不仅是皇命,更是祖父的期望——长宁二十五年,祖父从扬州回来后,曾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问天,扬州不能就这么废了,大唐的土地,一寸都不能荒!”

扬州城下:残垣断壁见初心

长宁二十七年春末,龙问天抵达扬州。

马车驶入扬州地界时,他下意识地掀开了车帘。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惨烈。

所谓的“复耕良田”,不过是翻了层浮土的荒滩,地里连像样的庄稼都没有,只有几株野草在风中摇晃;所谓的“归乡流民”,竟是些被铁链锁着的百姓,在监工的皮鞭下,麻木地挥舞着锄头;城郭依旧残破,断壁间能看到火烧的痕迹,街道上,十户九空,偶尔遇到的行人,也都是面黄肌瘦,眼神里满是恐惧。

“大人,这就是杨德章说的‘复苏’?” 亲兵忍不住低声骂道,“简直是放屁!”

龙问天没有说话,只是攥紧了拳头。他想起祖父描述的“十八户”,想起密奏里的“秘密处决”,想起那些被铁链锁住的百姓——杨德章不仅没让扬州复苏,反而在它的伤口上,撒了一把最毒的盐。

他没有先去太守府,而是直接驱马奔向扬州城外的“流民营”。

那哪里是“营”?分明是一座露天监狱。

低矮的窝棚,四面围着栅栏,里面挤满了面黄肌瘦的百姓,不少人身上带着伤,孩子饿得直哭,却连一口米汤都喝不上。栅栏外,站着手持刀枪的士兵,眼神凶狠地盯着里面的人,像看守牲畜。

“你们是什么人?” 一个士兵拦住龙问天,语气嚣张。

龙问天亮出尚方宝剑,声音冰冷:“扬州新任太守,龙问天。你们是谁的兵?为何如此对待百姓?”

士兵吓得脸色惨白,“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大人饶命!我们是……是杨太守的亲兵,奉命看守‘流民’……”

“流民?” 龙问天冷笑,指着栅栏里的百姓,“用铁链锁着的流民?” 他翻身下马,亲手斩断栅栏上的锁链,“都给我解开!”

百姓们茫然地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怀疑——他们见过太多“官老爷”,嘴里说着“为民做主”,转身就抢光他们最后一点口粮。

“我知道你们不信我。” 龙问天走到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面前,吩咐亲兵:“把我们带的干粮和水,都分下去。”

亲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将随身携带的窝头、面饼、清水,一一递到百姓手中。

老人颤抖着接过窝头,咬了一口,眼泪瞬间涌了出来——那是他三个月来,吃到的第一口像样的食物。

“你……你真是来救我们的?” 老人哽咽着问。

龙问天蹲下身,看着他布满皱纹和伤痕的脸,郑重地点头:“我是龙问天,从今日起,便是你们的太守。杨德章已经被抓,那些欺负你们的人,都会受到惩罚。我不敢说让扬州立刻繁华,但我保证,你们不会再被锁链锁住,不会再饿肚子,不会再无缘无故地送命。”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百姓们看着他真诚的眼睛,看着那些被分下去的食物,看着栅栏外被捆起来的监工,终于有人哭出声来——那是压抑了太久的痛苦,是绝望中看到的一丝光亮。

新篇启幕:脚踏实地唤生机

龙问天在扬州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清点府库,不是拜访乡绅,而是“放人”。

他下令拆除所有流民营的栅栏,解开百姓身上的锁链,宣布:“凡被强征来的百姓,愿意回家的,官府发放路费和口粮;愿意留下的,分田分地,提供种子和农具,官府绝不收取任何赋税,还会派工匠教你们耕种。”

消息传开,整个扬州都震动了。

起初,百姓们依旧怀疑,直到看到第一批拿到路费、平安回家的人,看到官府真的分发了种子和农具,看到龙问天亲自带着工匠,在田埂上教他们如何选种、如何插秧,他们才渐渐放下心来。

龙问天的“复苏计划”,简单却务实:

第一步,安抚人心。他废除了杨德章所有苛政,严惩了那些欺压百姓的士兵和小吏,开仓放粮,救治伤员,让百姓先“活下去”。

第二步,恢复生产。他亲自勘察土地,根据扬州的水土,选择适合种植的稻种和蔬菜,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规定:“多劳多得,官府只收取少量粮食作为储备,其余全部归百姓自己。”

第三步,重建城郭。他没有急于修复那些华丽的楼阁,而是先修补城墙,清理街道,搭建简易的房屋,让百姓有地方住。他还贴出告示,欢迎四方商贾来扬州经商,承诺“三年免税”。

他像在浙西时一样,亲力亲为。

每天天不亮,他就带着亲兵下乡,查看农田的长势,倾听百姓的诉求;他和百姓同吃同住,啃干硬的窝头,喝田埂边的水,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上沾满了泥泞;他亲自调解百姓之间的纠纷,处理官府的事务,常常忙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的亲兵劝他:“大人,您是太守,不必如此辛苦。”

龙问天只是笑笑:“我是太守,更该如此。扬州伤得太重,只有踏踏实实做事,才能让它慢慢好起来。”

春风化雨:扬州三月始逢春

三个月后,扬州渐渐有了变化。

田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稻苗和蔬菜,百姓们不再是被强迫劳作,而是带着希望,精心照料着自己的土地;街道上,有了炊烟,有了叫卖声,一些胆大的商贾,开始在扬州摆摊设点,出售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城郭的缺口被补上了,一些倒塌的房屋,也被百姓自己动手修了起来,虽然简陋,却透着烟火气。

有一次,龙问天下乡巡查,路过一片稻田,看到一个老农正在弯腰插秧,动作麻利。他认出那是当初在流民营里,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

“老丈,身子好些了?” 龙问天笑着问。

老人直起腰,看到是他,连忙放下秧苗,作揖道:“托大人的福,好多了!这稻子,是大人送来的种子,长得真好,看来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像秋日里的阳光,温暖而踏实。

龙问天看着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又望向远处正在重建的村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扬州的复苏,不会一蹴而就。从“十八户”到如今的“炊烟渐起”,从“锁链加身”到“自愿耕种”,这只是第一步。但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总有一天,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会真正重现昔日的繁华。

长安遥望:新篇初展待繁华

消息传到长安,秦武正在批阅龙问天的奏报。

奏报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实的叙述:“扬州已复耕良田三千亩”“归乡流民自愿留下者两千人”“修建水渠三条,可灌溉田地万亩”“百姓已能温饱,怨声渐息”。

奏报的末尾,龙问天写道:“臣不敢夸口‘两年复繁华’,只求脚踏实地,让扬州百姓能安稳度日。假以时日,必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祖父所望。”

秦武放下奏报,走到窗前,看着殿外绽放的玉兰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想起了龙天策在扬州废墟上的长叹,想起了杨德章的虚伪嘴脸,想起了龙问天在浙西的雷厉风行,在扬州的脚踏实地。

属于扬州的新篇章,终于在废墟上,缓缓展开。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只有对百姓疾苦的体恤,只有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坚守。

而龙问天,这位年轻的太守,正以他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也续写着大唐江南的新生。

春风拂过长安,也拂过扬州的稻田。那里的稻苗,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像极了这座城市的未来——历经风雨,终将迎来沉甸甸的收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