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83章 长宁二十五年秋,扬州城破草离离

英烈传奇 第383章 长宁二十五年秋,扬州城破草离离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二十五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萧瑟。长江流域的水汽,混合着秋雨的寒意,浸透了每一寸土地。九旬高龄的龙天策,坐在缓缓行驶的画舫里,看着两岸飞逝的芦苇,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期待。

扬州。

这个名字,对龙天策而言,承载着太多的记忆。

他年轻时,随先帝南征,曾路过扬州。那时的扬州,是天下闻名的“淮左名都”,富甲一方,商旅云集,画舫凌波,歌声不绝。“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多少文人墨客的向往。

长宁二十四年冬,朝廷平定了以李全为首的“江淮叛军”——这支叛军盘踞扬州三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平定叛乱后,秦武曾对他说:“扬州遭难已久,朕已派新的官员前往安抚,想必如今已渐渐恢复元气。”

龙天策此次南下,名为“巡视江南”,实则是想亲眼看看,这座他记忆中的繁华都市,是否真的如秦武所说,“恢复元气”。他已是九旬老人,自知时日无多,只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那些曾见证过大唐盛世的地方。

画舫驶入扬州境内,离城越近,龙天策的心,却越沉。

城郭残破:昔日繁华何处寻

“怎么……这么安静?” 陪伴在侧的安澜,看着两岸的景象,忍不住低声问道。她虽未见过扬州的繁华,却也听过“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眼前的景象,太过荒凉。

往日里,离扬州城十里之地,便该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如今却只有萧瑟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偶尔能看到几只水鸟,在干涸的河床上觅食。

画舫靠近码头,那里竟没有一个船夫,没有一个脚夫,只有一座破败的牌坊,上面“扬州码头”四个大字,早已被战火熏得漆黑,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殿下,我们到了。” 侍卫搀扶着龙天策,踏上码头的青石板。石板上,布满了裂痕,还有一些暗红色的印记,像是干涸的血迹。

龙天策拄着那根陪伴他多年的铁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城内走去。

城墙,是最先映入眼帘的。

记忆中高大坚固、青砖黛瓦的城墙,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多处城墙被炸开了巨大的缺口,露出里面的夯土;城砖被撬走了大半,剩下的也布满了箭镞的孔洞和刀剑的划痕;城门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个黑黢黢的豁口,像一张沉默的嘴,诉说着曾经的劫难。

“这……这是扬州?” 安雅跟在后面,看着眼前的景象,惊得说不出话来。她想象中的扬州,该是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而非这般残破。

龙天策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走进城门。

城内的景象,比城外更加触目惊心。

没有街道,只有被瓦砾、断木、杂草填满的沟壑。

没有商铺,只有一座座被烧毁、被推倒的房屋骨架,残垣断壁间,还能看到一些烧焦的家具碎片,甚至……散落的骸骨。

没有行人,没有歌声,甚至连狗吠声都听不到,只有秋风穿过残破窗棂的呜咽声,像是无数冤魂在哭泣。

他记忆中的“十里长街”,如今只剩下一条被瓦砾覆盖的小径;他曾饮过茶的“醉仙楼”,如今只剩下半面墙,墙上的“醉”字,被烧得只剩下一个“酉”旁;他曾驻足过的“虹桥”,早已坍塌,只留下几根腐朽的木桩,在水中摇摇欲坠。

“叛军……竟能将扬州毁到这般地步?” 龙天策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铁拐杖重重地敲在地上,发出“笃”的一声闷响,像是在捶打自己的心脏。

他想起秦武说的“已派新的官员前往安抚”,可眼前的景象,哪里有“安抚”的痕迹?没有重建的迹象,没有赈灾的粮棚,甚至连清理瓦砾的人都没有。

十八户人家:劫后余生尽老弱

“有人吗?” 侍卫忍不住大喊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废墟中回荡,却没有任何回应。

龙天策继续往前走,脚步蹒跚,却异常坚定。他不信,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会真的变成一座死城。

不知走了多久,穿过一片堆满瓦砾的废墟,他终于看到了一丝“人烟”。

那是一间破败的茅草屋,歪斜地立在几堵断墙之间,屋顶漏着天,用几块破布勉强遮挡着。屋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坐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着面前的一堆枯草,像是在寻找什么能吃的东西。

“老丈……” 龙天策走上前,声音颤抖。

老妇人缓缓抬起头,她的眼睛浑浊不堪,布满了皱纹,脸上刻满了风霜和恐惧。看到龙天策一行人,她没有惊讶,也没有好奇,只是麻木地看着他们,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

“我们是从长安来的,” 安澜走上前,轻声说,“想问问,这里……还有其他人吗?”

老妇人似乎听懂了,她抬起布满老茧、指关节变形的手,指了指周围。

龙天策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在这片废墟的角落里,零星散落着几间和她的茅草屋一样破败的房子,加起来,不过七八间。

“就……就这些?” 龙天策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几乎喘不过气来。

老妇人终于发出了声音,嘶哑得像是砂纸摩擦:“死了……都死了……”

她的声音里,没有悲伤,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麻木:“叛军来了,杀了好多人……后来官老爷来了,抢了剩下的东西……能走的,都走了……走不动的,就留在这里……”

“还有多少人?” 龙天策追问,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老妇人伸出手,枯瘦的手指,艰难地数着:“东头……张老头一家,两口……西头……李寡妇,一个……我家……三口……加起来……十八户……”

“十……十八户?!” 安雅失声惊呼,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十八户!

龙天策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若非侍卫及时扶住,他几乎要栽倒在地。

他清楚地记得,鼎盛时期的扬州,光是登记在册的人口,就有百万之众!加上流动人口,不下一百五十万!

一百五十万,到十八户!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数十万、上百万的百姓,不是死于叛军的刀下,就是被贪官逼迫得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剩下的这十八户,全都是像眼前这位老妇人一样,走不动、逃不了的老人和孩子!

断壁残垣:血泪写就的悲歌

“叛军……是怎么对待你们的?” 龙天策强忍着心中的剧痛,问道。

老妇人浑浊的眼睛里,终于闪过一丝恐惧,她的身体开始颤抖:“杀人……放火……抢东西……他们冲进家里,男人被拉去当壮丁,女人……女人被……” 她哽咽着,说不下去,只是用手抹着眼泪,却流不出多少泪水,大概早已哭干了。

“那……后来来的官老爷呢?” 龙天策的声音,冰冷得像寒冬的坚冰。

“官老爷?” 老妇人发出一声凄厉的笑,笑声里充满了绝望和嘲讽,“他们比叛军……好不了多少!说是‘安抚’,却要我们交‘赎罪钱’,交不出,就抢我们最后一点粮食……说是‘重建’,却把能拆的木料、砖瓦,都运走卖钱……”

她指着不远处一座被拆得只剩地基的宅院:“那是……王大户的家,叛军没烧完,官老爷来了,把剩下的木料,全拉走了……”

龙天策默默地听着,看着眼前这片废墟,看着那些散落的骸骨,看着老妇人麻木的脸,他终于明白了。

秦武所说的“已派新的官员前往安抚”,不过是一句空话!那些所谓的“安抚官员”,不仅没有带来救济和重建,反而像一群蝗虫,吸干了扬州最后一点残存的生机!

叛军的屠刀,砍下了扬州的血肉;贪官的剥削,抽干了扬州的骨髓。

这座曾经的繁华都市,就这样,在双重蹂躏下,变成了一座只有十八户人家的“鬼城”。

他想起了年轻时,在这里看到的画舫凌波,听到的吴侬软语,闻到的脂粉香气;想起了商贾云集的市集,车水马龙的街道,灯火辉煌的夜晚……

再看看眼前:断壁残垣,荒草萋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巨大的反差,像一把最锋利的刀,狠狠剜着他的心。

“苍天……” 龙天策仰天长叹,声音嘶哑,带着无尽的悲愤和无力,“我大唐……怎么会变成这样?!”

他九十年的人生,经历过无数次战争,见过无数次杀戮,却从未见过如此彻底的毁灭,如此残酷的掠夺!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更是一个盛世的崩塌!

残阳如血:老臣泣血盼新生

夕阳西下,将扬州的废墟,染成一片血色。

龙天策站在废墟中央,久久不语。他的背影,在残阳下拉得很长,佝偻,却又带着一种不肯屈服的倔强。

安澜和安雅,默默地站在他身后,眼泪无声地滑落。她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老王爷会如此悲痛——眼前的景象,不仅仅是一座城的破败,更是他一生守护的大唐盛世,在晚年的崩塌。

“备笔墨。” 良久,龙天策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

侍卫在一块还算平整的断墙上,铺上宣纸。

龙天策拿起笔,饱蘸浓墨,也饱蘸着血泪,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扬州城破,仅余十八户。叛军屠戮,贪官继之。百年繁华,毁于一旦。老夫九旬,见此惨状,痛彻心扉!”

字迹颤抖,却力透纸背,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声泣血的控诉。

“把这个,快马送往长安,交给陛下。” 龙天策放下笔,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告诉陛下,扬州不是‘渐渐恢复元气’,而是已成人间地狱!告诉陛下,若再纵容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大唐的江山,迟早会像这座扬州城一样,化为废墟!”

“另外,” 他的目光,扫过那十八户人家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传我的命令,立刻调江南粮仓的粮食,运往扬州,赈济这十八户百姓!调最可靠的工匠,前来清理废墟,搭建临时住所!查!给我严查所有在扬州任职的官员,无论是叛军时期的伪官,还是朝廷派来的‘安抚官’,凡是参与屠戮、贪腐者,一个不留,全部严惩!”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废墟中回荡,带着一种虽九旬高龄,却依旧震慑人心的力量。

“扬州不能就这么完了。” 龙天策看着残阳,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希冀,“老夫……就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让它……重新活过来。”

残阳如血,映照在他苍老的脸上,也映照在这片死寂的废墟上。

长宁二十五年的秋天,九旬的龙天策,在扬州的废墟上,看到了最黑暗的绝望,也燃起了最后一丝抗争的火焰。

属于扬州的新篇章,还远远没有到来。它的开启,需要血的涤荡,需要铁的手腕,需要对贪官污吏最严厉的清算,需要对百姓最真诚的救赎。

而龙天策,这位九旬的老臣,将用他最后的力量,为这片破碎的土地,为这个他守护了一生的大唐,叩响那扇通往新生的大门。哪怕前路布满荆棘,哪怕他可能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他也要点燃那盏名为“希望”的灯,照亮后来者的路。

扬州的风,依旧萧瑟,但在这萧瑟中,似乎已埋下了一颗名为“新生”的种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