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36章 神凰二十七年冬风咽,渤海缟素送君行

渤海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更凛冽。铅灰色的天空低垂着,仿佛随时会落下雪来,海风卷着碎冰碴子,抽打在秦王府的琉璃瓦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神凰二十七年的冬至刚过,一封来自神都长安的加急文书,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这片宁静的海湾,在秦王府的上空,炸开了惊天动地的轰鸣——大行皇帝秦珪,于冬月初七驾崩,享年五十岁。

噩耗惊传:渤海瞬间换缟素

文书是由长安的内侍亲自送来的,他穿着一身孝服,脸色惨白,跪在秦王府的正厅,声音嘶哑地宣读着讣告:“……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享年五十……举国缟素,望诸王、大臣,共赴国丧……”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整个王府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声响。

龙天策正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渤海。他今年六十七岁,听力已不如从前,但“大行皇帝驾崩”这六个字,却像冰锥一样,狠狠扎进他的耳朵里。他手中的茶盏“哐当”一声落在案上,滚烫的茶水泼溅出来,烫红了他的手,他却浑然不觉。

“陛下……怎么会……” 他喃喃自语,眼神空洞。秦珪是他看着长大的,从一个顽皮的皇子,到一个勤政的皇帝,他们之间,有君臣之礼,有叔侄之情(此处按情理推测,龙天策为开国元勋或宗室重臣,与皇室关系亲近),更有并肩平定内乱的战友情。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怎么就……

玉倾城第一个反应过来,她强忍着泪意,对满堂的下人道:“传我的令,府中上下,即刻换上缟素,摘除所有彩饰,设灵堂,祭奠大行皇帝。” 她的声音带着颤抖,却依旧保持着主母的镇定。

罗嘉儿捂住了嘴,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她想起了当年在长安,大行皇帝微服私访,吃到她做的苗家酸汤鱼,笑着说“这味道,比御膳房的还开胃”;紫绮儿扶着桌沿,脸色苍白如纸,她虽久在西南,却也深知皇帝驾崩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朱丽娜紧紧抓着龙天策的衣袖,海蓝色的眼睛里满是惶恐——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国丧,只觉得空气都变得沉重。

龙问天今年十三岁,已懂得世事。他看着祖父瞬间佝偻下去的背脊,看着祖母和几位姨祖母通红的眼眶,默默地脱下了身上的锦袍,换上了下人递来的素色布衣。

不过半日,曾经笑语盈盈的秦王府,便被一片素白覆盖。朱红的梁柱缠上了白绫,鲜艳的地毯被撤去,换上了冰冷的青石板,连院子里正在开放的腊梅,都被罩上了白色的纱笼。灵堂设在正厅,正中悬挂着大行皇帝的画像,画像前点着长明灯,青烟袅袅,盘旋而上,仿佛要将这无尽的哀伤,捎往九泉。

遥祭神都:六旬老臣泣君恩

按照礼制,藩王无诏不得擅自离封地赴京奔丧。龙天策虽为开国元勋,也需恪守规矩。他能做的,只有在渤海的秦王府,遥祭那位英年早逝的君主。

祭典设在王府的观海台,这里能眺望到最辽阔的海面,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望见千里之外的长安。

龙天策穿着一身斩衰孝服(臣为君服丧的最高礼制),花白的头发用一根白布条束起,背脊挺得笔直,却掩不住那份深入骨髓的疲惫与悲恸。他的妻妾们,也都穿着素服,垂首立在他身后,连最活泼的罗嘉儿,此刻也敛声屏气,眼中含泪。

龙问天捧着一个托盘,里面放着酒爵、祭文和一束刚从雪中折来的青松枝——那是大行皇帝生前最爱的草木。

“时辰到。” 司仪官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

龙天策接过酒爵,缓缓举起,对着长安的方向,深深一揖。海风掀起他的孝服下摆,像一面破碎的白帆。

“陛下……” 他刚一开口,声音便哽咽了。五十岁的君主,正值壮年,怎么就走了?他想起了大行皇帝刚登基时,意气风发地对他说“王叔,朕要像太宗皇帝一样,让大唐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想起了西南平定后,皇帝亲笔写来的嘉奖信,末尾加了一句“王叔辛苦了,朕在长安,为你备好了岭南的荔枝”;想起了去年长城之行,他还对长孙说“你皇爷爷是个好皇帝,只是太过操劳了”……

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撞击着他的胸膛。他将酒爵中的酒,缓缓洒在地上,酒水渗入冰冷的泥土,仿佛在诉说着一位老臣对君主的无尽哀思。

“臣龙天策,率阖府上下,遥祭大行皇帝。” 他展开祭文,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忆昔陛下登基,承贞观之治,启开元之盛……减赋税,安黎元,平四夷,拓疆土……臣幸得伴君左右,见证陛下之英明,感佩陛下之勤政……奈何天不假年,龙驭西去,臣……臣痛心疾首,五内俱焚……”

祭文上的字,是他亲手写的,每一笔都浸透着血泪。写到动情处,他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滴在祭文上,晕开了一片墨痕。

“愿陛下在天有灵,佑我大唐,国泰民安……” 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嘶吼出来的,声音在空旷的观海台上回荡,被海风卷着,传向遥远的天际。

身后的妻妾们,早已泣不成声。玉倾城扶着罗嘉儿,紫绮儿搂着朱丽娜,连年幼的龙问天,也低着头,肩膀微微耸动。

海面上,一只孤雁哀鸣着飞过,仿佛在为这位逝去的君主,唱着挽歌。

神都哀恸:双后垂泪念儿殇

渤海的寒风,吹不散长安的悲云。神都的皇宫里,更是愁云惨淡,哭声震彻宫闱。

太极宫的甘露殿,如今已改为大行皇帝的灵堂。95岁高龄的圣母皇太后杨氏,穿着一身深色孝服,由宫女搀扶着,颤巍巍地走到灵柩前。她是太宗皇帝的遗孀,历经数朝,见证了大唐的兴衰,此刻却像个普通的老妇人,抚摸着灵柩上的雕花,老泪纵横。

“珪儿……我的珪儿……” 她的声音微弱得像风中残烛,“你怎么就走在母后前面了……你让母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她记得这个儿子,小时候总爱趴在她膝头,听她讲太宗皇帝的故事;记得他刚被立为太子时,紧张得手心冒汗;记得他登基那天,穿着龙袍,对她说“皇娘放心,孩儿定会守住大唐的江山”。五十年的人生,于帝王而言,太短太短,短得还没来得及让她好好看看,他就这么去了。

宫女想扶她坐下,却被她推开:“让我再陪陪珪儿……就一会儿……” 苍老的手,紧紧抓着灵柩,仿佛这样就能抓住那个再也回不来的孩儿。

而76岁的费太后(秦珪的生母),则早已哭得肝肠寸断。她坐在灵堂的角落,背脊佝偻着,手中紧紧攥着一块大行皇帝儿时穿的虎头鞋——那是她亲手缝制的。

“我的儿啊……你才五十啊……” 她的哭声嘶哑而绝望,每一声都像刀子,割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你勤政爱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娘都看在眼里……你怎么就不歇歇……怎么就……”

她想起儿子为了处理政务,常常彻夜不眠;想起儿子为了平定西南,愁得鬓角早白;想起儿子上次来看她,笑着说“母后,等明年开春,儿陪您去洛阳看花”……那些承诺,再也无法兑现了。

“你让我怎么活啊……” 费太后捶打着自己的胸口,哭得几乎晕厥过去。

两位太后的哀痛,像两朵在寒冬中凋零的花,在空旷的灵堂里,散发着令人心碎的悲戚。长安的百姓,听闻皇帝驾崩,也都自发地穿上素服,涌上街头,对着皇宫的方向跪拜,哭声此起彼伏。

风传国丧:渤海湾头待新章

渤海的秦王府,也收到了来自长安的消息,详述了圣母皇太后与费太后的哀痛。

龙天策听完内侍的回报,久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陛下一生,勤政爱民,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唯独……对不起他自己,对不起两位太后啊。”

玉倾城递上一杯热茶,轻声道:“陛下泉下有知,定会感念殿下与太后的一片赤诚。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接下来,就看新君了。”

龙天策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大行皇帝的太子,年仅十六岁,虽聪慧好学,却未经世事磨砺。如今主少国疑,朝堂之上,怕是又要起风波。

“传令下去,” 他对身边的长史道,“加强渤海的防务,严查往来船只,谨防有人借国丧之机,图谋不轨。同时,整顿封地吏治,安抚百姓,绝不能让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为渤海担忧。”

“是。” 长史躬身领命。

寒风依旧在渤海湾呼啸,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秦王府的白绫上,发出簌簌的声响。观海台上的祭文,早已被龙天策焚化,纸灰随着海风,飘向远方,仿佛在向大行皇帝诉说着渤海的安宁与忠诚。

龙问天走到祖父身边,看着他望着长安方向的背影,轻声问:“祖父,接下来……会怎么样?”

龙天策转过身,摸了摸孙子的头,眼中虽有悲戚,却多了一份坚定:“接下来,会有新的君主,会有新的朝局,会有新的……篇章。”

他顿了顿,望着铅灰色的天空,语气沉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无论怎么变,我们守护大唐、守护百姓的初心,不能变。这是对大行皇帝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必须续写下去的新篇。”

海面上,不知何时升起了一轮残月,清冷的光辉洒在缟素的秦王府,也洒在这片广袤的大唐疆土上。旧的时代,随着大行皇帝的驾崩,落下了帷幕;新的篇章,在无尽的哀痛与肃穆的期待中,正缓缓展开。而渤海的秦王府,将带着这份对逝者的缅怀,与大唐一起,迎接那未知的、却必须坚定走下去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