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122章 四士归心赴幽燕,共拓边庭新篇章

英烈传奇 第122章 四士归心赴幽燕,共拓边庭新篇章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幽州的春风,总带着塞北的凛冽。

龙天策抵达幽州刺史府已有月余。这座边城的城墙带着风霜的痕迹,街道上行人多是身着短打、腰佩弯刀的边民,偶尔能看到巡逻的唐军士兵,甲胄上还沾着未化的冰碴。与楚州的温润、漠北的苍茫不同,幽州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绷的张力——这里北接契丹,东连奚族,西望突厥残部,是大唐东北的门户,也是常年烽火不息的前线。

一个月来,龙天策没敢懈怠。他带着黄强、夜凌等人,走遍了幽州的城镇乡村:查看城防,发现多处垛口坍塌,守城的弩箭半数朽坏;安抚百姓,见他们多衣衫褴褛,家中存粮不足;询问旧吏,得知契丹去年秋冬两次袭扰,抢走了三个村落的牲畜,至今未还。

“将军,幽州这摊子,比咱们想的还烂。” 黄强擦拭着开山刀,眉头紧锁,“城防得修,粮草得备,军饷欠了三个月,连契丹的底细都摸不清——咱们手里光有硬茬子(指武将),缺能盘算的人啊。”

龙天策站在刺史府的地图前,金发黑眸望着标注着“契丹王庭”“奚族驻牧地”的区域,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黄强说得对,幽州的问题,远比战场上的厮杀复杂:既要练兵防袭扰,又要劝农稳民心,还要通贸易、探情报,缺一不可。他麾下武将如云,可处理这些盘根错节的事务,正缺几位能运筹帷幄的谋士。

正思忖间,府外传来亲卫的通报:“将军!门外有四位先生求见,说是从楚州来的,带了您的旧物为凭。”

“楚州来的?” 龙天策一愣,快步走出府门。

府外的石阶下,站着四位身着青衫的文士。为首一人面容清癯,颔下三缕长须,正是他在楚州时的长史刘晔;其侧一人身材魁梧,虽着文士袍却透着一股英气,是曾帮他整顿楚州军备的邓铿;左手边那位眉目温和,手中总攥着一本账册,是打理楚州赋税、让府库充盈的房衍;最右侧那人面色沉静,眼神锐利,正是曾帮他梳理楚州刑狱、断案如神的杜哲。

四位谋士,皆是他在楚州时的左膀右臂——当年他调任北伐先锋,特意将四人留在楚州,辅佐刘晔稳定地方,如今楚州早已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刘长史!邓先生!房先生!杜先生!” 龙天策又惊又喜,快步走下石阶,“你们怎么来了?”

刘晔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温和却坚定:“将军赴任幽州,边庭多事,我等在楚州坐立难安。如今楚州诸事已定,便合计着,将军身边或许用得上我们这些老骨头,便辞了官职,一路北上,来投奔将军。”

邓铿哈哈一笑,拍了拍腰间的剑:“楚州安稳了,可我这手却痒了。听闻幽州要跟契丹打交道,我当年在楚州琢磨的那套‘边军整训法’,正想在这儿试试。”

房衍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拱手道:“将军,这是楚州近年的赋税明细,我抄了一份带来。幽州百姓困苦,或许能从楚州的屯田、互市法子中,找出些能用的门道。”

杜哲则递上一卷卷宗,语气沉静:“这是我整理的契丹、奚族近年的犯边记录,还有他们的部族习俗、内部矛盾。将军要守幽州,得先知道对手的软肋。”

龙天策看着眼前四位谋士,看着他们风尘仆仆的面容——刘晔的长衫袖口磨破了,邓铿的靴子沾着泥,房衍的账册边角卷起,杜哲的卷宗上还留着赶路时不小心泼上的茶渍。他忽然想起当年在楚州,正是这四人:刘晔主政,让楚州从乱到治;邓铿整军,让护卫队成了劲旅;房衍理财,让府库从空到满;杜哲理刑,让楚州夜不闭户。

“你们……” 龙天策一时语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四人在楚州已是朝廷倚重的能吏,刘晔甚至已被吏部拟为江南道巡察使,前途无量。可他们竟为了自己,辞了安稳的官职,千里迢迢奔赴这苦寒的幽州。

“将军不必多言。” 刘晔看出他的心思,笑道,“当年在定远,将军说‘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等信了;在楚州,将军做到了。如今幽州百姓受苦,将军来了,我们便也该来——在哪儿不是做事?能跟着将军,把这塞北边城,也变成第二个楚州,才是我等的心愿。”

黄强、夜凌等人也赶了出来,见是四位先生,都喜出望外。夜凌抱拳道:“先生们来得正好!将军正愁没人算清契丹的弯弯绕呢!”

龙天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荡,伸手一引:“走,进府细说!今日咱们不聊别的,就聊怎么让幽州变个样!”

刺史府的书房里,很快燃起了炭火,驱散了塞北的寒意。

刘晔铺开幽州地图,手指点在几个标记着“荒田”的区域:“将军,幽州多山,但河谷地带可种粟、麦。楚州当年推行‘军屯 民屯’,士兵闲时种地,百姓给军粮免赋税,此法或许可照搬。只是幽州天冷,得先请农官改良种子,赶在谷雨前把荒田开出来。”

邓铿则指着城防图,与夜凌讨论起来:“守城的弩箭得换,我带了楚州工匠改良的‘破甲弩’图纸,射程能加三十步;守城兵得练‘梯次防御’,契丹善攀城,得让前队用长枪捅,后队用滚石砸,弩手在城头补射,形成三层防护。”

房衍翻开账册,眉头微蹙:“幽州府库现存的粮草,只够三个月。但我查了旧档,幽州的皮毛、药材是契丹、奚族急需的,咱们可以开‘互市’——用粮食换他们的皮毛,再把皮毛运到中原卖,一来一回,既能换粮,又能稳住他们别来抢。”

杜哲则将卷宗摊开,指着其中一页:“契丹可汗阿保机近年想统一各部,但他的弟弟耶律剌葛不服,去年两人还在草原上打了一架。咱们可以派人去耶律剌葛那儿送些‘礼物’,让他们内斗,没空南下。”

龙天策坐在主位,听着四人你一言我一语,原本杂乱的思绪渐渐清晰。他看着刘晔规划屯田时的笃定,邓铿设计防务时的精细,房衍盘算互市时的精明,杜哲分析敌酋时的锐利,忽然觉得,幽州的风雪似乎没那么冷了。

“就按你们说的办!” 龙天策一拍桌子,眼中燃起斗志,“刘先生,你主民政,领屯田、抚民之事;邓先生,你协管军备,整饬城防、训练边军;房先生,你掌财政,打理府库、开设互市;杜先生,你管情报,派人渗透契丹、奚族,摸清他们的动静!”

“黄强、夜凌,” 他转向武将们,“你们听四位先生调度,他们要人手给人手,要物料给物料,谁敢拖沓,军法处置!”

“得令!” 众人齐声应和,书房里的气氛,瞬间从初聚的暖意,变成了剑拔弩张的锐气。

消息很快传遍了幽州城。

旧吏们起初嘀咕:“这新来的刺史,放着朝廷派的能人不用,偏信几个从南边来的文士,能成吗?”

可没过几日,他们便闭了嘴——刘晔带着农官踏雪勘察河谷,画出了二十万亩可耕地图;邓铿领着工匠修补城防,新造的破甲弩试射时,一箭穿透了三层铁甲;房衍在城南开了互市,第一日就用五十石粮食换了三百张狐皮,转手卖到中原,赚回了一百石粮;杜哲派出去的细作,竟真从契丹带回消息,说耶律剌葛果然在偷偷招兵,阿保机为此杀了三个部落首领。

边民们也渐渐有了盼头。

“听说了吗?新来的刘先生,给咱们发种子了,说种好了给官府交一半,剩下的自己留着!”

“邓先生教守城兵练新法子,上次契丹小股来探,刚到城下就被弩箭射跑了!”

“房先生开的互市,不用去草原冒险,在家门口就能换粮食,真好!”

连刺史府的卫兵都说:“这四位先生,跟咱们将军是老搭档,他们一到,将军眼里的光都亮了。”

一个月后,谷雨时节。

幽州河谷的荒田里,已有百姓赶着牛犁地,田埂上插着的木牌写着“军屯一区”“民屯二区”;城头的士兵换了新弩,正按邓铿教的法子演练齐射,箭矢破空声震得远处的飞鸟惊起;城南的互市越来越热闹,不仅有契丹、奚族的商人,连渤海国的船队都载着海盐、丝绸赶来交易;杜哲的书房里,新到的情报堆满了案头,上面标注着契丹各部的动向,红笔圈出的“耶律剌葛驻牧地”,旁注着“可联络”。

龙天策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一切。刘晔、邓铿、房衍、杜哲并肩站在他身后,身上的青衫已换成了幽州的短褐,更显干练。

“将军你看,” 刘晔指着河谷里的耕牛,笑道,“今年秋收,这些田至少能收十万石粮。”

邓铿拍着城垛:“再练三个月,守城兵能顶得上楚州护卫队的战力。”

房衍算着账:“互市每月能赚五千贯,够发全军半年军饷了。”

杜哲则递上一份密报:“耶律剌葛派人来了,说愿意跟咱们‘私下换点东西’。”

龙天策望着塞北的天空,云层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底色。他忽然想起在楚州时,也是这样一群人,陪着他从无到有,闯出一片天地。如今在幽州,旧部重逢,初心未改。

“这才只是开始。” 他轻声道,金发黑眸中闪烁着光芒,“咱们要让幽州,不仅是大唐的门户,更要成为塞北最富的城;不仅能挡住契丹的马蹄,更要让他们乖乖来跟咱们做买卖。”

四位谋士相视一笑,眼中都映着同样的期待。

春风掠过幽州的城墙,带着泥土的气息和互市的喧嚣。属于龙天策和幽州的“新篇章”,在四位谋士的归心与协力中,正以一种稳健而有力的节奏,向前铺展。这里有塞北的风霜,却也有江南的智慧;有刀光剑影的警惕,更有炊烟袅袅的生机。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个春风初至的清晨,四位谋士站在刺史府外,说的那句——“我们来投奔将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