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39章 长宁元年冬海暖,渤海闲居启新章

英烈传奇 第339章 长宁元年冬海暖,渤海闲居启新章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长宁元年十一月,渤海湾的风已带了凛冽的寒意,却吹不散秦王府内的融融暖意。龙天策一行从长安祭拜圣母太皇太后归来后,便彻底卸下了朝堂的牵绊。这位曾执掌西南、威震边疆的老将,如今只剩下“渤海郡王”一个虚衔,真正实现了“无官一身轻”。每日里,他最常做的事,便是携着玉倾城、罗嘉儿、紫绮儿、朱丽娜等妻妾,在渤海的山海间流连,将半生戎马的风霜,都浸在这闲云野鹤的日子里。

晨观沧海:褪去甲胄见真容

从前在军营或衙署,龙天策总是天不亮便起身,要么披甲巡营,要么批阅公文,几十年如一日。如今在渤海,他却爱上了赖床——并非贪睡,而是享受与家人一同醒来的温暖。

“殿下,该起了,今日要去看海上日出呢。” 玉倾城的声音温柔地在帐外响起,带着清晨的凉意,却暖人心脾。

龙天策伸了个懒腰,看着帐顶熟悉的云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慢悠悠地起身,穿上玉倾城为他缝制的棉袍——不再是坚硬的铠甲,而是柔软的绸缎,绣着简单的海浪纹,轻便又暖和。

走出寝殿,罗嘉儿早已带着侍女备好了热粥和小菜,见他出来,笑着打趣:“哟,我们的大英雄,今日总算没比太阳起得早。”

“英雄也有老的时候。” 龙天策笑着坐下,接过紫绮儿递来的帕子擦了擦手,“再说,看日出,总要等太阳出来才行。”

朱丽娜端着刚烤好的海鱼干,海蓝色的眼睛亮晶晶的:“殿下,渤海的日出和西南的不一样,太阳是从海里跳出来的!”

“那可得好好看看。” 龙天策舀了一勺粥,温热的米粥滑入喉咙,熨帖了五脏六腑。这粥里放了渤海特产的瑶柱和虾米,是玉倾城特意学的渔家做法,鲜得恰到好处。

一行人来到海边的观海亭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海风卷着细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龙天策牵着玉倾城的手,罗嘉儿和朱丽娜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紫绮儿则凭栏远眺,望着无垠的海面,若有所思。

不多时,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下缓缓升起,先是一道金线,渐渐变成半圆,最后整个跃出海面,万丈霞光洒在波涛上,像铺满了碎金。

“哇!” 朱丽娜忍不住惊呼,拿出随身携带的画板,飞快地勾勒起来。

龙天策望着那轮朝阳,忽然想起年轻时在凉州,也是这样站在城头看日出,那时心中想的是“何时能荡平突厥,还边疆安宁”;后来在西南,看日出时想的是“何时能平定孟氏,让各族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此刻,他心中一片澄澈,什么都不想,只觉得这日出真美,身边的人真好。

“无官一身轻,原来是这种滋味。” 他轻声对玉倾城说。

玉倾城靠在他肩头,笑着点头:“早就让你歇歇,你偏不听。现在知道,这山海间的日子,比朝堂舒服多了吧?”

暮赏秋山:抛却案牍觅闲情

渤海不仅有海,还有连绵的丘陵。秋末冬初,山上的枫叶还未褪尽红妆,松柏却已换上苍翠的冬衣,红绿相映,别有一番景致。龙天策便常常带着众人,登山赏景。

他不再骑马,而是和大家一起步行。玉倾城体质稍弱,他便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罗嘉儿性子活泼,总爱跑前跑后,采摘些不知名的野果,回来分给大家;紫绮儿识得草药,看到有用的,便挖回来,交给府里的医官;朱丽娜最是好奇,见了山里的松鼠、野兔,都要停下来看半天。

“殿下,您看这棵树,怕是有上百年了吧?” 龙问天(随祖父一同留在渤海)指着一棵老松树,树干粗壮,需要几人合抱。

龙天策抬头望去,松枝苍劲,直指蓝天。“是啊,百年老树,见证了多少风雨。” 他感慨道,“比我们这些人,可活得久多了。”

“那它会不会也像祖父一样,年轻时很厉害,老了就歇着了?” 龙问天童言无忌。

众人都笑了。龙天策摸着孙子的头:“树歇着,是为了来年发新枝;人歇着,是为了看着你们这些年轻人,长出新本事。”

走到山腰的一处石亭,众人坐下歇息。侍女奉上热茶和点心,其中有紫绮儿做的“渤海千层糕”,用当地的小米面和海菜做的,咸香软糯;还有罗嘉儿带来的苗家酸梅汤,酸甜解腻。

“以前在西南,哪有这般清闲。” 紫绮儿喝着茶,望着山下的村庄,“那时要么在军帐里议事,要么在赶路,连好好看一眼风景的功夫都没有。”

“现在补上也不晚。” 玉倾城笑着说,“等开春了,我们去山里采蘑菇,听说渤海的冬菇,鲜得能掉眉毛。”

“还要去看海冰!” 朱丽娜兴奋地说,“渔民说,冬天海水会结冰,像镜子一样,能照见天上的云。”

龙天策听着她们的笑语,心中一片宁静。他忽然发现,自己这半生,忙着打仗,忙着做官,忙着平定一个又一个乱局,竟从未这样认真地听过身边人的声音,看过眼前的风景。这“无官一身轻”的日子,原来才是最奢侈的幸福。

夜泊渔舟:人间烟火最暖心

渤海的夜晚,比长安多了几分野趣。龙天策最爱做的,便是带着众人,乘一叶渔舟,在近海随波漂流。

渔民老周是王府的常客,熟悉水性,也健谈。他摇着橹,嘴里哼着渔歌,给众人讲海里的故事:“那片礁石下,藏着大螃蟹,有碗口那么大;那边的浅滩,春天会有好多蛤蜊,一捡就是一篮子……”

罗嘉儿听得入迷,忍不住拿起渔网,学着老周的样子撒网,却把渔网缠成了一团,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紫绮儿则和老周的婆娘聊得投机,问东问西:“大姐,这海带怎么晒才不会硬?”“渔网破了,用什么线补最结实?” 她早年在巴家掌家,对这些生计琐事,总有天然的兴趣。

朱丽娜靠在船舷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海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钻,忍不住轻声唱起了白族的歌谣。歌声清越,与海浪声、渔歌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人。

龙天策和玉倾城坐在船尾,披着厚厚的毯子,手里捧着热酒。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岭南的船上吗?” 玉倾城轻声问,“那时你刚平定杨刘,船在珠江上,你说‘等西南安定了,就带你来看海’。”

“记得。” 龙天策笑着说,“一晃这么多年,总算兑现了承诺。”

“不是兑现,是开启了新的约定。” 玉倾城纠正道,“以后,我们每年都来看海,看渤海的春汛,看岭南的荔枝红,看西南的雪。”

“好。” 龙天策握紧她的手,酒意暖了身子,心中更暖。

渔舟行到一处灯火通明的渔寨,老周提议:“殿下,要不要去尝尝我们渔家的‘海味宴’?刚打上来的海鱼,烤着吃最香!”

众人欣然应允。渔寨的百姓见是郡王殿下,都热情地招呼,搬出桌椅,端上刚出炉的烤鱼、蒸扇贝、煮海螺……没有宫廷宴的精致,却有着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龙问天跟着渔家的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嬉戏,脸上沾着沙子,笑得像个小太阳。

龙天策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所谓的“新篇章”,并非一定要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有时,卸下重担,陪伴家人,享受这寻常的烟火,也是一种更动人的“续写”。

尾声:岁月静好待春归

长宁元年的冬天,来得悄无声息。渤海湾的雪不大,像撒了一层白糖,轻轻覆盖在屋顶和沙滩上。

龙天策的日子,依旧是游山玩水,却并不单调。他会和玉倾城一起,在书房里练字作画,画渤海的日出,写渔家的歌谣;他会跟着罗嘉儿,去府里的药圃照看从西南带来的草药,听她讲那些草药的故事;他会和紫绮儿一起,核算王府的账目,讨论如何改进渤海的海盐制作工艺,让渔民们多些收入;他会陪着朱丽娜,教她认识中原的文字,也听她讲白族的节日和传说。

他不再关心朝堂的纷争,却会认真看龙问天带来的“长安小报”(新帝下令创办的民间报纸,刊载朝政和各地趣闻),看到新帝秦武推行“均田新策”,会点头称赞;看到安澜太后下令“减免灾区赋税”,会欣慰一笑。

“这孩子,长大了。” 他对玉倾城说。

“是啊,我们也该彻底放心了。” 玉倾城递给他一杯热茶,“长宁的春天,不远了。”

窗外,渤海的雪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的海面上,渔船又开始忙碌起来,新的渔汛,正在孕育。

龙天策知道,属于他的“新篇章”,没有金戈铁马的壮阔,却有着岁月静好的温暖。这篇章里,有山海为证,有家人为伴,有烟火为暖。而他,会带着这份安宁与满足,继续续写下去,直到春回大地,直到下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年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