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82章 长宁二十四年春,南坡墨香寄厚望

英烈传奇 第382章 长宁二十四年春,南坡墨香寄厚望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渤海湾的春天,总是带着海雾的温润。秦王府南坡的田地里,新播的稻种已经抽出嫩绿的芽,沿着田埂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新绿。八十有七的龙天策,坐在田边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一卷《农桑要术》,阳光透过稀疏的柳树枝叶,洒在他花白的须发上,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

玉倾城端着一碗新沏的茶,轻轻放在他手边的石桌上:“看了一上午了,歇会儿吧。你这眼睛,不比年轻时了。”

龙天策放下书卷,揉了揉眼睛,笑道:“老了,就爱琢磨这些闲情逸致。想当年在战场上,哪有功夫看这些?” 他看着眼前的稻田,又望向远方的渤海湾,眼神悠远,“不过啊,现在才觉得,这些庄稼、土地,比金银珠宝实在多了。”

“可不是嘛,” 玉倾城挨着他坐下,“你这南坡居士当得,越来越像个老农了。”

两人正说着话,管家匆匆走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殿下,夫人,大喜!长安来的急报,是关于大少爷(龙问天)在浙西的消息!”

“问天?” 龙天策精神一振,坐直了身子,“快拿来我看。”

急报传捷:浙西新政慰老夫

管家递上的,是秦武亲笔写的信,还有龙问天自己发回的述职奏报。

龙天策先看了秦武的信。年轻的皇帝在信中,对龙问天赞不绝口:“……问天在浙西,雷霆手段除贪腐,亲力亲为治水患,三月之间,浙西大变,百姓安居乐业,称颂之声不绝。朕心甚慰,特嘉奖问天为‘江南巡抚’,仍兼浙西观察使。龙氏有此孙,大唐之幸也……”

接着,他展开龙问天的述职奏报。奏报写得详实恳切,没有过多邀功之词,只是客观地叙述了如何清查贪腐、如何组织百姓疏通河道、如何加固堤坝、如何剿灭水匪,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务实肯干的劲头。

奏报末尾,龙问天写道:“……孙儿不敢居功,皆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百姓协力。浙西初定,根基未稳,孙儿愿再留三年,待水利大兴、民生安定,再请旨回京。祖父教导‘为官当为民’,孙儿不敢或忘……”

龙天策一字一句地看着,手指轻轻拂过奏报上“祖父教导‘为官当为民’”那一行字,眼眶渐渐湿润了。

他想起龙问天小时候,还是个顽皮的孩童,跟着他在军营里跑,问他“爷爷,为什么要打仗?” 他当时说:“为了让百姓能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没想到,这个当年的顽童,如今真的长大了,真的用自己的方式,在践行着“为民”二字。

“好小子……好小子啊……” 龙天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激动的颤抖,“没给我龙家丢脸,没给大唐丢脸!”

玉倾城凑过来看了几行,也笑道:“问天这孩子,打小就沉稳,果然没让人失望。浙西那么大的烂摊子,三个月就理得顺顺当当,不容易啊。”

“不容易?何止是不容易。” 龙天策放下奏报,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李嵩那帮蛀虫,盘根错节,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敢下手去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治水患,动的是千家万户的生计,他能让百姓信服,跟着他干,这需要多大的本事?”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平定岭南,也是困难重重,靠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才打开局面。龙问天身上的这股劲,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却又多了几分他当年没有的细致和耐心。

“贪腐要除,水患要治,水匪要剿,还要安抚百姓,这四件事,哪一件都不容易,他却能同时做好,还做得让百姓拍手叫好……” 龙天策越说越激动,花白的胡须都在颤抖,“这孩子,是真的长大了,真的懂了‘责任’二字的分量。”

墨香寄意:二字“甚慰”重千钧

“来人,笔墨伺候。” 龙天策忽然站起身,对管家吩咐道。

“殿下要写字?” 玉倾城有些惊讶。龙天策年迈后,很少动笔,尤其是长篇大论,今日兴致如此之高,倒是少见。

“嗯,” 龙天策点头,目光坚定,“我要给问天写几个字。”

管家很快搬来书桌,铺上上好的宣纸,研好墨。

龙天策走到书桌前,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写“宁静致远”或“福寿康宁”,而是凝神思索片刻,提起了笔。

他的手,因为年迈而有些微微颤抖,但握笔的姿势,依旧沉稳有力。饱蘸浓墨,笔尖落在宣纸上,没有丝毫犹豫。

第一笔,横平竖直,如磐石般坚定。

第二笔,撇捺舒展,似春风般和煦。

很快,两个大字跃然纸上——

甚慰。

字迹不算完美,甚至带着些许苍老的痕迹,却笔力遒劲,力透纸背,将一位祖父对孙儿的骄傲、欣慰、期许,全部融入了这两个字中。

“甚慰……” 玉倾城轻声念着,眼中也泛起了泪光,“这两个字,比千言万语都重。”

龙天策放下笔,看着这两个字,久久不语。

这“甚慰”二字,不仅仅是对龙问天的肯定,更是对一种传承的欣慰。

他这一生,南征北战,为的是大唐的安定;退隐渤海,种粮自足,为的是以身作则,倡导简朴;而龙问天在浙西所做的,正是将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用在了治理地方、安抚百姓上。

这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新篇章”的开启——从打天下,到治天下;从武力平定,到文治安邦。

“把这两个字,快马送去浙西,给问天。” 龙天策对管家说,语气郑重,“告诉他,祖父看到了,祖父……为他骄傲。”

新篇永续:祖孙同心照汗青

几日后,龙问天在浙西收到了祖父的亲笔题字。

当那幅写着“甚慰”二字的宣纸展开时,龙问天的眼眶瞬间红了。他知道,这两个字,是祖父对他最高的评价,比任何金银赏赐都让他动容。

“大人,老王爷这字,真是……” 宋轩在一旁看着,也深受感动。

“这是祖父在告诉我,” 龙问天抚摸着纸上的字迹,声音哽咽,“他教我的,我做到了;他期盼的,我没有辜负。”

他将这幅字,郑重地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每天看一眼,便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而在渤海的南坡,龙天策依旧过着他“南坡居士”的生活,种地、读书、与家人闲谈。只是,脸上的笑容,比以前更多了,眼神也更平和了。

他偶尔会问起浙西的消息,听到龙问天又修了几条水渠,又减免了多少赋税,又得到了百姓多少称颂,便会捻着胡须,欣慰地笑:“这小子,比我当年会办事。”

玉倾城打趣他:“你啊,现在是‘隔代亲’,眼里心里都是孙子。”

龙天策也不反驳,只是笑。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渐渐落幕。但属于龙问天的时代,属于大唐的新篇章,正在浙西的土地上,在江南的烟雨里,缓缓展开。

而他亲笔写下的“甚慰”二字,就像一盏灯,照亮了这段传承的路途,也温暖了一个老人的晚年。

南坡的稻子,一茬茬地收割;渤海的海浪,一遍遍拍打着海岸。龙天策的“新篇章”,在田园的宁静中继续;龙问天的“新篇章”,在浙西的民生里延伸。

祖孙二人,虽隔千里,却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片大唐的土地,续写着同一段关于“为民”与“担当”的传奇。而那“甚慰”二字,便是这段传奇中,最温情也最有力的注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