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37章 神凰二十七年冬月,新君临朝启长宁

神凰二十七年冬月,新君临朝启长宁

神凰二十七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漫长。大行皇帝秦珪驾崩的哀恸尚未在朝野散尽,渤海秦王府的缟素还未换下,神都长安已迎来了新的主人——年仅十二岁的皇四子秦武。这位安澜皇后嫡出的幼子,在三位平庸兄长的衬托下,以“聪慧早慧、明达理政”被群臣拥立,于冬十二月,在太极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元“长宁”,取“长久安宁”之意,为风雨飘摇的大唐,注入了一丝新的希望。

登基大典:稚子临朝承大统

太极殿的金砖地,被无数双朝靴踏过,却从未像今日这般,承载着如此沉重的期待与忐忑。十二岁的秦武,穿着与他身形略显不符的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垂珠冕旒,一步步走上丹陛。珠串晃动,遮挡了他稚嫩的面容,却挡不住他眼中那份超乎年龄的镇定。

安澜皇后——如今的安澜太后,站在侧殿的帷幕后,看着儿子走向那张象征天下至尊权柄的龙椅,指尖深深掐进掌心。她一生育有四子,长子耽于享乐,次子怯懦寡断,三子沉迷书画,唯有这最小的秦武,自幼便爱读史书,常对朝堂之事有独到见解。大行皇帝在世时,便常说“此子有太宗之风”。如今,这“太宗之风”的幼子,要扛起整个大唐的江山了。

“请新皇登基!” 礼部尚书的唱喏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秦武转过身,面对阶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深深一揖。他的动作略显生涩,却透着真诚。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秦武走到龙椅前,在侍臣的搀扶下坐下。龙椅太大,衬得他愈发瘦小,但当他抬起头,透过垂珠望向群臣时,眼神中的坚定,却让不少老臣暗暗点头——这孩子,有股子劲儿。

登基大典的流程繁琐而庄重:接受传国玉玺、宣读即位诏书、分封太后与宗室、赏赐百官……每一项,秦武都做得有条不紊,声音虽稚嫩,却字字清晰。当读到“改元长宁,愿四海升平,百姓安乐”时,他的目光扫过阶下的老臣,最终落在了一个空着的位置上——那是属于渤海秦王龙天策的位置。

他知道,那位镇守东南的王叔,此刻正在千里之外的渤海,为父皇守丧,也为他这个新君,守护着大唐的海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握紧了手中的玉玺,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传承。

尊封太后:两宫垂帘定朝局

登基大典后,第一道诏书便是尊封太后。

95岁的圣母皇太后杨氏,被尊为“圣母太皇太后”,移居更为清静的百福宫,不必再参与朝政,只安享天年。这位历经四朝的老人,在听闻新君尊封后,只是淡淡一笑,对身边的宫女说:“好孩子,有心了。” 她早已看透了权力更迭,只盼着这个孙子,能守住江山,让百姓安宁。

76岁的费太后(大行皇帝生母),被尊

为太皇太后”,与新君生母安澜皇后(尊为“皇太后”)共同居住在长乐宫。

按照祖制,新君年幼,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处理国事。

垂帘听政的第一场朝会,便充满了凝重。安澜太后坐在东侧的帘后,一身素服,妆容淡雅,却眼神锐利;费太皇太后坐在西侧,虽面带哀戚,却也透着主母的威严。十二岁的秦武,坐在中间的御座上,认真听着大臣们奏事,偶尔会低声询问两位太后的意见。

“户部奏请,为大行皇帝修建皇陵,需征调民夫三万,耗银五百万两。”

“不可。” 安澜太后的声音,透过帘子传来,清晰而坚定,“大行皇帝生前最体恤百姓,若知因修陵而劳民伤财,定不心安。皇陵从简,民夫减半,银两压缩至三百万两,优先用内库而非国库。”

“兵部奏请,加强北方边防,以防突厥趁国丧之际南下。”

费太皇太后缓缓开口:“准。让幽州节度使加派巡逻,再传旨给渤海秦王,令其调一支水师,从海路策应,确保万无一失。” 她虽久居后宫,却也深知龙天策的军事才能,关键时刻,还是信得过这位老臣。

秦武在御座上,默默记下两位太后的决断,心中暗道:原来母后与皇祖母,不仅会后宫的琴棋书画,更懂朝堂的权衡利弊。

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并非专权,而是在为年幼的新君“扶上马,送一程”。她们会让秦武先发表意见,再加以引导;会将奏折先让秦武批阅,再逐字逐句讲解;会在退朝后,带着秦武去御书房,讲解太宗皇帝的《贞观政要》,告诉他“做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权力,是责任”。

朝堂在两宫太后的稳定下,渐渐从国丧的哀恸中走出来,各项政务步入正轨。百姓们私下议论:“新君虽小,但有两位太后辅佐,还有秦王在外镇守,长宁年间,定会安宁。”

追封明宗:孝文谥号寄哀思

神凰二十七年腊月,礼部呈上了为大行皇帝拟定的庙号与谥号——庙号“明宗”,谥号“孝文”。

“明宗”,取“明达睿智,光耀祖宗”之意;“孝文”,取“孝待亲长,文治天下”之涵。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秦珪五十载的人生:对圣母太皇太后孝顺有加,对百姓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文治之功远胜于武功。

秦武在御书房,亲手写下这两个字,泪水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了墨迹。他想起父皇临终前,躺在病榻上,拉着他的手说:“武儿,做皇帝,不一定非要开疆拓土,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大功。” 父皇做到了,所以他配得上“孝文”二字。

追封诏书颁布的那天,长安的百姓自发地聚集在朱雀大街上,听着内侍宣读诏书。当听到“明宗孝文皇帝”时,不少经历过秦珪朝的老人,都抹起了眼泪。

“孝文皇帝,是个好皇帝啊……” 一个卖豆腐脑的老汉,哽咽着说,“那年关中大旱,是他下令开仓放粮,还减免了三年赋税,我家才没饿死……”

“他还修了那么多学堂,我家娃,就是在他修的学堂里识的字!” 一个农妇抱着孩子,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拜。

百姓的哀思,比任何溢美之词都更能证明“孝文”二字的分量。这份哀思,也化作了对新君的期待——期待长宁年间,能延续孝文皇帝的仁政,让好日子,长久安宁。

太庙祭祖:稚子持礼承祖训

神凰二十八年正月初一,新君秦武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太庙祭祖,告知列祖列宗,新朝已立,国祚延续。

太庙肃穆,檀香缭绕。从太祖高皇帝秦正邦(开国之君),到高祖武皇帝秦世光(开疆拓土),再到太宗文皇帝秦正阳(开创盛世),最后到刚刚入祀的明宗孝文皇帝秦珪,四位先帝的牌位,在供桌上一字排开,庄严肃穆。

秦武穿着祭天的礼服,手持玉圭,按照礼仪,一步步走向供桌。他的步伐虽小,却走得沉稳,每一步都踩在礼官唱喏的节拍上。安澜太后与费太皇太后站在他身后,眼中满是欣慰。

“孙儿秦武,谨告于太祖高皇帝、高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明宗孝文皇帝灵前。” 秦武对着牌位,深深一拜,声音在空旷的太庙中回荡,“父皇宾天,孙儿承继大统,改元长宁。愿继祖宗之志,承先帝之德,以仁治国,以孝治家,守好大唐江山,不负百姓所托……”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十二岁少年独有的清亮,穿透了檀香的雾气,仿佛真的能传到列祖列宗的耳中。

祭文宣读完毕,秦武亲手为四位先帝的牌位,献上祭品——那是他亲手种植的稻穗(太祖以农立国)、亲手绘制的疆域图(高祖开疆拓土)、亲手抄写的《贞观政要》(太宗文治)、亲手缝制的百姓常服(明宗爱民)。每一份祭品,都承载着一个年幼君主对祖宗的敬畏,对江山的承诺。

当他将最后一份祭品放在明宗孝文皇帝的牌位前时,忽然对着牌位,低声说了一句:“父皇,儿臣会记住您的话,让百姓……过好日子。”

话音落下,仿佛有微风从太庙的窗棂吹入,拂动了供桌上的祭文,像是先帝们的回应。

祭祖仪式结束后,秦武走出太庙,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正月的阳光洒在他稚嫩的脸上,却让他眼中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他知道,祭祖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一份传承——传承太祖的坚韧,高祖的开拓,太宗的智慧,明宗的仁厚。

这份传承,将是他续写“长宁”新篇章的根基。

尾声:长宁启岁待新篇

太庙的钟声,在长安的上空回荡,宣告着长宁元年的正式开启。

渤海的秦王府,龙天策站在观海台上,听着内侍宣读长安传来的消息——新君登基、两宫垂帘、追封明宗、太庙祭祖……每一项都井然有序,透着安定的气息。他缓缓松开紧握的拳头,对着长安的方向,深深一揖。

“陛下,安息吧。” 他低声道,“长宁的新篇,我们会一起,好好续写。”

玉倾城走到他身边,看着海面上渐渐升起的朝阳,轻声道:“长宁,长久安宁。这名字,真好。”

是啊,真好。龙天策望着朝阳,心中一片澄澈。孝文皇帝的时代,已随冬雪消融;长宁皇帝的时代,正伴春阳而来。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稚子登基的庄重中,在两宫垂帘的沉稳中,在百姓期待的目光中,终于翻开了第一页。而这一页的标题,正如新年号所言——长久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