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38章 长宁元年秋露冷,昭陵合葬闭旧章

英烈传奇 第338章 长宁元年秋露冷,昭陵合葬闭旧章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元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萧瑟。长安的梧桐叶刚落满街道,尚未褪去国丧素色的皇城,又被一层更深的哀戚笼罩。九月二十七日,长乐宫传来噩耗——年仅九十六岁的圣母太皇太后杨氏,因思念亡子秦珪(明宗孝文皇帝),积郁成疾,溘然长逝。这位历经太祖、高祖、太宗、明宗四朝的老人,终究还是追随她的儿子,去了另一个世界。

长乐叶落:百岁太后念子殇

圣母太皇太后的晚年,虽安居长乐宫,却始终牵挂着儿子秦珪。自秦珪五十岁猝然离世,老人便日渐憔悴。她常常坐在窗前,对着太宗皇帝的画像喃喃自语:“正阳啊,我们的珪儿,太苦了……他才五十啊……” 说着说着,便老泪纵横。

初秋的风,带着寒意,吹进长乐宫的窗棂。老人病倒了,脉象日渐微弱,却始终不肯服药。太医说:“太皇太后是心病,药石难医啊。”

安澜太后与费太皇太后轮流侍疾,看着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抓着秦珪儿时的虎头鞋,心如刀割。“皇娘,您喝点粥吧。” 安澜太后轻声劝道。

老人缓缓摇头,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我要等珪儿……他说……要陪我看长安的秋菊……”

费太皇太后握住她的手,哽咽道:“姐姐,珪儿在天上等着您呢,您别让他等急了。”

老人的嘴角,露出一丝微弱的笑意,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呼唤。九月二十七日的深夜,长乐宫的烛火,在一阵秋风中,轻轻摇曳了几下,便彻底熄灭了。

消息传出,长安的百姓自发地穿上素服,涌上街头。他们或许记不清这位太皇太后年轻时的模样,却都知道,这是一位仁慈的老人,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是孝文皇帝的母亲。“太皇太后走了……” 街头巷尾,尽是叹息声,秋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像是为老人送行。

新帝定礼:追封合葬承祖制

十二岁的秦武,接到奏报时,正在御书房临摹太宗皇帝的书法。手中的毛笔“啪嗒”一声掉在纸上,晕开一大片墨痕。他猛地站起身,眼圈瞬间红了:“祖母……走了?”

安澜太后走上前,轻轻抱住儿子:“武儿,太皇太后是去陪孝文皇帝了,她不苦了。”

秦武挣脱母亲的怀抱,小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坚定:“祖母一生贤德,辅佐四代君主,朕要给她最高的尊荣。”

他当即召集礼部官员,商议葬礼事宜。

“太皇太后是太宗皇帝的嫡后,按祖制,应追封谥号,与太宗皇帝合葬昭陵。” 礼部尚书奏道。

秦武点头:“准。朕拟谥号‘文惠’,取‘文德兼备,惠及四海’之意,诸位觉得如何?”

“文惠皇后,善!” 老臣们纷纷赞同。这谥号,既肯定了杨氏辅佐太宗、开创盛世的功绩,也贴合了她一生仁慈的品性。

追封诏书颁布的那天,秦武亲自来到长乐宫,看着曾祖母安详的遗容,深深一拜:“曾祖母,孙儿送您回家,回太宗皇帝身边去。”

他下令,全国缟素三日,停止娱乐活动,以表哀悼。长安的商号,自发关闭了店铺;街头的艺人,收起了乐器;连孩子们的嬉笑声,都仿佛被这深秋的寒意冻结了。

渤海奔丧:千里迢迢送故知

圣母太皇太后逝世的消息,快马加鞭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渤海秦王府。

龙天策正在府中与玉倾城商议,如何落实新帝“长宁元年劝农桑”的旨意。听闻噩耗,他手中的算盘“啪嗒”一声掉在桌上,久久不语。

“殿下……” 玉倾城轻声唤道。

龙天策长叹一声:“太皇太后……终究还是走了。她是看着我长大的,当年我在长安任京兆府尹,用五色棒揍贪官,是她在太宗皇帝面前,为我说话,说我‘有太祖之风,刚正不阿’。”

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了太皇太后在他出征前,亲手为他缝制的平安符;想起了西南平定后,她拉着他的手,笑着说“好孩子,大唐有你,我放心”;想起了去年长城之行,他还对长孙说“你祖母(指太皇太后)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备车。” 龙天策站起身,语气坚定,“我们去长安,送太皇太后最后一程。”

玉倾城点头:“我这就去准备。”

秦王府的动作迅速而肃穆。龙天策带着玉倾城、罗嘉儿、紫绮儿、朱丽娜等妻妾,还有已经十三岁的长孙龙问天,以及几个年长的儿子,组成了一支奔丧队伍,日夜兼程,赶往长安。

车队出渤海,入中原,越黄河,一路向西。车轮滚滚,碾碎了深秋的落叶,也载着一府人对故去太皇太后的哀思。龙问天坐在祖父身边,看着他望着长安方向的背影,小声问:“祖父,太皇太后……很厉害吗?”

“厉害。” 龙天策摸着孙子的头,眼中满是缅怀,“她不是靠权势,是靠仁德,靠智慧,靠对大唐、对百姓的一片心,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经过十数日的跋涉,渤海秦王府的车队,终于抵达了长安。

灵前祭拜:老臣垂泪忆往昔

圣母太皇太后的灵堂,设在太极殿偏殿,与明宗孝文皇帝的灵堂,遥遥相对。灵堂前,白幡低垂,香火缭绕,新帝秦武穿着斩衰孝服,跪在灵前,神色哀戚。安澜太后与费太皇太后,侍立一旁,眼圈通红。

龙天策带着家人,来到灵前,对着太皇太后的灵柩,深深一拜。

“臣龙天策,携阖府上下,恭送文惠皇后。”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悲痛。六十多岁的老人,此刻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在太皇太后面前领训的少年,眼中闪烁着泪光。

玉倾城带着众妻妾,也对着灵柩盈盈下拜。她们虽与太皇太后相处不多,却都听过她的贤德事迹,此刻也真心为这位老人的逝去而哀悼。

罗嘉儿想起了太皇太后曾赏赐她的“百草图谱”,那是太皇太后年轻时,随太宗皇帝征战,收集的各地草药图谱。她对着灵柩,深深一揖:“谢太皇太后赠谱之恩。”

紫绮儿则想起了太皇太后对女子参政的开明态度——正是她,力排众议,支持安澜皇后开办女子学堂。她默默在心中道:“太皇太后放心,女子学堂,我们会一直办下去。”

朱丽娜虽为异族,却也被这肃穆的氛围感染,跟着众人跪拜,心中对这位“大唐的老祖母”,充满了敬意。

龙问天捧着一束从渤海带来的海葵花(太皇太后年轻时曾说“喜欢大海的花,自由而热烈”),放在灵前的供桌上,对着灵柩深深一揖:“祖母,孙儿来看您了。祖父说,您是大唐的骄傲。”

秦武抬起头,看着龙天策,眼中闪过一丝慰藉:“王叔……您来了。”

“臣来送太皇太后最后一程。” 龙天策走到秦武身边,轻声道,“陛下节哀,太皇太后在天有灵,也不愿看到您如此悲伤。”

秦武点点头,擦了擦眼泪:“王叔说得是。曾祖母一生,为大唐操劳,朕要像她一样,做个好皇帝,才对得起她。”

昭陵合葬:终与夫君伴青山

长宁元年十月初十,圣母太皇太后(文惠皇后)的灵柩,在秦武的护送下,前往太宗皇帝的昭陵合葬。

送葬的队伍,从长安一直排到昭陵脚下。百姓们自发地跪在路边,手持纸钱,目送灵柩远去。秋风卷起纸钱,在空中飞舞,像是无数只白色的蝴蝶,为这位仁慈的老人送行。

昭陵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太宗皇帝的陵寝前,早已准备好了合葬的墓穴。当文惠皇后的灵柩,缓缓放入墓穴,与太宗皇帝的灵柩并排安放时,秦武对着陵墓,深深三拜:“祖父,祖母,您们团聚了。孙儿会守住大唐,守住百姓,不让您们失望。”

龙天策站在秦武身后,望着巍峨的昭陵,心中百感交集。一个时代,随着这位老人的逝去,彻底落幕了。太祖的开拓,高祖的征战,太宗的盛世,明宗的仁政,都已成为历史。而他们这些见证者,也渐渐老去。

“陛下,” 龙天策转身对秦武说,“太皇太后与太宗皇帝,会在天上看着我们。长宁的新篇,要靠我们,一点点写下去了。”

秦武看着龙天策,又看了看身边的母亲与祖母,重重地点头:“嗯。”

秋风掠过昭陵的松柏,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是太宗皇帝与文惠皇后的低语,在回应着地上的承诺。

尾声:秋尽冬来续新章

葬礼结束后,龙天策一家,准备返回渤海。

临行前,秦武在御书房召见了他。

“王叔,渤海的事,有劳您多费心。” 秦武递给他一份奏折,“这是朕拟的‘长宁元年海防策’,想请王叔看看。”

龙天策接过奏折,仔细看着,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想得周全,臣回去后,定会照办。”

“长宁的新篇,朕一个人写不好。” 秦武看着他,认真地说,“需要王叔,需要安澜太后,需要费太皇太后,需要所有大唐的百姓,一起写。”

龙天策躬身道:“臣,定当辅佐陛下,续写新篇。”

离开长安时,已是深秋。车窗外,长安的街道渐渐远去,但那股属于大唐的坚韧与温暖,却仿佛融入了风中,一路伴随。

玉倾城看着龙天策手中的“海防策”,笑着说:“新帝长大了。”

“是啊,长大了。” 龙天策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眼中充满了期待,“冬天快到了,但冬天过后,就是春天。长宁的春天,一定会来的。”

渤海的海风,似乎已提前传来了春的消息。圣母太皇太后的逝去,是旧篇章的落幕,但长宁的新篇,正在一个少年君主的手中,在无数像龙天策这样的守护者的手中,在大唐百姓的期盼中,缓缓展开。秋尽冬来,岁月流转,而属于大唐的故事,永远在续写,永远有新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